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生儿破伤风

症状表现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疾病。

诊断本病较容易,在出生后7天内如遇有吮乳困难或肌张力(包括腹肌)增高,应考虑患本病的可能。潜伏期一般为4~12天,突然发病。牙关紧闭、苦笑面部、抽搐或窒息发作,再结合不洁的分娩史或脐部的感染表现,即可诊断本病。有少数早期病例无牙关紧闭,但下压下颌时,往往有反射性牙关紧闭。

产生原因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多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随粪便而进入土壤和尘埃,可随尘土飞扬,故传播较广。破伤风杆菌有芽胞,芽胞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存在于土壤中数年仍有传染性,煮沸1小时,或在高压蒸气中5分钟;或在1%汞溶液中2~3小时;或在5%石碳酸溶液中10~12小时;才能把它杀死。

新生儿主要是通过脐部感染本病,大多数是由于用老办法接生所致;也有的虽是新法接生,但由于接生时消毒不好,或由于严格未执行无菌操作,或由于出生后脐部感染,也可发病。

并发症

可发生窒息、肺部感染、酸中毒、循环衰竭等疾病。

易发人群

出生后4~7天内的新生儿。

应对方法

1.单间隔离。加强护理,减少刺激,严防交叉感染。

2.伤口处理。要彻底清创,用3%双氧水或1∶4000的高锰酸钾液体冲洗,或湿敷伤口,开放伤口,绝对禁止缝合。

3.破伤风抗毒血清的应用。TAT1~2万U肌注或静脉滴注,或5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 000ml静滴。

4.必要时鞘内注射,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也可应用,免于皮试。

5.控制、解除肌肉强直性收缩。可用冬眠灵或苯巴比妥钠,10%水合氯醛,安定,杜冷丁等。抽搐严重时可用硫喷妥纳液体静注。

6.预防性气管切开。有呼吸困难时应用,切开后应加强护理,及时吸痰。

7.抗生素。可以服用头孢唑啉钠来治疗。

专家提醒

新生儿破伤风虽然十分危险,病死率高,但同时又是一种可以预防、不该发生的疾病。

孩子出生后第8天,出现吮乳困难,全身抽搐,高热41℃。这是新生儿破伤风的典型症状,因分娩时,用未经消毒的剪刀断脐,致使新生儿感染了破伤风杆菌导致而成的。新生儿破伤风对新生儿的生命威胁极大。

家庭护理

1.喂奶时要抱起患儿取倾斜位,并应注意观察面色、呼吸、吞咽情况,喂完后要抱片刻再取右侧卧位,观察10~15分钟,防止吐奶窒息。奶量和喂奶次数,可逐渐增加,直到恢复正常。

2.另外每日为患儿洗温水澡,用手按摩痉挛的肌肉既可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使患儿舒适,又可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少痉挛发作。同时多抱患儿,多抚摸患儿的皮肤,可满足其“皮肤饥饿感”,促进其身心恢复。 OuGLMdo7ESwXrR14wfi6D2eGDXwNIqFzKqghvajMVsAGVku0rXSXr5F740qsG6RO



新生儿颅内出血

症状表现

新生儿颅内出血,指发生于新生儿期的颅内任何部位的出血。

1.脑出血包括原发性小脑出血,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扩散至小脑,静脉出血性梗死,及产伤引起小脑撕裂4种类型。多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或有立伤史的足月儿,严重者除一般神经系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脑干症状,如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预后较差,尤其是早产。

2.颅内压增高、呼吸不规则、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症状为主要特征。本病是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按出血部位,可分为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混合型出血等。

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随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不同而表现不一。一般来说在出生后2天内,小儿开始会出现烦躁不安、不吃奶、尖声哭叫、呕吐、抽筋、呼吸不规则、阵发性青紫、囟门饱满、双眼睁大,注视某一个方向。如果出血不止,小儿出现嗜睡、或昏迷、面色灰白、呼吸变慢或呼吸暂时停止、心率减慢,全身肌肉松软,可有肢体瘫痪。

产生原因

1.产伤型。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是产伤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如胎头过大、产道过小、产道阻力过大、急产、胎位异常、高位钳产等,导致颅内血管撕裂、出血。多见于第一胎足月、体重较大的婴幼儿。

2.缺氧型。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常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缺氧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且分散。

3.其他情况。新生儿的出血性疾病(如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血小板减少等)及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可引起颅内出血。快速扩容、补液渗透压过高、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医源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

