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2 女人爱自己,从关注健康开始1

01 常见症状家庭自疗法

痛经

痛经是女性的常见病之一,以青年女性较为常见。据英国一家医学权威机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女性中80%有不同程度的痛经,而我国也曾经做过相关的调查,调查的13万多女性中,痛经者占33.19%,其中轻度占45.73%,中度占81%,重度占13.55%,近几年来,痛经的发病率仍有上升的趋势。

痛经与经络的关系

痛经是指女性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的疾病,祖国医学也称“痛经”“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痛经常持续数小时或1~2天,通常经血畅流后,腹痛缓解。中医认为痛经多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亏虚所致的。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2种。原发性痛经在女性月经初潮后即开始,多为功能性,以未婚未育年轻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在行经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多为器质性的,常见原因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或戴避孕环引起的。

小病可以在家治

有痛经的女性朋友习惯吃止痛药,而常吃止痛药不仅会形成一定的依赖性,而且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穴位按摩和刮痧的方法无副作用,对治疗痛经非常有帮助。

自我按摩法

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即肚脐至外生殖器之间的小腹部,两侧以左右髂前上棘为界限的位置,双手紧压腹部,慢慢按摩腹部,以1分钟10次左右的频率进行,直到小腹内有热感为宜,操作时间为5分钟左右,可增加小腹腔内脏血运动,促进小腹内微循环,具有止痛调经的作用。

家人按摩法

本方法在进行之前,应在背腰部、腹部、下肢部先涂擦活血药液,如药油、药酒,然后再进行按摩。

1.用手指或掌根揉按背腰部胸椎第11节至腰椎第2节,并揉按两侧的肌肉和相关的脊中、悬枢、命门、夹脊、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志室穴。

2.用手指揉按腹部疼痛的肌肉以及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外陵、大巨穴。

3.用手指捏按下肢的阴包、血海、三阴交、太冲穴。

4.用拳头轻捶背腰部压痛处。

本方法每天按摩1次,连续按摩5天,以往有痛经史的女性,可在月经来前2天开始按摩,如要巩固疗效,可隔2~3天按摩1次。

局部按摩法

1.先将两手掌心搓热贴于小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揉摩。

2.双手掌心分别放于两侧胁部,向小腹方向斜擦。

3.双手掌根紧贴腰部,用力上下擦动。

以上3个动作,每个动作各揉动1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度,局部有温热感为佳。

穴位按摩法

用中指、拇指分别按关元、中极、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穴,以感到酸胀为度,揉动1分钟,具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滋阴通脉、调经止痛的作用。此方法应在经前1周起开始直到月经结束,每日1次,连续2~3个月经周期。

刮痧法

1.刮督脉。从至阳穴沿脊柱向下经命门、腰阳关等穴,刮至腰俞穴。

2.刮任脉。从中脘穴经前正中线向下经气海、关元、中极穴刮至曲骨穴。

3.刮足太阳膀胱经。从膈俞穴沿脊柱两侧经肝俞、脾俞、肾俞、志室、关元俞等穴,刮至次髎处。

4.刮足太阴脾经。从血海穴沿下肢内侧向下经曲泉、阴陵泉、地机、三阴交等穴,刮至太溪穴。

注意事项

1.肝郁气滞者应加刮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太冲。

2.头晕、心悸者加刮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内关穴。

3.痛经宜在月经前进行刮痧治疗,经期忌刮痧治疗。

4.痛经患者平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少用冷水。

5.保持心情愉快,禁止食用生冷及辛辣食物,禁止性生活。

失眠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失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总的来看失眠的女性要比男性多。30~60岁的女性,4个人中有3个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而外出工作的女性,也会有3/4的人感到疲倦。

失眠与经络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失眠主要是因阴血不足,阴虚不受阳纳,或因邪扰,阳盛不及入阴导致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神不归舍。而气血充足、经络不通则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应以调整,平顺阴阳脏腑之功能和行气化瘀为原则。

小病可以在家治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轻浅和睡眠时间明显缩短,本病可引起头昏头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反应能力减弱等症状,采用简单易行的按摩法、刮痧法可较好地改善失眠,缓解症状。

颈部按摩法

按摩方法:以食指按摩耳后乳突旁凹陷安眠穴30次,拿捏颈项30次,以颈部有压迫感为度。

功效:缓解肩膀酸痛、提神醒脑。

头部按摩法

穴位常识:印堂穴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按摩方法:以中指指腹自下而上交替按摩印堂穴30次,再沿眉按摩眉棱骨、太阳穴各30次。

功效:醒脑明目、安神镇静。

足心按摩法

穴位常识:涌泉穴大致在脚掌前部1/3处。

按摩方法:晚上洗脚过后,以拇指按揉足心涌泉穴各90次。

功效:强肾调肝、安眠

家人按摩法

穴位常识:睛明穴位于双眼内眼角;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处。

按摩方法:患者仰卧,家人在患者头部上方,以右手食、中二指点按睛明穴5次后,用一指或双拇指推法,从印堂穴向两侧沿眉弓、前额推到两太阳穴,时间为10分钟。然后双手拇指分别放于两侧太阳穴,换用其余四指推擦脑后风池穴到颈部两侧,反复两次,再用双拇指尖点按百会穴。

功效:醒脑安神、镇静除烦。

足跟痛

足跟痛特别青睐于女性朋友,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并且年轻女性患有足跟痛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女性爱穿着时尚款式的鞋子密切相关,足跟长期劳累,使足部未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从而诱发疼痛。

足跟痛与经络的关系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病年龄大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女性最为多见,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疼痛,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般疼痛,脚部不红不肿,不能久立多走,严重时可出现足跟不敢着地而步履维艰。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因肝肾阴虚。足跟为肾经所经之处,此处疼痛是肾脉亏损、肝失所养造成的。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又加感风寒湿邪,致使经络淤滞,血行受阻,而发本病。另外,骨质增生或足跟底部骨质蜕变,牢损过度等也是引发足跟痛的原因。

小病可以在家治

现在的女性习惯穿高跟鞋,走路或站立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足跟痛,采用中医按摩,简便易行,可有效缓解足跟痛。

患者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和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微闭,呼吸自然,全身放松,静坐2分钟,然后进行以下操作。

摇踝关节

将患病的肢体平放在健肢膝上,用患侧手固定患肢踝部,健侧手握住患足前掌,用力按顺时针、再逆时针方向摇动踝部1分钟。本方法具有柔筋解痉,滑利关节的功效。

拿捏小腿后侧

将患病的肢体平放在健肢膝盖上,将健侧拇指和其余四指对合用力,自上到下反复拿捏患肢小腿肌肉1分钟左右。本方法具有消肿止痛,柔筋缓急的作用。

按揉承山穴

穴位常识: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

按摩方法:将拇指指腹按在承山穴上,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

功效:柔筋缓急,通络止痛。

按揉下肢

患者平坐在床上,膝部外翻,脚外侧面平放在床上,并使脚掌部尽量朝上,用对侧手食、中、无名指指腹面,三指并拢,上下按摩脚心100次。

使膝部内翻,将脚的内侧面放在床上,采用手握空拳叩击法叩击脚的外侧面与外小腿距关节100次。本方法具有疏经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

