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人春季保健

春季老年健康提示

春季,春暖花开,阳光灿烂,老年人应该走出户外,去踏青、春游、放风筝,去呼吸新鲜空气,或者选择快走、跑步、爬山、打球等,不过最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则为散步,散步是一种缓慢的有氧运动,通过散步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心情,让老人融入到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去。

春天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季节。但中医认为,春天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是老年人易发病的时令。为了适应春季的气候特点变化,老年人应该注意春季养生。老年人多患有高血压,因此,在饮食上应尽量少吃高盐的食品,改变口味过重的饮食习惯。

另外,老年人肠胃薄弱,在进食时,应尽量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之物,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也易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鸡汤、鱼汤、肉汤、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为这些食物会刺激胃液分泌及产生腹胀。可采用蜂蜜疗法,将蜂蜜隔水蒸熟后,于饭前空腹服用,每日100毫升,分3次服用即可。当然,如果老人有一口好牙,也是令许多人羡慕不已的事情,可以将食物咀嚼得更细,更有利于消化,那就快快开始叩齿行动吧。

那些刚刚从单位退下来的老人,往往心理上还会有些“恋恋不舍”,难免有些失落。不要紧的,在一个富有朝气的季节里,如果能够及时调整心态,重新规划晚年生活,如养养花草、跳跳老年迪斯科等一些有益身心的爱好,不安分的“季节”一定会过去的,一定要抓住春季修养身心的好机会呦。现代医学发现,春天的气候变化易使人血压增高,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的症状。因此建议老年朋友,每天吃香蕉或桔子约4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煎水代茶频频饮之,就可以起到降压的作用。

春季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老年人来说是个很头疼的季节。因为各种花粉等过敏性物质极易促发本病;隐藏在家中的螨虫到了春季也开始活跃起来,也会促发过敏症状。因此,老人在饮食防治上应多吃祛痰、健脾、养肺、补肾的食物,如莲子、百合、枇杷、桔子、梨、大枣等。俗话说“鱼生痰,肉生火,白菜豆腐保平安”是有科学道理的。

春天虽暖和,但早春气温乍寒乍暖,一日三变,常有寒潮来袭。天气的骤然变化,很容易使人患上感冒,特别是老年人,气弱骨疏、抗病力差,稍受风寒,就容易感冒。所以在此时,应防风御寒。注意及时增减衣服,衣着款式应宽松舒展,纯棉织品吸湿性好,暖和又贴身。还可适当的服用板蓝根、小柴胡等中药冲剂进行预防。

情趣养生法

你知道吗

养花是一项陶冶情操,舒展情绪,富有情趣,又有益身体的娱乐活动。大多数人把养花作为一种美的享受,其实花卉还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如果能根据家人的身体状况,栽种一些药用花卉,不仅可以观赏,还能调理身体,有益健康。有肺结核、气管炎、喘咳、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的人,可栽种百合花,因为它的香气浓郁,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佳品;月季花可治肿毒、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带下症等。

另外,还有许多花木分泌杀菌素,不仅能杀死痢疾、白喉、伤寒、结核等病菌,:还能刺激感觉和呼吸器官,调节中枢神经功能。花的香气还能镇静安神,调和血脉。花卉还能减弱太阳辐射,降低温度,提高相对湿度,吸收毒素,减少噪声。花卉的绿叶还可调节神经系统,缓和血流速度和心跳频率,平稳情绪,消除疲劳。

养花的益处

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服用保健补品、跳舞、运动等,忙得不亦乐乎。其实情趣养生法是一项有益健康的活动,花费少,还能美化居室,特别值得老年人选择。

一、养花是一种美的享受。 花卉是大自然的造化,让人的生活有滋有味。退休的老人养养花草,可以使生活更加绚烂,尤其是有些花卉形、色、味三者有机结合,可赏心悦目,陶冶心情。

二、养花可使身体得到锻炼。 养花需要老人的精心照顾,在这一过程中,就是一种运动,比如松土、剪枝、浇水,有时还要搬花盆,这些体力活是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也是有益健康的。

三、养花有利于心理健康。 对于老年人而言,退休之后,生活比较清闲,这种生活与忙碌的生活相比,总会让老人有许多不适。如果老人在心情不愉快的时候,能够看看自己种的花,心情就会愉快很多,这有益于老年人心理健康。

四、养花具有防病的功效。 茉莉花的香气能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薄荷的清凉气味有醒脑清神之功;菊花的清香可清肝明目,长期使用菊花枕芯,还可降低血压。

