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中国古代十大教育家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字仲尼,世尊称为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

(2)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3)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4)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5)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2.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称孟子,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邑(今山东省邹县)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教育思想:

(1)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具有任义礼智四种“善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他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2)启发教学与深造自得。“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3)因材施教与坚持标准。“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4)循序渐进与专心有恒。“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3.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荀子

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世称荀子。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他曾几次游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并三为祭酒(学宫领袖),在稷下先生中被称为“最为老师”(最受尊重的老师)。

教育思想:

(1)“人性朴”论。荀子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荀子认为教育在“善伪”中有巨大作用。他还很重视“渐”,即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积”和“渐”,教育可以使人发生质变。“人性朴”,即人性经过改造是可以从善的。

(2)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提倡:长虑顾远、积善成德、培养德操。这些与孔孟的思想有相同之处。

(3)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有尊严有威信;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4.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

墨子

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阳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他创立的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还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时有“非儒即墨”之称。

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实现“贤人政治”。即培养为理想社会——“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而服务的人。在墨子看来,这种人才必须符合三条标准,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2)兼爱论。即做到“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通过实行“兼爱”,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状态。墨子“爱”的对象是所有的人,从客观上讲是一切人都相爱。

(3)节用教育。“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统治者如果能从百姓的直接需要和利益出发,减少与民无利的开支,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国家就会积累财富。

(4)思辩教育。包括思想方法、形式逻辑以及辩论才能的教育。墨家所说的“辩”学,就是今天的逻辑学。

(5)生产知识技能教育。强调生产、军事科学技术知识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6)教学方法:“不扣必鸣”“述而且作”“言行一致”和“量力而为”。“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教师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述而且作”,对于过去好的东西要继承,对现在有价值的就应当进行创造。“言行一致”,凡是说话不守信用,心无诚意,在行动上必然不果断。“量力而为”,一个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同时进行几个方面的学习,所以就应该量力而学。

5.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

董仲舒

汉族,汉广川(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教育思想:

(1)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谨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

(2)主张立太学,设痒序,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提出了人才素养的观点。并且主张养士与选士并举,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3)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儒家《六经》为教材,道德教育则以三纲五常、正谊明道为内容。

(4)在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提出了多连博贯、学贵专一、勉强学问和以仁安人、以意正我、明于性情、必仁且智的主张。

(5)提出教师应遵循“圣化”的原则,即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学生的才性特长,把多种教学原则合理地结合运用,注重教学上的综合效应。

6. 程颢、程颐(二程)

程颐

程颢

程颢(1032年~1085年),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程颐(1033年~1107年),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

教育思想:

(1)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

(2)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7. 朱熹(1130年~1200年)

朱熹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字元晦、仲晦,号晦庵。祖籍安徽源(今江西源)。生于福建尤溪县,后人称他的学派为闽学。

教育思想:

(1)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

(2)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其一,他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其二,他注意穷理与笃行。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其三,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最后,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

8. 颜之推(531年~约595年)

颜之推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教育思想: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他主张从“胎教”开始,并对“胎教”提出严格的要求。“胎教”之法是否科学有待研究,但他重视幼儿教育是对的。他认为一般人家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要从婴儿期进行教育。他主张“父以教为事”,但反对一味溺爱“姿其所欲”,把孩子娇惯成家庭的暴君。“少成若天性”,以后再教育就困难了,就是打死也无济于事。

9. 韩愈(768年~824年)

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汉族,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死后谥号“文”,故后代文献多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教育思想:

(1)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

(3)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

(4)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10.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汉族江右民系。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教育思想:

(1)王安石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人才的培养、管理、选择和使用。他认为,人的品德才能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如果缺乏“受之人”的教育,“受之天”的禀赋再优越也难以成才。

(2)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治国人才。他重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才干,同时也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修养,特别是政治立场的一致性。 uPoBn4RbmolkTSx/UoRnJgCIl4Ij2IH6qhjZ46XLAjReRHCNteZtVkazz4zzdi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