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糖尿病

第一节 糖尿病的四大类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5%左右。患者往往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许多患者都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

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患者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生使用。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2型糖尿病多数起病缓慢,“三多一少”症状较轻或者不典型,早期也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较少出现酮症。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病程较长、已出现胰岛功能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也需要补充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女性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其发生率约1%~3%。由于妊娠期间雌激素、孕激素等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该病多发生在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龄的孕妇中。

妊娠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治疗与运动治疗即可控制血糖,少数患者经过上述方法仍无法将血糖控制好,须予以注射胰岛素。随着分娩的结束,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可恢复正常,但仍有近1/4的患者若干年后会发生永久性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主要包括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对明确病因的糖尿病,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第二节 10大信号让糖尿病无所遁形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为了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因此在发现有以下十大信号时,就要引起警惕,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予以确认。”

1 多尿

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两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也就越多。

2 多饮

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

3 多食

由于大量尿糖丢失,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使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甚至每天吃五六顿饭,主食达1~1.5千克,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

4 消瘦

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消耗过多,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

5 乏力

由于代谢紊乱,不能正常释放能量,组织细胞失水,电解质异常,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6 视力下降

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等现象,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

7 手脚麻痹、发抖

当出现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的情况时,应当立即去医院检查,不能拖延。

8 皮肤瘙痒

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往往使人难以入睡,特别是女性阴部的瘙痒更为严重。

9 腹泻、便秘

糖尿病可引起内脏神经病变,造成胃肠道的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顽固性的腹泻与便秘,其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10 易感染

糖尿病可使白细胞的防御和吞噬能力降低,高糖又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使皮肤、口腔、肺脏、尿路、阴道等器官发生感染。所以,反复发生感染,并缠绵不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去医院检查尿糖和血糖。

第三节 血糖知多少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血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

血糖的主要来源

1.食物,如:米、面、玉米、薯类、砂糖(蔗糖)、水果(果糖)、乳类(乳糖)等,经胃肠道的消化作用转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

2.储存于肝脏中的肝糖原和储存于肌肉的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

3.非糖物质,即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分解氨基酸、乳酸、甘油等通过糖异生作用而转化成葡萄糖。

血糖的去路

1.葡萄糖在组织器官中氧化分解供应能量。

2.在剧烈活动时或机体缺氧时,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及少量能量以补充身体急需。

3.葡萄糖可以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

4.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脏转变为脂肪等。

高血糖的判断标准

一般人正常的血糖值为空腹3.9~6.1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不超过7.8毫摩尔/升。若血糖超出空腹6.1毫摩尔/升和餐后两小时7.8毫摩尔/升,那么就是高血糖。当血糖高到一定程度时,即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餐后两小时两次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那么就可以确诊是糖尿病。

高血糖的危害

短时间、一次性的高血糖对人体无严重损害。比如在应激状态下或情绪激动、高度紧张时,可出现短暂的高血糖;一次进食大量的糖类,也可出现短暂高血糖;随后,血糖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然而长期的高血糖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如胰腺功能衰竭、肾功能受损、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等。因此,平日一定要经常检查血糖值,以便随时监测。

第四节 别陷入糖尿病的十大误区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得了糖尿病以后,积极寻找治疗的方法,面对各种预防和治疗的信息,不知如何选择,有些患者甚至走入误区,耽误病情,下面是糖尿病患者经常陷入的误区。”

误区1 只要控制好血糖就没事了

血糖水平虽然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但血糖正常不一定就没有发展为糖尿病的可能。有些患者早晨空腹时血糖基本正常,但如果吃了东西后,血糖就会忽然升高并持续较长时间。其实,这样对机体是十分有害的。糖尿病除降糖外,还应降压、调脂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等。

误区2 得了糖尿病后就要控制喝水

喝水多是体内缺水的表现,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患糖尿病后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疗糖尿病,反而会加重病情,可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是非常危险的。只有少数严重肾功能障碍、尿少、水肿患者,才需要适当控制饮水。

误区3 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

适当的水果中有丰富的矿物质,对提高体内胰岛素活性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水果除含有葡萄糖外还含有果糖,果糖代谢不需要胰岛素,而水果中的纤维素对降血糖还有益处。因此,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水果的,但不能滥吃,要适量。

误区4 常打胰岛素会成瘾

胰岛素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保护胰岛细胞的功能。而且胰岛素的应用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的。有些胰岛素分泌已严重不足的患者,只靠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不能控制血糖,就需要及时注射胰岛素,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误区5 血糖一正常就停药