情趣养生法

老年人的情趣养生法,可充实生活,还可以锻炼身体,可谓是一举两得。不过,只有科学的养花才能有益健康,养以下花草,非常有益健康,大家不妨借鉴一下。

一、金琥。 适合放在刚装修过的居室、书房或客厅内。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甲醛、乙醚等装修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吸收电脑辐射。

二、虎尾兰。 可以承受阳光直射,应放在通风良好的向阳处,但也能耐阴,只不过长时间生活在遮阴条件下,叶子会变得发暗。虎尾兰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可吸收室内80%以上多种有害气体,特别是在对付甲醛上颇有功效。

三、蓬莱蕉。 适合在面积较大的客厅美化环境,但不适合放在卧室。这种花喜温暖、湿润环境,忌阳光直射,喜肥沃、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夜间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现在,很多家庭都喜欢用草木、花卉来装点居室,除了美化环境,还能增添很多生活情趣。很多花开花后香气四溢,非常讨人喜欢,但是这些沁人心脾的香气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尤其老年人的睡房,更要多注意。

一、病房内不养盆栽花。 因为花盆中的泥土会产生真菌孢子,当它们扩散到空气中后,易侵入皮肤、外耳道、呼吸道、脑膜等部位,从而引起感染,对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二、夜晚卧室不宜放花。 因为大多数的花是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但到了晚上,则恰恰相反。因此,在卧室内最好不要放花,白天放的花,到了夜间就应搬出室内,尤其不要放在卧室里,以免影响健康。

TIPS

老年人生活清闲,一般都喜欢在家摆弄些花花草草,来打发时间,甚至有些老年人还把养花当做了职业呢。养花需要的精力无须太大,又可以得到适当的锻炼,是一种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过,要提醒老年人的是,花虽好,可不要把它们搬到卧室里去,特别是一些香味比较浓的花。因为时间长了,浓郁的花香就可能导致头昏脑涨,严重的还会脱发,损害了健康,可就得不偿失了。

朝暮叩齿三百下

你知道吗

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孙思邈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里就有关于叩齿的故事。

三国时,有位长寿老翁名叫皇甫隆,他年过百岁,体力不衰,耳聪目明,面色红润。因为他懂得养生之道,曹操对此十分羡慕,曾亲自去请教。皇甫隆对曹操说,我每天早晨起床后,都会进行叩齿锻炼,所以身体才这样好。曹操听罢遵嘱而为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果然食欲大振、精力倍增。古代医学家把牙齿的更换、智齿的出现看做是肾气充实的表现,随着年龄增长,牙齿松动、脱落,都是肾气衰退的表现。而经常叩齿,就会令人精气常留,身体健壮。

叩齿益健康

叩齿是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一直备受中医的推崇,而现代医学也发现,叩齿确实是一种科学的养生方法,尤其对老年人来说,简单易行,效果非常不错。

一、控制牙周病,防止掉牙。 叩齿是通过对牙齿的刺激,作用于局部经络、牙齿周围组织及牙髓腔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牙齿的营养供应,强壮牙齿,减少龋齿等牙病的发生。

二、预防面部神经相关的疾病。 对于面颊部受冷而引发的面神经炎,或与三叉神经有关的偏头疼等相关面部疾病,通过叩齿刺激口腔周围神经,可以取得预防面部神经疾病的目的。

三、预防老年痴呆。 研究发现,牙齿早缺除了影响饮食外,还可影响大脑的记忆力。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牙齿缺失与牙齿相对健康的比例为4∶1,这说明牙齿牙根通过咀嚼刺激大脑皮层能保持记忆力的功能。

四、消除重大疾病的隐患。 许多重大疾病是由隐藏在人体内的轻微炎症所引发的,慢性牙龈炎就是隐藏在人体内的轻微炎症,和许多重大疾病有关,如胃溃疡、脑脓肿、关节炎等。经常叩牙能有效提高牙齿免疫力,预防口腔炎症,消除了由此引发的重大疾病的隐患。

叩齿的门道

人老了就会掉牙,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但是坚持正确的护牙方法,还是可以延缓牙齿脱落的。古人就有“叩齿长行,令人齿坚”的说法。这是因为适当的咀嚼力可以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牙齿的抗病能力。可在每天早起、睡前,或闲坐闭目养神时叩齿3分钟,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叩齿法。 心静神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双唇紧闭。然后让上下牙齿有节奏地相互叩击,用力适中、均匀,一般先叩磨牙50次,再叩门牙50次。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随着时间延续,逐渐增加叩齿力度和次数。叩齿时用力适中、均匀,再咬合叩全口牙齿50次。长期坚持叩齿,对牙齿的健康大有好处。