并发症

经常出现阵发性呼吸节律不整,及呼吸暂停、伴发绀。晚期出现惊厥及昏迷,面色苍白、前囱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极度严重者可死于产程中或出生后仅有微弱心跳,虽经积极复苏最后仍无效。存活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易发人群

新生儿时期。

应对方法

1.加强护理。保持安静,减少移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头肩略垫高30度。保持患儿体温在35.5℃~36.5℃之间。出生时就有症状者,宜推迟喂奶和供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控制输入液量,每日50~60ml/kg。

2.控制出血。可进行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输新鲜血浆或全血,每日10~20mg/kg。维生素C、止血敏或6-氨基已酸。

家庭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体征的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囱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2.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病情好转及时停用。

3.合理喂养。根据病情选择鼻饲或吮奶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4.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以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新生儿包被松开。

5.准时用药确保疗效。到用药时间一定要按时用药,不能耽误。

专家提醒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存活的小儿神经系统的后遗症也很常见,有智力低下、脑性瘫痪或癫痫等。

医务人员对颅内出血的小儿应注意保持室内安静,避免惊动小儿,医疗护理工作要轻柔、迅速,注意保暖、给氧。用止血药控制出血,出血严重时可输新鲜血或血浆。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呼吸衰竭时可用呼吸兴奋剂或人工辅助呼吸,必要时请外科协助治疗。 OuGLMdo7ESwXrR14wfi6D2eGDXwNIqFzKqghvajMVsAGVku0rXSXr5F740qsG6RO



新生儿肝炎

症状表现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指发生于新生儿期的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性黄疸,大便呈白陶土色,伴肝、脾大,以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病预防关键是母孕期避免各种疾病感染及患肝炎,可使本病发病率下降。本病有向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的趋向,故应早诊断、早治疗。

1.生理性黄疸退后又再现,或一直持续不退。

2.起病缓慢、吐奶、厌食、体重不增、腹胀,大便色泽变淡黄,重者可变灰白色,尿色深黄。

3.肝脾肿大,呈中度肿大,以肝大为主。

4.常并发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症。

产生原因

本病多由母亲妊娠时宫内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等引起,由母亲直接传播给胎儿,母亲可不发病。

并发症

新生儿肝炎所致风疹或巨细胞病毒有可能发展成脑感染,可能导致智力迟钝或脑瘫。这些孩子其中有许多也将因为肝病破坏引起的永久性的肝细胞损伤,导致疤痕(肝硬化)。

易发人群

母亲患乙型肝炎及有宫内感染史者,新生儿发病率高。

应对方法

1.加强营养,供给高维生素、高糖饮食。

2.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

3.激素。

4.护肝。

5.重型病例除上述治疗外可静脉使用护肝药,静滴肌甘、肝太乐、辅酶A等支援疗法,静脉输液,黄疸严重者加用中药利胆。

专家提醒

新生儿肝炎是在出生后1 个月以内就病了,有许多病毒引起的,但是究竟是那一种病毒引起的要用特殊检测方法方才能知道。其中最常见的病毒是乙型肝炎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渗到胎儿的血液中,使胎儿也易患病,亦为“血清性传染”,如果验血结果为澳抗阳性,这种肝炎是有传染性的,餐具、衣物均要隔离,因此,孕妇有乙型肝炎时应该及时观察新生的小孩是否也存在乙型肝炎,以便做好隔离。

家庭护理

儿童病毒性肝炎,以甲型居多,乙型次之,丙肝与混合感染也有所见。由于儿童的脾胃功能、物质代谢功能均较弱,免疫功能尚不完善,但某些肝病儿童,尽管肝功能已正常,或者仅为乙肝病毒阳性携带者,但仍长期食欲不振、面色萎黄、体重不增反降,可以酌情选用以下饮食调养方:

1.绿豆粳米粥进行调养。有补脾和胃,清热解毒,保肝的功效。适宜于小儿肝炎恢复期治疗。

2.勤喂一些葡萄糖水,维生素C,每次5毫克日服三次,强的松激素一次2毫克日服二次,服中药利胆汤。

3.争取喂哺母乳,注意维持体温,避免着凉防止上呼吸道感染。经过耐心喂养和护理,需4~6周就会痊愈。 OuGLMdo7ESwXrR14wfi6D2eGDXwNIqFzKqghvajMVsAGVku0rXSXr5F740qsG6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