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肠的疾病

过敏性肠炎(非感染性肠炎)

过敏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以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肠功能紊乱为特点,由肠道敏感痉挛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

过敏性肠炎实质上是一种肠道(结肠)的紊乱失调。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将垃圾通过规律的收缩推向直肠。但是如果患上了过敏性肠炎,这些收缩将变得很不规则,这将导致经痛、胀气、便秘和痢疾腹泻等。大多数人认为压力是一个重要因素,使得肠肌不自觉的开始痉挛。这种肠胃失调现在十分普遍,大部分的病患年龄都在二十到四十之间,并且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是女性。

◎症状

过敏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便秘、黏液便等,以腹痛和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最多见。腹痛以左下腹及下腹部为主,轻重不等,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大便次数增多,每日2~6次或更多,多为糊状便或稀便,但不带血。还有一些患者4~7天排便一次,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此外,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嗳气、反酸、烧心等。许多患者还合并有乏力、身体消瘦、失眠、焦虑、头昏、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病因

过敏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以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肠功能紊乱为特点,由肠道敏感痉挛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本病与精神因素、饮食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每当遇到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情绪波动或吃了某种食物如鸡蛋、虾、蟹等(异体蛋白)后,可突然出现腹痛、肠鸣、腹泻,泻后痛减,便中带有大量的黏液,或便秘腹泻交替进行。但经消化道检查,并没有发现肠道有器质性病变。

◎治疗

1. 一般治疗

对于过敏性结肠炎的治疗,不能单纯依靠某种特定的中西药物来达到治愈的目的,首先要对这个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消除各种顾虑,提高治疗的信心,过敏性结肠炎的治疗关健在于综合调理。

除了出现严重腹痛和泻泄时应给予短期休息外,一般可参加普通工作,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特别是要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以促进神经和内脏功能的调整和修复,生活上要有规律,饮食上以少、清、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及味道浓烈的调味品,如辣椒、酒、芥末油等,不食生冷油腻食品,尽量少吸或不吸烟,有便秘者,应进食多纤维的蔬菜、养成定时排便的规律,必要时加服一些药物对症治疗。

2. 中医治疗

中医有辨证论治的优势,因而疗效显著。由于本病具有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特点,故调理肝肾脾胃,增强体质,可以达到机体抗病毒的目的。可以相应选用益肾厚肠汤,方中吴茱萸、肉桂温中止泻,黄连、黄柏清热消炎,赤石脂、五倍子涩肠固脱,对慢性腹泻标本兼治,起到涩肠止泻的功效。另外,慢性腹泻应早做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以防病生它变。

◎预防

补钙。钙有助于防止过敏性肠炎的发生。钙是一种拮抗剂,它能增强人体对外界某些特异性过敏物质的抵抗作用。有关专家通过饮食中钙对过敏性肠炎作用的研究发现,钙能影响肠道细菌数量的分布。比如,当钙减少或不足时,肠道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会相应减少,肠道防御功能会减弱;而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便会因此失去制约而自由生长、繁殖,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肠道病变。这时,如投入适量钙剂,即可使有益菌数量增加,“条件致病菌”受到抑制,数量也会减少。从而使肠道菌群趋于平衡,消除了过敏反应,肠道功能也开始正常。

1. 有关专家认为,过敏性肠炎患者只要摄取比平时饮食中钙量多2倍的食物,就能起到防治作用。含钙丰富的食物有:豆制品、牛奶、芝麻、红枣、核桃、杏仁、油菜、芹菜叶、小白菜、雪里蕻、萝卜干以及柑桔、柚子、榨菜等。如摄取的食物受限,可适当考虑补充钙剂;

2.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特别是要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以促进神经和内脏功能的调整和修复;

3. 生活上要有规律,饮食上以少、清、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及味道浓烈的调味品,如辣椒、酒、芥末油等;

4. 不食生冷、油腻食品,尽量少吸或不吸烟,有便秘者,应进食多纤维的蔬菜、养成定时排便的规律,必要时加服一些药物对症治疗。

◎有效缓解方法

缓解中药方

方一(柴胡郁金汤):柴胡、郁金、香附、炙甘草各10克,白芍12克,白术18克,当归、鸡内金、芸苓各15克,黄芪30克,薄荷9克(后下),生姜4片。上药加适量水煎汤取汁。每日1剂,早晚分服。适用于肝郁脾虚型过敏性结肠炎。

加减:因受凉而发病者,加肉桂4克,吴茱萸9克;因情绪而得病者,加石菖蒲10克;脾肾阳虚之泻泄者,加山萸肉12克,熟附片9克;大便溏泻者,加乌梅12克;脱肛者,加党参15克,枳壳9克,升麻10克。

方二(黄芪煎):生黄芪50克,水煎取汁。每日2剂,早晚分服。15天为1个疗程。有效时,可连服半年。适用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腹痛腹泻反复发作,粪便中带有大量黏液及不消化食物,肠鸣,伴纳呆腹胀,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形体瘦弱等。

急性肠炎(感染性肠炎)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的季节,因为气温上升之后,引起消化道疾病的细菌、病毒都开始活跃,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炎病人开始增加。然而只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就可以有效地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症状

急性肠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多由于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其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急性肠炎的诊断并不难,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发病,并多有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有呈暴发性流行的特点,病人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在先,继以腹泻,每天3~5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大便常规检查及粪便培养,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异常,病人以恶心、呕吐为表现者称急性胃炎;以腹痛、腹泻为表现者称急性肠炎;临床上往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同时并见,故称急性胃肠炎。

◎病因

肠炎多数和微生物感染有关。细菌性的肠炎引起的元凶多半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几种,由细菌引起的腹泻是最常见的。痢疾大约占到病人的30%~40%。病毒性腹泻则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最多,人类轮状病毒引发的腹泻也很常见。

夏季腹泻根据成因大约可以分成四类,有渗透性的、动力性的、分泌性的和混合性的。有的肠炎是由于服用一些药物引起的,比如医生要病人喝的一些药物会把细胞里的水分渗出到肠道里,引起腹泻。有的则是人们遇到事情时没有控制好情绪,过于激动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传到消化道的反应,还有的是饮食不当、摄入过量不新鲜食物引起食物中毒,细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炎症所致。

