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颈肩腰腿痛包括哪些疾病

落 枕

落枕或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以冬春季多见。落枕多因睡眠时姿势不当或枕头高低不合适所致,或可因睡卧时颈肩部外露感受风寒或颈肩部外伤(如突然扭转等)引起,也可因长时间过度屈曲位工作引起。轻者4~5天可自愈,重者疼痛严重,可延至数周后才愈。

本病的特点是颈项一侧或两侧酸楚疼痛,颈项强直,俯仰及左右转动不利,动则疼痛加剧,疼痛呈牵扯状,甚至可牵扯到头部、背部、上臂,患处有轻度僵硬并有明显压痛。

(一)按中医辨证分型

1.关节错乱型 起病急,多于晨起或因颈部活动不当起病,以颈部活动障碍为主,疼痛与颈部位置和活动方向有关,常呈强迫体位。活动障碍以某一特定位置为主,颈部肌肉紧张,压痛点明确。舌质色青,苔薄白,脉弦。

2.风寒阻滞型 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受寒史,颈部畏寒,有僵硬感,疼痛和活动障碍可轻可重。颈部活动度尚可,被动活动阻力较大,颈部肌肉紧张,压痛点不明确。舌质青,苔白或厚腻,脉弦紧。

3.郁而化热型 为前两型发展而来,病程长,有颈部灼热感,局部皮肤温度较高。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细数。

(二)按发病原因分型

1.失枕型 本型多因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过硬或睡姿不良,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受到牵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而发生静力性损伤。以累及一侧软组织为主。症见睡醒后出现颈项疼痛,头歪向患侧,活动不利,尤以旋转后顾为甚,疼痛可向肩背、肩胛区放射,颈部肌肉压痛,触之如条状或块状。

2.扭伤型 本型多因颈部突然扭转或肩扛重物,致使颈部部分肌肉扭伤,发生痉挛和肿胀所致。患者多有急性损伤史,症见伤后颈部疼痛,有负重感,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颈部活动受限,在痛处可摸到肌肉痉挛,局部轻度肿胀与压痛。

3.颈椎紊乱型 本型多因姿势不良或突然改变体位引起小关节的解剖位置的改变,引起滑膜嵌顿,从而破坏颈椎的力平衡和运动的协调性,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痉挛,肌肉痉挛又进一步加重了关节的紊乱。临床上尤以第四至第六颈椎关节紊乱为多见。患者有颈部长期固定姿势的劳损史,或过度活动的外伤史,症见起病较急,颈部僵硬,发胀疼痛,转侧不利,部分患者伴有头晕、后枕及肩背部牵拉痛或不适,一处或多处单侧的棘旁压痛。X线片多见颈椎向患侧凸,棘突偏离中线,生理曲线变小或消失。

(三)按病状性质分型

1.单纯型 青少年多见,一般为首次发病,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明显。病性属急性,病程短,病位仅在颈椎关节。

2.反复发作型 青中年居多,多有落枕病史,且经常性发病,除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外,另有长期颈部不适感,并且稍遇诱发因素即可发病。病性属慢性损伤的急性发病,病程相对较长,病位相对广泛,除关节及关节囊外,多块颈部肌肉损伤。影像学检查常可见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关节增生,个别可见椎间孔狭窄。

3.颈椎病型 此型较少,多为中老年人,且首次发病,典型的落枕症状并伴眩晕或患侧上肢麻木等类似颈椎病引起的症状。病性属急性,病程短,病位在颈椎关节以及由于关节紊乱、水肿刺激或压迫到颈椎动脉、神经根或臂丛神经。影像学无明显改变,或仅有轻度的骨质增生等蜕变现象。

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好发于4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正常生理曲线改变后引起的一组综合征。颈椎病病变主要累及颈椎椎间盘和周围的纤维结构,伴有明显的颈神经根和脊髓变性。本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项僵硬,活动受限,重者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则可出现头晕、心慌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一)按中医辨证分型

1.寒湿阻络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临床表现为头痛或后枕部疼痛,僵硬,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痛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2.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临床表现为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3.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4.脾肾阳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纳差。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

(二)按临床表现分型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上自头部,下至腿足,浅至皮肤,深至某些内脏的症状与体征,都可以是某型颈椎病所导致的,有的患者甚至仅有轻微的或没有颈部症状,而表现为其他部位如颅脑、胸背、上肢、下肢及精神等似乎与颈椎病毫无关系的症状。为了便于认识这些各种各样的复杂症状,我们将颈椎病分为六大类。

