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新生儿生理状况

新生儿各项指标的测评

现在,绝大部分医院都会在宝宝出生后,给新生儿的身体各项指标进行评分。一般的家长都会对这个分数比较在意,它标志着自己孩子的发育水平。一般医生会在出生后1分钟及5分钟进行两次测评,以了解宝宝的身体发育情况以及有无窒息或窒息的程度等情况。必要时10分钟或1小时左右重复评估,以求最准确地测算出每个宝宝的身体发育状况。

我作为育婴师妈妈,为大家总结了一个测评方法,家长们可根据下表来测算宝宝的身体发育状况:这5项分别用0、1、2分来表示,5项总分最高为10分。

这种评分是对新生儿从母体内生活,到外环境中生活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程度进行判断,也为宝宝今后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了一定的预测性。家长其实不用过分地关注这个分数,尤其是分数在8分以上的孩子,不是只有满分的孩子才是健康的。一般根据1分钟内评分可将新生儿分为无窒息的正常新生儿和有窒息的非正常新生儿。如果1分钟内这5项身体状况评分为8分或8分以上则属于正常新生儿,无需任何治疗,占新生儿总数的90%左右;如果1分钟内评分为4~7分则需要医生采取一些诊治或救治的措施;0~3分则为重度窒息或新生儿处于危险的生存状态,需要立即组织抢救。第1分钟的评分可以全面判断新生儿出生时的身体情况,第5分钟的评分可以反映抢救的效果以及帮助判断预后。

身体状况

婴儿从出生到出生后1个月,这是婴儿脱离母体,来到人世的第一阶段。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独立生存,此时婴儿的身体内部还要不断地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段时期对新生儿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安静、保温、营养和防止感染等,须精心护理。

身体发育状况

原始反射

身体活动能力

智能状况

语言能力

新生儿可以发出不太清楚的声音。3周以后,他开始发出新生儿“词汇”,4周以后,新生儿能够了解到谈话中的交替,并且知道如何回应你的对话。所以我们和新生儿要注意尽早交流。

味觉和嗅觉

味觉神经发育较完善,因此对各种味道都能引起反应,如吃到甜味,可引起新生儿的吸吮动作;对于苦、咸、酸等味,则可引起不快的感觉,甚至停止吸吮:对母乳的香气感受灵敏,并显示出喜爱。

育婴师妈妈小叮咛

别看新生儿人小,但他生下来,即有吸吮、吞咽的本能,味觉也很灵敏的。

视 觉

新生儿的视觉发育较弱,视物不清楚,但对光是有反应的,眼球的转动无目的。半个月以后,宝宝对距离50厘米的光亮可以看到,眼球会追随转动。

育婴师妈妈小叮咛

新生儿可以进行一些有必要的视觉训练游戏,可参考下面的内容,对新生儿进行训练,会对新生儿很有好处。

听 觉

由于刚出生的新生儿耳鼓内充满液状物质,妨碍声音的传导。慢慢地,耳内液体逐渐被吸收,听觉也会逐渐增强。醒着时,近旁10~15厘米处发出响声,可使其四肢躯体活动突然停止,似在注意聆听声音。

育婴师妈妈小叮咛

不要在新生儿跟前制造出过大的响声,要知道,听到巨大的声音后,新生儿会哭的。

触 觉

对母亲的触摸、抚抱,感受灵敏,并显示出喜爱。

育婴师妈妈小叮咛

母亲要多抚抱新生儿,这对宝宝的心理发育及感觉发育等都非常有好处。

宝宝的生理特点

宝宝的呼吸特点

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每分钟40~45次。

宝宝的睡眠特点

在新生儿期,新生儿除哺乳时间外,几乎全处于睡眠状态,新生儿每天约需睡眠20小时以上。睡眠的数量和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一时期他的发育良好与否。因此,做好新生儿睡眠护理工作也很重要。

整个新生儿期睡眠时间不一样

早期新生儿睡眠时间相对长一些,每天可达20小时以上;晚期新生儿睡眠时间有所减少,每天在16~18小时。随着日龄增加,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