合按昆仑穴、太溪穴

穴位常识: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太溪穴位于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按摩方法:将患病的肢体平放在健肢膝上,用健侧手拇指指端和中指指端分别按在太溪穴、昆仑穴上,两指对合用力按压1分钟。

功效:补肾益精,疏经通络。

按揉涌泉穴

穴位常识:涌泉穴位于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足心部,并向足趾方向做推法8次,然后按揉涌泉穴,依次牵拉各足趾,脚趾应尽量向前背伸,或抬起足跟,足趾着地蹲一会儿。

功效:补肾益阳,强筋壮骨。

捶击痛点

将患病的肢体平放在健肢膝上,用圆钝的按摩棒或手半握拳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地敲击患侧足跟最痛点10分钟,直到有酸胀感为止。本方法具有疏经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

雀斑与黄褐斑

每个女人都渴望有一张嫩白的脸,可斑却常让女人心灰意冷。研究证明,80%以上有斑患者为女性,特别是30岁以后的女性肌肤新陈代谢都很缓慢,皮肤血液微循环不畅,皮质老化、粗糙,肤色发暗、无光,导致斑的数量增多,而雀斑和黄褐斑是主要的罪魁祸首。

雀斑、黄褐斑与经络的关系

西医认为,雀斑、黄褐斑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我国中医认为,这两种病多是因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致血瘀颜面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不能润泽或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颜面,刺激面颊及相关部位,可激发经气直达病所,活血通络祛斑。

疏通经络,可促进脑垂体分泌抗黑色素细胞激素,减少黑色素分泌,调节肌肤,促进色斑消退。治疗上应遵循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滋补肝肾的原则。

小病可以在家治

雀斑、黄褐斑是严重影响女性美丽的疾病,多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导致的,如果服用药物,其副作用比较大,有时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穴位按摩、刮痧方法则能放松肌肉,解除疲劳,促进机能恢复,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产物的排泄,增强皮肤弹性,从而达到清热、散结、消斑之目的。

雀斑的自我按摩法

1.沿着肝经循行,从足到腿从下至上按摩,用毛刷或摩擦手掌柔和地做局部摩擦5次以上。

2.用拇指刺激双膝内侧血海穴,每秒按压1次,按摩5次以上。

3.左、右肩胛骨之间由此向下做经脉刺激5次,再从经脉向外做局部刺激10次以上。

4.用手中指指腹,沿面部下颏、双口角、双鼻侧、双眼球、额部、脸部,反复沿线按摩5次以上。

5.放松肩部,右手做甩手反弹向上时,右腕内侧经下颏弹向左肩上部,再甩手向后,反复做10次。

6.弯曲右手,并拢于右腰肋侧,手向肩摸作为基本动作,平衡地向后弯退,共做10次。

7.沿足少阳经,用手掌或毛刷从下到上做轻微的局部刺激。

8.用拇指指腹按压三阴交50次。

9.肩胛骨之间到腰部之间的脊背中线,从上到下做经脉刺激5次,然后左、右双侧向外侧局部刺激10次以上。

10.按擦膀胱经足跟外侧,从上到下刺激5次。

11.用拇指按压束骨穴,每秒1次,共5次。

12.在背部中线部位,从上到下做经脉刺激5次,再以脊柱为中线,左右分别向外,用手掌或毛刷做局部刺激10次以上。

13.从双大腿内侧向双脚跟部,用毛刷刺激10次。

注意事项

1.1~6按摩法对中年女性、更年期女性、肥胖者针对性较强。

2.10~13按摩法对青春期前后、妊娠中或产后出现雀斑者效果较好,对妊娠女性动作不应太大,或请他人帮忙按摩。

3.7~9按摩法则较适用于体质阴虚火旺、雀斑久治不愈的患者。

雀斑的家人按摩法

1.与激素分泌有关的雀斑。

首先,按摩足太阳膀胱经,从足跟外上行,从上到下刺激5次。在肝俞、心俞、肾俞、脾俞、三焦俞等穴位稍停片刻。然后,用食指按压足小趾爪甲外束骨穴,每秒按1次,共按10次。最后,在腰背中线督脉部位,从上而下推拿5次,再以脊柱为中线,用手掌分别向左右两旁推擦10次以上。

2.肝失疏泄产生的雀斑。

首先,沿着足厥阴肝经,从上到下地用手掌柔和地按摩5次以上。然后,用两手拇指按摩双膝内侧的血海穴50次。最后,用第二、三、四指的螺纹面沿颊车—地仓—迎香—双眼球—太阳—耳前,再到颊车,做轻快的边按揉边移动,反复进行10次。

3.肾虚引起的雀斑。

首先,沿足少阴肾经,用手掌或毛刷由上而下做轻微的摩擦5次。然后,用拇指指端按揉三阴交穴20次。最后,从脊背中线从上而下推擦5次,并在大椎、命门穴处稍用力按揉。

按摩调理黄褐斑

患者取仰卧位,首先,点、揉、按印堂、攒竹、四白、颊车、迎香、水沟、承浆穴,每次顺时针揉按10圈,再逆时针揉按10圈。然后,用食、中指螺纹面依次攒竹—鼻根—四白—鱼腰及颊车—地仓—迎香—下关—耳前两条线做轻快的边按边移动,重复进行10次,最后,在起斑处轻拍到微红为止。隔日进行1次,15次为1疗程。

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

患者取坐位,首先,消毒耳郭,然后以内分泌、缘中、肺、肝、脾、肾、面颊及相应部位为主穴,卵巢、三焦、皮质下、枕、神门、子宫为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在耳穴上,每天揉按数次,每次5分钟,3天后换对侧耳穴,交替进行治疗,30天为1疗程。

脱发

女性成年期都要经历一种普遍的、分布均匀的头发变得稀疏的过程,这是自然现象,而女性中过多的脱发则是不正常的,必须给予重视。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生活压力使人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脱发发病率日益增高并呈年轻化趋势。

脱发与经络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发黑浓密润泽者,是肾气盛而精血充足的表现;发黄稀疏干枯者,为精血不足,常见于大病之后,或虚损患者,甚至全部头发脱光。

中医认为脱发与脾胃湿热、肝肾亏虚、气血虚弱、血热风燥有关。血热生风,伤营化燥,耗伤阴血,使阴血不能上注巅顶营养毛发,致发脱落;因七情内伤、劳心伤脾、水湿运化失常致湿热内生而致毛发脱落;劳伤、情欲过度引起肝肾亏虚,则毛发干枯脱落;久病血虚或失血过多,不能营养肌肤,以致风邪乘虚而入,风盛血燥,头发枯槁脱落,而青壮年脱发多是因肾虚或血热造成的。

