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巧手家庭菜谱
张明亮

第一章 好学易做的巧手菜

家庭制作巧手菜肴,需要掌握的方法较多,而其中烹调技法是必修课。烹调技法是指把经过初步加工和切制成形的烹饪原料,综合运用加热、调制等手段制成不同风味菜肴特色的方法。

由于烹饪原料的性能、质地、形态各异,因此,菜肴在色、香、味、形、质诸要素等方面的要求也各不一样,因而菜肴制作过程中的加热途径、糊浆、芡汁和火候运用也不尽相同,这样也就衍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烹调技法。

家庭烹调的技法很多,一般可以按照冷热菜式把技法分为冷菜烹调技法和热菜烹调技法。

冷菜烹调技法是指冷菜在食用时,成品菜肴的温度接近或低于人的体温的一类菜肴,我们家庭中比较常见的烹调方法有卤、酱、拌、炝、冻、腌、渍等。热菜烹调技法是指热菜在食用时具有明显高于人体温度的菜肴,这类烹调技法包括了除冷菜烹调技法之外所有的烹调方法,比较常见的为炒、熘、烧、焖、烩、煮、煎、炸等。

巧手腌拌菜:

拌菜是冷菜的一种烹调方法,是将生料或熟料,经加工成为较小的丁、丝、片、块、条或特殊形状,用调味品拌制而成。拌菜具有用料广泛、制作精细、味型多样、品种丰富、开胃爽口、增进食欲等特点,为家庭中比较常见的烹调技法之一。

腌菜是将原料浸入调味的卤汁中,或用调味品涂抹、拌匀,以排除原料内部的水分,使其入味的方法。腌的方法同拌菜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腌制菜肴的制作时间较长,所用原料一般为不易入味或大块状的,而拌菜多是现吃现拌。腌菜一般适用于肉类和蔬菜类原料,其成品有风味独特、鲜嫩清脆、食之利口、口味浓郁等特点。

腌拌菜窍门:

拌菜在刀工处理上要整齐美观,如切条时长短大体要一致,切丝时粗细要相同,这样既能入味,又能令人望而生津,增进食欲。

生拌菜必须十分注意卫生。因为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常常沾有农药等物质。所以应冲洗干净,必要时要用开水和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

拌凉菜要避免菜色单一,缺乏香气。如在黄瓜丝拌海蜇中,加入一点海米,使绿、黄、红三色相间,甚是好看。

制作拌菜所用的厨具要严格消毒,菜刀、菜板、擦布要生熟分开,不得混用。而且厨具要经常用热水烫或盐水刷洗,以消除细菌。

醋是凉拌菜肴中的主要调味品,由于醋酸的作用,过早加入醋会使鲜绿蔬菜变成黄色,所以,在凉拌蔬菜时最好在上桌时加入醋。

巧手熏酱菜:

熏是冷菜制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烹调方法,也是餐饮业冷菜制作最常用的三大烹调方法之一(即熏、卤、酱)。在饮食行业,熏可以因熏制设备的不同,分为缸熏(敞炉熏)、锅熏(封闭熏)、室熏(房熏);按原料生熟的不同,分为生熏和熟熏两种。生熏是以生原料熏制,熏后有少数直接食用,但主要制作为加工性原料,需要用其他方法再进一步加工熟制;熟熏是把经过初步熟处理的原料进行熏制,成品直接食用,为熏制的主要方法。

酱是冷菜制作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烹调方法,也是冷菜中不可缺少的制作方法之一。酱的方法最早是指用酱腌渍原料,为腌制方法的一种,如在宋元时期的酱蟹,是将活蟹加上酱油等调味品腌渍而成。至明清时期,酱法渐多,有的把原料用酒、甜酱、盐以及花椒等腌渍入味,待风干后或蒸、或煮、或煨熟食用,如酱蹄、酱鸡、酱鸭等;也有将原料蒸熟后,压干水分,放入酱油等调味料中浸泡而成,如酱熟茄、酱麻菇等;还有的把原料晾干,加入酱油、花椒等腌渍几天后再煮熟食用,如酱油鸭等。此后,酱的方法逐渐演变,而成为现行的酱法。