◎治疗

1. 药物治疗

(1)解痉止痛:腹痛可用解痉剂,如口服阿托品0.3~0.6毫克或普鲁苯辛15~30毫克,或肌肉注射山莨菪碱5~10毫克,或安腹痛1支。

(2)抗菌消炎:如细菌感染,应选用抗生素药物,如黄连素0.3克,每日3次,复方新诺明,每次1~2片,每日3~4次。氟哌酸0.1~0.2克,每日3次。庆大霉素16万单位,口服,每日3~4次。若剧烈呕吐或明显失水时,给予静脉滴注生理精盐水。酸中毒时适当静点5%碳酸氢钠溶液。上消化道出血时应补液或输血、冰水洗胃、口服制酸剂。

2. 饮食疗法

(1)患者饮食以少油、少纤维质为主。在发病初期只能进食清淡流食如浓米汤、淡果汁、面汤、热茶等解渴。

(2)排便次数减少后,可喝些肉汤(去油)、牛奶、豆浆、蛋花汤汁等流质饮食。以后可逐渐给以清淡、少油、少渣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面片等。

(3)腹泻如完全停止,就可增加蛋羹、鱼片、碎嫩瘦肉、菜泥等软食品。即使食欲旺盛也只能采用少量多餐次的进食方法,而且每日食物的总量也不宜过多,以利消化。

(4)如肠道发酵作用过强时,可吃含有蛋白质及少量脂肪的食物如乳类、蛋类、豆浆、豆腐等;少吃糖类,因糖类易发酵、产气。如肠道腐败作用很强时,可吃淀粉类食物如马铃薯、芋头、米、面粉等;少吃容易引起肠内腐败作用的肉、蛋、鱼类以及豆类等蛋白质丰富的食品。

(5)每天应进食大量含维生素C的饮料如鲜桔汁、西红柿汁。有条件的给予强化维生素C的果汁,喝在果汗中加入维生素C片剂的饮料则更为理想。

(6)禁忌酒类、咖啡、肥肉、冷茶、汽水、坚硬及多纤维的蔬菜、水果等。

◎预防

预防急性肠炎,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均衡膳食营养。

夏季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尤其是那些爱吃肉的孩子,家长更应注意调节饮食结构,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要贪吃冷饮,每餐不要吃得过饱,避免造成胃肠道机能的损害。

2. 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要在流动摊贩处购买食物,不要在卫生条件不好的饭馆吃饭,不要举着食物边走边吃。对养有宠物的家庭,一定要搞好宠物的卫生,同时不要自己一边吃东西一边喂宠物。

3. 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4. 注意居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 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6. 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

对于婴幼儿,鼓励母乳喂养,尤其是出生后的第一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夏季断奶。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清洁。无论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应适时添加辅食,添加过程应循序渐进,不要几种辅食同时添加。腹泻应及时治疗,尤其是感染性腹泻患儿应及时就医,把腹泻对患儿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同时避免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及多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缓解方法

缓解中药方

方一:无花果叶3~5片。将药置于盆中,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左右。用药液熏双脚心,待温时洗脚心,每次约熏洗15分钟。适用于小儿急性感染性肠炎。

方二:鲜地锦草、鲜马齿苋各250克。用清水洗净后,在热开水中浸泡片刻,捣烂取汁。每日1剂,1天分4次温开水冲服。适用于急性胃肠炎。

方三:茶叶9克,酱油30毫升。茶叶加水1杯煮开后,再加入酱油煮开。每日1剂,每日2~3次服下。适用于急性胃肠炎。

急性出血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肠炎又叫急性坏死性肠炎,是—种好发于小肠的局限性急性出血坏死性肠道炎症,病变主要在空肠或回肠,甚至整个小肠,偶尔也可累及结肠。

◎症状

急性出血性肠炎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腹痛最多见;病初常表现为逐渐加剧的脐周或左中上腹阵发性腹痛,腹痛发生后即可有腹泻,粪便初为糊状而带粪质,其后逐渐转为黄水样,继之即呈血水状或赤豆汤和果酱样,甚至可呈鲜血状或暗红色血块,粪质少而具恶臭,无里急后重。出血量多少不定,轻者可仅有腹泻,或仅为粪便隐血阳性而无便血;严重者一天出血量可达数百毫升。腹泻和便血时间短者仅一到两天,长者可达一月余,且可呈间歇发作或反复发作。呕吐常与腹痛、腹泻同时发作。呕吐物可为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也可呕吐胆汁。起病后即可出现周身不适、软弱和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在38℃~39℃之间,少数可达41℃~42℃,但发热多于4~7天后减退。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本病胃肠道症状虽重,但腹部体征却相对较少。腹部饱胀,有时可见肠型。脐周和上腹部可有明显压痛。早期肠鸣音可亢进,而后可减弱或消失。

◎病因

对于急性出血性肠炎,目前病因尚未完全确定,有认为是由产生p毒素的c型魏氏杆菌或肠道内缺乏足够破坏β毒素的胰蛋白酶所引起。

◎治疗

本病治疗一般采用内科治疗,治疗原则是减轻消化道负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中毒症状、抢救休克、控制感染和对症治疗。

1. 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起病后就应禁食,完全卧床休息,这样有利于胃肠道休息。待呕吐停止,肉眼血便消失,腹痛减轻时方可进食流质、半流质、少渣食物,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恢复饮食宜谨慎,过早摄食可能影响营养状态,延迟康复。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作胃肠减压。禁食期间应静脉输入高营养液,如10%~15%葡萄糖液、复方氨基酸液和水解蛋白等。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由于吐泻、进食少,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如缺钾、缺钠等)和酸中毒,因此,应根据病情合理调配输液总量和成分,儿童每天补液量约80毫升每千克~100毫升每千克,成人2000~3000毫升每天,其中5%~10%葡萄糖液约占2/3~3/4,生理精盐水约占1/3~1/4,适当加入0.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纠正酸中毒,在有尿的情况下,加适量氯化钾。

(3)抗休克:本病易导致休克,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休克并及时处理休克是治疗本病重要环节,并应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除补充晶体溶液外,应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等胶体液。血压不升者,可酌情选用山莨菪碱-2为主的血管活性药物。为减轻中毒症状、抑制过敏反应、协助纠正休克,可静滴3~5天的氢化可的松,成人200~300毫克每天,或地塞米松5~10毫克每天;儿童用氢化可的松每天4~8毫克每千克,或地塞米松1~2.5毫克每天,但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加重肠出血和诱发肠穿孔之危险,用之要谨慎。

(4)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可控制肠道内感染,减轻症状。其他止痛、解热、镇静、降温等措施可对症使用。

(5)抗毒血清:采用Welchii杆菌抗毒血清42000~85000单位静脉滴注,有较好疗效。

2. 外科手术治疗

经内科治疗无效,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1)肠穿孔;

(2)严重肠坏死、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

(3)反复大量肠出血,并发生出血性休克;

