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然界一切生物在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必然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是与大自然相适应的,一年四季机体的新陈代谢若违反这一规律,四时之气便会伤及五脏。

根据中医理论,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是对立、统一的双方,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否则人体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使不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的生理功能失调而产生病变。

作为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养生,则是根据在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不同的饮食原则和要求。唐代医家孙思邈非常重视食疗、食养,他说:“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

四季与人体健康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自然界一切生物在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必然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是与大自然相适应的,一年四季机体的新陈代谢若违反这一规律,四时之气便会伤及五脏,即所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

许多疾病都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一年四季的各种气象变化,如气温、湿度、雨雪、气流和刮风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健康。这是由于气象因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人体各种感受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从而改变人体内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感 冒

感冒多是由于气温的剧烈下降,使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不能马上适应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初冬的第一次寒潮南侵时,往往感冒病人会突然大量增加。

心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寒性凝滞,阻碍气机,故在冬季寒潮大风天气往往是心脏病、脑血管病、精神病加重和容易发作的时候,因这种天气有诱发心脑疾病的因素。

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在严寒、潮湿、骤冷的环境中,患者最易发病和加重病情,而其中气温的变化是影响发病和病情的主要因素。当气温愈低(日平均气温低于0℃)、气温变化大(前后2天日平均气温差大于3℃)、气压升高时,发病率增加或重病人增多;当气温上升(日平均大于12℃)、天气转暖后,病人的病情就有好转或较为稳定。

关节炎

当天气变化,气象要素波动时,会引起患者体温调节机制的紊乱,而使血管收缩扩张不充分且时间延长;黏蛋白代谢和酶活动紊乱;关节温度下降而使病人关节疼痛加剧。据研究,当大气的干湿、冷热和气压的高低变化超过一定范围时(如前后2天平均气温差大于3℃,气压差大于5mb、相对湿度差大于10%),关节炎的发病率就明显增加,而且往往在天气发生较大变化的前一天,症状就开始出现。

传染病

我们知道,很多传染病的流行都与季节的变化以及天气的客观条件有关联。一般在冬春季多发生呼吸道传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脑、百日咳等等。而在春秋季则易发生一些肠道传染疾病,如痢疾、便秘、伤寒等等。此外,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还有乙脑、疟疾的多发季节。这些传染病之所以会发生和流行,主要是因为在这样的季节和天气条件下,适宜于不同的致病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不同季节的变化还会影响到人的性格以及情绪的波动。如在炎热以及潮湿的天气,人的血浆容易增多,血液稀释,血红蛋白相对会减少,从而使人的情绪出现不稳定的症状。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暴力事件发生较多的时节,如夏季,常与当地气候的炎热状态互相吻合;而在潮湿阴冷的天气,人的心情往往变得比较沉闷,抑郁症患者也常在此时发病。

四季与食物四性

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首先讲究的为“四性五味”,这里的四性(又称四气)就是说食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功能产生寒、凉、温、热等不同的反应和效果,其分为四种性质,因此被称为四性。另外,对于寒热偏性不明显的,则统称为平性。

温热性食物

我们一般说的“燥”或“热”的食物就是指温热性食物,此类食物能使人的机体产生热量,有提升体能保健的作用,我国中医认为,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食疗功效。温热性食物中以热性食物的作用最为强烈,而比热性食物的效果弱一些的食物,则被称为温性食物。温热性食物比寒凉性食物多,如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流涕、头痛等症象的生姜、大葱、香菜等;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等症象的干姜、红茶;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

寒凉性食物

一般被称为“凉”、“寒”或“退火”之类的食物,就是我们所说的寒凉性食物。此类食物有降低身体热能以及体能的效果。我国中医认为,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润燥等多种功效。寒凉性食物中以寒性食物的作用最为明显,也更为显著。而比寒性食物的效果再弱一些的食物,在中医食疗上被称为凉性食物。寒凉性食物在食材中的分布不是很多,而且主要分布在水果中,其中比较常见的品种有,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等症象的西瓜、草莓等;适用于咳嗽、胸痛、痰多等症象的鸭梨等都属于寒凉性食物。

平性食物

对于性质平和不偏,介于凉性和温性食物之间,不冷不热的食物,可以归为平性食物。从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300多种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食物次之;寒凉性食物居后。平性食物具有健脾开胃,强壮补益的作用,除非个人有特殊的过敏性反映,大多数人群平日均可食用平性食物,而平性食物也是我们日常所食用的主要食物,如大米、面粉、黄豆、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

寒热温凉平衡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而食物具有的性质也多样,再加上季节以及气温的变化,所以,每个人在饮食上都需要掌握好平衡。我国中医认为,每个人要根据自己体质特点(寒性、热性等),结合食物四性(平性、温热性、寒凉性)有针对性地选用食物。如寒性体质宜选用温热性食物,热性体质宜选用寒凉性食物等。也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选用适当的食物,如夏季宜选用寒凉性食物,冬季宜选用温热性食物等。