熏酱菜窍门:

熏菜必须先入味而后熏,其主要特点是改变原料的色泽和特有的香味,一般没有口味和鲜味的变化,所以,熏的原料应该在熏制前作到原料熟、有口味、无色或浅色。

熏菜原料必须是无色或本色的,因为熏的特点就是色美,如果原料带有比较重的颜色,再进行熏制,成品就会发黑;此外,熏制时色泽也不要过重,如果过重,存放后会发黑,熏时颜色稍浅一些,冷却后会变得正好。

熏制前一定要根据炉火来用锅,如果是明火,摆完被熏原料后端到火上;如果是煤气灶,锅可直接放在灶上,摆完被熏原料后开火。

熏的原料在放入锅内熏时,表面不能有水分,如有水分,色泽不好上,也上不均匀,锅更不好刷。应把原料上的水分擦掉,再摆放在铁箅子上熏。

熏料中糖是关键,糖的投放量一定要恰倒好处,糖放多了色重,存放后发黑,口感有些发苦;糖放少了,色泽不好看,口味也没有烟熏的香味。

制作酱菜时要根据原料的多少,增添一些水、精盐、酱油和更换新的药料,餐饮业有一句俗语,为“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意思是说汁少加水,口淡加盐,色淡加酱油(或老抽、糖色等),香味差更换新的药料。

在酱制过程中,要注意血污及浮沫等,应及时撇净,酱完后锅底有沉渣、杂物,也要及时过滤,以保持酱液的清澈。

酱制后如发现酱液表面有浮油,应用手勺撇去。否则下次再用,开锅后酱液会变得浑浊不清,酱液也容易变臭。

酱锅要常烧沸,一般春秋季节每隔1~2天烧沸1次;夏季1天烧沸1次(天气最热时,需要1天烧沸2次);冬季2~3天烧沸1次,以确保酱液常用不坏,有条件的单位及家庭,烧沸冷却后,可放入冷库或冰箱内保存,可减少加热的次数。

发现酱液发霉、变质、发臭、发酸等证明酱液已坏,不能继续使用,应该把酱液全部倒掉,重新制作酱液。

熏锅不好刷洗,家庭中可以在熏锅底部铺上一张白纸,把熏料撒在白纸上,待熏制完成后,锅底废料由于糖的炭化作用都凝固在白纸上而非熏锅上,用铲子一铲,取出丢弃,熏锅仍然是干净的,用清水刷一刷,下次可方便地再次使用。

巧手熘炒菜:

熘是将烹制好的熘汁浇淋在加工成熟的原料上,或把原料投入熘汁中,快速翻拌均匀成菜的烹调方法。制作熘菜的主料常用过油、蒸煮、焯水等方法作熟处理,烹调时多用旺火加热,以保持食物的焦脆和鲜嫩,一般熘汁比较宽,而炒菜不带或带有少量的汤汁,这也是熘与炒的主要区别。熘的种类与炒菜相同,也分为多种不同的熘法,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焦熘、滑熘、糟熘、醋熘、软熘、糖熘等。

炒是我国传统烹调方法,是中国烹饪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同时也是应用范围最大、分支较多的烹调技法。炒是将小型原料放入加有少量油的热锅中,用旺火迅速翻拌、调味、勾芡,使原料快速成熟的一种烹调方法。而有些特殊的炒法,如抓炒、软炒等并不是严格按照这样的原则来操作的。炒的主要技术特点要求旺火速成,紧油包芡,光润饱满,清鲜软嫩。

炒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按原料性质可分为生炒和熟炒;从技法上可分为煸炒、滑炒、软炒;从地方菜系可分为清炒、抓炒、爆炒、水炒等,此外,从色泽上炒还可分为红炒与白炒。而从应用角度来讲,生炒、熟炒、滑炒、清炒等为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

熘炒菜窍门:

熘菜时要记住先放糖后加盐,否则食盐的“脱水”作用会妨碍糖渗透到菜里,从而影响菜的口味,变得外甜里淡。另外,一般熘菜中糖不宜过量(糖熘除外),可以避免过多地摄入糖类,对健康不利。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某些疾病,需要控制能量摄入的人,在这方面应尤其注意。