不同原因引起的脱发,其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

1.血热风燥型患者表现为头发干燥,稀疏脱落,白屑叠飞,头部烘热,头皮燥痒。

2.脾胃湿热型患者表现为头皮潮湿,状若擦油,甚则头发粘连,鳞屑油腻色黄。

3.肝肾亏虚型患者表现为不发病时头发焦黄或花白,发病时头发常以均匀的方式大片脱落,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

4.气血虚弱型患者表现为脱发一般渐进加重,范围从小到大,头皮松软光亮,伴面白气弱、心悸头眩、倦怠嗜睡等。

小病可以在家治

中年人脱发多是由于精神因素、饮食不当等因素造成的,如无疾病影响的话,治疗脱发可采用下列方法。

家人按摩法

1.患者取坐位,调整呼吸,平心静气。

2.家人沿膝下肾经,从下到上做局部轻柔按摩5次。

3.家人用拇指交替按压两侧三阴交穴5次,在膝下膀胱经从上到下做螺旋式按揉5次。

4.在脱发处涂上生姜牛奶汁,用手有规律地抓揉局部到整个头部,再由头部点叩至患部,反复进行5次。

5.点按同侧风池、率谷、玉枕、百会、上星穴2次。

6.拿捏颈部及肩部15次。搓颈项5次。

7.将手搓热、贴熨眼球1分钟,再用手搓热摩腹1分钟。

自我按摩法

患者取坐位,双手放在头顶,用食指和中指在头皮上划小圆圈按摩头皮,按照前额、后颈、两颞部次序按摩,每天2次,每次15分钟左右,此法简单易行,可有效防治脱发。

头部经络按摩法

1.按摩风府穴。采用点揉法,用拇指指端沿顺时针点揉风府穴旋转5次,力度应适中,在点和揉时应向上用力,以患者感觉酸胀、不感痛为宜。

2.按摩太阳穴。采用点揉法,用中指指端点太阳穴,力度从轻到重,旋转揉动5次,动作持续,着力深透,此法可祛散风寒,缓解头部血液循环障碍。

3.按摩百会穴。采用按法,用拇指指腹作用在百会穴,力度应适中,以患者不觉晕为佳,用力时不是用指力,而是呼气、沉肩、肩发力于臂而贯于指,此法可通畅百脉,调和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按摩风池穴。本法同按摩风府穴的方法相同,此法疏散在表的风邪,点穴开筋,松解局部肌肉痉挛。

5.按摩四神聪。采用点按法,用双手拇指指腹进行点按,先点按左、右神聪,后前后神聪,具有祛风、邪活气血、健脑宁神的作用。

头部经络按摩结束后,还可采用一些放松手法,如叩击法,用力快速而短暂,刚中有柔,速度均匀而有节奏,此法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头皮温度升高,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推拿按摩法

1.用1支20毫升的维生素B 1液洒在头上,用右手五指从前额神庭穴向后梳到后发际哑门穴,共梳36次。

2.用左手和右手的五指分别梳头部两侧,各梳36次。

3.五指合拢叩打百会穴54次。

4.两拇指分别点振两侧的翳风、翳明、风池等穴3次,每次10秒。

5.用拇指压揉三阴交穴15秒,压拨5次,压振3次,每次10秒,用掌心劳宫穴压在脱发处或头发稀疏处,震颤5次,每次持续10秒。

注意事项

1.调节心情,保持心情舒畅。

2.注意饮食,少食白糖、盐、肥肉及辛辣食物,不酗酒。

3.常以木梳梳发,先梳顺发梢,再逐段上梳至发根。

4.常清洁头发,洗头水温不宜过高和过低,选用适宜自己发质的洗发水。

视疲劳

调查发现,54%的都市白领常感到视觉模糊、视力降低、眼睛干涩、发痒,现代信息社会,健康的眼睛对人们越来越重要,但同时,长时间注视电视、电脑,不注意眼睛卫生,让越来越多的都市人们的眼睛处于疲劳状态。

眼睛疲劳与经络的关系

中医认为“累从眼入”,眼睛长期接受大量外部信息,其中90%的外界信息是由眼睛接收,致使眼睛长时间处在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劳。而有些人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不注意用眼卫生,如在照明不适、用眼过度、戴镜不当等情况下,长时间看书、写字等,眼睛就会经常感到不舒服,发干、发涩,甚至出现头晕、头痛的情况。

小病可以在家治

当你感到眼睛疲劳时,不妨试试下面的按摩方法,可有效地松弛紧绷的肌肉,让眼睛顿时舒畅许多。

指压、按摩眼周

1.从眼角朝眼尾处缓缓移动手指,用大拇指的指腹按摩太阳穴处,每按一处深呼吸一次。

2.将中指放在眼尾处,朝外侧轻轻提拉按摩。

3.从眼尾向眼角慢慢移动,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按压眼睑。

按摩眼部穴位

1.揉天应穴。用双手大拇指轻轻揉按天应穴。

2.挤按睛明穴。用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揉按睛明穴,先向下按,然后向上挤。

3.揉四白穴。用双手食指揉按面颊中央部的四白穴。

4.按太阳穴、轮刮眼眶。用双手拇指按压太阳穴,然后用弯曲的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轻刮眼眶一圈,其顺序为由内上→外上→外下→内下。

以上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均可,将两眼自然闭合,然后依次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按摩时手法应轻缓,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脸部指触眼压测量法

1.患者先将双肘支撑在桌面上,以保持力度平衡。

2.用两手的食指分别在双眼下方施压,从内侧向外侧缓慢移动,重复操作6次,这一带为肾脏、肾上腺、眼部的反射区。

3.用左右手各四只手指,同时向上推压眉下骨,并停留10秒钟左右,重复操作3次。

后脑部指触眼压测量法

用双手的大拇指施压在后脑壳的基部,同时用两手支撑于后脑的两侧,然后往上移到后脑壳分界点,接着往下移到颈部,沿着颈部脊骨施压,重复整个步骤3次。

贫血

俗话说:“十女九贫”,这说明贫血最容易发生在女性身上。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世界近20亿贫血患者中,女性占到二分之一,在女性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在发展中国家怀孕的女性贫血率竟高达四分之三,贫血已经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

贫血与经络的关系

贫血属中医“血虚”或“虚劳亡血”的范畴,是血液携氧功能不足为共同表现的一类血液系统疾病的总称。

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与心、肝、脾、肾三脏等脏腑关系密切,故中医中有“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之说。贫血的发生主要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心、脾、肾三脏虚弱或功能失调导致的,或因饮食摄入不足、营养不良,或久病体虚、失血过多等原因引起。

小病可以在家治

贫血是一种慢性病,病程较长,而且大多数患者是不需要去医院接受治疗的,重在平时的调养。下面的穴位按摩、刮痧方法,患者不妨一试。

按摩大椎穴、脾俞、肾俞等穴

1.从尾椎两旁沿脊椎向上捏至大椎穴两旁,反复进行10次,分别在脾俞、肾俞及大肠俞揉按81次。

2.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从小到大揉腹81次,后在天枢穴揉压81次。

3.每次在足三里穴交替进行揉压5分钟。

本按摩方法,手法要柔和,力度从轻到重,每次按摩20分钟左右,每天1次。

按摩百会、神门、大陵等穴

1.按揉百会穴3分钟。

2.按揉足三里、神门、大陵穴各2分钟。

3.按揉脚穴(肾、心、脾、肝穴)各2分钟。

本方法每天按摩1次,15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阴虚内热者,临睡前用手掌擦涌泉穴100次,以发热为宜;睡眠多梦者,应加揉双侧神门穴各2分钟。