1.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在临床上较常见,多数患者发病是由于颈椎强迫姿势过久,如长期低头写字、打毛衣、缝纫、手术等,或口腔科医生偏头操作过久,沉睡时枕头未放妥等,此型无论症状与体征都不是特别严重,一般都采用非手术治疗。

症状:枕项部疼痛,颈项强直,颈活动受限,不能做点头、抬头及转头活动,头限制在一定位置,一侧痛时,头偏向另一侧,俗称歪脖子,眼睛需要向后、向侧看时,头、颈部不能单独向后、向侧活动,需整个躯干向后、向侧转动。多数病人疼痛、胀麻不超过肩部,少数病人可发射至肩、臂、手,如果合并前斜角肌痉挛则可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与麻木,且常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头痛部位可为枕顶、耳后或为偏头痛。

2.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最多见,发病率最高,好发于30岁以上低头工作者,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颈椎间盘脱出偏向侧方,椎体后缘骨赘特别钩椎关节增生突向椎间孔,压迫神经根所致,临床上又分为根痛型、麻木型、萎缩型。

(1)根痛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肩部、枕后部、颈部疼痛,并沿神经根分布而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轻者为持续性疼痛、胀痛,重者如刀割、针刺样疼痛,因病变部位不同,疼痛部位也不一样。

(2)麻木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麻木,一般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度的酸胀痛,多在睡眠或晨起时加重,白天缓解甚至完全消失。

(3)萎缩型症状:此型临床上极少见,且预后不良,易残废。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初期仅表现为肌肉松弛无力,进而出现肌肉萎缩,以大小鱼肌最多见。

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表现较重,轻者可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重者则四肢瘫痪,卧床不起,且易误诊或漏诊。此病预后较差,致残率高。

症状:主要表现为瘫痪和麻木,同时还会出现麻木的肢体怕凉、酸胀、浮肿,病情严重者可发展为尿潴留、小便无力、便秘或大便失控。

4.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此型颈椎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症状: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下肢突然无力或猝倒,但意识清醒,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关节刺激颈部交感神经所导致的。当各种因素影响了颈段硬脊膜后纵韧带、小关节、颈神经根、椎动脉组织时,可反射性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症状:头痛、偏头痛、枕项部痛、头沉头晕,而且头痛头晕与颈椎活动无明显关系;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心率表现异常;四肢发冷,发热、喜冷怕热、感觉过敏;血压异常,有的患者表现为高血压,有的表现为低血压或时高时低,血压不稳;在秋末冬初、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极难适应,怕热、怕冷,周身难受。

6.混合型颈椎病 2种或2种以上类型颈椎病同时存在时,我们称之为混合型颈椎病,由于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组织在解剖上密切相关,当各种因素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化,颈椎椎体退行性变化、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变时,容易同时压迫2种或2种以上的组织,易出现2种或2种以上颈椎病的症状,因此混合型颈椎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型,各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体征均可同时出现与本型中。

症状:为上述各型颈椎病的症状综合表现。

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简称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妨碍日常生活。本病早期肩关节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侧卧,肩关节向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肩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一)按中医辨证分型

肩周炎属痹证范畴,根据其病变部位被命名为肩痹和肩胛周痹等,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又称之为漏肩风和锁肩风等。临床有人以病因为主辨证分型,有人以临床表现为主辨证分型,现分述如下。

以病因为主辨证分型

1.风痹 风为阳邪,其性善行数变,表现为肩周酸楚疼痛,痛无定处,游走窜痛,关节屈伸不利。

2.湿痹 湿为阴柔之邪,黏腻滞涩,缠绵不愈,表现为肩部沉重疼痛,痛点固定,或有浮肿、压之凹陷,关节酸沉,屈伸不利,患肢局部皮肤胀木或感觉迟钝。

3.寒痹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聚,表现为肩部疼痛剧烈,痛有定处,甚则冷痛拘挛,得热痛减,遇寒痛甚,关节活动不灵。