(4)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术治疗的急腹症者。

手术方法:

(1)肠管尚无坏死或穿孔者,可予普鲁卡因肠系膜封闭,以改善病变肠段的血循环;

(2)病变严重而局限者可作肠段切除并吻合手术;

(3)肠坏死或肠穿孔者,可作肠段切除、穿孔修补或肠外置术。

◎预防

1. 注意饮食卫生,不食腐败变质食物;

2.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食生冷油腻食物;

3. 及时治疗肠道寄生虫类疾病。

◎有效缓解方法

针灸按摩

腹痛的患者可针灸足三里、合谷、天枢、阳陵泉等穴位。

缺血性肠炎

缺血性肠炎是指供应结肠的大小动脉发生闭塞,或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结肠缺血性损伤。常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衰、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腹主动脉重建术或大动脉炎后。急性结肠缺血为一过性,属可逆性改变;严重者可发生全肠壁坏死、穿孔或持续性肠缺血。

本病发病年龄多在五十岁以上,其中半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以急性腹痛、腹泻和便血为其临床特点,分坏疽型,一过型和狭窄型。

◎症状

突然发生的痉挛性左下腹痛或中腹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或血性腹泻。一般24小时内排黑色或鲜红色便,应注意询问是否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年轻女性应注意是否长期口服避孕药。

体检可发现左下腹或全腹有压痛,有时左骼窝可触及“肿块”,肛指检查指套带有血迹,严重者有腹膜炎或休克等表现。

可有贫血和白细胞增高,便常规见红白细胞;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及褐色黏膜坏死结节。活检见不同程度的黏膜下层坏死、出血和肉芽组织纤维化,或玻璃样变等。早期钡灌肠可见结肠轻度扩张,可有典型指压征。

◎病因

肠道供血主要来自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当这些血管发生血运障碍,相应肠道可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缺血性结肠炎多由肠系膜上动脉的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非闭塞性缺血所致;少数由微小栓子或血栓形成闭塞性缺血所致。

◎治疗

1. 禁食,中、高流量供氧;

2. 积极消除诱因及治疗伴发病;

3. 扩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环,改善肠黏膜缺血状况;

4. 使用抗生素;

5. 改善全身状况,抗休克,补液及纠正心衰;

6. 治疗伴发病与合并症;

7. 必要时手术治疗。

病理早期及时支持治疗,包括禁食、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心输出量;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氨苄青霉素4.0克,生理精盐水250毫升,静脉点滴,每天2次;联合甲硝唑400毫克,静脉点滴,每天1次;严重患者如有肠穿孔或腹膜炎体征应及早行剖腹探查术。若有肠坏死、肠穿孔应及时作手术治疗。

◎预防

中老年人应注意有规律的生活、起居;避免烟酒;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尽量避免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品;此外应适度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室内外运动。

◎有效缓解方法

缓解中药方

干荔枝肉50克,山药100克,红枣20个,莲子10克,大米适量。干荔枝肉、山药、红枣、莲子捣碎,加水适量煮至烂熟时,加大米煮粥。每晚当晚餐食用,经常服用。

肠梗阻

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而导致肠道和全身的病理变化。如因为曾经开过刀、肠子发炎、腹部肿瘤、大量固体或固物堵住肠子,导致肠子暂时停止蠕动或无法正常的蠕动;肠梗阻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急腹症。

◎症状

临床上,肠梗阻共同的表现是阵发性腹部绞痛,呕吐、腹胀和肛门不排气排便。

1. 阵发性腹痛常常突然发生,机械性肠梗阻绞痛剧烈。如果是儿童发生此症,腹痛发作时腹部常可见到鼓起的肠型和蠕动波。麻痹性肠梗阻没有绞痛,只有高度腹胀;时可有持续胀痛,也见不到肠型,听不到肠鸣音。

2. 呕吐,腹胀;如果梗阻部位高,呕吐出现早而频繁,吐出胃液和黄色胆汁,仅上腹胀或无腹胀。如梗阻部位低,则呕吐出现晚,吐出粪汁样液,且腹胀明显,麻痹性肠梗阻早期大多不吐,晚期可吐出粪便样物,腹胀明显。

3. 肛门不排便、不排气是肠道完全梗阻的表现。但在梗阻早期,梗阻远端肠道里存留的粪便和气体仍可排出,不要误认为没有梗阻。肠绞窄时可以有血性液体排出。

除以上表现外,还有全身中毒症状,比如嗜睡、苍白、脱水等症状,一般肠绞窄6~8小时就可发生肠坏死,常伴中毒性休克,病情十分凶险。

◎病因

从致病原因来看,肠梗阻大致可分为机械性(器质性)和动力性(功能性)两大类:

1. 机械性肠梗阻

是指由于肠道内或肠道外器质性病变而引起肠管堵塞。病因可以是先天性发育畸形如肠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疝气嵌顿等。后天的原因有肠套叠,蛔虫团堵塞、肠扭转、肿瘤压迫、炎症或手术后肠粘连等。

2. 功能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蠕动功能不良,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传递运送。常见于各种重症肺炎、败血症、肠炎所致的中毒性肠麻痹,或低血钾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或是因肠道神经发育不正常引起的先天生巨结肠、幽门肥厚性梗阻等。

此外,有人还认为有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发生障碍而失去动力所致,但此类症状很少见。

◎治疗

1. 西医治疗

(1)非手术治疗:

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碱失衡。

②胃肠减压——这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细菌和毒素,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的情况。

③防治感染——主要是运用抗生素,对防治细菌感染有重要的意义。

(2)手术治疗:

对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畸形所致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应行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应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全身情况而定。

2. 中医治疗

生植物油疗法——生豆油、香油或花生油,成人200~250毫升,儿童80~150毫升,口服或由胃管内注入。

◎预防

对粘连性肠梗阻在缓解期应注意饮食,勿进食较硬的食物,饮食以稀软食为主。对蛔虫性肠梗阻缓解后应行驱虫治疗,除药物驱虫外,还可用氧气疗法驱除肠道蛔虫。饱食后勿作剧烈运动,以防止肠扭转的发生。

老年人还应多注意预防食物性肠梗阻:

1. 多选择易消化、含纤维素多的植物性食物,少食动物性食物。

2. 食物加工或烹饪要精细些,以利咀嚼。动物类食品更应熟烂后食用,以便于消化吸收。尽量少食或避免食用不易嚼烂、易形成团块的食物。

3. 保护好牙齿。如牙齿脱落过多,最好安装假牙。重视牙齿保养或修复,是预防食物性肠梗阻的重要一环。

4. 防治便秘。老年人平时应多活动、多饮水、少吃辛辣食物外,必要时可选用些药物调节肠道分泌功能,促进肠蠕动,帮助粪便软化,预防肠梗阻。

◎有效缓解方法

缓解中药方

方一:大黄、干姜各60克,豆霜21克,研为细末,用蜂蜜调制成绿豆大丸。成人每次服用15~20丸,开水送下。适用于肠梗阻。

方二:豆油200~300毫升,小葱汁2匙,将豆油与小葱汁调和。一次性服下。小儿酌减。适用于肠梗阻。

方三:大蒜2~3瓣,大蒜捣烂,开水冲入1杯。病欲作或已作时服下。适用于肠梗阻。

方四:鲜生姜30克,蜂蜜60毫升,植物油50~100毫升。生姜捣碎绞取汁,与蜂蜜、豆油(或花生油)调匀为1剂。其中的植物油,14岁以下用50毫升,14岁以上用100毫升。服用量为:1~2岁1/4剂,2~4岁1/3剂,4~7岁1/2剂,7~14岁2/3剂,15岁以上1剂,每日3次。适用于蛔虫性肠梗阻。

方五:葱白66克,麻油50毫升,葱白用凉开水洗净,捣烂,置消毒纱布中挤汁,加入麻油拌匀备用。成人每次服40毫升,每6小时服1次;15岁以下儿童每次服20毫升,每6小时服1次。适用于蛔虫性肠梗阻。

肠憩室(大肠憩室)

憩室是胃肠道(消化道)任何一部分向外的囊状突起。憩室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大肠。数个憩室同时存在,称为憩室病,这是常在人到中年后产生的一种病理状态。如果憩室发生炎症,称为憩室炎。

所谓大肠憩室,是指大肠表层凹陷造成如囊状的结构。造成大肠憩室的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而以后天性较多,包括年龄、肠蠕动异常、肠内压力异常增加或食物中缺少纤维等。大肠憩室一般在四十岁以下较少见,而随着年龄增加,发病机率也逐渐提高。

◎症状

大肠憩室不论是一个或多个,一般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但有时也会出现大便干结或拉肚子,或便干和拉肚子交替出现。左下腹或左中下腹一会儿疼痛,一会儿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触按腹部,常可摸到条索状的大肠,并伴有明显压痛。

由于食物残渣和细菌进入憩室,不易排出,所以很容易引起憩室炎,憩室炎在临床上一般有两种表现:

1. 急性憩室炎

早期表现多为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及排尿障碍等,乙状结肠憩室炎的病人感觉左下腹疼痛,症状很象阑尾炎,所以又称其为“左侧阑尾炎”。急性憩室炎常可并发穿孔,形成腹膜炎或形成腹腔脓肿或炎性包块,还可与膀胱、输尿管相通而引起排尿困难,或并发泌尿系感染。急性憩室炎也可并发出血,憩室的出血发生率约占22%,出血较多见於老年病人,病人以腹痛、便血或伴有贫血为主要症状。另外,还可出现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和继发性肝脓肿,表现为高烧不退,右胁疼痛等。

2. 慢性憩室炎

表现是腹部疼痛较轻或隐痛,反复发作,并且表现为顽固性便秘,用药效果较差,并且由於反复感染,还可以导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或肠腔变窄,常有阵发性痉挛性腹痛,病变区还可按摸到增粗变厚的肠管。

◎病因

造成大肠憩室的真正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是经由解剖学的研究,发现憩室产生的位置是在小动脉穿过大肠管壁的地方,而由于小动脉和憩室靠的很近,偶而会造成下消化道大量出血。另外还发现产生憩室的肠道有肌肉层增厚的现象,常见于乙状结肠,这里也是憩室最好发的位置。右结肠憩室于成人各年龄层均易发生。

◎治疗

治疗肠憩室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肠道痉挛发生机会。进食高纤维食物(蔬菜、水果和燕麦片)是减少痉挛的最好方法。如果进食高纤维食物无效,可补充未精制的麦麸或使用容积性导泻药,如在240毫升水中加入3. 5克车前草,每天1次或2次。因为需要一定的肠腔压力来推动肠内容物运行,所以应该避免低纤维饮食。

憩室一般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但是,如果是巨大的憩室,其发生感染和穿孔的可能性较大,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

1. 每天进食足够的蔬果是预防憩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成人每天应尽量摄取三十五至五十克的纤维质,麦片、苹果、菜花、胡萝卜等均是含有丰富纤维质的食物;

2. 饮用适量的开水,亦可避免粪便干硬,减少便秘的机会,有效预防憩室的形成。每日至少饮6杯水可以预防便秘。

3. 保持低脂饮食:脂肪可减慢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食物,也应避免食用。

在憩室炎急性发作期,试每日1~3次用水或菜汁代替饮食,也可以增加煮熟的蔬菜、煮熟的水果等食物在饮食中所占的比例,它们可润滑肠道。在急性憩室炎发作期,要避免进食牛奶及奶制品(包括酸乳酪和奶酪),这会加重本病,尤其是当你有腹泻的时候。

◎有效缓解方法

缓解小偏方

方一:蜂蜜180克,黑芝麻30克。黑芝麻研碎,用蜂蜜调和,蒸熟。每日2次,当点心吃。适宜肠燥便秘者食用,用于预防结肠憩室。

方二:鲜桑椹2000克,白砂糖500克。把鲜桑椹绞汁,将白砂糖放入铝锅内,加水少许,文火煎熬,待糖溶化后加入桑椹汁,一同熬成桑椹膏。每次15克,开水化服,连服1周。适宜体虚肠燥便秘之人,也适宜慢性血虚便秘者服食。

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肠炎)

食用被某些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这类食品后所造成的中毒症状,称之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占食物中毒总数的一半左右。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这是由于气温高,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另一方面人体肠道的防御机能下降,易感性增强。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其中毒食物多为动物性食品。

◎症状

“食物中毒”夏、秋季多见。引起中毒的细菌大多是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嗜精盐菌、肉毒杆菌等。因引起感染的细菌不同,其表现各异。一般症状为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其特征是突然暴发,潜伏期短,发病者均与毒性食物有明确的联系等。

