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认识老年人的身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位俱出矣。”这些论述都非常正确地指出了人体衰老的变化,根据中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体表的变化是内脏的反映,也就是说外观的老化是五脏衰弱的表现。

中医视点 肺气不足人衰老

祖国医学认为,肺主呼吸之气。所谓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肺的呼吸功能,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自然界的清气(氧气)被吸入,体内的浊气(二氧化碳)被呼出,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所以说“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可见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是指肺在真气生成方面的作用。

另外,肺司呼吸的功能还需肾的协作。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景岳全书》)之说。正常情况下,气道通畅,呼吸调匀。如因病邪致使气机不畅,肺气壅塞,则呼吸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症状。

当人在衰老时,肺气常表现出不足,因而肺呼吸的能力大大减弱。人体所需的清气不足,浊气又不能排出,因而肺的主气作用必然降低。极易出现咳嗽、气喘无力、语声低怯等症状,活动时症状加重。

中医解码 肺功能不足人衰老

人体通过肺,呼出体内的浊气,吸入自然界的清气。正如《中国医学汇海·内景通释》中说:“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出纳自然,乃清浊之交通,人身之橐龠。”人身诸气的生成、运行及功能活动都与肺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人到老年肺气不足,不但引起呼吸功能减弱,而且也会影响真气的生成。从而导致全身性的气虚,出现体倦乏力、气短、自汗等症状。若肺失去了呼吸功能,不能吸清呼浊,机体不能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真气不能生成,肺也就失去了主一身之气的作用。随着呼吸运动的停止,生命也就告终了。因此,只有肺的功能正常,人体才能维持旺盛生机不致衰退,并抵御外邪以免因病夭折。而人衰老时,肺气衰,全身机能都会受到影响,出现不耐劳作。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呼吸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它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及由反复分枝的支气管和肺泡组成的肺,其生理功能是进行人体与大自然的气体交换,负责吸进氧气与呼出二氧化碳。

人体衰老时,由于骨骼、韧带和胸部肌肉萎缩、硬化,胸廓前后径增大,从而出现“桶状胸”。衰老时除出现桶状胸外,肺组织萎缩、肺泡扩大、泡壁变薄、弹性减弱,使得肺容量有所改变,吸气量和肺活量减小而余气增多。随着衰老的不断进展,肺活量逐年呈直线下降。例如,男子50~59岁为4.0±0.1升;70~79岁为3.2±0.1升。男子平均每年减少26.4毫升,女性平均每年减少21.6毫升。肺的总容量平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减少4.5毫升,最大呼吸容量于30~90岁间可降低近50%。

中医视点 六十岁,心气始衰

对人在衰老时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祖国医学亦有正确认识。《素问》中说:“心主身之血脉”“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天年篇》里指出:“六十岁,心气始衰气血懈惰。”意思是由于心功能减弱,血液运行无力。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心脏机能衰减。

心脏机能衰减,无力鼓动血脉,故心中空虚而悸动,气促而短,劳则加促。心衰、气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不能上荣于头部,脉络不充,可见面色 白。气虚日久,心阳亦虚,导致阳热温煦功能不足,阴寒之邪阻滞心脉,出现心脉淤阻的病变。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心胸憋闷或冷痛。

中医解码 心力渐退人衰老

中医认为,循环系统由消化器官吸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生化而成,和心、肝、脾有密切关系,所以有“心主血”“肝藏血”和“脾统血”的说法。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都有赖于血液提供营养。血与气是统一的整体,血液在血管内周流全身,一是靠气的推动而运行;二是靠气的收摄作用,使血不溢出到血管外面来。同时,心为生命活动的主宰,它能协调脏腑、运行血脉。若心气虚衰,会影响血脉的功能及神志功能,从而加速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五脏功能减低,血液的营养功能也随之而衰退,心血亦渐不足,心血不足,则神不守舍。因而常易出现健忘、言善误或惊惕等神志失聪的表现,甚至出现病理现象,如“血虚”“血淤”和“出血”等。所以《千金要方》认为,老年以后,“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情”。故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对心脏功能的保养,认为“以此养生则寿”。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心脏的生理功能类似一个水泵,是推动全身血液流动的器官。心脏到老年期呈褐色萎缩,大小及重量减轻,各瓣膜出现增厚变硬。在老人身上出现的循环系统的改变,大多是由血管硬化所引起。

随着年龄的增加,全身的血管特别是动脉,都会逐渐硬化。血管硬化的程度在全身并不都是一致的,有的组织器官硬化早些,有的硬化得晚些。硬化的原因是血管壁内的弹性纤维逐渐变直,出现分叉和断裂,同时钙的含量增加,弹性组织内钙盐沉着。正常情况下,弹性纤维能使大的动脉具有在受血流冲击时扩张和回原复弹的能力,但衰老时,弹性纤维的前述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从而动脉也就失去了弹性。具体表现为:

心率一般都减慢,其原因是窦房结的自律性下降使心脏每分钟输出量减少。65岁的老年人与25岁的青年人相比,其心搏出量约减少40%;心脏的潜在力量在70岁时只相当于40岁时的50%。