按摩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穴

1.患者取仰卧位,用拇指指腹揉按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神门穴各50次。

2.环形揉按脐周6次。

3.搓擦双侧涌泉穴,以透热为度。

4.患者取俯卧位,按揉肝俞、脾俞、肾俞穴各100次。

本方法手法宜适中,每天按摩1次,每次按摩30分钟,20次为1疗程。

刮痧法

1.刮督脉,从百会穴沿后正中线向下,经风府、大椎、身柱、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

2.刮任脉。从膻中穴沿前正中线,经巨阙、上脘、中脘、下脘、气海等穴刮至关元穴。

3.刮足太阳膀胱经。从天柱穴沿脊柱两侧向下,经大杼、肺俞、膏肓、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志室、气海俞穴刮至关元俞穴。

4.刮足少阳胆经。从风池穴沿颈侧刮至肩井穴。

5.刮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合谷处。

7.刮足少阴肾经。从三阴交穴沿小腿内侧向下,经太溪穴刮至涌泉穴。

6.刮足阳明胃经。从足三里穴沿小腿外侧向下,经上巨墟穴刮至下巨墟穴。

8.刮足太阴脾经。从血海穴沿下肢内侧,经阴陵泉、地机等穴刮至三阴交穴。

肥胖

减肥已经成了女性日常话题之一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不合理,肥胖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在我国成年人体重超重比例约为20%~30%,大城市已达35%~40%。肥胖容易诱发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认定肥胖是全球成年人最大的慢性疾病,已经被列为世界四大医学社会问题之一。

肥胖与经络的关系

我国中医认为,导致肥胖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经络被阻引起的,经络不通则引起食欲无法控制,使能量堆积,使排泄物堆积,从而引发肥胖。

肥胖好发于中老年人,这与经络不通密切相关,年轻人经络畅通,新陈代谢形成的废物能正常排出体外,所以不易肥胖。随着年龄的增长,经络渐渐不通,从而使代谢物较难排除,而渐渐发胖。按照中医的理论,当某个内脏器官活力较差时,其相应经络的活力也较差。

小病可以在家治

中医认为,肥胖是因经络不通造成的,如能打通经络,使经络穴位功能恢复,就会恢复身体各项功能,消除肥胖。下列的穴位按摩法、刮痧法,对减肥有诸多裨益。

推拿法

1.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从天突经膻中推到中脘2分钟,分推膻中30次,然后按顺时针摩腹3分钟,按揉神阙、关元、气海穴各1分钟;最后两手合拢住脂肪,做上下左右的推荡3分钟,逆时针摩腹3分钟。

2.患者取俯卧位,从上到下按揉背部肌肉2分钟,同时按揉肺俞、脾俞、肝俞、胆俞、三焦俞等穴位各1分钟;然后从上到下擦督脉30次,点按承扶、委中、承山穴各1分钟,最后从腰骶部沿大腿后侧从上到下推至跟腱处10次。

3.患者取坐位,按揉双侧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穴各1分钟,然后搓摩胁肋部20次,最后拿肩井3次。

注意事项

若患者下半身肥胖较为明显,伴有四肢不温、畏寒怕冷、腰部冷痛,应以红花油为介质,横擦腰骶部,透热为度,捏脊20次;肥胖患者伴有气喘、心慌者,加按揉风门、外关、神门、心俞穴各1分钟,增加脾俞、胃俞、三焦俞的按揉时间。

自我推拿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进行下列推拿治疗。

1.推腹部。两手掌伸开,掌心对着腹直肌,用掌根沿腹直肌方向从上腹部推到下腹部,左右手交替进行各30次。

2.摩腹部。双手掌叠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摩腹,再换逆时针方向,各摩30圈即可。

3.拿颈前部,摩颈后部。拇指和食指相对,握拿颈前部喉结两旁,从上到下,左右手交替,各进行30次,四指并拢,摩擦风池穴,左右各进行30次。

4.擦腰眼。两手握拳,拳眼对准腰眼,上下摩擦腰眼,左右各进行30次。

5.横摩锁骨。四指并拢,用指端螺纹面在对侧锁骨下区横向左右摩擦,左右手交替各进行30次。

以上推拿手法,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可促进全身淋巴及血液循环,舒筋活络,加速机体脂肪代谢,可以收到较好的减肥效果。

刮痧法

刮痧减肥胸腹部时,主要刮膻中、中脘、关元穴,刮痧方向从上到下;背部减肥时,主要刮肾俞穴;小腿部减肥时,主要刮三阴交、丰隆穴。刮痧对减肥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关键是在于正确取穴。下面的穴位常识,患者应有所了解。

1.膻中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位,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2.关元取穴时,可采用仰卧位。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份,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

3.丰隆取穴时,五指并拢,小指末节按足外踝最高处,一直沿膝盖方向移动,大拇指触到腓骨下、小指尖的位置就是丰隆穴。

4.三阴交取穴时,患者取正坐或仰卧位。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三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5.肾俞取穴时,一般采用俯卧位。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低血压

近年来,高血压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对于低血压的关注却很少。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女性低血压患者正在不断增加,年龄在20~40岁和身材苗条的女性是患病的主要群体。

低血压与经络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低血压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思虑过度而使气血衰少,气虚阳弱,气血不能充分通达四末,则血压下降、供血不足;病久体虚不复、积劳内伤,脏腑气血阴阳亏损;脾胃虚寒,中阳不足,心脾两亏,肾气虚弱,通过按摩治疗,可加速气行、血行,增强新陈代谢,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小病可以在家治

低血压是指成年人的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者。中医认为,低血压的治疗应以补肾益精、补益气血为原则,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患者选择。

足部按摩法

1.医者用拇指轻轻按揉患者双足,并对在按摩过程中疼痛显著的反射区持续按揉5分钟,坚持每天按摩。

2.医者用拇、食指揉搓患者左足大脚趾、第三趾各5分钟,然后用手指上下摩擦平衡器官5分钟,然后揉压足心5分钟,每天2次。

3.每天揉压足后跟4次,每次约15分钟,重点是涌泉穴。医者用大拇指向患者脚后跟方向揉压15分钟。

4.医者用自己的足跟、足底前部跖趾对患者足跟施以节律性的压踩20分钟,每天1次。

患者在接受以上治疗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自我按摩治疗,如可以用空可乐瓶或拳头轻轻敲打足底20分钟,每天1次;旋转足踝20分钟,每天2次;用发卡或牙签刺激足跟20分钟,每天2次。

按摩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三里、涌泉等穴位

穴位常识:三阴交位于足内踝上3寸;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和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按摩方法:点按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穴位50次,力度以酸胀为宜,然后双指扣拳擦涌泉穴,以脚心发热为宜。