四季与食物五味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说的就是菜肴的味。味是一种感觉,又称味觉。中国菜以滋味胜出,味是中国菜的灵魂。古人把甜、酸、苦、辣、咸定为五味,并有“五味调和百味鲜”的说法。当然,这仅仅是大致的划分,有人认为鲜味、涩味也应该归入“基本味”,还有人认为,苦味不宜列为烹饪中的五味之内等。可见味的种类很多,所以“五味”包括什么内容还可以加以探讨。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尽相同,因此有“众口难调”、“食无定味,适口者珍”等说法。如同样一只蟹,有的人喜欢原料的本味,简单清蒸后上桌食用;而有的人喜好浓厚的味道,将蟹制作成“怪味蟹”、“香辣蟹”等。

至于什么味道最美?这是一个关于味觉审美的问题。蔡澜先生曾言:“真正的美味,在于味道的千姿百态,在于‘知味’,在于‘品味’”。而对于做菜的人而言,能够做到“五味调和”已经是很高境界了。

所谓“五味调和”,应该包含下列几层意思:一是每一种菜肴应有自己的独特风味,对一桌筵席来说,各种菜肴的味道,应在总体上协调平衡,各尽其美;二是烹饪技术,离不开调味品,调味品不是要多多益善,要各尽其所能,投放量以及加热过程中的先后次序,都可以促使菜肴的滋味发生千变万化,因此,调和滋味是烹饪成败的关键;三是应该善于掌握人们的口味习惯,在安排菜单和烹饪调味中灵活变化,忌刻板划一。

五 味

辣 味 辣味是具有辛辣物质的香辛调料对味觉、嗅觉器官产生刺激所生成的感觉,其又分为热辣和辛辣两种。热辣是指主要作用于口腔中,能引起口腔烧灼感、痛感,而对鼻腔无明显刺激的感觉,代表种类为辣椒、胡椒等;辛辣是指不但作用于口腔中,同时又对鼻腔产生刺激的感觉,其代表种类有葱、蒜、韭菜、洋葱、辣根、芥末等。

咸 味 咸味是百味之首,是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味道,在烹调中作为调味中的主味使用。一般的菜肴,大部分都要先有一些咸味,然后再配合其他的味。如酸甜口味的菜肴,也要调上少许咸味,吃起来才会酸甜带香。氯化钠(即食盐)是产生咸味的主要物质,此外,具有咸味的调味品还有酱油、酱类等,它们都是含有食盐成分的加工制品。

苦 味 苦味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味道,《本草备要》说:“苦者能泻燥火。”中医认为,苦味入于心经,有泄心火、燥湿和坚阴作用,多食苦味食物有除湿利尿的功效。现代科学研究认为,苦味物质主要有生物碱、配糖体、苦味肽、尿素类、硝基化合物等成分。如苦瓜中的苦味物质是生物碱类中的奎宁;啤酒的苦味是酒花产生的;茶叶中则含有咖啡碱。

人之饮食,各有适味,而人体的五脏与五味也相互对应。酸味与肝相应,有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甘味与脾相应,可增强脾的功能;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但是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甜 味 甜味在调味中的作用仅次于咸味,有提供能量、构成组织、保护肝脏、促进消化及增进食欲的作用。甜味可增加菜肴的鲜味,并有特殊的调和滋味的作用。食物中有甜味的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即单糖、双糖及多糖。单糖是分子结构最简单的糖类,如葡萄糖、甘露糖等;双糖称为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不能直接为人体吸收,必须经过酸和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单糖后才能为人体吸收。双糖是我们日常烹饪中最广泛应用的,其中最为普及的为白糖。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去水组合而成的,如淀粉、植物纤维、动物淀粉等。

酸 味 酸味是很多菜肴所不可缺少的味道,它不但可以单独构成菜肴的口味,还有较强的去腥解腻作用,并可以促进原料中钙质的分解。酸味是由有机酸和无机酸盐类分解为氢离子所产生的。祖国医学认为,酸味有滋养肝脏的作用,少食有益,多则反蚀伤肝,使肝气偏盛。

四季与食物五色

五 色

中国把红、黄、蓝、白、黑作为正色,其他为间色。饮食通过口舌,获得味觉的享受。原与视觉无关涉,但五彩缤纷的菜肴,同样能引起食欲,因此,中国菜历来注重色彩鲜明、和谐、悦目。我们只要从古人给菜肴命名中就可以略知一二。如《山家清供》记载: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焯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从中可见,这一道菜红白相间,一定是很美的。