已经用药的糖尿病患者任意停用药物,血糖将会很快回升,特别是中晚期的患者,更要长期服药或打针治疗。只有没有服用过药物和用过胰岛素的病情非常轻的患者,才能经医生诊断后,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来控制血糖。

误区6 糖尿病患者吃的越少越好

适当地减少饮食量,是有效控制糖尿病的重要举措,但是这种限制是建立在保证能量需求的基础上。如果不能提供获得基本热量的食物,必然会导致营养不良,患者会出现头昏眼花、疲乏无力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因肝脏、胰腺功能障碍而加重病情。

误区7 只吃药不复查

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自己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有的病人一直吃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误区8 糖尿病患者便秘很常见

糖尿病患者如果患有便秘,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的危害,可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为了预防便秘,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补充膳食纤维制品,适当地进行运动,多饮水。

误区9 只有胖人才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并不是胖人的专利,有些人是因遗传因素所致,还有些人虽然消瘦,但生活习惯不好,经常吸烟、膳食不合理、活动少、饮酒、偏食、不讲究卫生、病毒感染等,同样会患糖尿病。

误区10 糖尿病是老年性疾病,青少年一般不会发病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绝大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都是从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发病,口服降糖药无法良好地控制血糖,只能用胰岛素治疗。由此可见,在青少年患者中,要警惕两种发病原因的糖尿病,做到及早预防和及时诊断。

第五节 探其成因阻断糖尿病的源头

1 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母亲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概率大约高于父母双方都不是糖尿病者。父亲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增加不明显。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但也不是必然就患糖尿病。但是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环境因素、后天因素的影响要远甚于遗传的影响。

2 体力活动不足

强体力劳动者并发2型糖尿病远低于轻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者。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

3 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的脂肪总量增加,而脂肪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使之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最终引发糖尿病。

4 饮食结构不合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都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而热量摄入过多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堆积引发肥胖,造成营养过剩,致使肥胖和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

5 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也是诱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人体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受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同时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

6 平均寿命的延长

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研究显示,随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平均每增龄10岁,空腹血糖上升0.05~0.112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上升1.67~2.78毫摩尔/升。此外,人体衰老时,体内胰岛素作用活性下降等因素也会造成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7 环境因素

在遗传的基础上,环境因素作为发病原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声、社会竞争等,这些因素诱发基因突变,随着以上原因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多,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即发生糖尿病。

第六节 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

“如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首要因素。下面介绍一些对身体危害比较大的并发症,希望糖尿病患者平时多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到医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 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就是心脑血管。心脑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出血和糖尿病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等。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并发率和病死率为非糖尿病人的3.5倍,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2 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早期糖尿病肾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的表现,因此,当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蛋白尿、眼睑水肿、眼底病变时,病人多已到了中晚期阶段。而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生,就会呈进行性的趋势恶化下去,随之而来的,还可能同时出现高血压、身体水肿、低蛋白血症等,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肾衰竭或尿毒症。

3 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糖尿病对周围血管主要以肢动脉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的原因,可引起周围血管发生病变,引发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溃烂,供血不足而引发肢端坏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导致失用,甚至会截肢。

4 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为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体现在四肢末梢麻木、冰冷刺痛等;而自主神经病变主要体现在无汗、少汗或者多汗等。

5 对眼部的危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导致患眼失明。在病变发展的过程中,早期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待患者感到视力下降时,往往病情已经进展到很严重的阶段,此时多数患者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大量研究显示,防止糖尿病导致失明的最好办法就是定期检查眼底。

6 对足部的危害

糖尿病足俗称“老烂脚”,常合并感染所致足部感觉丧失、疼痛、溃疡及肢端坏死等。最常见的后果是慢性溃疡,最严重的结果是截肢。糖尿病足的发病人群主要为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患者,由于痛觉减弱或消失,往往不能及时发现病变,从而使伤口迅速扩大,造成足部溃烂、肢端红肿、变黑、坏疽等。

7 各种感染

糖尿病患者由于抵抗力差,容易并发呼吸道及尿路感染、肺结核、皮肤黏膜感染及牙周病等。 7TBW4iqzSqQP+tUeiWrQvt+GQg/EPAIJXUPfJ1eGwSKva8bTR/agx/RwpmxxBo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