功效:调和气血,气血调畅,增强体质。

刮痧疗法

1.刮督脉的百会穴、人中穴处;刮任脉,从膻中穴处沿前正中线,经中脘穴刮到关元穴处。

2.刮足太阳膀胱经,从厥阴俞穴处沿脊柱两侧向下,经膈俞、脾俞等穴刮到肾俞穴处;刮足太阴脾经,从血海穴处沿下肢内侧,经阴陵、地机等穴刮到三阴交穴处。

注意事项

1.低血压患者多体质弱,刮痧治疗时手法应轻柔。

2.在进行刮痧治疗之前,应到医院查明病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刮足少阳胆经的肩井穴和风市穴;刮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太冲穴处;刮手厥阴心包经,由门穴处沿前臂前侧正中,刮到内关穴处。

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现代医学新近认识的一种疾病,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据权威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中的发病率在1%~2%之间。高发病年龄在25~55岁之间,知识阶层和女性是高发群体。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经络的关系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指因长期过度疲劳,导致身体出现的一系列机体、精神的病理状态,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

中医学无慢性疲劳综合征之说,根据本病的症状,多称之为“身重”“体重”“百合病”等,在中医看来,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加上长时间的精神紧张、身心疲劳、内外因相互影响,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衡所致。

小病可以在家治

慢性疲劳综合征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由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现代医学至今还没有什么特殊的治疗方法。不妨试试以下方法,相信可以较好地缓解身心疲惫的症状。

自我按摩法

1.将左脚的足跟部放在对侧下肢内侧,然后适当用力,沿下肢内侧推至内踝关节处为一次,可连续推5次,双下肢交替进行。

2.将左足的前足掌放在对侧的足背上,用足掌推足背20次,双足交替进行。

3.左、右足的足底相互对搓3分钟,至足底微微发热为止。

4.将左外踝关节轻轻地放在对侧下肢外侧,然后适当用力,沿下肢外侧推至外踝关节处。可连续推5次,双下肢交替进行。

5.患者坐在床上,双下肢伸直,用双手掌从上而下揉捏大腿2分钟,双腿交替进行。

6.将一手的掌心放在肚脐上2寸处,另一手掌掌面重叠在掌背上,然后适当用力沿脐四周作环形按摩50圈。

7.患者盘腿坐于床上,双手握拳,将拳头的掌指关节分别放在腰椎两侧,适当用力从腰部往骶部捶击50次。

8.用双手掌根分别放于两侧肋下,适当用力沿肋下向上腹正中推揉20次。

9.用左手的拇、中指尖分别放在对侧手腕横纹近心端三横指的内、外关穴上,手指对合用力按揉内、外关穴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10.将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前额正中两侧,其余四指分别附于头部两侧,双手适当用力,拇指指腹分别沿前额两侧分推至太阳穴处25次。

11.用中指或食指按于头顶正中的百会穴上,用力由轻到重按揉25次。

12.将双手半握拳,用拇、食指分别捏住同侧耳上部,然后适当用力从耳上部捏揉至耳垂,再将耳垂向下牵拉10次。

13.双手呈“爪”状,分别放于面部眉部处,指尖微用力从前额向头部两侧作梳理动作15次。

以上方法,每天早晨起床前和晚上睡前各做1次。

按摩全身法

1.双肩疲劳解除法。膝部轻度屈曲,两臂下垂,两肩提升,然后再突然放松,下落,重复做10次。

2.腿软、胀解除法。使下肢肌肉放松,伸展,患者可俯卧于床上,医者压迫腰部,将膝部尽力往上提1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指腹压迫、按摩足三里穴,按顺时针方向按摩36次。

3.视疲劳解除法。双手手掌互相摩擦,产生热感后立刻按压双眼眼球上,从内眦向外毗旋转按摩36次,然后再按摩太阳穴,按顺时针方向按摩36次。

4.颈部酸痛解除法。双手手掌互相摩擦,产生热感后按摩双侧耳后胸锁乳突肌,再按摩整个颈部前后左右的肌肉,然后颈部再左右缓慢摇动,重复做10次,上部不要移动,颈部再向前、向后缓慢摇动,肩部不要耸动,两臂上举,双手指互扣,手掌朝上,然后再向左右侧侧弯,双手再上举,再弯腰,下屈,重复进行10次。

刮痧法

1.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出现咽炎时,可用瓷匙的边沿蘸油刮拭风府穴,然后刮拭两耳后颅息穴;背部常顺足太阳膀胱经,从上到下刮拭,即从肺俞到肝俞、胃俞,从大肠俞至膀胱俞。

2.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头晕时,可刮拭头颈部的印堂、睛明、百会、风府穴。

3.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有焦虑、记忆力减退、乏力症状时,可刮拭头部的百会、太阳、风府、印堂、睛明穴。

4.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头痛时,可刮拭头颈部的印堂、太阳、头维、百会、风池、风府穴。

5.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出现心悸时,可刮拭上肢部的内关、神门穴,下肢部的足三里穴。

6.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出现月经不调时,可刮拭背部的肝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穴。

7.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出现失眠时,可刮拭头颈部的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攒竹、太阳、角孙、风池、鱼腰穴。

8.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出现肌肉疼痛时,可刮拭背部的大抒、膏肓、膈俞、筋缩、肾俞、关元俞穴;上肢部的肩井、肩贞、曲池、尺泽、手三里、阳池、大陵穴;下肢部的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环跳、委中、解溪、昆仑、太溪穴。

9.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出现烦躁时,可刮拭上肢部的内关、间使、通里、少府穴。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腰部软组织慢性损伤的总称,此病多见于30岁~45岁之间的人群,尤以体力劳动者最为常见,另外,长期保持坐立姿势工作的人也是本病的多发人群,本病可使患者的工作耐力和工作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腰肌劳损与经络的关系

腰肌劳损属于中医的“腰痛”范畴,是腰部的一种慢性病症,其症状表现为腰部间歇性或持续性酸、痛、沉重,适当活动或休息后症状可得到缓解,长时间坐、立或阴雨寒冷天气症状可加重。

中医认为,腰肌劳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寒湿或损伤引起气血运行有畅,阻滞经络所致。按照中医理论,腰痛是以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的辨证施治,内因方面腰痛是以肾阳虚、肾阴虚为主;外因方面腰痛是以外感风寒导致的病因为主;在不内外因方面,是虚证和实证的辨证为主。

小病可以在家治

腰肌劳损是慢性下腰痛中常见的一种疼痛,以长期反复发作的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病程长,经常反复侵扰患者。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组简便易学的按摩手法。

家人按摩法

1.按揉腰背。患者俯卧,家人用一手掌根部沿患者脊柱两侧骶棘肌,从上向下作环绕划圈运动,力度从轻渐重,以腰部为重点,在腰部两侧反复操作,以局部有舒适感为宜,时间为10分钟。