二、吞津法。 叩齿完后,用舌沿上下牙齿内外侧转搅一圈,将口水慢慢咽下。值得提醒的是: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既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叩齿的注意事项

一、叩齿的频率要适中。 叩齿的频率不能太快,特别是刚开始锻炼的时候,更应该注意。

二、叩齿的强度一定要适中。 尤其是老年人,在叩齿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其叩齿用力的度,不要因用力过大损伤了牙齿。

三、不要在饭后马上就叩齿。 将口腔的残食清除之后,再开始叩齿为好。因为残食在口腔中会产生腐蚀作用,如果饭后马上叩齿,即加快了牙齿的磨损。

除了坚持叩齿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老人的口腔保健也必不可少。

首先,要仔细清洁牙齿。老年人应坚持早晚刷牙,刷牙时应顺着牙缝方向慢慢竖刷,时间要保证3分钟。此外,由于茶叶含氟量较高,饭后使用茶水漱口不仅可以除掉口腔异味,更可以保护牙齿。

其次,选择合适的牙签。老年人牙齿稀松,牙缝变宽,进食后牙缝容易嵌塞食物残渣,所以应该采用牙签或牙线来辅助清洁牙齿。牙签最好选用扁平木质的,使用时用力应适当,避免损伤牙齿。

最后,注意饮食习惯。老年人要多吃含纤维丰富的粗粮以增强牙齿的咀嚼力;多进食新鲜蔬果等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物,给牙周组织提供足够营养。经常“倒牙”的老人可以每天嚼几个生核桃。

TIPS

老年人记性一般比较差,坚持天天叩齿的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年轻人应该多提醒他们,当然最好,自己也加入到叩齿的队伍中来,这样就不容易忘记了。另外,牙齿健康不仅对身体有益处,而且拥有健康的牙齿,也会让人很自信,如果老年朋友到了古稀之年,还有一口好的牙齿,会令很多人羡慕不已的。

散步健身

你知道吗

散步是指闲散、从容地行走,俗话说:“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散步是我国的传统健身方法之一,历代养生家们多认为“百练不如一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提倡“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令人能饮食无百病”。

散步健身,对各种年龄的人皆适用,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帮助更大。老年人身体条件比较差,肌肉软弱无力,关节迟钝也不灵活,采用这种简单、轻快、柔和、有效的方式进行锻炼,就更相宜。通过闲散和缓的散步,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再加上轻松愉快的情绪,能够使人气血流通,经络畅达,利关节而养筋骨,畅神志而益五脏,如果能持之以恒则会使身体强壮,延年益寿。

散步好处多

老年人的体质一般都比较差,不适合进行一些运动量比较大的锻炼,而散步是一种缓慢的有氧运动,非常适合老年人,并且散步的好处有很多。

一、增强心肺功能。 长期进行散步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以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并且还可减少荷尔蒙分泌,进而降低血压,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

二、缓解紧张状态。 散步能松弛血管的平滑肌,使血压明显下降,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另外散步能够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改善兴奋和抑制过程,必然会使人感到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对于治疗抑郁症非常有帮助。

三、防治颈椎疾病。 散步时如能伴以昂首远望、抬头挺胸、双肩大幅摆动,则有助于防治颈椎疾病。由于头部重量约占体重的十分之一,由颈椎与覆盖颈部到背脊的肌肉所支撑,所以很容易导致肩膀和颈椎酸痛。

四、预防骨质疏松。 经常步行可增加钙源的沉积,减少钙的流失,从而使骨骼变得强健,降低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

五、防止肥胖。 散步可促进消化液分泌,餐后步行可加快消化和吸收,帮助代谢系统维持正常工作,防止肥胖。

科学散步有方法

散步是非常适合老年人的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值得老年朋友长期坚持,但散步也应该注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

一、散步的时间。

清晨散步:早晨起床后,在庭院,或林荫大道等空气清新,四周宁静的地方散步非常适宜。但要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春季散步:春季的清晨进行散步是适应时令的最好养生法,因为春天是万物争荣的季节。