早期新生儿睡眠时间大多不分昼夜,而晚期新生儿如果妈妈有意在后半夜推迟喂奶,一次睡眠时间可延长到五六个小时。但新生儿糖原储备少,延长喂奶间隔,容易导致低血糖,所以新生儿期,喂奶间隔最好不要超过4小时。

新生儿睡姿有讲究

刚出生的新生儿自己无能力控制和调整睡眠的姿势,他们的睡眠姿势是由别人来决定的。新生儿初生时保持着胎内的姿势,四肢仍屈曲,为使在产道咽进的羊水和黏液流出,生后24小时内,可采取头低右侧卧位,在颈下垫块小手巾,并定时改换另一侧卧位,否则由于新生儿的头颅骨骨缝没有完全闭合,长期睡向一边,头颅可能变形。如果新生儿吃完奶经常吐奶,刚喂完奶后,要取右侧卧位,以减少漾奶。一般每4小时左右,给新生儿调换一次卧姿。

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颈部肌肉长得不结实,自己还不能抬头,所以,此期最好不采用趴着睡的姿势,以免床铺捂堵或漾奶而导致新生儿窒息。

宝宝的泌尿特点

新生儿一般在生后12小时开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这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4天胎便可排尽,吃奶之后,大便逐渐呈黄色。吃配方奶的宝宝每天大便1~2次,吃母奶的宝宝大便次数稍多些,每天4~5次。若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尚未见排胎便,则应立即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存在肛门等器官畸形。平常在新生儿大便后应洗阴部,并拭干。

新生儿第一天的尿量为10~30毫升。在生后36小时之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新生儿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100~300毫升,满月前后可达250~450毫升。

新生儿尿的次数多,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新生儿老尿,就减少给水量。尤其是夏季,如果喂水少,室温又高,新生儿会出现脱水热。尿布湿了应及时更换,会阴部要勤洗。并且要注意,每天早上,新生儿醒来,便给端大便。妈妈应在每次新生儿睡醒来就给端小便,在月子里便养成端大小便的习惯。这样,以后就更容易护理。

宝宝体温特点

新生儿不能妥善地调节体温,因为他们的体温中枢尚未成熟,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而易于散热,体温会很容易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针对新生儿,一定要定期测体温。每隔2~6小时测一次,作好记录(每日正常体温应波动在36℃~37℃),出生后常有一过渡性体温下降,经8~12小时渐趋正常。

新生儿一出生便立即要采取保暖措施,可防止体温下降,尤以冬寒时更为重要。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新生儿保温可采用热水袋或用装热水的密封瓶,将其放在两被之间,以婴儿手足暖和为适宜,在换尿布时,注意先将尿布用暖水袋加温。

无上述条件者,可将新生儿直接贴近成人身体保温。

体态特点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妈妈们会发现,新生儿的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时,全身都会发出动作。清醒状态下,新生儿总是双拳紧握,四肢屈曲,显出警觉的样子;受到声响刺激,四肢会突然由屈变直,出现抖动。妈妈会认为新生儿受了惊吓,其实这是新生儿对刺激的泛化反应,不必紧张。

育婴师妈妈小叮咛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尚不发达,不能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新手爸爸妈妈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必须用手把新生儿的头、背、臀部几点固定好,否则会造成脊柱损伤。这也是减少新生儿溢乳的有效方法。

血液循环

新生儿出生后随着胎盘循环的停止,改变了胎儿右心压力高于左心的特点和血液流行。卵圆孔和动脉导管从功能上的关闭逐渐发展到解剖学上的完全闭合,需要2~3个月的时间。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偶尔可以听到心脏杂音。

新生儿的心率较快,每分钟可达120~140次,且易受摄食、啼哭等因素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故肝、脾常可触及,四肢容易发冷和出现青紫。

宝宝的特有生理现象

胎 记

新生儿出生后可在皮肤或黏膜部位出现一些与皮肤本身颜色不同的斑点或丘疹,称为新生儿胎记。

溢 乳

什么是新生儿溢乳

溢乳即漾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就好像宝宝吃多了,有时顺着嘴角往外流奶,或有时一打嗝就吐奶,这些一般都属生理性的反应,在我带过的宝宝中,绝大多数都会出现溢乳现象,妈妈们不必担心。