◎病因

1. 沙门菌感染食品

人吃了这类食品后,中毒症状为先有腹痛、恶心、呕吐,继而腹泻、水样便、恶臭,偶带脓血,一日大便数次至数十次不等。

2. 变形杆菌感染食品

可分过敏型及胃肠型两类。潜伏期,过敏型为30~120分钟,胃肠型为3~20小时。多数病例在l~2日内迅速痊愈,短者仅数小时,长者可达数日。

3. 嗜精盐杆菌感染食品

人吃了这类食品后,中毒症状多以上腹部绞痛开始,迅速出现呕吐和腹泻,一日大便数次至十数次,多为水样便。吐泻严重者,可致脱水和休克。病程一般为2~4日。

4. 葡萄球菌感染食品

人吃了这类食品后,中毒症状为上腹痛和腹泻,以呕吐最为显著。一般在数小时至1~2日内迅速恢复。

5. 肉毒杆菌感染食品

人吃了这类食品后,中毒症状为起病突然,先感觉头痛、头晕、全身软弱、乏力等,随即出现神经麻痹症状,如复视、斜视、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险下垂等。

中毒较轻者可于4~10日后逐渐恢复健康,但全身乏力,眼肌瘫痪可持续数月之久。严重者在发病3~10日内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或继发性肺炎等而致死。

◎治疗

1. 轻者,可卧床休息,多饮精盐开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腹泻次数过多时,可口服复方樟脑酊一次2~5毫升。呕吐不止者,可肌注氯丙嗪25毫克。

2. 对有高热、中毒症状重、吐泻不止、脱水、休克等重病员应进行及时抢救。

(1)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注射液和生理精盐水,输液量依病情而定。注意酸碱平衡,酌情补充5%碳酸氢钠注射液或11.2%乳酸钠注射液等。有尿时补钾精盐。

(2)口服、肌注或静滴红霉素或四环素。

(3)对症处理:高热者,可物理降温;烦躁不安者,可给水合氯醛1克或苯巴比妥0.03~0.09克,口服。

3.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早期,应立即用水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灌肠。安静卧床,注意保温。尽早使用多价抗毒血清,在发病后24小时内或在发生肌肉瘫痪前静注或肌注5~10万单位,必要时6小时后重复注射。

◎预防

1. 注意食品卫生,提高食品中毒预防意识,坚决不吃腐败变质食品;

2.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暴饮暴食。

3. 食品的选购、运输、保存、烹调过程及剩饭的处理等要严格按照卫生要求。

4. 加强集体食堂的卫生管理,进行严格的卫生监督;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不能做炊事工作。

5. 需要加热的食品,必须充分加热,才可以食用。

◎有效缓解方法

偏方

方一:生干草粉、绿豆各100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

方二:生大蒜4~5瓣,每天生吃2~3次。

方三:金银花30克,马齿苋50克,水煎服。如病情严重,应尽快往医院救治。

阑尾炎(盲肠炎)

阑尾炎俗称“盲肠炎”。阑尾是靠近盲肠头部突出的蚯蚓般的盲管,位于右下腹部,阑尾炎也就是阑尾由于种种原因引发了炎症,进而发生腹痛、发烧等症状。

◎症状

1.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是逐渐发生的上腹部或脐周围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发病初期除低热、乏力外,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急性阑尾炎若不进行早期治疗,可以发展为阑尾坏疽及穿孔,并发展成弥漫性腹膜炎。

2. 慢性阑尾炎

慢性阑尾炎是指阑尾急性炎症消退后而遗留的阑尾慢性炎症病变,诸如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管腔狭窄或闭塞、阑尾扭曲,与周围组织粘连等。右下腹不明显或不规则隐痛是慢性阑尾炎主要的临床表现,偶有其他消化道症状如排便次数增多或腹部饱胀感等。右下腹轻度压痛是主要体征,慢性阑尾炎引起腹痛和轻压痛的部位应与以往急性阑尾炎时相同,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

◎病因

引起阑尾炎的主要原因是阑尾发生梗阻(堵塞)。引起阑尾梗阻的原因有:

1. 阑尾腔内导物:如粪块、小果核、蛔虫等。

2. 阑尾壁狭窄:如以前患过急性阑尾炎,用药治愈后,阑尾壁结疤使阑尾壁变小。同时也能减弱阑尾的蠕动功能。

3. 阑尾壁上的淋巴组织肿大,阑尾肿瘤等也可以导致梗阻。

阑尾腔内有许多细菌,发生梗阻后容易引起发炎,使血栓形成堵塞血管,产生坏死、感染而发病。炎症向外发展到阑尾外层或穿入腹腔内就会化脓,引起腹膜炎。如果炎症扩散,有可能引起肝脓肿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而威胁生命。

◎治疗

1.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就是将发炎的盲肠切除,疮口缝合后使用抗菌消炎药防感染即可。

2. 慢性阑尾炎

慢性阑尾炎也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但是,在无特别需要的情况下,保守治疗也是正确的选择。

◎预防

1. 避免饮食不节和进食后剧烈运动。

2. 盛夏酷暑切忌贪凉过度,尤其不宜过量饮冰啤酒,以及其他冷饮。

3. 平时饮食注意不要过于肥腻,避免过量食用刺激性食物。

4. 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

5. 平时要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6. 预防感染,驱除肠道寄生虫,清除机体感染病灶。

7. 如有阑尾炎发作迹象,千万不要服轻泻通便剂,否则会导致发炎的阑尾穿孔;也不可用热水袋敷痛处,热水袋的热力透入腹内,只会使病情加剧。

◎有效缓解方法

缓解食疗方

方一(桃仁薏米粥):桃仁10克(去皮尖),薏米30克,大米50克,加水同煮粥至极烂。早晚作主餐食用。适用于急性阑尾炎。

方二(芹菜瓜仁汤):冬瓜仁、藕节各20克,芹菜、野菊花各30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急性阑尾炎。

缓解中药方

方一:白芍18~45克,甘草、柴胡各6~12克,枳壳、丹皮、黄柏各10~15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3次服。重者加倍服。适用于急、慢性阑尾炎。

方二:地榆、槐花各30克,半枝莲15克,甘草3克,鲜生地30克,连根葱20根,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急性阑尾炎。

方三:新鲜马齿苋120克(干者30克),绿豆30~60克,煎汤。每日1剂,分2~3次服下。适用于急性阑尾炎。

方四:大黄、冬瓜各15克,牡丹皮、桃仁各9克,芒硝6克(分冲),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2~3次服下。

方五:连翘、丹皮、银花各12克,红藤15克,大黄、元胡各10克,木香、芒硝、桃仁各9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2~3次服下。适用于湿热淤滞所致的阑尾炎。其主要症状如右小腹隐痛拒按,持续或阵发,或疼痛初在上腹部,或先绕脐疼痛,随后转移至右天枢穴附近,可伴腹皮挛急,脘胀纳呆,恶心嗳气,微热,大便正常或秘结。