熘菜用油多,不仅会影响菜的滋味,而且有损健康。前者因为油过多,其他调味品不易渗入原料内部,影响菜的滋味;后者因为食物外部包了一层油脂,食后在胃肠里消化液不能充分同食物接触,影响消化吸收,容易引起腹泻。常吃油多的熘炒菜,还会促使胆汁和胰液大量分泌,容易诱发胆囊炎、胰腺炎。所以,熘炒菜用油不宜多。

入锅熘的材料,不论是切丝、切丁或切块,都要切得大小一致,这样才能使材料在短时间内均匀炒热;熘时需要把不易熟的材料先放入锅中炒至略热后,再把容易熘熟的材料下锅一起均匀炒熟,可以保证材料成熟一致。

制作熘菜时,锅内的油常常容易溅出来,只要在热油中撒入少许食盐即可防止油溅出锅外。另外,还要注意的原则为热锅凉油。

就是说在锅烧得很热的时候,把油倒进去,然后不等油热就把菜放进去,这样也不会被油溅到。

蔬菜在烹制时往往会变成黄色,怎样使蔬菜保持鲜绿色呢?在炒蔬菜时注意要用旺火热油快炒,并且不要盖锅盖。这是因为蔬菜的叶绿素中含有镁,是一种不稳定的植物色素,若加温时间过长,叶绿素变成脱镁叶绿素,呈黄褐色,吃起来既不脆嫩可口,维生素也会损失很多。

维生素C、维生素B1等都怕热、怕煮。据测定,用大火快炒的菜,维生素C损失仅17%,若用小火炒,菜里的维生素C将损失50%。

所以,炒菜要用旺火,这样炒出来的菜,不仅色美味好,而且菜里的营养损失也少。

生炒类菜肴,多要求味道突出,因此,烹调中用醋颇为关键。醋可以去异味,增清香,而且能促使蛋白质变性,使成菜更加鲜嫩。

但用醋不能过多,以尝不到醋酸味为宜。

巧手煎炸菜:

“煎炒烹炸”,第一个就是“煎”,可见其在所有烹饪技法中的重要性。煎是将原料先经过初步加工成形后,把扁平状原料平铺入锅,加入少量油用中小火加热,先煎一面,再把原料翻面煎,也可以两面反复交替煎,油量以不浸没原料为宜,待两面煎至金黄色且酥脆时,调味或不调味,出锅即可的一种烹调方法。煎菜具有色泽金黄、香脆酥松、软香嫩滑、原汁原味、诱人食欲等特点。

炸为常见的烹调方法之一,是以多量食油用旺火加热使原料成熟的烹调方法。炸的原料要求油量较多,油温高低视所炸的食物而定,一般采用温油、热油、烈油等多种油温。用这种方法加热的原料,大部分要间炸2次。另外,炸的原料加热前一般需要调味或加热后带调味品(如椒盐、番茄沙司、辣酱油等)一起上桌。

炸不仅是一种烹调方法,也是其他多种烹调方法的基础,有些烹调方法,如烹、熘等都需要经过炸这一过程,而炸的质量优劣,对菜肴的形状、色泽、口味以及质地等影响很大。

煎炸菜窍门:

煎制菜肴腌渍入味这一环节很重要。原料成形后要用精盐、料酒、味精、葱姜水等将其腌渍约10分钟。但需要注意,腌渍时应将味调准。如果太咸,不利于最后调味;太淡又可能使成菜底味不足。

煎制菜肴的原料,不管是块、片还是何种形状,刀工处理时都必须形状统一,且大小一致,以便烹制时受热均匀,成菜形态美观。

煎制菜肴的上粉或挂浆也决定菜肴的成败。

可先沾上淀粉或面粉,再挂匀鸡蛋液,也可直接挂匀蛋粉糊或面粉糊。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挂匀,以保证菜肴的色泽均匀,口感一致。