这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及其解剖特点有关。正常成人的胃都是斜立着的,并且责门肌肉与幽门肌肉一样发达。而新生儿的胃容积小,胃呈水平位,幽门肌肉发达,关闭紧,责门肌肉不发达,关闭松,这样,当新生儿吃得过饱或吞咽的空气较多时就容易发生溢乳,它对新生儿的成长并无影响。

新生儿溢乳的处理方法

只要每次喂完奶后,竖抱起新生儿轻拍后背,即可把咽下的空气排出来,且睡觉时应尽量采取头稍高右侧卧位,便会克服溢乳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侧卧位,可预防奶汁误吸入呼吸道并由此引起的窒息。为了防止宝宝头脸睡歪,应采取这次奶后右侧卧位,下次奶后左侧卧位,这样要比仰卧位好,且可避免误吸入奶汁到呼吸道的危险发生。若发生呛奶,应立即采取头俯侧身位,并轻拍背,将吸入的奶汁拍出。

育婴师妈妈小叮咛

新生儿如果发生溢乳,除了上述的表现外,还要注意仔细观察宝宝是否有精神不振,有无痛苦的表现,如果有,则需要及时去医院,求助于医生的诊治。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儿黄疸一般在出生后的3~5天出现,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会超过3周。大部分的新生儿黄疸都会在第二周消退。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发现孩子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这个时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时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对孩子治疗大有帮助。

症状区别

生理性黄疽与病理性黄疽的护理

生理性体重降低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睡眠时间长,吸吮力弱,吃奶时间和次数少,肺和皮肤蒸发大量水分,大小便排泄量也相对多,再加上妈妈乳汁分泌量少,所以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头几天,体重不增加,甚至下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俗称“塌水膘”,新手妈妈不必着急,在随后的日子里,新生儿体重会迅速增长。

鹅口疮

第三周时,很多新手父母们都会在心里暗暗舒口气:最手忙脚乱的时间过去了。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假如卫生工作不够到位,新生儿可能会患“鹅口疮”。

鹅口疮的症状表现为新生儿口中出现白颜色的东西,看起来有点像奶块,开始是一小片一小片,慢慢地融合成一大片。一般的奶块很容易擦掉,但是鹅口疮则不易擦掉。有的父母会用手强制抠掉,被剥落的部位会出血,没有多久,你会发现在原来的部位又出现了新的白片。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现“鹅口疮”,不痛、不影响吃奶,也不会出现其他症状;但是如果鹅口疮特别严重,整个口里都被覆盖住,这个时候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假月经和白带

有些女婴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刚出生的女婴就出现了阴道流血,有时还有白色分泌物自阴道口流出。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内受到雌激素的影响,使新生儿的阴道上皮增生,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使子宫内膜增生。胎儿娩出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脱落,阴道就会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和白色分泌物,一般发生在宝宝出生后3~7天,持续1周左右。无论是假月经还是白带,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家长不必惊慌失措,也不需任何治疗。

鼻尖上的小丘疹

新生儿出生后,在鼻尖及两个鼻翼上可以见到针尖大小、密密麻麻的黄白色小结节,略高于皮肤表面,医学上称粟粒疹。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脂腺潴留所引起的。几乎每个新生儿都可见到,一般在出生后1周就会消退,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任何处理。

四肢屈曲

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宝宝从一出生到满月,总是四肢屈曲,有的家长害怕,宝宝日后会是罗圈腿,干脆将宝宝的四肢捆绑起来。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正常新生儿的姿势都是呈英文字母“W”和“M”状,即双上肢屈曲呈“W”状,双下肢屈曲呈“M”状,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随着月龄的增长,四肢逐渐伸展。而罗圈腿即“O”型腿,是由于佝偻病所致的骨骼变形引起的,与新生儿四肢屈曲毫无关系。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将宝宝的四肢捆绑起来,这样不利于宝宝四肢正常发展。

先锋头

胎儿在分娩过程中随着阵阵宫缩,头部受到产道的挤压,使颅骨发生顺应性变形而被挤长。同时,头皮也由于挤压而发生先露部分头皮水肿,用手指压上去呈可凹陷性鼓包,临床称产瘤。一般宝宝出生后1~2天自然消退。对新生儿健康无影响,不需要处理。

了解新生儿的“笑”