心脏功能下降,可引起心肌纤维变化,心肌淀粉样变化可引起心肌硬化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主动脉瓣钙化等,这些生理变化又都可引起老年性心脏搏出量下降。据测定,人在65岁时心血排出量大约较25岁时减少30%;70岁时心脏的潜在力量是40岁时的50%。这表明老年人心脏功能低下、代偿能力减弱,易引起心功能不全及心率的改变。

中医视点 人衰老脾胃虚

中医学认为食物主要在口腔、胃、脾、肝、小肠、大肠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消化和吸收。中医学常以“脾胃”来概括消化系统。中医的每个消化道器官都有与之相互网络的经络系统,比如胃的经络直接与脾相连,这就说明了中医的胃与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胃主受纳,就是胃有接受、容纳食物及初步消化的功能;脾主运化,就是脾有将胃内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以营养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维持生命的功能。脾或胃无论哪一方面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消化吸收而产生相应的病征。如胃纳反常可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或多食易饥等症状,而脾运失调则表现为食后腹胀、便溏等现象。

人体衰老可导致脾虚不运,从而出现周身乏力、气短懒言、四肢倦怠、食少纳呆、脘腹胀满或疼痛、大便溏泻等症,并且面色萎黄、舌淡、脉沉弱无力。此外,还有脾虚不运而致水湿内停之浮肿,中气下陷之脱肛,脾虚血失统摄之出血等症。这些都是老年脾虚所出现的常见症候。

中医解码 脾胃不纳水谷加速衰老

中医的气化学说还把消化系统的功能归结为肝脾的气化过程。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的运化靠肝的疏泄。《素问》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物经脾胃消化后,其精华物质经吸收后输送入肝,靠肝的疏泄气化作用,再把它转化为人体各部所需的营养物质。这种相互转化过程,中医叫它气化过程。肝与胆相表里,肝胆的气化功能相助运转,生化不息。这与现代医学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说法相似。

人到老年,脾胃虚衰,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便会出现营养不良、贫血、水肿、气短、头晕、四肢无力等各种各样的疾病或症状,从而加速衰老甚至死亡。如《灵枢·五味篇》里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衰老时,平滑肌纤维及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消化能力减弱,结肠及胃扩张,故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及内脏下垂等现象。此外,牙齿及牙齿组织会出现明显的磨损和老化改变,但牙釉质的硬度不发生改变。40~50岁的人,牙齿磨损程度甚至可达髓腔,使牙髓显露。受到磨损的牙齿比较敏感,冷、热食物的刺激均可导致疼痛。由于牙龈萎缩,牙齿的间隙明显增大,牙周膜也逐渐变薄,这些都是使牙齿的动摇性增大的因素。

人在衰老时,味蕾减少,由此引起老年人的味觉发生变化,因此老人饮食,口味可能要重些。此外,衰老可导致肝细胞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肝脏的解毒功能下降,合成和储备的蛋白质也减少;胆囊壁、胆管壁变厚,胆囊变小,弹性降低,胆汁浓缩并含有大量胆固醇和胆红质,容易沉积形成胆石。

中医视点 人到老年,肾阳不足

中医学认为,水液的环流代谢,尿液的排泄,与脾阳、肺气、三焦之火有密切关系。在肝主升发的作用下,肾元之气温煦推动中焦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并得水谷之气的资养,出于上焦,与肺系吸入的天阳之气相合。宗气积于胸中,贯于心脉,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又在肺主肃降的作用下,下行归肾,阳得阴济,周而复始。只有三焦气化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路径通畅,才能保证人体健康无病。然而伴随着生命的进程,人到老年,肾阳不足,脏腑气化功能日趋低下,则肺、脾、三焦等脏腑在水液环流代谢过程中的功能减退,水液不能正常输泄,故常见到目下如卧蚕状、小便排出无力、夜尿频繁等现象。

中医解码 人到老年,三焦气化失常

中医认为,人体的泌尿系统与肾、膀胱有密切关系。《素问》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诸病源候论》中也说:“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府。此二经为表里,而水行于小肠,入泡者为小便。”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肾与膀胱的功能降低,三焦气化失常,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不畅,从而内生风、火、湿、热诸邪及痰、淤、浊毒等病理产物。这种失常的气化状态因而成为许多老年期疾病发生的根源,促进机体衰老,如此形成“因衰老而易病,因病而加速衰老”的恶性循环。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泌尿系统主要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衰老时,肾脏最重要的改变就是肾小球数量逐渐减少。40岁以上的人,肾小球的滤过率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肾小管也受到动脉硬化的影响。因此,老年人的肾脏清除废物和重吸收的功能有所降低,尿里常可见到微量蛋白质、红细胞,有时还会出现尿糖、尿比重偏低等情况。老年人的肾脏储备力差,在紧急情况下,会发生肾功能不全。此外,由于膀胱黏膜萎缩而常发生膀胱炎;由于激素影响,前列腺肥大常导致尿潴留;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总量上升,终致胰岛素不足。因此,糖尿病发生率高,这也是老年人常患有糖尿病的原因。

