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识你自己

解题

朱熹认为本章是解释三纲之“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首要任务就是“知其所止”,看清楚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完成自己能够做和应该做的事情。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商颂·玄鸟》篇说:“天子的都城周围千里,是百姓所居住的地方。”《诗经·小雅·绵蛮》篇说:“叽叽喳喳的黄雀,喜欢栖息在多树的山上。”孔子感叹地说:“唉!重要的是进退居处。黄雀都知道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儿吗?”

《诗经·大雅·文王》篇说:“端庄恭敬的文王,他光明正大的美德使人们无不崇敬。”作为百姓的君主,要施行仁政;作为臣子,要尊敬君主;作为儿子,要遵守孝道;作为父亲,要慈爱子女;与周围的人交往,要坚守诚信。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 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 兮者,恂僴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 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

《诗经·卫风·淇澳》篇说:“看那弯曲的淇水河岸,碧绿的翠竹多茂盛!那个文采风流的卫武公,他治学就像切割坚硬的骨器那样专心,修身就像雕琢精美的玉器那样精细。他神态庄重而坚毅,品德光明而崇高。这样文采风流的君子,让人永远不能忘记。”诗中“如切如磋”是说卫武公治学的态度严谨;“如琢如磨”是说他修身认真精细;“瑟兮 兮”是说他谦恭谨慎;“赫兮喧兮”是说他仪表威严;“有斐君子,终不可 兮”是说他文采杰出,品德高尚,达到了至善的境界,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他。

《诗经·周颂·烈文》篇说:“从前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德,百姓永远不会忘记。”后代的君主,以文、武等贤王为楷模,尊重贤德的人,亲近亲人。后世的百姓享受先王留下的恩泽,生活安乐。因此,前代贤王名垂青史,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解读

●认识自己,扬长避短

本章阐释“止于至善”,如何才能“止于至善”,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首先是要“知其所止”,也就是人首先要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才谈得上如何“止于至善”。鸟儿知道要栖息在多树的山上,人也都愿意居住在都市及其郊区,因为这些地方有较好的生存条件。但这些只是表面的或者说身体上的“知其所止”。本章的核心是更高层面的“知其所止”,儒家认为人的最高目标在于“止于至善”。所谓“至善”,其实就是能自新新民的完美而充实的理想道德人格。这在儒家看来是人应该努力达到的最高标准,但这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追求、崇高和不朽的道德使命对我们现在来说有点距离太远了。但是,文章中所讲的“知其所止”却仍具有启发意义。当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面对的诱惑比以前多了许多,许多人忙忙碌碌,终其一生不知道在追求什么。所以,首先要认识你自己,做到“知其所止”,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的话,人生才不至于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到最后迷失自我。正如本章所言,“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马克思也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处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因为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所止”,最好的选择莫过于“知其所止”,然后扬长避短。

0n5dNIu9MpUFRzVvPrEqfGUECZMTHPbkKlzgMnxCabQJSpJYUuVazwqBECVhpX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