4.热痹 热为阳邪,其性暴烈,起病急骤,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伸屈不利。

5.瘀血痹 跌打损伤瘀滞脉络或慢性筋脉劳损,不通则痛,表现为患肢肿胀,肤色紫黯,关节重痛,痛点固定,功能受限。

以临床表现为主辨证分型

1.瘀血型 肩部疼痛剧烈,如针刺或刀割样跳痛,痛处不移,拒按,夜晚痛甚,局部肿胀或青紫,关节活动受限。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涩或弦细。

2.筋脉失养型 肩臂拘挛疼痛,活动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伴气短懒言,身倦乏力,关节活动受限,局部肌肉萎缩。舌淡苔白,脉细弱。

3.风寒型 肩部拘急疼痛,痛牵肩胛、背部、上臂及颈项,痛点固定不移,并向周围放散痛,压痛明显,得热痛减,阴冷无加剧,夜晚痛重,关节屈伸不利。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弦紧。

4.湿热型 肩部酸重疼痛或局部肿胀灼热,遇热痛重,得凉稍缓,疼痛拒按,关节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5.痰湿型 肩部沉重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关节活动不利,遇冷痛重,得热则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二)按病情进展分类

按肩周炎的发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3期,即急性期、慢性期、恢复期。各期之间无明显界限,各期病程长短不一,因人而异,差别很大。

1.急性期 这是肩周炎的早期。肩部自发性疼痛,其疼痛常为持续性,表现不一。有的急性发作,但多数是慢性疼痛,有的只感觉肩部不舒适及束缚的感觉。疼痛多局限于肩关节的前外侧,可延伸到三角肌的抵止点,常涉及肩胛区、上臂或前臂,活动时疼痛加重,不能梳头洗脸,患侧手不能摸背。以后肩痛迅速加重,尤其夜间为重。由于肌肉痉挛和疼痛,逐渐出现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少,特别是外展和外旋受限最为显著。肩部外观正常,局部压痛点多位于结节间沟、喙突、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附着处、冈上肌附着处、肩胛内上角等处。

2.慢性期 肩痛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肩关节挛缩僵硬逐渐加重,呈冻结状态。肩关节的各方向活动均比正常者减少20%~50%,严重时肩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梳头、穿衣、举臂、向后结带均感困难。病程长者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多见于三角肌、肩胛带肌。压痛轻微或无压痛,此时持续时间较久,通常为2~3个月。

3.恢复期 肩痛基本消失,个别病人可有轻微的疼痛。肩关节慢慢松弛,关节活动也逐渐增加,外旋活动首先恢复,继则为外展和内旋活动。恢复期的长短与急性期、慢性期的时间有关。冻结期越长,恢复期也越慢;冻结期短,恢复也快。整个病程短者l~2个月,长者可达数年。

(三)按发病部位及病理变化分类

1.肩周围滑液囊病变 包括滑囊的渗出性炎症、粘连、闭塞及钙质沉积等病理变化,可累及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下滑囊、喙突表面的滑囊等。

2.盂肱关节腔病变 冻结肩或继发性粘连性关节挛缩症早期均可有腔内的纤维素样渗出,晚期出现关节腔粘连、容量缩小。

3.肌腱、腱鞘的退化性病变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及腱鞘炎、冈上肌腱炎(疼痛弧综合征)、钙化性肌腱炎、肩袖断裂及部分断裂、撞击综合征等。

4.其他肩周围病变 如喙突炎、肩纤维组织炎、肩胛上神经卡压征、肩锁关节病变等等。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岔气”,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急性腰扭伤可使腰骶部肌肉的附着点、骨膜、筋膜和韧带等组织撕裂。其临床特征是腰部剧痛,活动受限。多因劳动姿势不佳,腰部肌肉用力失调,强力负重,扭闪跌仆,以致气血运行不利,经络被伤,瘀血阻于腰部而致。损伤可涉及肌肉、韧带、筋膜、椎间小关节、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

急性腰扭伤有明显外伤史,下腰部肌肉痉挛,有剧烈疼痛,活动困难,甚至不能下床,有明显压痛时疼痛向下肢放射。脊椎弯曲、伸展及侧弯等活动均受限制。X线拍片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

(一)中医辨证分型

1.血瘀型 常有外伤史,腰部刺痛,固定不移,有明显压痛且拒按。活动障碍,行走坐卧艰难。痛势日轻夜重,深呼吸、咳嗽时牵掣作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苔薄,脉涩。多由于腰部急性外伤,如跌打闪挫、腰椎骨质增生刺激椎间韧带及神经根所致。