煎制菜肴的时间也是整个菜肴制作的关键之一,煎制的时间不能过短、不热,以免成品出现外焦里不熟的现象。

制好煎菜的关键是掌握火候。煎菜时要使用慢火,这是因为,原料表面水分较多或是稠黏,如果火旺锅热,菜肴会粘锅糊底,操作时不利于煎翻,破坏菜肴的形状,色泽也不美观,并产生焦糊味,质地失去软嫩,严重的会造成外糊里生等现象。慢火煎制锅内温度低微,能使菜肴外香内熟,清淡不腻,原味不变,色泽金黄,形状美观;同时还能保持菜肴中的营养素少受损失或不被破坏。因此,煎菜用慢火烹制为宜。

大多数炸菜都需要炸2次,原料第一次入锅时的油温在六七成热,第二次入锅的温度在九成热左右。第一次炸是为了固定原料的形状,并使热量逐步透入内部,不会出现外糊里生的现象;而第二次炸制,可使原料易于成熟,且能防止菜肴互相粘连,并能达到外焦脆、里软嫩的风味特色。

在调制各种粉糊时,要使淀粉、面粉、鸡蛋、植物油等充分溶解,糊中杜绝有干粉球,以防入油中炸飞伤人。

炸制时油的用量要多一些,一般要达到原料的3~4倍。油多热量大,能使原料受热均匀,色泽一致,并能平衡原料的温度,投料后油温不致于急剧下降,菜肴也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炸制菜肴时需要注意,投料时一般需要逐块、逐片分散地放入油锅内,速度均衡,并要不断地推动,可有效地防止原料互相粘连的情况。

巧手蒸煮菜:

蒸是一种重要的烹调方法,我国素有“无菜不蒸”的说法。蒸又称屉蒸或锅蒸,为家庭中最为常见的烹调方法之一,是把生料经过初步加工,加上各种佐料调味,再用蒸汽加热至成熟和酥烂,原汁原味,味鲜汤纯的一种烹调方法。

蒸菜的原料多是形体大、韧性强、不易熟烂或是腥膻气味较小的,蒸比煮的时间短,速度快,并能使菜肴的质地更为酥烂,而且可以避免可溶性营养素和鲜味的损失,保持菜肴的营养和口味,加上其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使用非常广泛。

煮是将生料或经过初步熟处理的半成品,放入多量的汤汁或清水中,先用旺火烧沸,再用中小火煮熟的一种烹调方法。常见的煮法主要有水煮和汤煮等,煮的方法应用相当广泛,既可独立用于制作菜肴,又可与其他烹调法配合制作菜肴,还常用于制作和提取鲜汤,又用于面点制作等,因其加工、食用等方法的不同,其成品的特点各异。

蒸煮菜窍门:

蒸菜要根据烹调要求和原料老嫩来掌握火候。用旺火沸水速蒸,适用于质嫩的原料,如鱼类、蔬菜类等,要蒸熟不要蒸烂。对质地粗老,要求蒸得酥烂的原料,应采用旺火沸水长时间蒸,如香酥鸭、粉蒸肉等。原料鲜嫩的菜肴,如蛋类等应采用中火、小火慢慢蒸制。

在蒸制多种原料时需要注意,要把不易成熟的放在下面,易于成熟的放在上层,以使原料同时成熟;有色的原料放在下层,无色的原料放在上层,以防止串色;无汤汁的菜肴放在上面,有汤汁的放在下面,以防止汤汁溢出影响无汤汁菜肴。

对于整只或质地坚韧的原料,需要采用原气蒸。原气蒸即在蒸制的时候用中火、沸水、足气,上笼加盖必须盖严,盖不严的,要用洁布围边塞紧以防跑气,在整个蒸制过程中不能掀盖,直至蒸熟。

对于花色蒸的菜肴需要放气蒸。由于花色蒸菜大都是原料细碎,质地娇嫩,在烹调过程中极易损坏。放气蒸就是蒸制的时候加盖但不能盖严,留有一条缝隙,当笼屉内气量过足过猛、冲击菜形时,部分蒸气就会从缝隙中逸出散发,减少了对菜形的冲击,避免破坏菜形。