新生儿的笑,往往出现在睡眠中,微微地笑,或只是嘴角向上翘一下。新生儿清醒时,不易发笑,也不易被逗笑。长期以来人们以此认为,新生儿的笑并无明确意义。

其实新生儿的笑有一定意义。妈妈在护理新生儿时,已经体会到,宝宝吃饱后舒适地睡去,睡眠中常会出现微笑,甚至能笑出声来。有时在清醒状态下,宝宝看到妈妈的脸,也会出现笑的表情。当妈妈对着宝宝笑时,宝宝的脸会出现欢欣的样子;当妈妈变得严肃时,宝宝会瞪着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妈妈,好像要哭了;当看到奶瓶时,宝宝的表情会很愉悦……这些都说明,新生儿的笑是有意义的。当新生儿的身体不舒服时,笑的时候就少,甚至会皱眉,严重时就哭闹、呻吟。新生儿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妈妈可以通过宝宝的表情,初步判断宝宝的健康状况。

头颅血肿

有时可以看到部分新生儿的一侧头部或双侧头顶有一个鼓包,其大小从枣子到苹果大小不等。摸上去有波动感,宝宝不痛,鼓包不跨过骨缝。这是由于在娩出产道过程中,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的原故。淤血一般在40天左右钙化,形成硬壳,3~4个月才能渐渐被吸收。但需注意的是:血肿期间,要注意头部清洁,洗头洗澡时,勿用手揉搓,更不能用空针穿刺抽血,以免引起细菌侵袭,形成脓肿。

皮肤红斑

新生儿出生头几天,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红斑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颜色鲜红,分布全身,以头面部和躯干为主。新生儿有不适感,但一般几天后即可消失,很少超过1周。有的新生儿出现红斑时,还伴有脱皮的现象。

新生儿红斑的产生原因,医学上目前还不能解释清楚。有学者认为,新生儿红斑是新生儿出生后,受光、空气、温度等环境影响和机械刺激而产生的,比如新生儿洗澡后,红斑可加重。不管学术上还有什么争论,我都建议家长:新生儿红斑对健康没有任何威胁,不用处理,自行消退。

出 汗

新生儿手心、脚心极易出汗,睡觉时头部也微微出汗。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周围环境温度较高时,婴儿会通过皮肤蒸发水分和出汗来散热。所以,妈妈们要注意居室的温度和空气的流通,要给宝宝补充足够的水分。

挣 劲

新手妈妈常常问我,宝宝总是使劲,尤其是快睡醒时,有时憋得满脸通红,是不是宝宝哪里不舒服呀?宝宝没有不舒服,相反,他很舒服。新生儿憋红脸,那是在伸懒腰,是活动筋骨的一种运动,妈妈不要大惊小怪。把宝宝紧紧抱住,不让孩子使劲,或带着孩子到医院,都是没有必要的。

枕 秃

新生儿枕秃,并不是新生儿缺钙的特有体征,枕头较硬、缺铁性贫血、其他营养不良性疾病,都可导致枕秃。

打 嗝

新生儿吃得急或吃得不舒服时,就会持续地打嗝。我的解决办法是,用中指弹击宝宝足底,令其啼哭数声,哭声停止后,打嗝也就停止了。如果没有停止,可以重复上述方法。

弹击足底抑制打嗝的办法,在操作中常常失败,原因往往是妈妈心疼孩子,不舍得用力,宝宝哭的程度和时间都不够。宝宝哭上几声,比宝宝持续打嗝要好受得多。新生儿的哭,有利于锻炼身体,想想看,如果助产士不拍打新生儿的足底,不刺激新生儿大声地哭,新生儿的肺脏就不可能完全张开,就不会有充分的气体交换,就可能出现湿肺的病变。所以说,当宝宝打嗝时,弹击宝宝足底,使小家伙放声大哭,不仅抑制了打嗝,还锻炼了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妈妈放心去做吧。

指标测量方法

身体指标测量

身高测量方法

测量新生儿身高,必须由两个人进行。一人用手固定好宝宝的膝关节、髋关节和头部,另一人用皮尺测量,从新生儿头顶部的最高点,至足跟部的最高点。测量出的数值,即为新生儿身高。