2.拨络法。患者俯卧,家人用双手拇指叠放后置在脊柱一侧的肌肉隆起部位,用力下按后,沿着与肌肉走行垂直方向作横向拨动,从上到下,结束一侧肌肉的拨动后,再作另一侧的拨动。

3.指压腰眼穴。患者俯卧,家人用双手拇指指腹放在腰眼上,渐渐用力下按,当下压到最大限度时,维持30秒,然后慢慢减力,以腰部酸胀为宜。

4.揉痛点。患者俯卧,在腰部找到痛点后,医者用双手拇指指腹放在痛点上,其余四指扶在腰部,拇指按顺时针、逆时针揉动各2分钟,手法要轻柔、稳健。

5.擦腰法。患者俯卧,暴露腰部,家人先将双掌搓热,紧贴腰部皮肤,横向反复摩擦,擦到局部微热即可。

6.腰法。患者仰卧,屈膝屈腿,家人用一手扶其双膝下方,另一手托住骶尾部,双手同时用力,让患者渐渐加大屈曲程度,如此重复5次。

自我按摩法

患者坐在凳子上,双目平视前方,眼睛微微闭合,双脚平放在地板上与肩同宽,全身放松。

1.团摩脐周。将一手的掌心放在肚脐上2寸处,另一手掌面重叠在掌背上,适当用力沿脐四周作环形按摩50圈。

2.搓擦足心。将左脚放在右腿上,用左手的掌心放在右脚的足心,前后搓擦50次,双脚交替进行,以足心发热为佳,然后交换另一脚按照此方法进行。

3.对按昆仑太溪穴。将左脚放在右腿上,用左手的拇指指尖放在右脚内踝关节后侧的凹陷处,中指指尖放在外踝关节后侧凹陷处,然后拇、中指作用力对合动作,对按50次,然后交换另一腿按照此方法进行。

4.按摩腰部。双手叉腰,将拇指分别放在腰椎两侧,其余四指放于腰部外侧,然后适当用力从腰部向腹部横行按摩50次。

5.拳拍腰骶部。双手握拳,用拳头拍击腰骶部两侧50次。

6.搓擦腰骶法。两手掌分别放在腰部两侧,用力从腰部向骶部搓擦50次,直到腰部有微热感。

7.拳揉腰骶。双手握拳,将拳头的掌指关节分别放在腰椎两侧,适当用力从腰部向骶部揉按50次。

8.揉掐腿肚。将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双手拇指放在腿肚,其余四指放于对侧,并从上向下揉掐腿肚50次,然后交换另一腿按照此方法进行。

以上方法早晚各做1次,有疏利筋骨、补益肝肾、通络止痛的功效,对慢性腰肌劳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注意事项

在进行按摩治疗的同时,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加强体育锻炼。劳动中注意体位并注意劳逸结合。

牙痛

俗话说:“牙痛不算病,痛起来真要命。”牙痛是口腔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而对女性来说,它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女性的月经前期、怀孕期很容易发生牙痛,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所以女性朋友应格外保护好牙齿,尽量减少牙痛的烦恼。

牙痛与经络的关系

牙痛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龋齿是主要原因,牙龈炎、牙龈脓肿、牙外伤等也可引起牙痛,另外体内脏腑病变,也可通过经络的络属关系而导致牙痛。中医认为,牙痛的病因可分为风、火、寒等因素,当遭受风寒外淫邪气侵袭时,牙齿遭受其害,邪气留聚牙体不散,以致气血滞留,淤阻脉络,而引发牙痛;或因饮食不节、嗜食煎炒、辛辣之品,以致胃气壅盛,循经脉之行上犯于口,伤及牙体,而发牙痛;或因年老体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之后失于调养,以致肾阴亏虚,阴不制阳,而使虚火上炎,灼伤牙体,故而牙齿疼痛不止。

小病可以在家治

牙痛是牙齿和牙周疾病的常见症状。一般遇到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疼痛更加明显。用自我按摩的手法,可缓解牙痛症状,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在按摩操作前,患者应取坐位或站位,全身放松,双眼平视微闭,呼吸自然,静息1~2分钟。

按揉下关穴

穴位常识:下关穴位于耳屏前一横指处,为两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双手中指或食指指腹放在同侧面部下关穴,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解痉止痛。

按压颊车穴

穴位常识:颊车穴位于两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同侧面部颊车穴,适当用力,力度由轻渐重按压1分钟。

功效:解痉止痛,活血消肿。

揉阳溪穴

穴位常识:阳溪穴位于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放在对侧阳溪穴,适当用力掐1分钟。

功效:通腑泄热,清热止痛。

掐牙痛穴

穴位常识:牙痛穴位于手掌面第三、四掌骨之间,距离掌横位约一横指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放在对侧牙痛穴,适当用力掐1分钟。

功效:活血止痛,通络解痉。

按揉风池穴

穴位常识:风池穴位于颈后大筋两旁外侧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指尖分别放在同侧风池穴,其余四指放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

功效:祛风散寒,提神醒脑。

指掐合谷穴

穴位常识:合谷穴位于第二掌骨中点外侧,即虎口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按在对侧合谷穴上,其余四指放在掌心,力度从轻到重掐压1分钟。

功效:疏风解表,活络镇痛。

指掐少海穴

穴位常识:少海穴位于屈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骨果连线之中点。

按摩方法:用双手中指或食指指腹,放在少海穴,适当用力按揉l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解痉止痛。

推行间穴

穴位常识: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间处。

按摩方法: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行间穴,适当用力上下推动1分钟。

功效:消肿止痛,通经活络。

02 常见病家庭自疗法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医学界公认的神经系统中最痛苦、最顽固,治疗最困难的一种疾病。据了解,三叉神经痛多发于成年和老年人,近80%的患者在40岁以上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大多为单侧,疼痛发作时以面部发作性疼痛为特征,且发作频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叉神经痛与经络的关系

三叉神经痛是现代医学的名词,属于祖国医学“头风”或“偏头疼”的范畴,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因受风寒、痰火之邪和阳明胃热所致,而以风邪为主。因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而凝滞不行所致,或因情感内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空所致。另外,因气血停滞,阻塞经络而为痛,其中以肝胆风火和阳明燥热为多见。

小病可以在家治

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肝阳上亢、痰阻经络所致,一般治疗方法为平肝潜阳、祛瘀通络、熄风祛痰。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按摩方法。

患者应取坐位,双目微闭平视,放松心情,调匀呼吸,静息2分钟,每天做2次,手法以穴位有酸胀感为度。

揉按颊车穴

对穴位常识:颊车穴位于下颌角前方一横指,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分别放在同侧颊车穴上,适当用力揉按1分钟。

功效:解痉止痛,消肿除烦。

推印堂穴

穴位常识:印堂穴位于两眉正中,正对鼻尖处。

按摩方法: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印堂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对侧目外,适当用力从印堂向上推到发际处,反复推30次。

功效:祛风开窍,安神宁志。

揉按下关穴

穴位常识:下关穴位于耳屏前一横指,为两颧弓和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放在同侧下关穴上,适当用力揉按1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解痉止痛。

