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道德的力量

解题

儒家的道德观具有一种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放射性结构,并不是一开始就将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律令强加给人,而是主张君主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榜样,使其他人受到感召,不令而行。

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

商汤在铜制的沐浴盆上刻文警示自己说:“假如做到一天能够把自己沾染的污垢清洗干净,焕然一新,就应该天天清洗,坚持每天不间断,做到天天都焕然一新。”《尚书·康诰》篇中说:“要振作精神,使人们除旧布新。”《诗经·大雅·文王》篇说:“周朝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文王却能秉承天命,除旧布新,使周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有道德的人总是无时无刻不竭心尽力使自己和百姓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解读

●提高修养,自新新民

大学之道的任务就是教化人除旧布新,自新自立,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所以新民就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既要君主自新,又要使人民更新。首先,君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公无私,树立榜样。要在君主明德的影响下,潜移默化,使人民能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达到至善的境界。

◆《诗经原始》书影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应该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坚持提高,这样才能达到自新新民的目的。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却常常浅尝辄止,稍微学到一点皮毛,就觉得了不起,往往以某种道德优越感来“以德骄人”。殊不知,这其实已经误入歧途了,当人们觉得自己具有某种道德优越感的时候,往往骄傲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其实已经蒙蔽了本性中的善。道德修养要“日日新”,永无间断,因为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已经到达了最高境界,即使圣人,也从不停止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盘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人如何通过不断修养来保持和弘扬自己本性中善的方面。

所谓“明明德”,就是自我的道德修养。儒家的“明明德”讲的是君子不仅自己要从不间断地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且要通过榜样的力量使周围的人熏陶渐染,自然而然地致力于道德修养的提高。所以说,《大学》所讲的“明明德”,其实有浓厚的实践色彩,因为道德的力量不在于空喊华而不实的口号,而是要身体力行,用充实的人格力量去照亮众人,使人们不令而行,自发地见贤思齐。新民的关键就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自新以新民,自正而正人,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目标。

周本来是商的众多诸侯国之一,但却能打败商朝,得到了天下。究其原因,就在于周的国君古公亶父、公刘、文王都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并且施行仁政,从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打败了腐朽的商朝。道德修养的提高要不间断地坚持,并且世世代代始终如一。周能够从一个诸侯国发展到得到整个天下,所依靠的就是这种从不间断、自强不息地提高道德修养的传统。正因如此,它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打败商朝。由此可见,不管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提高道德修养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影响也是巨大的。 y69UqmVystGq92QbPfF5ctUKxi7F+FSvUt5VK1tuPXwYjWs0ZQrweJF2Mhx3hi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