对质嫩易熟、脂肪少、蛋白质丰富的鱼虾等原料,蒸制时间要短,基本上按中火、足气、速成的规律办,以确保这类菜肴的鲜嫩度。

煮肉类时块宜大不宜小。肉块切得过小,肉中的蛋白质、脂肪等鲜味物质会大量溶解在汤中,使肉的营养和鲜味大减。

煮骨头汤时,在水沸后加入少许醋,可使骨头里的磷、钙等营养素溶解在汤内,这样煮制而成的汤既味道鲜美,又便于肠胃吸收。

煮制菜肴时不宜用旺火煮,一般要先用旺火烧沸汤汁,再改用小火或微火慢慢煮制,这样煮出的菜肴味美软烂。

煮牛羊肉时,可在头天晚上将牛羊肉涂上一层芥末,第二天洗净后加入少许醋,或用纱布包一小摄茶叶与牛羊肉同煮,可使其易熟又烂。

热菜中的煮法以最大限度地抑制原料鲜味流失为目的,所以,加热时间不能太长,防止原料过度软散失味。

煮菜质感大多以鲜嫩为主,也有以软嫩为主的,都带有一定的汤汁,但大多不勾芡,少数品种勾芡要薄一些,只是增加汤汁黏性,与烧菜比较,煮菜的汤汁稍宽,属于半汤半菜。

巧手焖炖菜:

焖是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烹饪方法之一,是将经过炸、煮等初步熟处理的原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汤汁和调味品,先用旺火烧沸,再改用中小火进行长时间的加热,待原料酥软成熟入味后,带少量汁芡的一种操作方法,具有形态完整、汁浓味醇、软嫩鲜香的特点。焖的种类有多种,如按预制加热方法可以分为原焖、炸焖、爆焖、煎焖、生焖、熟焖、油焖等。如按调味种类,又可以分为红焖、黄焖、酱焖等。

炖是将原料加入汤水和调味品,先用旺火烧沸,再用中小火长时间烧煮成菜的烹调方法。炖菜大部分主料带骨、带皮,是制作火功菜的技法之一。炖菜有原汁原味、汤鲜味浓、质地酥软的特点。炖法是由煮法演变而来,至清代始见于文字记载。炖是家庭中使用较为广泛的烹调方法之一,其一般分为不隔水炖和隔水炖两种;另外,炖还有清炖和侉炖之说。

焖炖菜窍门:

焖菜时要根据原料的不同质地和菜肴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熟处理方法。如蔬菜类原料竹笋、萝卜等,要采用焯水的方法;而对于一些肉类原料,则多采用过油的方法进行熟处理。

原料初步熟处理时,还要掌握上色的深浅或保色的效果。一般黄焖菜肴以醇厚香鲜的咸鲜味为主;红焖菜肴以浓厚微辣的家常味为主;而油焖菜肴以色泽油亮、清香、鲜美的咸鲜味为主。

制作肉类焖菜时,肉块要切得稍稍大点。因为肉类中含有可溶于水的呈鲜含氮物质,焖肉的时候释出越多,肉汤味道越浓,肉块的香味则会相对减淡,因此,肉块切得要适当大点,以减少肉内呈鲜物质的外逸,这样肉味可比小块肉鲜美。