腹围测量方法

用软皮尺经过新生儿肚脐上方边缘,平行绕一周,数值即腹围。

胸围测量方法

用软皮尺经过新生儿两乳头,平行绕一周,数值即胸围。

头部指标测量

头围测量方法

用软皮尺测量,从眉弓开始绕过两耳上缘和枕后,回到起始点,周长数值即新生儿头围。

前囟测量方法

新生儿前囟呈菱形,测量时,要分别测出菱形两对边垂直线的长度。其中一条垂直线长2厘米,另一垂直线长1.5厘米,那么新生儿的前囟数值就是2厘米×1.5厘米。

眼距测量方法

用软皮尺小心测量新生儿两眼内眦之间的距离,数值即为眼距。

耳位测量方法

新生儿耳上缘水平线,与眼外眦水平线之间的距离。如果耳上缘水平线高于眼外眦水平线,新生儿就是高耳位,反之则是低耳位。

生长发育规律

现在新手爸爸妈妈们都知道不少的医学常识,再加上爱子心切,宝宝生长发育的实际状况,与平均指标稍有出入,就会觉得不对劲儿,焦躁不安。因此有必要比较全面地探讨一下新生儿体重、身高、头围、前囟的发育规律,提高新手爸爸妈妈认识的科学性。生儿整体普遍情况,每个个体只要在正态数值范围内,或接近这个范围,就都应算是正常的。体重指标是这样,其他指标也是这样,新手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为这些微小的差异而着急。

身体发育规律

体重发育规律

新生儿体重的发育,不是孤立的,与许多因素有关。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一般来说体重增加1千克是正常的。

这与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密切相关。出生体重越大,满月后体重相对越大;出生体重越小,满月后体重相对越小。

婴儿体重标准值的计算公式是:出生体重(千克)+月龄×70%。

但这仅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出生体重较大的婴儿,满月时的体重,往往超过平均值很多。

有的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天里,体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后面的有关章节,我们将展开论述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问题。

新生儿体重,平均每天可增加30~40克,平均每周可增加200~300克。这种按正态分布计算出来的平均值,代表的是新生儿整体普遍情况,每个个体只要在正态数值范围内,或接近这个范围,就都应算是正常的。体重指标是这样,其他指标也是这样,新手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为这些微小的差异而着急。

育婴师妈妈小叮咛

新生儿在出生后2~4天会出现生理体重下降的现象,一般下降不超过300克。随着吃奶量的增加,其体重从第四或第五天开始回升,一周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身高发育规律重

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身高是50厘米,个体差异的平均值在0.3~0.5厘米之间,男、女新生儿平均有0.5厘米的差异。

新生儿满月前后,身高增加3~5厘米为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高与遗传关系不大,但进入婴幼儿期,身高增长的个体差异性就表现出来了。

遗传、营养、环境、疾病、运动等因素都与身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身高确实在不断提高,但个体差异性还是明显存在的。

头部发育规律

头围发育规律

新生儿头围的平均值是34厘米。头围的增长速度,在出生后头半年比较快,但总的变量还是比较小的,从新生儿到成人,头围相差也就是从十几厘米到二十厘米。

满月前后,宝宝的头围比刚出生时增长2~3厘米。如果测量方法不对,数值不准确,误以为宝宝头围过大或过小,会给新手爸爸妈妈带来不小的麻烦。

头围增长是否正常,反映着大脑发育是否正常。小头畸形、脑积水都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所以尽管头围增长速度不快,变化不大,也要认真对待。爸爸妈妈们遇到的宝宝头围问题,一般都是测量不准造成的。最好请有专业知识的育婴师来测量。

前囟发育规律

新手爸爸妈妈们都认为,宝宝的囟门是命门,不允许碰,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上述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新生儿前囟门的斜径平均是2.5厘米,也有个体差异。但宝宝前囟门如果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前囟门过小常见于小头畸形,前囟门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

家长把头围、囟门视为脑部发育的象征,非常重视,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面对体检数值,往往会因为一点点的差异引起焦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本来孩子并没有什么病,却因为一次测量结果而担心,为孩子做没有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这就过度了。 f4w9Cf9oIEfYG98jI23Ud722TSjQEZyHYIIR+a2AYrFMqnU5pmda5TUfR9+Oj31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