方六:金银花12克,蒲公英、虎杖、紫花地丁各15克,白花蛇舌草、赤芍、大黄各10克,川楝子、丹皮各9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2~3次服下。适用于热蕴所致阑尾炎。其症状:腹痛拒按,右下腹压痛较明显,有反跳痛,腹皮挛急,或可扪及包块,伴身热口渴,食少脘痞,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便溏不爽,小便短赤。

方七:连翘、紫花地丁12克,黄芩、生地、玄参、野菊花、蒲公英各9克,生甘草6克,大黄、银花10克,冬瓜子30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2~3次服下。适用于脓毒溃散所致的阑尾炎。主要症状:腹痛自右下腹扩展至全腹,痛势剧烈,腹皮紧急,全腹压痛,反跳痛,高热不退或往来寒热,面红目赤,唇干口臭,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大便溏薄而秽臭不爽,小便频数似淋。

方八:薏米50~100克,清水煮烂为粥,稀稠适度。每日1剂,1~2次食完。适用于急性阑尾炎恢复期及慢性阑尾炎。

肉芽肿性肠炎

肉芽肿性肠炎又称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由于本病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不少共同特点,近年将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根据病变部位和病理特点,此病在文献中曾有不同名称,如末端回肠炎、局限性肠炎、瘢痕性肠炎、壁层性肠炎、小肠结肠炎、节段性肠炎等。其病变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以远端小肠和结肠最多见,尤其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也可累及胃肠道以外的组织器官,如关节炎、肝病等,发病多在青中年。

◎症状

起病多数缓慢、病程呈慢性隐匿过程,少数为急性起病,可表现为急腹症、肠穿孔、肠梗阻等。

1. 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一般为中等度疼痛,呈痉挛性,餐后加重,禁食、休息、局部热敷后症状可减轻。如炎症波及腹膜或急性肠穿孔时可出现全腹剧痛,呈急性腹膜炎表现。

2. 腹泻,粪便呈糊状,一般每日3~4次,常无脓血及黏液,病变位于结肠远端时常有黏液血便。

3. 腹块,常可于右下腹扪及包块,比较固定,边缘不很清楚,有压痛。

4. 瘘管形成——为本病的特征性体征。

5. 全身表现——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有间歇性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偶有高热。严重者可有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

6. 肠外表现——部分病人有鹅口疮性口炎、结节性红斑、杵状指、皮肤溃疡、关节炎和肝肿大等。

◎病因

本病病因迄今尚未完全确定,发病机制亦不甚清楚。目前认为本病由多因素互相作用所致,主要包括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病情活动、维持环节及防治并发症。

1. 一般治疗

强调饮食调理和营养补充,一般给高营养低渣饮食,适当给予叶酸、维生素B12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应给予患者素膳饮食(完全胃肠内营养),在给患者补充营养同时,还能控制病变的活动性,特别适用于无局部并发症的小肠Crohn病。完全胃肠外营养仅用于严重营养不良、肠瘘及短肠综合征患者,应用时间不宜太长。腹痛、腹泻必要时可酌情使用抗胆碱药或止泻药,合并感染者静脉途径给予广谱抗生素。

2. 糖皮质激素治疗

这是目前控制病情活动最有效的药物,适用于本病活动期。剂量为泼尼松30~40毫克每天,重者可达60毫克每天,病情缓解后一般以每周递减5毫克的速度将剂量逐渐减少至停用。病情严重者可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给药,病变局限在左半结肠可用糖皮质激素保留灌肠。

3. 氨基水杨酸制剂

柳氮磺吡啶对控制轻、重型患者的活动性有一定疗效,但主要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者。近年报道美沙拉嗪对病变在回肠和结肠患者均有效,且可作为后期的维持治疗用药。

4.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巯嘌呤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加用这类药物后可逐渐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乃至停用。剂量为硫唑嘌呤2毫克每公斤体重或巯嘌呤1.5毫克每公斤体重,该类药效果显著时间约需3~6个月,维持用药一般1~2年。现在认为申述剂量硫唑嘌呤的安全性是可以接受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发生率约4%。

5. 其他

某些抗菌药物如甲硝唑、环丙沙星等应用于本病有一定疗效,甲硝唑对有肛周瘘管者疗效较好。新近有临床研究报道某些促炎细胞因子的拮抗剂如TNF-α嵌合体单克隆抗体或抑炎细胞因子如IL-10用于本病活动期,有显著疗效而不良反应很小。

6. 手术治疗

手术后复发率高,故手术适应证主要是针对并发症,包括:完全性肠梗阻、瘘管与脓肿形成、急性孔或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注意,对肠梗阻要区分炎症活动引起的功能性痉挛与纤维狭窄引起的机械梗阻,前者经禁食、积极内科治疗多可缓解而不需手术。对没有合并脓肿形成的瘘管进行积极内科保守治疗亦能客观使其闭合,合并脓肿形成或进行内科治疗后失败的瘘管才是手术指征。手术方式主要是病变肠段切除。

◎预防

1.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及组织活检,及早进行内科治疗,坚持用药。

2. 加强锻炼、提高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戒烟等方式对预防本病发生有一定现实意义。

◎有效缓解方法

缓解食疗方

方一:车前草60克,灶心土60克,生姜3克,水煎服。

方二:银花30克,红糖适量,泡水饮用。

方三:黄芪30克,人参3克(或党参15克),山药30~50克,糖适量。先煮赤小豆于半熟后放入山药(去皮切片)、黄芪、人参,煮至粥熟时加入糖,做早餐食用,适用于久泻伤气耗阴之症。

方四:紫苋菜100克,白米50克,先用水煮苋菜,取汁去渣,用汁煮米成粥,晨起做早餐服用。

方五:人参3~5克(或党参15~20克),白茯苓15~20克,生姜3~5克,大米100克,先将人参(或党参)、生姜切为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时煎后取汁,然后再煎取汁,将一二煎药汁合并,分早晚两次同大米煮粥服食。适用于外病脾虚之症。

方六:鲜猪肉750克切块;干姜6克,吴茱萸3克,肉豆蔻3克,肉桂2克,丁香1克,共研末;另备酱油、黄酒、糖、味精等,将药末涂沫在猪肉内块表面,放入适量酱油、黄酒及酱、味精,浸泡2~3小时后放入烤箱中,文火烤15分钟左右,翻过再烤15分钟左右,熟后即可食,隔1周或半月服食一次。此法适用于脾肾阳虚之症。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因慢性炎症引起局部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样病变,也可以是腺瘤或错构瘤。主要见于结肠和直肠部位。大肠息肉可以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几个、几十个或者更多发生,多数有蒂,少数是广基的。大多数病例常常没有引人注意的症状,大多因其他疾病做肠道X射线造影检查、纤维内窥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其发生率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部分病人可有便血、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息肉大部分为良性,外科手术切除或经纤维内窥镜高频电切后,预后良好,但尚可复发,部分息肉可以恶变,应及早做局部肠段切除。

