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单钠尿酸盐沉积的一种异质性疾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关节炎和(或)痛风性肾病。临床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应该加以区别的两个概念,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中,仅有10%左右发展为痛风,大多终生无症状。二者皆常与肥胖、糖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并发,共同的病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原发性痛风比较常见。患病率有显著的种族、性别和地区差异。就性别而言,男性占95%,多40岁以后起病,患病率随年龄而增加,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一般在50岁之前不会发生痛风,因为雌激素有促进肾脏排泄尿酸的作用,更年期后女性失去了雌激素的特别保护,血中尿酸急剧上升才会发生痛风。

痛风性关节炎 其自然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急性发作期、间歇发作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1)急性发作期 是原发性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初发时往往为单关节,后来变为多关节。以足拇趾的跖趾关节为好发部位,其次为足底、踝、膝、腕、指和肘。第一次发作通常在夜间,数小时内局部即出现红、热及明显压痛,关节迅速肿胀,12小时左右达高峰,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恶心、白细胞升高增多与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疼痛往往十分剧烈,轻度按压便可有剧烈疼痛,病人常在夜间痛醒而难以忍受。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恢复正常。受寒、劳累、酗酒,食物过敏,进食富含嘌呤食物、感染、创伤和手术等为常见诱发因素。

(2)间歇发作期 急性期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患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刺痒等。少数患者终身只发作1次便不再复发。也有隔了5~10年以后再发,一般在6个月至2年内会第二次发作。随着病情进展,发作次数越多,病情也越重,间歇期缩短,甚至体征不能完全缓解。受累关节从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逐渐增多,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关节周围软组织及皮下痛风石形成,二者常并行存在,多见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规则的患者。其病理基础是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未获得满意控制,体内尿酸池明显扩大,大量尿酸盐晶体沉积引起组织损伤所致。前者又称为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此期关节肿痛相对缓和,持续时间多在2周以上。因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和继发性退行性改变等,后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其间也可有急性发作。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以及鹰嘴滑车、跟腱、髌骨滑囊等部位,患处皮下可见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的皮肤可以变得菲薄,后期甚至溃破,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的尿酸盐结晶,经久不愈。

肾脏病变 病程较长的痛风,约1 / 3有肾脏损害,表现为 3 种形式:

(1)慢性尿酸盐性肾病 为尿酸盐在肾间质组织沉积,尤其是肾髓质乳头处,形成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病理可见肾小管萎缩变形、间质纤维化,甚至肾小球缺血性硬化。早期可仅有间歇性蛋白尿和显微镜血尿,随着病程进展,蛋白尿逐渐转为持续性,肾脏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晚期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部分患者以慢性尿酸盐性肾病为最先的临床表现,而关节炎症状不明显,易与肾小球肾炎和原发性高血压病并发肾病变混淆。

(2)尿酸性尿路结石 20%痛风可发生尿酸性尿路结石,部分患者以其为首发表现。是尿中尿酸盐浓度过饱和在泌尿系统沉积的结果。细小泥沙样结石可随尿液排出无症状,较大结石常引起肾绞痛、排尿困难、血尿、尿路感染和肾盂积水等症状。

(3)急性尿酸性肾病 多由恶性肿瘤及其放疗、化疗等继发原因,导致血和尿中尿酸水平急剧升高,大量尿酸盐结晶堵塞在肾小管、肾盂及输尿管内,引起尿路梗死。患者突然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如不及时处理可迅速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痛风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提倡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适当运动,合理饮食,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无肾功能损害及关节畸形者,经有效的治疗可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痛风在中医中属“风湿痹痛”范畴,最早见于《内经》,将其做了详细的描述。《金匮要略》称其为“历节”,李东垣、朱丹溪则称其为痛风。其主要原因在于先天性脾肾两虚功能失调。脾之运化功能有所缺陷,则痰浊内生;肾司二便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缓慢量少,以至于痰浊内聚,此时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劳倦过度、七情所伤,或酗酒食伤,或关节外伤等,则加重并促使痰浊流注关节、肌肉、骨骼,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亦称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有风、寒、湿、热、寒热错杂等型;慢性期有痰、瘀、气血两虚、肝肾两亏等型。 U/MFs97cw9lDPCl9sdIpc523zjyaUNLTilm8KQ52LNb7MRERbbNlakQFg8r0Xd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