食后散步:饭后食物停胃,进行缓慢的散步运动,有助于健脾消食,延年益寿,但此时散步应该在饭后半个小时再进行。

二、散步的方法。

首先,抬头挺胸,两眼平视前方,腹部稍内收,臀部肌稍保持紧张,双腿放松交替前进,两臂随之摆动、并配合有节奏的呼吸。

其次,掌握散步的速度和距离,应因自身条件而定,散步的距离可控制在1500~3000米,速度约80~140步/分钟。每天可散步一到两次,每次半个小时即可。

最后,散步时应掌握一定的节奏和呼吸频率。散步时,一般采用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两种。腹式呼吸能把更多的空气吸入肺部,还能帮助腹部各器官的蠕动,促进消化,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除了掌握一般的散步方法外,身体条件允许的老年朋友也可以尝试以下的健身方法。

摩腹步行法:散步的同时用手掌徐徐按顺时针方向摩擦腹部,可以有效防治消化不良和胃肠道慢性疾病。

快速步行法:快走的速度、距离、锻炼的负荷量均大于平时散步,快速步行时平均速度可达到90~120米/分钟,行进中以心率达到120次/分钟左右为适宜。

摆臂步行法:行走时两臂加大幅度,用力前后摆动,可增进肩部和胸廓的活动,适用于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的患者。

TIPS

伴着朝霞,踏着青青的小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老伴幸福的手牵着手,一起散步,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散步是一种轻缓的有氧运动,非常适合老年人的体质特征,建议儿女也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陪老人多散步,与老人多交流,不仅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而且也能抚慰老年人寂寞、孤单的心理。最好不要让老人单独散步,以免发生危险。

少食盐,保健康

你知道吗

有关专家透露,中国高血压人群已达1.6亿,高血压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人口中约有26%患有高血压,而年龄在60~69岁人群的发病率为50%,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75%。据估计,全球总死亡人数中1/8死于未经控制的高血压。

我国高血压人口如此之多,与食盐的多少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北方,食盐的摄入量大都在10~14克,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的200%~230%。特别是我国的东北三省,摄入的食盐量更高,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高。联合国卫生组织推荐健康的食盐法:每天食盐量为5克。其中包括通过各种途径如酱油、咸菜等调味品摄入的盐量。如果是高血压患者,每天食盐量则不能超过3克。

少食盐的益处

一、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在人体内可导致水潴留,摄取盐过多就可导致血管内血容量增加,促使血压升高。另外,低盐饮食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法之一,可提高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二、防止感冒。 人体内氯化钠浓度过高时,钠离子就可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使细胞免疫能力降低,同时因口腔内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内溶菌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咽部的感冒病毒就容易侵入呼吸道。

三、减小诱发头痛的几率。 食盐摄入后,几乎会全部被消化吸收,主要经肾脏随尿液排泄,少部分由汗液排出。当摄盐量超过正常的生理需要时,就会引起急性中毒、诱发头痛。

四、促进钙的吸收。 人体从饮食中摄取盐量的多少是钙的排出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盐的摄入量越多,尿液中钙的排出量就越大。所以说,人体摄盐量越大,钙的吸收能力就越差。

五、控制糖尿病病情。 食盐可以通过刺激淀粉酶的活性,加速对淀粉的消化,或加速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应限制食盐摄入量。

减少食盐摄入的高招

一、自制 2 克的盐勺子。 家里应该备一个2克的盐勺子,每次做饭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勺子的“尺寸”来衡量,之所以选择2克的盐勺子,是因为人们在其他的食品中也会摄取一定量的盐。

二、注意看不见的“盐”。 生活中不仅要注意在食物中少放盐,而且还要注意看不见的“盐”。例如:一大勺豆酱含盐2克;100克榨菜含盐11.3克;一片配餐面包含盐0.8克。

三、减少高盐量食品的摄入。 日常饮食中,高盐量的食品主要包括咸菜、酱菜,咸鸭蛋等盐渍食品;冰冻食品、罐头食品、半成品及快餐方便食品;甜品、零食、冰淇淋和饮料;香肠、火腿肠、酱牛肉、烧鸡等熟食制品等。

四、多吃新鲜蔬菜。 新鲜的蔬菜味道鲜美,有的还可生吃,在烹调的时候尽量少放盐,就能保存食物原有味道。

五、多用其他调味品。 在煮菜时,不妨多用醋、芥末、辣椒、胡椒、桂皮、八角、香油等调味品。这样既可以保证食物的鲜美,又能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六、改变烹饪方法。 改变烹饪方法,主要是结合食物的特点以及调料自身的优势进行烹饪。