不要一直用旺火焖煮。因为原料遇到急剧的高热,肌纤维变硬,原料,尤其是肉类原料不易煮烂,另外,一直用旺火焖制,也不能保证成品软嫩、清香、味美的口感。

焖制菜肴的添汤量以淹没原料为宜。如焖制时间较长可适当增加汤量,反之则要减少。

对于易熟的原料可用中火焖制,反之应用小火焖制。

炖菜选用畜类、禽类、水产以及部分蔬菜等为主料,加工成大块或整块,不宜切小切细,但对于肉类原料,可以加工成蓉泥,制成丸子状,再制作成菜。

无论是畜肉类原料,还是蔬菜、豆制品,制作炖菜时都必须经过焯水等初步熟处理,以清除原料中的血污浮沫和异味,以保证成品的口味。

为了使牛肉炖得快,炖得烂,炖牛肉时锅中放点茶叶,很快就可以把牛肉煮烂。茶叶约为泡一壶茶的量,用纱布包好,放入炖锅中和牛肉同煮即可。

在炖煮猪肉时,不宜用旺火煮,盐也不宜放得过早,不要在中途加水。用小火炖猪肉时,放几粒山楂,不仅猪肉烂得快,而且还能增鲜。

原料在炖制时,可根据情况,加入葱、姜和料酒之类的调料,目的主要是可以除腥增香。

大多不能先放咸味调味品,特别是不能放盐,如果盐放早了,由盐的渗透作用,会严重影响原料的酥烂,延长成熟时间。因此,只能炖熟出锅前调味(但炖丸子除外)。

不隔水炖法切忌用旺火久烧,只要水一烧开,就要转为小火炖。否则汤色就会变白,失去菜汤清的特色。

巧手烧烩菜:

烧是将经过炸、煎、煮或蒸的原料,放入烹制好的汤汁锅里,用旺火烧沸,再用中小火烧透入味,然后转旺火收稠汤汁或勾少许芡的一种烹调方法。烧是各种烹调技法中最复杂的一种,也是最讲究火候的,其运用火候的技巧也是最为精湛的。俗语道:“千烧万炖”,说明烧的方法是最需要火候的烹调方法之一,用于其初步熟处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如走红、过油、焯水等,成品特点是质地软嫩,口味浓郁。

烹调方法之烩,俗称“捞”、“红烩”等,是各大菜系中常用的烹调技法之一。是将加工成片、丝、条、丁、块等形状的各种生料(一般有3种或3种以上),或者经过初步熟处理的原料,一起放入汤锅里,加入多种调味料,用旺火或中火制成半汤半菜的菜肴。根据成品菜肴的具体要求,烩菜中大部分需要勾芡,少量的不需要勾芡。

烩菜适用于多种动植物原料,如畜肉、禽蛋、水产、蔬菜、菌藻、果品等,烩菜的汤汁较宽,原料与汤的比例基本相等或者略少于汤汁(个别菜肴汤汁较少)。烩菜的特点一般是一菜多料,汤宽味醇,半汤半菜,色泽鲜艳,口味鲜浓或香醇,质感软嫩。

烧烩菜窍门:

对于带皮的原料,如猪肘子、带皮五花肉、带皮羊腿等,在初步熟处理前,需要先把表面的残毛和污物处理干净,并用清水浸泡,再烧制成菜肴上桌,以保证成品的口味。

烧菜一般需要先将原料进行初步熟处理,其方法有焯、煮、炸等,家庭要根据菜肴的需要适当选用一种初步熟处理方法。

把初步熟处理的原料放入锅中,汤汁和调味品要一次加足,加热过程中不宜再加入汤汁,以免影响口味。

火候是制作烧菜的关键之一,在烧制过程中要先用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烧煮并保持微沸的状态。

对于一些需要勾芡的烧菜,若汤中的油脂太多,可先把油脂撇出再勾芡,可增加成菜软嫩鲜香的特点。

烹制好的烧菜需要立即出锅,且不能长时间存放。若长时间存放,达不到菜肴要求的色泽,口味也会受影响。

在制作一些肉类烧菜,如红烧肉、干烧鱼时,不要过早放盐,因为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容易使肉中含有的蛋白质凝固,使肉块缩小、变硬,且不易烧熟烂。

无论是畜肉类原料,还是蔬菜菌藻、豆制品等,制作烩菜时都必须经过焯水等初步熟处理,以清除原料中的血污浮沫和异味,保证成品的口味。

制作烩菜时要掌握好原料入锅的先后顺序,耐热的原料先放,而脆嫩的原料需要后放。

制作烩菜时一般先用中火烧开,再改用小火慢慢加热成熟,以保持汤汁与原料的融洽。

对有些本身无鲜味和有异味的原料,可先用鲜汤煨制一下,以便于去异增鲜,而对于有些不宜过分加热的原料,可在烩制的后期或出锅前加入,以保证成菜的口味。

烩制的时间一般要比烧、焖、煮等菜肴的时间要短,以保持原料的鲜嫩及汤汁的鲜味。

烩菜的勾芡必须在菜肴即将成熟时进行,过早菜肴不熟,继续加热易粘锅焦煳;稍迟又会使菜肴失掉脆嫩、滑爽的风味特点。

原料在烩制开始时,可根据情况,加入大葱、老姜和料酒之类的辛香调味料,其目的主要是可以除腥增香,保证菜肴的口味。

巧手汤煲羹:

汤煲羹是我国菜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南北菜肴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菜肴形式。它既可作正餐,又可作佐餐,是极富营养、最易消化的一种食物。汤煲有汤和羹的形式,其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汤菜就是将加工成形的各种原料,放入汤锅中煮制而成,成菜过程中无需勾芡。汤菜的特点为汤清入味,主要食用汤汁,而非主料(或者以主料为辅,而汤汁为主),比如酸辣汤、蔬菜汤,鸡蛋汤等。

羹菜是指将切制成各种形状的原料放入汤锅中烧煮入味,用水淀粉(或鸡蛋、面粉、米粉等)勾成浓稠的芡汁食用,具有汤浓味醇,口感光滑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海鲜羹、肉羹、蔬菜羹等。

从以上说明可以看出,汤羹均是由各种原料制作而成的流质或半流质菜肴,羹于汤的区别在于汤稀而清,而羹比较黏稠,主要是加入了淀粉的缘故。

汤煲羹窍门:

制作各种底汤,如清汤、奶汤等均要用鸡、鸭,但以用老母鸡、老公鸭为宜。其他如猪排骨、猪肚、猪肘以及制鱼汤的鲜鱼等,均要求新鲜、干净,火腿蹄子、火腿棒骨等也要求保持其应有的颜色和味道。

动物性原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如果突然遇高温,会马上凝固,形成外膜,或多或少地阻碍原料内部营养物质的外溢。把原料放入冷水锅中烧煮,由于冷水变成沸水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而这个过程和时间可为营养素从原料中溢出创造条件,从而使汤汁味道越来越鲜美。

正确掌握和运用火候,是制作汤羹的关键之一,这里的火候应包括两个方面,即火力的大小和加热时间的长短。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火候,是关系到制汤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如制清汤,就要掌握旺火、小火(或微火)等几个阶段的正确使用,时间也要注意,特别是旺火加热的时间,并随时观察汤的变化。

用于制汤的原料,如畜肉、禽蛋、水产等,其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腥味和异味,因此,在制汤时应加入一些去腥原料除去异味,增加鲜味。如制清汤,应酌加老姜、大葱和料酒等;熬煮鱼汤可加入几滴牛奶或少许啤酒,不仅可以去除鱼的腥膻气味,还可使鱼肉更加白嫩,味道更加鲜美。做肉骨汤时,滴入少许米醋,可以使更多钙质从骨髓、骨头中游离出来,增加钙质,也丰富了营养。

要使原料中的营养物质充分溢出进入汤汁内,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制汤,但不是越长越好。若用肉用型鸡或碎猪肉等易熟原料,时间可在2小时左右;若用猪棒骨、火腿骨头、老母鸡或猪爪等难熟的原料,则时间要长一些,为3~4小时。

在制作底汤时要一次性把水量加足,如果需要中途加水,也要加入热水或沸水,而不要中途加冷水。这是因为,加入冷水会破坏汤汁中的温度平衡,使遇冷的原料表面紧缩形成薄膜,而影响滋味的释出。

制汤时可根据情况,加入葱、姜和料酒之类的调料,目的主要是可以除腥增香。若放盐最好在汤制好时放入,否则盐的渗透作用,会使原料表面蛋白质凝固而影响汤汁本身鲜味的散发。

汤中的浮沫来源于原料中的血红蛋白、表面污物等,要用手勺将浮沫去除,直至撇净为止,以防影响汤汁的色泽和气味。 fmsW83BjsMRkkpIT+n86pLuhJFo4k1+z2l36zbXQKE8q+uNc/dRyKqoWcyWIoa0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