2.气滞型 腰部胀痛,常连及少腹及胁肋胀满不舒。部位较广,无明显固定痛点。苔白,脉弦细。触诊多在骶棘肌连及腹外斜肌一侧发紧,压痛多在肌肉起止点,多由于急性腰扭伤或单侧腰部肌肉扭伤及疲劳所致的椎间韧带损伤。

(二)按损伤部位分型

1.急性腰肌筋膜扭伤 腰骶部有压痛和肌痉挛,腰部各方面的运动均受限,X线片无异常表现或可发现伴有腰椎平直,侧弯或后突变形。

2.急性腰部韧带损伤 临床常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骶腰韧带损伤。腰骶部有撕裂感,剧痛,活动受限,屈曲时疼痛加重。棘上、棘间处压痛明显,棘突间距可增宽。

3.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 伤后腰部立即发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全部腰肌处于紧张状态和僵板。检查时腰部呈僵直屈曲位,后伸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无神经根刺激性体征。X线有时可显示后关节排列方向不对称,或有腰椎后突或侧弯,椎间隙左右宽窄不等。

腰椎间盘突出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综合征亦称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腰部常见病,多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尤以重体力劳动者为多见。椎间盘为椎体之间的连接部分,具有稳定脊柱、缓冲震荡等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断遭受挤压、牵引和扭转等外力作用,使椎间盘发生退变,而失去其弹性,从而使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导致椎体不稳,此为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因;而外伤及风寒湿邪则是导致本病的外因。

祖国医学对本病有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描述。认为本病乃本虚而标实。感受风寒湿外邪者,其证多实,发病多急;由于肾经亏损所致者,其证多虚,发病多缓。

(一)按中医辨证分型

1.风湿痹阻型 症见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痛处游走不定,恶风,得温则减,舌质淡红或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弦缓。

2.寒湿痹阻型 症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型 症见腰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4.气滞血瘀型 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苔薄黄,脉沉涩。

5.肾阳虚弱型 症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凉,喜按喜揉,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后延量少,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6.肝肾阴虚型 症见腰腿酸痛绵绵,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干,手足心热,小便黄赤,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二)按突出部位的不同分类

由于椎间盘各部退变程度不同和力学的因素,椎间盘组织可向后外侧和后方突出,根据其突出的部位不同可分为:

1.侧后型 此型发生在腰椎间盘的侧后方,突出的部分在椎管内形成椎间盘流,因靠近后纵韧带,故压迫下一节种神经根的内侧。如果形成的疝囊大,那么产生的症状就重,会造成蛛网膜的炎症反应,时间一长就易产生外侧后粘连。此种情况一般先出现下肢窜痛,而腰痛则不明显,并且腰椎侧弯畸形也不多见。

2.外侧后型 此型突出的部位是在腰椎间盘的外侧后方,也是椎间盘薄弱处,所以最为多见。突出的部分近于椎间孔或者在侧隐窝的位置,它占据椎间孔的一部分空间,相对造成椎间孔的狭窄,引起血循环障碍,血管痉挛或行出现软组织炎症反应、突出的部分间接挤压神根和神经根袖部,出现神经根的炎症反应,甚至能反射性地刺激脊神经的分支(如脊膜支),致使腰痛并伴有下肢窜痛等综合征。

3.中央型 椎间盘突出于椎管中央,此型的患者症状比较严重。突出的程度不同,其症状也不相同。轻度者,纤维环未完全破裂,髓核形成的疝囊把后纵韧带顶起后凸,压迫硬膜囊,致使椎管前后经变窄,造成了压迫马尾神经和硬膜囊与蛛网膜腔的粘连。严重者,行走闲难,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症状。如纤维环完全破裂者,它的髓核游离到椎管内,会发生纤维变性破死后释放出激肽物质,造成彻夜难眠、疼痛难忍的临床症状。此种情况常合并椎管狭窄。突出发生在下腰部者,硬膜囊会出现明显的压迫变形。

(三)根据髓核突出症的病理分类

1.后突出 向后突出的髓核可压迫马尾或神经根,产生相应临床症状,此型最多见。

2.椎体内突出 髓核向软骨板和椎体内突出,此型多发生在青年期。

3.前突出 不引起症状,无实际临床意义。

(四)根据突出的程度分型

1.隐藏型 为纤维环不全破裂,其外层尚保持完整,髓核在受压的情况下向破裂软弱部分突出,此时如椎间盘所受的压力大,纤维环破裂多,则髓核继续向外突出;如能适当休息,髓核完全可以还纳,破裂纤维环也可得到愈合、此型有时产生坐骨神经痛,但经体息后可好转。