中医视点 年六十,阴痿

对于生殖系统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年六十,阴痿,气大衰。”这里的阴痿,即指肾所藏之阴精不足,这样肾阴、肾阳亦虚。肾阴肾阳亏虚,无以化生肾气。肾气虚衰,五脏六腑生化功能减退,从而出现生殖器官萎缩,性功能逐渐消失。

中医解码 人衰老天地之精气皆竭

中医认为人失去生殖能力的年限是:男子在六十四岁左右,女子在四十九岁左右。其主要原因是肝肾和冲任二脉功能衰退,天癸枯竭。男子表现为精气衰少,女子则表现为月经断潮。当然也有例外,虽百岁而能生子者,是由于养生有道的结果。就一般人而言,“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对于男子来说,产生精子的精曲小管周围的基底膜与固有膜的胶原纤维增生,使精血小管的纤维化逐渐加重,从而使精子的产生逐渐减少,直至最后丧失生精能力。此外,产生男性激素(睾丸酮)的间质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使睾丸酮的分泌量逐渐减少,而睾丸酮的减少可导致性功能的降低。

对于女性来说,其生殖系统的变化比男性明显,首先是卵巢停止排卵、绝经。一般绝经期为47岁左右,这时卵巢虽然仍分泌雌性激素,但逐渐下降。由于阴道萎缩,腺体分泌减少,性生活也受到影响。据有些学者的调查报告分析,女性在绝经后丧失性兴趣的百分比,60~65岁组为61%;60~71岁组为73%。

中医视点 血不荣筋人衰老

中医认为:“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筋束骨,系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故筋的功能与肝阴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所谓“筋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和柔而不拘急”(《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肝血充盛,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若肝的阴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老年人由于肝阴或肝血不足,出现肢体麻木,行动迟缓,或手足拘挛,这都是由于“血不荣筋”的缘故。

中医解码 精髓亏损人衰老

中医认为,骨具有贮藏骨髓的功能。骨为髓府,髓藏骨中,所以说骨有贮藏骨髓的作用。骨髓能充养骨骼。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坚脆等都与髓的盈亏有关。同时,骨有支持形体和保护内脏的功能。骨具坚刚之性,为人身之支架,能支持形体,保护脏腑,故云:“骨为干”(《灵枢·经脉》)。人体以骨骼为主干,骨支撑身形,使人体维持一定的形态,并防卫外力对内脏的损伤,从而发挥保护作用。骨所以能支持形体,实赖于骨髓之营养,骨得髓养,才能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人到老年,精髓亏损,骨失所养,则会出现不能久立,行则振掉之候。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肌肉,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都要发生变化。人到老年时,首先是肌肉的改变,表现在肌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间液体增多,肌肉萎缩,失去弹性,肌群体积减小;或者由于肌肉组织间纤维组织增生,使肌肉成为假性肥大,肌腱韧带萎缩而变僵硬。其次是骨胳的改变,是骨骼中有机物减少或消失,在长骨端及骨盆,骨变成海绵样状态,或发生骨质疏松,以致使骨骼变脆。最后是关节的改变,一般地说,关节组织的老化改变,在28岁后即可表现出来,特别是支持体重的关节,变化比较明显。老人关节软骨纤维化、磨损及骨化;肋软骨钙化,变脆易断;滑囊变僵硬致使关节也僵硬。有时软骨可完全消失,致使老年人活动时仅以其关节两端骨面直接接触。

中医视点 髓海空,人衰老

中医认为,心藏神,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活动由心主宰。古人已经认识到脑在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头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等说法,就是把脑作为精神活动的最高主宰来加以认识的。清代名医王清任更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也就是说,人体一切神经活动都由大脑支配,而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

人到老年,五脏六腑之气血不足,必然引起大脑衰退,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的衰退表现。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纯、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还可以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

中医解码 八十岁,魂魄离散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均与神志活动有关。如《素问》中说:“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可见,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讲血液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衰老时,人体五脏功能均减弱,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这样皆可在神志活动方面反映出来,如不耐思考、前言不搭后语、记忆力减退等。故《灵枢·天年》中说:“八十岁魂魄离散,故言善误”。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系统主要包括大脑、脊髓及发自这两个部位的神经细胞和分布至全身各处的神经。衰老时,神经细胞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90岁时人脑重量较20岁时减轻10%~20%,造成减重的主要原因在于神经细胞的丧失;而神经细胞内的脂褐素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与此同时,大脑的重量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硬脑膜变厚,硬脑膜下的蛛网膜逐渐胶原纤维化和钙化。

此外,衰老时神经的传导速度变慢,如20~30岁年轻人的R神经传导速度为7.5米/秒,而80~90岁的老人则为5.2米/秒。近期记忆比远期记忆减退得严重,生理睡眠时间缩短;感觉机能如温觉、触觉和振动感觉都下降,味觉阈升高,视听敏感度下降;反应能力普遍降低,特别是在要求通过选择做出决定的情况下反应更为迟缓。Nxlti/sBYLYtbyI5ubNp0Llgeg4o3265DNpLpyWLahWMTQBMwE1lmaQSuKSHoH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