◎症状

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黏液或黏液血便,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带蒂息肉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

◎病因

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据研究可能与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他慢性刺激、种族、饮食成分及结构等因素有关。

◎治疗

大肠息肉的治疗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下列方法:

1. 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 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3. 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4. 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用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5. 黏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6. “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南方医院创此法为142例患者切除大息肉157颗,仅发生2例轻度黏膜灼伤,未发生穿孔并发症。

7. 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 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8. 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预防

本病暂时还无有效预防措施,但平时可注意尽量减少环境及饮食因素的刺激:

1. 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 避免情志过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和顺。

3. 注意饮食禁忌,保持饮食清淡,一般不宜过食辛热灸烤,膏粱厚味,以免胃肠酿湿助热,导致湿热壅滞肠道而为病。

4. 忌食寒凉生冷,以防止损伤中焦阳气,造成脾胃虚寒。

◎有效缓解方法

偏方

方一:党参、黄芪、赤芍、桃仁、白芍、莪术、黄药子、枳壳、甘草各9克,薏米60克(先煎),水煎取汁。每日1剂,早晚分服。适用于大肠息肉,症见右下腹包块,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多,头晕目眩,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属脾虚气弱,秽浊淤血互结,凝滞于肠壁患者。

方二:乌梅、党参各15克,黄连5克,僵蚕10克,当归、赤芍、地榆各12克,牡蛎24克,甘草6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早晚分服。适用于多发性直肠息肉。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是指应用抗生素不当或不合理滥用所致的一种肠道疾病,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或腹泻。本病分两种类型,轻型的称菌株失调性腹泻,重型的称伪膜性肠炎。这两种类型实际上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

◎症状

早期有轻重不等的腹泻,常伴有腹部绞痛,少数病例有腹部压痛、反跳痛及白细胞增多,老年体弱和重症者可有大量水样便或黏液和脓血样便,少数可排出斑块状假膜,可发热达38℃~40℃,电解质失衡和循环衰竭,还有少数患者可出现肠穿孔。目前使用的许多抗生素都可引起伪膜性肠炎,最常引起伪膜性肠炎的抗生素是林可霉素类、头孢类和青霉素类,尤以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合用时发生率为高。

◎病因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是一种发生于结肠黏膜的急性渗出性坏死性炎症,多发生于应用广谱抗生素的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由于广谱抗菌药物广泛地抑制了肠道正常菌群而引起菌群失调,某些条件使致病菌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过度繁殖,引起肠道二重感染,并产生大量内外毒素,使肠道和全身呈严重中毒反应,从而形成了本病。

◎治疗

1. 停止应用各种抗生素。

2. 进食低脂的流质饮食。

3. 静脉内补充必要的液体、电解质和氨基酸。

4. 大便稀而次数多时可服蒙脱石散冲剂,10克/次,一天2~3次;若无效,可改服易蒙停1毫克,一天1~2次(只用2~3天)。

5. 口服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枯草杆菌制剂(商品名:培菲康、美常安)以调整肠道的菌群。

◎预防

因为本病是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而导致的,所以预防应针对本病原因。

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必须根据感染程度及药品不良反应,结合病症的特点使用。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抗菌药,并依据肾功能,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

应用抗生素及肠道消炎药物时,严格控制适应症,密切观察病人情况,遇有不明原因的腹泻或腹泻加重,应及时停用原抗菌药物,并及时去医院诊治。

◎有效缓解方法

缓解中药方

党参、茯苓、扁豆、白术、莲子肉各12克,砂仁(后下)、甘草各6克,山药、薏米各15克。每天1剂,水煎2次,早中晚分服。1周为1疗程。

加减:热毒盛加板蓝根、大青叶、葛根、黄连、黄芩、白头翁、秦皮;体虚加黄芪;湿盛加苍术、滑石、茵陈;脓血黏液便加侧柏叶、地榆、仙鹤草;泄泻重加石榴皮;腹痛加白芍、元胡等。

溃疡性大肠炎

溃疡性大肠炎又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直、结肠的表浅性、非特异性炎症或溃疡为主,伴有肠外多器官损害的疾病。

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以自身免疫机制为根本,感染、神经因素为诱因,病变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首先是黏膜浅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继之充血、水肿、肥厚和脆性增加,产生小溃疡,进而发展成大溃疡,晚期则结肠组织增生,肠壁变厚、变窄、肠管变短。

溃疡性大肠炎,是大肠直肠肠黏膜发炎或溃疡的疾病,常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人,属中医学“久痢”或“久泻”等范畴。

◎症状

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严重者每天大便可达10余次。粪便检查常含有血、脓和黏液;排便时可有先急后重和阵发性腹痛,排便后腹痛可缓解或消失。症状常持续存在或呈间歇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的慢性病程。最终可引起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状。

精神刺激、神经紧张、劳累和饮食失调常为症状发作的诱因。部分病人可有畏寒发热、厌食和恶心,腹部有压痛或有肿块,周围血液白细胞增多等症状。后期病人除毒血症外,尚可有贫血,血浆蛋白降低,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症。

◎病因

造成溃疡性大肠炎的原因很多,包括免疫系统、遗传因素、感染、精神因素、过度劳累、过敏反应及其他不明原因等。

◎治疗

1.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①急性发作期必须卧床休息。

②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适当服用镇静剂,如利眠宁、安定等。

③饮食宜采用软而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急性发作期只给予无渣半流质食物。严重发作者,头几天宜禁食,静脉内供给营养,使肠道得以休息。禁食刺激性食物,并避免进食牛奶和乳制品。

④抗菌药物首选胃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疗效较好,能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适用于轻型或重型缓解期患者,疗程约一年。其他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咪、酞磺噻唑等亦可选用。

⑤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缓解毒性症状。其近期疗效较好,而远期疗效尚未肯定,一般适用于磺胺类药物无效者,或急性发作期或暴发型病例,可给予强的松、地塞米松或强的松龙口服,也可给予氢化考的松或琥珀酰氢化考的松静脉滴注或灌肠。