2.突出型(移行型) 纤维环裂隙较大,外层尚保持完整,髓核突出较大,此型可转为破裂型,也可经手法复位而治愈。

3.破裂型(成熟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可突入椎管内,临床症状较严重,多为持续性。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腰痛或腰腿痛病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一)临床表现

由于第三腰椎横突特别长,且水平位伸出,附近有血管神经束经过,还有较多的肌筋膜附着。在正位上第三腰椎处于腰椎生理前凸弧度的顶点,为承受力学传递的重要部位,因此易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容易受损伤而引起该处附着肌肉撕裂出血、瘢痕粘连、筋膜增厚挛缩,使血管神经束受摩擦、刺激和压迫而产生症状。

(二)鉴别诊断

1.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在于压痛点的部位不同。本病的压痛点部位在骶棘肌外缘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处。表现也不及腰椎间盘突出症那样有明显的神经根性分布,所谓放射痛不过膝,不典型。不过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常有骶棘肌紧张,此时第三腰椎横突端常有压痛,这种情况就应仔细考虑,临床常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2.与坐骨神经痛的鉴别 坐骨神经牵拉痛阴性,可供区别。

腰椎骨质增生

腰椎骨质增生症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构成腰椎关节的软骨、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变性、退化,关节边缘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变化,而出现骨破坏,引起继发性的骨质增生,导致关节变形,当受到异常载荷时,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腰椎骨质增生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生理反应,如临床症状不明显者不需特殊治疗。但对症状明显者,可根据病情作相应的治疗。

(一)按中医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型 腰部疼痛酸重,转侧不便,痛时腰背拘挛难以屈伸,有时发麻牵连下肢,遇阴雨天加剧,身重。苔白,脉浮涩。

2.气滞血瘀型 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痛有定处,夜间尤甚,发时痛如针刺,得温不解,疼痛可向下肢放射,部分病人有外伤史,睡眠差,纳食不佳,大便干,舌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

3.肾阳虚型 腰膝酸软疼痛,绵绵不断,久坐、久立、久卧尤甚,每因劳累或遇风寒加重,兼见少腹拘紧,面色 白,四肢不温,乏力头昏,大便稀溏,夜尿多,舌淡,脉沉细无力。

4.久病劳损型 劳累后腰部酸楚疼痛,四肢倦怠,腰部俯仰活动后更甚,按摩及温熨或休息可缓解,日久可兼疲乏懒言,表热自汗,纳少,苔薄白,脉细缓。

(二)按增生形态分类

1.膨出状 临床上最普遍,即在骨质外层增厚,使表面层膨出。称之为椎间盘膨出,也叫突出或肥大。

2.角状增生 在椎间盘的上角边处形如牛角盘的突出,且向上挑,边沿有尖状突出,最易产生严重的症状,一般发生在颈、腰椎间盘上。

3.柱状增生 柱状增生多发生在活动角度较大的小关节部位,如指关节、膝关节等处。局部症状比较明显但影响不大,痛苦也较少。但有个别人在腰椎处也长出长达20毫米的柱条骨体,影响十分严重。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又名肥大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病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软骨退行性变和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并由此而引起关节疼痛、僵直畸形和功能障碍。

(一)按病因分型

1.风痹 是因风邪而致病,“风”善行而数变,故风痹的特点为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窜痛或屈伸不利,故又称“行痹”,有时红肿疼痛,关节恶风,苔白腻,脉浮弦。

2.寒痹 是因受寒邪的侵入而致,寒则凝,主收引。寒痹又称痛痹,其特点是痛处不移,痛如锥刺,关节处怕凉喜热,上下不通,局部拘挛,舌苔薄白,脉弦紧。

3.湿痹 由于饮食不节,脾胃消化力弱,而产生内湿,或居住潮湿,或身受雨淋而形成外湿,湿邪的侵入,影响关节,致使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拘挛不能屈伸。苔白腻,脉濡数。本型特点以肢体沉重为主,故又有“着痹”之称。

4.热痹 又称湿热痹阻证,多为急性风湿热,表现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拒按,活动痛剧,得冷则舒,常伴有发热、口渴、心烦、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二)按疾病特点分类

