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高血压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什么是血压

在我国高血压普遍存在着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三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本章简单介绍了高血压治疗之前应知道的一些常识内容,让你更了解高血压,以便于下一步进行高血压的各种治疗方法。

河水流过堤岸,会对两边的河道产生冲击。同样,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也会对血管的管壁产生一定的压力。通常所说的“血压”就是指血液流动时对血管侧壁产生的压力。

严格地讲,在医学上血压分为三种,它们产生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因此被分别称为“动脉血压”、“静脉血压”和“毛细血管压”。平常所说的“血压”高低,指的其实是动脉血压。

第二节 血压是始终不变的吗

血压不是始终不变的,它会随着心脏的活动而变化。心脏是血液流动的源头,因此心脏的收缩或舒张活动同样也会影响血压的高低。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心室内涌出到动脉中,这时动脉中的压力最高,被称为收缩压,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高压”;当心脏舒张时,血液在动脉的弹性回缩中产生的压力作用下继续流动,这时动脉中的压力低,被称为舒张压,也就是“低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一同组成了正常的血压。计量血压的时候,通常使用mmHg(毫米汞柱)作为单位。正常情况下,收缩压比舒张压要高30~40mmHg。

血压有高压和低压的变化,并且在一天之内也是波动变化的。比如,早晨、上午的血压就要比下午、晚上的血压高一些,而到了夜间睡眠时,血压会降到全天的最低水平。不仅如此,在冬季我们的血压也会比夏季的时候高一些。这些血压的变化是生理性的,主要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和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有关。

此外,血压还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吸烟、饮酒、喝咖啡以及情绪激动的时候,都会引起血压的一些变化。

第三节 高血压如何分级

根据血压测量情况,可将高血压分为轻度高血压(140~159/90~99mmHg)、中度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和重度高血压(>180/110mmHg)。

而按照其发病原因,又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有90%的患者属于前者,在这其中有少数患者的高血压发展很快。

血压水平很高,舒张压常大于130mmHg,且有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和出血等病变,临床称为恶性高血压。

还有的患者血压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升高,高达240/130mmHg以上,且常并发高血压脑病和(或)急性左心室衰竭,临床称其为高血压危象。此类患者属于严重性高血压,应该及时住院治疗。

第四节 高血压的“三高”与“三低”现象

1.高血压的“三高”现象

1 发病率高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1.6亿之多,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在所有疾病中是最高的。

2 致残率高 实际上,血压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其他脏器的损害。长期患有高血压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脑卒中,患有脑卒中的患者75%的人会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

3 死亡率高 主要是因为高血压会导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以心肌梗死为例,其患病年龄已从45岁降至28岁,且死亡速度非常快,这些都促使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升高。

2.高血压的“三低”现象

1 知晓率低 由于高血压前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所以常被忽视,待发现以后已经不是早期,且已出现了一些器官的损害。

2 服药率低 有些人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但是因为没什么症状,或者觉得对自己没有影响,所以不服用药物,不注重治疗。

3 控制率低 这是双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患者不按规定用药,没有控制好血压;另一方面,可能与医术有关。

第五节 导致高血压的因素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高血压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在与高血压有关的因素中,遗传因素是最主要的。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高血压,那么孩子成年后患高血压的危险会比较高。

2.营养因素

营养因素成为近年来最被看重的一个方面。众所周知,过饱、过咸、过腻的饮食、大量饮酒(特别是烈性酒)都会导致血压的升高,此外长期进食低钾、低钙、低镁食物与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也有关。

3.体重

体重和血压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证明,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比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4.吸烟

吸烟不仅损害肺脏,还会诱发高血压。经常吸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的升高。医学研究已经证明,吸烟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

5.心理因素

短暂的精神紧张会引起血压的升高,而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则容易引发高血压。

第六节 高血压的危害

一般来说,正常的血压范围是在收缩压≤140mmHg(18.6kPa),舒张压≤90mmHg(11.2kPa),而又不是低血压的,就视为正常血压。如果在没有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时候,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会累积心脏、大脑、肾脏等多个器官。在高血压早期,患者会表现出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疲乏无力、易烦躁等症状。这时血管还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变化,只要及时治疗,高血压完全可以治愈或得到控制。

若血压持续多年不退,血管壁就会受到影响,慢慢地失去弹性,形成动脉硬化。这时候,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持续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会逐渐损害身体的其他器官,比如大脑、心脏、肾脏等。最后,脑出血、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就会夺走患者的生命。

血压波动很大,怎么办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血压波动很大的高血压患者。一些患者的收缩压(高压)甚至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由220mmHg降至110mmHg,然后又急剧升高。此时,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那么怎样认识和对待这种血压波动很大的现象呢?