那么食品的营养、保健价值与食品本身的色彩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食品的色泽与食物养生有一套比较全面的理论。如食物中的五色相对应于人体的五脏。即赤色入心、青色入肝、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再比如中医认为,红色食品可使人精神振奋,胃口大开,强健脾胃;黑色食物益脾补肝,有滋肤美容的效果;绿色食品为肠胃的天然清道夫;白色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钙质;黄色食品为维生素的天然源泉,可以为人体补充多量的维生素,也是养颜、益智的健康食材。中医学关于健康饮食的主张为食品五色应调节适当,才能滋养五脏、强体祛病。对于读者而言,了解一些原料的色彩及营养知识并加以合理运用,为健康膳食重要的一部分,符合现代人关于健康饮食的观念。

黑色食品 黑色食品是指含有天然黑色素的动植物食品,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由于含有天然黑色素,其色泽呈乌黑或深紫、深褐色。有些品种外皮乌黑,也有的品种表里均黑,还有的皮不黑只是骨子里黑。另外,也有人工生产的黑色食品,其目的是为了刺激人们的食欲,如乌梅、酱油、豆豉、皮蛋等。

现代营养学家研究认为,黑色食品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对人体有较强的保健作用。如黑色动植物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比较丰富;黑色植物食品脂肪含量较高,且含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营养脑细胞,防止血胆固醇沉积;还含较丰富的B族维生素,特别富含我国膳食结构中容易缺乏的核黄素。此外,大部分黑色食品的独特优点是所含的钙、磷比例合理,如黑木耳、黑芝麻、发菜、紫菜、海带、青鱼等,常吃这些食物对纠正膳食中钙、磷比例失调大有益处。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人们饮食中的美味佳品,历来倍受人们的喜爱。绿色食品中最为常见的为蔬菜类食品,如菠菜、卷心菜、韭菜、空心菜、芹菜、茼蒿、香菜、油麦菜、油菜、蒜薹、莴笋、扁豆、青椒、黄瓜、豇豆、苦瓜、丝瓜、四季豆、芥蓝、西蓝花等等,它们是人类素食的重要来源,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外,像粮食中的绿豆、菜豆、豌豆等;果品中的苹果、猕猴桃、葡萄、绿樱桃等,以及如绿茶、绿色海藻等也为绿色食品的一部分。

绿色食品的营养价值比较高,营养素也比较均衡,一般的绿色食品除了蛋白质外,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使大便通畅,保持肠道正常菌群繁殖,改善消化,预防结肠癌、乳腺癌等。绿色食品也是享有“生命元素”称号的钙元素的最佳来源,其蕴藏量较通常认为的含钙“富矿”牛奶还要多,故吃“绿”被营养学家视为最好的补钙途径。

红色食品 红色食品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营养及保健功效,是人们饮食中的美味佳品,历来倍受人们的喜爱。红色食品中最为常见的为畜肉类食品,如猪肉、猪内脏、猪血、牛肉、牛内脏、羊肉等,它们是人类肉食的重要来源。此外,像禽蛋类中鸡肝、鸭心,鸡胗、鹌鹑,鸽子等;蔬菜类中的番薯、红皮洋葱、番茄、辣椒等;干鲜果中的草莓、苹果、西瓜、红果、樱桃、红枣等;粮食类中的红小豆、紫玉米、高粱米等也可以归为红色食品。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一般红色食品中,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钙、铁等含量较高,且营养结构合理,对人体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价值。

黄色食品 黄色食品具有非常高的营养及保健功效,是人们饮食中的美味佳品。黄色食品中最为常见的为黄豆以及豆制品,如黄豆、黄米、玉米、豆腐、腐竹,香干、面筋、烤麸、油豆皮等,它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此外,海产品中也有许多黄色的食品,如鱼子、干贝、蟹黄、海米、泥鳅、鳝鱼、黄鱼、石花菜等。

一般黄色食品中,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钙、磷、铁等含量较高,营养结构合理。如黄色果蔬中的胡萝卜、黄豆、花生、杏等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其中维生素A能保护胃肠黏膜,防止胃炎、胃溃疡等疾患发生;维生素D有促进钙、磷两种矿物元素吸收的作用,进而起到壮骨强筋之功效,对于儿童佝偻病、青少年近视、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等常见病有一定预防之效。

白色食品 除了食品本身的色泽为白色或浅色外,对于有些食品原料,如禽类、鱼类等,因其同我们常说的红色畜肉类相比,色泽淡雅,因此,我们也将禽类、鱼类食品归为白色食品。白色食品中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为粮食类中的大米、面粉,其不仅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还是人类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大米、面粉等除了用作主食品及加工制作成各种点心外,也是制作菜肴的辅料,同时还是各种调味品的重要原料。