1.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大多数患者在明显发病以前,可有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主要症状为咽喉红、肿、痛伴发热、恶风,四肢酸楚。少数病例有于风疹、麻疹后出现的关节炎表现。此型多概属于中医风温或春温外感证候。

关节症状轻者只有关节酸楚不适,疼痛。重者为关节局部红、肿、热、痛伴活动受限。常对称性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关节炎多从下肢开始再转移到上肢。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可以恢复正常,而不出现畸形。

2.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多数曾经有患性风湿性关节炎史或不典型风湿热史。临床上一般呈缓慢发展,以关节反复疼痛为主症,多无高热,少数病人可有低热。大关节多呈游定性窜痛,其一二个大关节可见局部轻度肿痛,局部扪热或不热或畏寒。反复发作,阴天、劳累时加重,个别病人阴天时胸闷憋气。有时四肢偶见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的疼痛,即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

(一)按中医辨证分型

1.风寒袭络型 临床症状多见一侧下肢疼痛,由臀部向大腿、小腿及足部放射,活动、受凉后加重,钝痛并发作性加剧,发作时疼痛可为烧灼与刀割样,夜间常加重,伴有腰冷、肢冷、得温痛缓,舌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紧。

2.气血瘀滞型 大多有外伤和扭挫伤史,发病急而痛剧,或一侧腿痛,绵绵不已,下肢麻木,屈伸不利,痛点固定不移,触压痛剧,入夜甚,舌质紫黯或舌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3.湿热蕴络型 症见腰腿痛,疼痛处常伴有灼热感,兼口干或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濡数或弦数。多见于坐骨神经痛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4.肝肾两虚型 症见一侧腿痛,咳嗽、喷嚏或用力时疼痛加重,呈现放射性疼痛,有时肢体麻木,小腿发凉,畏寒喜温,舌质淡苔白,脉细或沉数。多见于素有肝肾不足或迁延不愈者。

(二)按受损部位分类

根据坐骨神经受损害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的疼痛症状,可分为干性坐骨神经痛、根性坐骨神经痛、丛性坐骨神经痛。

1.干性坐骨神经痛 是指椎间孔以外的坐骨神经干段受到各种病变的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疼痛,其特点为患侧下肢沿坐骨神经干呈放射性疼痛,尤以坐骨神经远端为多见,在臀以下沿坐骨神经走行方向有压痛点,咳嗽等增加腹压动作时疼痛不明显。

2.根性坐骨神经痛 是指腰骶神经根于椎管内部或外部遭受各种病变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疼痛,其特点为窜痛明显,疼痛以坐骨神经近端为主,腰脊椎旁有明显压痛点并沿坐骨神经全长向下肢放射,咳嗽等增加腹压动作可加重疼痛。

3.丛性坐骨神经痛 较少见。在解剖上,腰丛和骶丛较为接近,如骶丛受累,则以坐骨神经痛突出,临床特点以骶部痛为主,向下肢放散的区域较广泛,除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放散外,还伴有会阴部、腹股沟、股前区放射痛。

(三)按病情程度分类

坐骨神经痛根据病情的程度进行分类,一般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类。

1.轻度(亦称慢性) 病程时间长,可以正常生活和坚持轻度体力劳动,疼痛能忍受,但遇气候变化及寒冷、潮湿或姿势不正确等,即出现疼痛,疼痛不放射。检查时肌肉无萎缩,直腿抬高试验在60°以上,神经反射正常。

2.中度(亦称亚急性) 病情不稳定,时轻时重,轻时能正常生活及参加轻度体力劳动;疼痛发作时,要服用止痛药。在气候变化,如寒冷、潮湿或姿势不正确时,疼痛难忍并向下肢放射。检查时有轻度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在30°~60°,神经反射减弱。

轻、中度坐骨神经痛多有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病史或受潮湿、寒冷因素。中老年人可有骨赘形成,或腰椎骶化所致。

3.重度(亦称急性) 患者病情严重,多为急性腰部损伤或慢性损伤急性发作,严重影响生活,疼痛体征呈典型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检查时有明显肌肉松弛、萎缩,直腿抬高试验在30°以内,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90%以上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 msj6M6u/yBa1elv4Zb98BMk6WUPwy6SQq7cv2Mx6mLqe1o6rYKHpe2LQMvtTNDW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