1.利用蔬菜自身风味来调味。如将青椒、番茄、洋葱、香菇等,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像番茄炒蛋,可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

2.利用酸味,增添食物味道。利用苹果、菠萝、白醋、柠檬、柳丁汁等各种酸味调味汁,来添增食物的味道,如煎烤食物上挤点柠檬汁。

3.用中药材和辛香料调味。使用当归、枸杞、肉桂、五香、八角、花椒等辛香料添加风味,可减少食盐的用量。

4.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木耳、马铃薯、鱼类、西红柿、干蘑菇等。但糖尿病人应该注意,马铃薯含淀粉较多,此类患者不宜过量食用。

TIPS

由于种种原因,老年人多习惯口味重的饮食,一下子改变保持多年的习惯,大多数老人都有些不习惯。所以改变这一习惯,首先要认识到食盐过多的危害,然后逐步采取措施,循序渐进地改变,一点一滴地改变食盐的用量。习惯是慢慢形成的,口味重不也是一天一天形成的吗?所以要养成清淡的饮食习惯,也一定能在一天一天中不断改进,最终实现科学饮食。

谨防“离退休综合征”

你知道吗

所谓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的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心理障碍。离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老人在生活内容、节奏、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果适应不了环境的突然改变,就会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身心疾病。

据统计,1/4的离退休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离退休综合征。其症状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性情变化明显,要么急躁易怒、坐立不安;要么行为反复、无所适从;对现实不满,容易怀旧。

总之,患者的行为举动与未退休之前判若两人,很难令人琢磨。

影响退休综合征的心理因素

一、个性特征。 工作繁忙、事业心强、好胜、固执的人特别容易患离退休综合征,因为这类人以前每天都紧张忙碌,突然变得无所事事,心理上很难适应。

二、人际关系的变化。 不善于交际,朋友少的人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因为这些老年人常感到孤独、寂寞,烦恼得不到倾诉,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三、性别的原因。 一般男性比女性更难适应离退休的各种变化,更容易患上离退休综合征,这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有一定关系,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退休后,活动范围由“外”转向“内”,这种转换比女性更明显,心理上也就更难适应。

退休老人的心理状态与调适

退休是人生历程中的重大转折点之一,离退休人员作为一个群体,往往更多地表现出特殊的心理适应问题,那么离退休人员有怎样的心理呢?又该如何去调适呢?

一、离退休老人常见的心理。

1.无奈、无力。许多老人不愿离开工作岗位,认为自己还有工作能力,但事实上,位置还是必须要让给年青一代,面对这种现实,老年人常感到无奈和无力。

2.无助、不安。离退休后,老年人离开了原有的社会圈子,社交范围变得狭窄,朋友少了,孤独、寂寞感与之相伴,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通常会使老年人感到不安、无助。

3.无望感。无力感、无用感很容易使离退休后的老人产生无望感,对于未来感到失望甚至绝望。加上身体的老化,疾病的不断增多,有的老年人觉得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甚至有轻生的想法。

二、离退休后的心理调适。

1.做好退休前的心理准备。目前很多老年人退休后发生适应困难,主要因为退休前缺乏准备,尤其是事业心比较强的人,退休前想的只是工作,对退休后应当如何生活,没有任何准备。而这一因素是导致退休后心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2.退而不休,为社会贡献余热。老年人退休后,能够继续对社会作贡献,一方面是老年资源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平衡,通常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继续为社会贡献余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事个人感兴趣的社会劳动或公益服务。

3.培养兴趣爱好。对于缺乏兴趣与爱好的老年人,退休后常会觉得无聊,日子难熬。所以退休后,老年人不妨在手工、书画、音乐、戏剧等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不仅可以丰富生活,协调、平衡神经系统活力,而且还可以推迟与延缓衰老。

4.广交朋友,保持心情愉快。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是人的一种良好情绪反应,一个人能不能经常发笑,标志着他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退休老人应该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多与人聊天,这样就可以相互帮助,劝慰鼓励。

TIPS

离退休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老年人应该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在退休之后,应该把自己的生活重新安排一下,充实的生活可以填补心灵上的空虚与寂寞,也有利于尽快使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在退休之初,老年人有些不适应,家人应该给予理解和帮助,多和老人沟通、交流,对老年人出现的问题给予疏导,不要让老人过分封闭自己。 cdRVgSU+tgI+K4FCeM5t+Yj65UQbI+jJNS6woWHwerCF3+nQGPuprmys/XVffP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