白色食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保健食品,不但营养丰富,而且还是防治疾病的良药。如白色食品之一的牛奶,其含有的乳脂有阻止各种肿瘤生长的结合亚油酸;白色蔬菜中的茭白、莲藕、竹笋、白萝卜等,对调节视觉和安定情绪有一定的作用;白色的大蒜含有的蒜氨酸、大蒜辣素等成分,可以降低血脂,防止冠心病,杀灭多种球菌、杆菌、霉菌;还可阻止胃内亚硝酸盐与二级胺生成致癌的亚硝胺,降低胃癌的发生等。

四季与膳食平衡

膳食平衡是现代饮食生活原则,也是身体健康的根本。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开发食物资源,找出了一条人体营养生理需要与食物相对应的关系。膳食平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我国饮食养生中的四季膳食平衡主要包括六大平衡关系。

膳食四性平衡

食物同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分。我国的饮食传统中,也十分重视食性的平衡,吃寒性的食物必须搭配些热性食物,如螃蟹属寒性,生姜属热性,吃螃蟹时要佐以姜末等。破坏食物的四性平衡自然有损于健康。

膳食冷热平衡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论述了关于膳食冷热平衡的原则:“热食伤胃、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而生冷、凉食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夏日更应慎重。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伤胃脘、咽喉。

主副食平衡

主副食比例适当是保证营养平衡的前提。“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所食动物性食物不应超过植物性食物。而多食肉,少吃粮食的饮食结构,是不符合健康观点的。

膳食酸碱平衡

食物一般分为酸碱两种,瓜果、蔬菜属碱性食品,富含蛋白质的鸡、鸭、鱼、肉类等属于酸性食品。在日常生活中应掌握好膳食的酸碱平衡,两者不可偏颇,只有平衡方可益补得当。否则会影响身体酸碱不平衡,对人体造成伤害。

膳食五味平衡

我国烹饪理论主张菜肴要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在日常膳食中,五味的平衡可增进食欲,有益健康,反之则会带来弊端。如酸味可增进食欲、健脾胃,且能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食酸味会使消化功能紊乱。甜食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之功效,但食糖过多则影响食欲。

食品杂与精平衡

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进化史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足营养的需要。为保持身体健康,我们应该食用不同的食物,而杂食的重要性也不言自明。

四季与食疗食补

中医理论中的四季食补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学”和“饮食学”,它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历代食疗的宝贵经验而形成的,具有中医学的鲜明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医的“预防”包括无病防病和有病防变两重意义,四季食物疗养也是如此。人体在未病之时或患病之后,都需注意营养卫生和调理,并以饮食作为调养身体、防治疾病加重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三因”制宜“三因”,即指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就是要根据病人、地域及天时的不同,灵活运用不同的饮食调理方法,这是四季食补的重要原则之一。

贵在调和 既然食物有不同之性味,各种性味又各归不同的脏腑,那么,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就必须讲究食物的五味调和,注意食物补养的要求和宜忌,掌握其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以及延年益寿的目的。

性味辨解 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疗作用,是因为它们与药物一样,本身也有性味的偏胜。我们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针对疾病的性质,采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调整人体气血的阴阳,祛邪扶正,使阴阳平衡,恢复健康。

四季与饮茶养生

饮茶有比较好的养生效果,按照我国传统医药学的说法,茶叶因品种、产地不同,有寒、温、甘、苦等茶性的不同,对人体的功效作用也各异。为了取得更佳的保健效果,人们春、夏、秋、冬四季饮茶,要根据茶叶的性能功效,随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品种为宜,以益于健康。

春宜饮花茶

在春天的日子里,春风复苏,阳气生发,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但这时人们却普遍感到困倦乏力,表现为春困现象。此时宜喝茉莉、桂花等花茶。花茶性温,春饮花茶可以散发漫漫冬季积郁于人体之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生发,令人精神振奋,消除春困。

夏宜饮绿茶

夏天骄阳高温,暑热蒸人,出汗多,此时宜饮龙井、毛峰、碧螺春等绿茶。绿茶味略苦性寒,具有消热、消暑、解毒、祛火、降燥、止渴、生津、强心提神的功能,还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药用价值。饮之既有消暑解热之功,又具增添营养之效。

秋宜饮青茶

秋天,天高云淡,金风萧瑟,花木凋落,气候干燥,令人口干舌燥,嘴唇干裂,中医称之“秋燥”,这时宜饮用乌龙茶。乌龙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的作用。

冬宜饮红茶

冬天寒气重,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气渐弱,对能量与营养要求较高。此时宜喝红茶。冬季饮红茶可补益身体,善蓄阳气,增强人体的适应能力。此外,冬季人们的食欲增加,进食油腻食品增多,饮红茶还可去油腻、助养生,使人体更好地顺应环境的变化。 BWsULkl+ULTle06Gp0nlusk/a0RKPH35jkO2Xm9ma1+1GtJtywrXmM6rVoMzULO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