揉按翳风穴

穴位常识:翳风穴位于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同侧翳风穴上,其余四指附在面部两侧,适当用力揉按1分钟。

功效:镇静止痛,明目开窍。

揉按风池穴

穴位常识:风池穴位于颈项后,枕骨下,发际线上,大筋外侧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附于头部两侧,适当用力从轻渐重揉按1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镇痛。

掐合谷穴

穴位常识:合谷穴位于第二掌骨中点外侧,即手指并拢,虎口根部,也可用另一只拇指的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为合谷穴。

按摩方法:用一手拇指指尖放在合谷穴上,其余四指置于掌心,适当用力从轻渐重掐揉1分钟。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镇痛。

合按内、外关穴

穴位常识:内关穴位于手掌侧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间。外关穴位于手背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

按摩方法:用一手中指和拇指指尖,放在对侧外关穴和内关穴,对合用力按压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和胃理气,安神镇痛。

注意事项: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忌酒,少食辛辣食品。

紧张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又称为肌收缩性头痛,是现代人一种常见的“都市病”,以三四十岁,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女性最为多见,占到患者的75%左右。主要是因工作压力、焦虑、运动过少、不良的坐姿等原因导致的,从而引起颅颈部肌肉持久收缩,情绪烦躁、紧张、焦虑、失眠,使头痛加重。

紧张性头痛与经络的关系

中医认为,头为元神之所属,“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头为髓海之所处,紧张性头痛属中医“头风病”范畴,多因瘀、风、湿、虚四者杂合而发病,治宜活血疏风祛湿补虚,常见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头痛。

2.内伤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气血衰败,或劳欲伤肾,或久病不愈,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荣于脑,髓海不充则头痛。此外,外伤跌扑,或久病入络则络行不畅、血淤气滞、脉络失养而致头痛。

3.饮食不当。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淤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头痛。

4.情志郁怒。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小病可以在家治

紧张性头痛是因脑血管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剧烈性头痛,其痛多在一侧,呈周期性发作,病程长,可延至数年。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按摩能缓解紧张的肌肉群,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及脑部的供血,增加肌肉组织的供氧量,减轻以及消除局部组织代谢物质的聚集,从而减轻或消除症状。

百会穴、四神聪穴

按摩百会穴、四神聪穴穴位常识:百会穴位于头顶正心,可以通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四神聪穴位于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即食指中节一横指共4个穴位。

按摩方法:两手内外相叠放于百会穴上,全掌放于四神聪穴上,正反方向各按揉1分钟。

功效:安神定志、镇静。

太阳、风池、合谷

穴位常识: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风池穴位于脖子后大筋即斜方肌两旁头发边的凹窝中;合谷穴位于一手虎口张开,以另一手拇指头节横纹压在虎口上、拇指尖按到处即是。

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先后按揉经外奇穴之太阳穴,胆经之风池穴,大肠之经合谷穴,正反方向各按揉一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镇痛。

印堂

穴位常识:头维穴位于额角直上入发际五分处;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处;列缺穴位于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按到的另一手腕后高骨正中,有个小窝即是。

按摩方法:用食指指腹先后按揉胃经之头维穴,经外奇穴之印堂穴,肺经之列缺穴,正反方向各按揉1分钟。

功效: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疏风清热,开窍镇痛。

拿天柱

穴位常识: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拇、食两指作拿捏动作,来回拿动各10次,每天早晚各1次。

功效:健脑、开窍镇痛。

神经衰弱

中年是人体生理的重要转折时期,此时各种生理功能由成熟逐渐向衰退转变,又由于中年人肩负事业、家庭的双重重担,很多中年人过早地出现了功能性衰退,尤以神经衰弱最为普遍。根据精神疾病流行状况调查,神经衰弱的女性患病率为15.78‰,男性患病率为2.3‰,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神经衰弱与经络的关系

神经衰弱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精神过度紧张、精神负担过重或受到精神创伤,致使大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临床症状的一种神经功能性疾病,它属中医的“不寐”、“郁证”、“心悸”等范畴。中医认为发病原因主要是七情,即:喜、怒、悲、恐、忧、思、惊,这些不良情感是主要的诱发因素。在我国古书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如狂喜可致精神病,其中范进中举就是典型的例子。

小病可以在家治

神经衰弱患者采用按摩疗法可以缓解症状,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按摩反射性地影响神经中枢的功能,让神经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恢复平衡,从而失眠、头昏、多梦等不适症状也能得到改善。

头部按摩法

患者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和肩膀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放于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自然,全身放松,静坐2分钟左右,再做头部按摩。具体方法如下:

1.推前额。将双手拇指指腹放于前额正中两侧,其余四指放在头部两侧。双拇指用力沿前额分推到太阳穴1分钟。

2.搓手摩面。将双手互搓,至皮肤发热为止,然后分别放于同侧面部,轻轻摩擦面部,反复操作10次。

3.按揉百会穴。将右手中指指腹放于头顶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

4.按揉角孙穴。将双手拇指分别放在同侧角孙穴上,其余四指放在头顶两侧,适当用力揉按1分钟。

5.按揉风池穴。将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于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放于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

6.震耳孔。将双手食指指尖插塞入同侧耳孔,轻轻震动十多次后奋力向外拔,反复进行20次。

7.梳推头部。双手呈爪状,放于同侧眉部上方,用力从前额梳推到头后部,连续做10次。

8.对按头部。双手掌放于头部两侧,双手同时用力按揉头部1分钟。

以上的方法,需每天早晚各做1次,操作前应先将面部和双手洗干净。头部按摩法具有健脑宁神、开窍镇痛的功效,对失眠有较好的保健治疗作用。

搓胸法

患者取盘膝坐位,用右手平贴右肋部,向左上方搓到左肩部,共30次;然后左手平贴,从左肋部搓到右肩部,共30次。

揉穴位

先揉搓足小趾,然后揉压然谷、公孙穴50次,如配合按压天柱穴效果则更好。

揉膝法

患者取坐位,用两手按在两膝膑骨上,从外向内揉动30次,然后再从内向外揉动30次,揉动时轻度用力,膝部感到舒适为宜。

搓脚掌法

患者取坐位,用左手握住左踝关节,右手来回搓左脚掌前半部30次,然后右手握右踝关节左手来回搓右脚掌上半部30次。

揉腹法

患者取盘膝坐位,用一手掌叠在另一手上,按住腹部,以脐为中心,先顺时针方向揉腹30次,再逆时针方向揉腹30次。

抹腰法

患者取盘膝坐位,两手叉腰沿脊柱旁从上而下抹到臀部30次,若有压痛点,可用手指按压20~30秒。

注意事项

以上按摩法,患者要持之以恒,方能见效,不可虎头蛇尾。另外,患者还应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多参加社会活动,加强体育锻炼。

坐骨神经痛

从事IT、文秘、会计、编辑等职业的女性,由于长时间使用电脑而双手向前伸,以及伏案等不正确的坐姿,再加上缺乏运动,很容易成为坐骨神经痛的“偷袭”对象。这些女性在工作或睡眠中,会突然感到一阵剧痛,疼痛从臀部如闪电般掠过,直达一侧的腿、足部,令人疼痛难忍。

