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庸》中为人处世的黄金律

《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比如:你想到不愿意做的事,你不要叫人家做;我不愿意拿的东西不要叫人家拿;我不愿意听的话,你不要讲给人家听;你怕人家骂你,你不要骂人;你怕人家笑你,你不要笑人。这是忠恕之道。“忠”与“恕”实只一道,即二者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而“恕”更为基本。

“恕”便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实际上就是给出了一个同他人打交道的最基本的准则和底线。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信 ,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信,并附上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结果形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美谈。

还有一个小故事也能充分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精神。一个暴风雨的早上,一位老人在海边看到许许多多的鱼被抛到沙滩上。老人想到太阳一晒这些鱼都会死,叹息一声朝前走了。返回时,却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在把鱼捡回海里。老人很是感动,便也弯腰帮助小男孩。老人对小男孩说:“你救了他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在乎的。”男孩却说:“小鱼在乎。”

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将心比心善于为他人着想,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当你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别人,了解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多数人也一定会回报与你最真诚的笑容。只要我们时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的,友善的与人相处,这就是能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律”。 iE8mOTPznmUeu6slU54luG9Di4VKnXPk9eTeRQIYUbl4d54jf9ABw86sJQgohG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