其实,正常人的血压,在一天中也是处于波动状态的。但如果血压波动过大,对身体就非常不利,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忽高忽低的血压,会使血管像橡皮筋一样,时而绷紧,时而放松,特别是高血压患者一般又都伴有血管硬化,所以如果血压长期这样波动就会使血管变得很脆弱,甚至发生断裂。同时,这种波动幅度很大的血压对患者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影响也很大,常常会引发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平稳降压,避免使血压波动过大。但是,传统的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和大多数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短效降压药并不能有效地减轻血压波动,有些药物甚至还会增加24小时血压波动的幅度。比如短效的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心痛定),虽能降低血压,但因其药效只能维持6个小时左右,所以反而会造成患者24小时的血压波动更大,对健康不利。

因此,这类血压波动较大的高血压患者应使用长效降压药。常用的长效降压药有: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也叫络活喜,每日口服5~10mg)、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也叫雅施达,每日口服4~8mg)、福辛普利(也叫蒙诺,每日口服10~20mg)、血管紧张素 II受体拮抗剂氯沙坦(也叫科素亚,每日口服50~100mg)等。这些长效降压药,患者只需在每天早餐后(或早餐前)服用一次,即可有效地控制24小时的动态血压,且不影响血压正常的昼夜变化规律,同时还可逆转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延缓心功能衰竭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除了要坚持长期用药外,在选择具体药物时,应根据个人的情况咨询专科医生,切不可随意用药,以免出现不良后果。

小专题1 高血压危险程度自测

请您回答以下的问题,并为自己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情况打分。

1 您是男性且年龄超过55岁吗?

2 您的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或220mg/dL吗?

3 您父亲55岁以前或您母亲65岁以前就患有心血管疾病吗?

4 您是女性且年龄超过65岁吗?

5 您吸烟吗?

请对以上5个问题分别打分。“是”为1分,“否”为0分。

6 您的颈部、髂部、股部或主动脉超声波或X线检查发现有动脉粥样斑块吗?

7 您有蛋白尿或血肌酐检查在106~177μmol/L,或1.2~2.0mg/dL吗?

8 您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X线检查说您有左心室肥厚吗?

9 您患有糖尿痛吗?

10 您的眼底检查已发现有动脉狭窄了吗?

请对以上5个问题分别打分。“是”为3分,“否”为0分。

11 您曾发生过心肌梗死、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作过冠状动脉扩张术或放支架手术吗?

12 您曾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吗?

13 您眼底检查发现有出血、渗出或视乳头水肿吗?

14 您的血管曾发现有夹层动脉瘤或出现狭窄吗?

15 您患有糖尿病肾病或血肌酐浓度超过177μmol/L吗?

请对以上5个问题分别打分。“是”为2分,“否”为0分。

将以上3组问题的分值累计加起来,然后根据您目前的血压水平分级:

收缩压在140~159mmHg或舒张压在90~99mmHg为A级;

收缩压在160~179mmHg或舒张压在100~109mmHg为B级;

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舒张压超过110mmHg为C级。

现在,分析您目前高血压的状况处于何种程度,是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还是极高度危险。

低度危险者:A类血压水平中分值为0分者;

中度危险者:A类和B类血压水平平均值为2分以下者;

高度危险者:A类和B类血压水平中分值为3~19分,或C类血压水平中分值为0分以上者;

极高度危险者:A类和B类血压水平中分值超过20分或C类血压水平中分值为1分以上者。 aX13U4kMPNFGv92m8hzoGS74mXkJAPa92jY3LbA6XwNPclqMDQje2nCUniXPqoS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