坐骨神经痛与经络的关系

中医认为,坐骨神经痛多是因正气虚弱,气血失调,营卫不固,风、寒湿、热诸邪乘虚而入,阻滞气血经络而致脉络失养所致,具体的致病原因如下:

1.气滞血瘀,跌仆外伤,或因久病,气血运行不畅,以致淤血内停,淤血不散,使得腰腿疼痛发生。

2.肾气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房事不节,以致肾精亏虚,无以濡养筋脉而发生疼痛。

3.气血亏虚,劳倦过度,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或脾胃虚弱,生血不足,以致气血不能濡养经脉而发生疼痛。

4.寒湿痹阻,寒湿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气血不通则痛,寒邪凝滞收引,湿邪黏聚不化,致腰腿经脉受阻而发为腰腿疼痛。

小病可以在家治

按摩对于治疗坐骨神经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摩可以通经活络,祛风去寒。下面的方法可供患者选择,下列按摩方法应每天操作1次,以治愈为度。

肘压、指点按摩法

1.患者先取俯卧,医者用肘压法点按大肠俞、环跳穴以及腰臀部痛点,再用指点压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约3分钟。

2.患者取仰卧,屈膝屈髋,医者立于一侧,一手握患侧足掌,一手扶住膝部,做强制性屈髋伸膝、踝背伸动作3次。

3.患者下肢伸直,医者立其脚侧,双手握足掌,搓、抖下肢4次。

搓按摩法

1.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

2.医者用按揉法,从腰骶臀部下肢后外缘直到足跟,反复操作数次。

3.医者用法和搓法,从腰骶臀部下肢后外缘直到足跟10次。

4.捏拿患肢相应穴位及压痛点数次。

5.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一手按住患肢膝部,另一手掌托住患足后跟,缓缓将下肢逐渐抬高,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作牵拉活动并持续2分钟。

6.按照前方式,医者一手拿患者昆仑穴,另一手握住足背部,做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摇动10次,最后从患侧腰骶臀部从上而下轻揉数次。

注意事项

法是以手掌背部近小指侧紧贴于施术部位上交替进行往返滚动的方法;搓法是用双手的掌面夹住身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的同时上下往返的方法。

叩击按摩法

1.揉肾俞、大椎、大杼、命门穴。

2.点、揉患侧环跳穴54次。

3.叩击风市穴27次,揉血海、委中、承山、丰降、悬钟、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风市、阳陵泉穴,叩击自臀部到足踝9次。

4.揉昆仑、太溪、太冲、丘墟穴。

注意事项

法是以空拳或指掌侧叩击受术部位。击法包括:指尖击法,即用指端轻轻打击体表,如雨点下落。拳击法,医者以单手或双手握拳,在臂力带动下,以空拳着力于施术部位,一起一落,有节奏地击打。掌击法,医者手指自然分开,微屈,腕关节伸直,以掌根或小鱼际部位着力在施术部位进行击打。

高血压

高血压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5000万人,每年新增加的患者约120万人,多发生于35~40岁以后。虽然高血压的发病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相对女性而言,患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却是妊娠期女性所特有而又常见的疾病,威胁着女性和下一代的身体健康。

高血压与经络的关系

按照中医的说法,高血压的发病根本原因是经络失控所致,从而引起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头目胀疼,血压升高。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疏通经络,调理中枢神经,平衡阴阳,全面调理脏腑,达到人体机能平衡,才能安全、高效、稳定地自然降压。

小病可以在家治

运用按摩法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自古以来都备受医学家和养生学家的重视,高血压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按摩疗法,可有效地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且效果明显,操作起来简单易行。下面的3种方法,患者不妨试试。

头部按摩法

叩头法

双手五指分开成半屈状,用指端从前发际向后叩击,反复叩击10次,叩时要用力均匀,并稍加用力。

推发法

双手虎口相对分开,放于耳上发际,食指在前,拇指在后,自耳上发际推向头顶,两虎口在头顶上会合时将头发上提,反复推发10次,并稍加用力。两掌自前额如梳头样向脑部按摩,到后颈时,两掌手指交叉以掌根挤压后颈,有降压的功效。

梳头法

每天早、中、晚各梳头一次,力度适中,头部全部梳理一次,每次3分钟。梳头后再用木梳齿轻轻叩打头皮5分钟,最后再梳理一次。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起到疏通经脉、流畅气血、调节大脑神经的作用。

足部按摩法

按摩涌泉穴

患者取坐位于床上,两脚心相对,用两手拇指指腹自脚跟往前推至涌泉穴,自上而下反复36次,推到脚心发热为止。按摩涌泉穴动作要缓和、连贯,轻重适中,起初速度要慢,时间要短,等适应后再逐渐加快按摩速度,在按摩脚心的同时,还要多运动脚趾。

拿捏大脚趾

此方法简单、实用,用手上下左右旋转揉搓大脚趾即可。血压突然升高时,应立即用手指甲掐住大脚趾和趾掌关节横纹正中央,约2分钟,血压便会下降。

注意事项

进行足部按摩前,应用温水洗净足部,全身放松。按摩结束后30分钟内应喝一杯温开水,有利于气血的运行,以达到良好的按摩效果。

捏脊疗法

操作前,患者应脱去上衣,露出脊背,俯卧在床上,两腿伸直,肌肉放松。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

用拇指指腹和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姆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前推移。

手握空拳,拇指指腹和弯曲的食指挠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前推移。

上述两种方法任选一种即可,做5次为1次,一般1天1次,7次为1疗程,休息4天后,再进行第2疗程。在捏脊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作“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作“捏五提一法”,也可单捏不提,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刺激量最重。

注意事项

患者脊背有皮肤破溃、炎症或红肿,不宜捏脊治疗。对头昏、高血压等患者,采用捏脊疗法时,应自上向下按摩,不可自下向上。

糖尿病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并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5000万,其患者总量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五分之一,并且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将接近1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所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就显得格外重要。

糖尿病与经络的关系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中医认为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或过食肥甘,形体肥胖与消渴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发病原因具体如下:

1.饮食不节,过于肥胖。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涵,消谷耗液,易发生本病。

2.精神因素。长期过度精神刺激,情志不舒,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灼肺胃阴津;或忧思过度,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上亢,损耗心脾精血,都可导致消渴病发生。

3.素体虚弱。素体阴虚是指机体阴液亏虚及阴液中某些成分缺少,尤其是肾脾两脏的亏虚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4.毒邪侵害。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

5.饮酒、房劳过度。长期嗜酒,损伤脾胃,积热内涵,化燥伤津;或房事不节,劳伤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灼伤阴津,导致消渴病发生。

小病可以在家治

糖尿病患者在缓解期,可进行以下按摩、刮痧法,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 JmDPi/QhxytKklIdf5FyBwc8kBYJifk8f70XdtcLPGZjGunDZxmhHXfMFckwyOn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