(2)对症治疗——

①解痉:阿托品、颠茄片、普鲁本辛和复方苯乙呱啶均可选用。

②收敛:可选用次碳酸铋、鞣酸蛋白等。

③贫血严重者应先输血,营养不良者可输血浆或人体白蛋白。

◎预防

1. 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

2. 注意衣着,保持冷暖相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3. 老年人一般应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

4. 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

5. 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

◎有效缓解方法

缓解食疗方

方一:鲜马齿苋30~60克,大蒜泥l0~15克。将鲜马齿苋煎水1碗,冲入捣烂的大蒜泥,过滤得汁,酌加糖。每日1剂,分2次服完。

方二:白木耳5~20克,将白木耳浸泡数小时,以文火煮烂,酌加冰糖。每日2次。

方三:鲜石榴皮1000克(干品500克),陈皮100克,蜂蜜300毫升。将前2味药洗净切碎,加水煎煮,30分钟取煎汁1次,加水再煎,共取2次,合并后文火煎至黏稠时加蜜,至沸停火,冷后装瓶备用。每次1汤匙,每日2次,连服数日。

缓解中药方

方一:煨肉豆蔻、炒五味子各60克,煨广木香、诃子肉、炒吴茱萸各12克,共研细末。每服6克,每日2次。

方二:白及30克、云南白药适量,取白及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次取50毫升,加云南白药0.3克灌肠,每日1次,15次为l疗程。

肠结核

肠结核(Intra-abdominalTuberculosis)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病,是因结核杆菌侵犯肠道而引起的慢性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肠外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其中女性多于男性。

◎症状

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典型临床表现归纳如下:

1. 腹痛——因病变常累及回盲部,故疼痛最常见于右下腹,触诊时可发现局限性压痛点。疼痛亦可位于脐周,系回盲部病变牵引所致,疼痛一般较轻,呈隐痛或钝痛,亦有表现为间歇性疼痛,常于进餐时或餐后诱发,此为进食引起胃回肠反射或胃结肠反射所致;餐后疼痛系病变的肠曲痉挛或蠕动增强,因而疼痛常伴有便意,便后可使疼痛缓解。增生型肠结核并发肠梗阻时,腹痛主要为绞痛,并有肠梗阻的相应症状。

2. 腹泻与便秘——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症状之一,这是因肠曲炎症和溃疡的刺激,使肠蠕动加速、排空过快以及继发性吸收不良所致。排便一般每日2~4次,多为糊状便,轻者仅含少量黏液,严重者腹泻可每日多达10余次,便中有黏液及脓液,血便较少见。此外还可间有便秘,粪便呈羊粪状,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3. 腹部肿块——主要见于增生型肠结核,肠壁局部增厚形成肿块。当溃疡型肠结核和周围组织粘连,或并有肠系膜淋巴结核等,均可形成肿块而被扪及。腹块常位于右下腹,中等硬度,可有轻压痛,有时表面不平,移动度小。

4. 全身症状——溃疡型肠结核常有结核毒血症,如午后低热、不规则热,弛张热或稽留热,伴有盗汗,可有乏力、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状和体征,并可有肠外结核特别是结核性腹膜炎、肺结核等有关表现,增殖型肠结核多无结核中毒症状,病程较长,全身情况较好。

◎病因

肠结核一般都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偶有因饮用带菌牛奶或乳制品罹患牛型结核者。结核杆菌侵犯肠道的主要途径有:

1. 患者原有开放性肺结核,因经常吞咽含有结核菌的自身痰液而继发感染;或经常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又忽视消毒隔离措施可引起原发性肠结核。

结核杆菌被食入后,因其具有含脂外膜,多数不会被胃酸杀灭。病菌到达肠道(特别是在回盲部)时,含有结核杆菌的食物已成食糜,有较大机会直接接触肠黏膜,同时因回盲部存在着生理性潴留及逆蠕动,更增加感染机会。加之回盲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对结核的易感性强,因此,回盲部即成为肠结核的好发部位。

2. 肠结核还可由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而引起,如输卵管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核等。此种感染系通过淋巴管播散。

结核病和其它许多疾病一样,是人体和细菌(或其它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当入侵的结核杆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并且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包括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局部抵抗力削弱)时,方能致病。

◎治疗

肠结核的治疗与肺结核一样,均应强调早期、联合、适量及全程用药。

1. 休息与营养——合理的休息与营养应作为治疗结核的基础。活动性肠结核应卧床休息,减少热量消耗,改善营养,增加机体抗病能力。

2. 抗结核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选择与肺结核基本相同。一般可分长疗程法与短疗程法:

(1)长疗程法:此系标准疗法,用异烟肼、链霉素两药或加对氨基水杨酸三药联合应用。全程需12~18个月。

(2)短疗程法:疗程缩短至6~9个月,其疗效与复发率和长疗程法取得同样满意效果。一般用异烟肼和利福平二种杀菌剂联合,对严重肠结核或伴有严重肠外结核者,宜加链霉素或吡嗪酰胺或乙胺丁醇三药联合。此种短疗程法需注意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可用利福啶代替利福平,每日150毫克,毒性较利福平为低。

3. 对症处理和手术治疗——

(1)腹痛可用颠茄、阿托品或其它抗胆碱药物。

(2)不完全性肠梗阻有时需行胃肠减压,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有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症表现者,对症用药。

(4)手术治疗主要限于完全性肠梗阻,或部分性肠梗阻经内科治疗未见好转者,急性肠穿孔引起粪瘘经保守治疗未见改善者,大量肠道出血经积极抢救未能止血者。

◎预防

1. 肠结核常继发于肺结核,故应对原发病诊断,积极治疗;

2. 肺结核患者应避免吞咽痰液及不随地吐痰;

3. 牛奶应充分消毒后饮用。

◎有效缓解方法

偏方

紫皮蒜若干,去皮生吃。第一疗程10天,每天3次,每次25克;第二疗程20天,每天3次,每次20克;第三疗程30天,每天3次,每次15克;第四疗程12个月,维持量每天2次,每次10克。均在吃饭时服。若用白皮蒜,用量均加倍。适用于肠结核,证见腹痛、腹泻、乏力、发热、盗汗、消瘦等。

腹壁疝气

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自腹壁薄弱区或缺损处膨出,医学上称为腹壁疝。分别为腹股沟疝、脐疝、股疝、切口疝和造口旁疝等。

◎症状

腹壁疝常表现为腹壁局部出现无痛或有胀痛的肿物,站立时明显,平卧后减小或消失,随着年龄的增加,肿物会越来越大。这不仅造成治疗上的困难,还可能发生肿物不能回入腹腔,出现腹胀、腹痛、呕吐、不能排气排便等情况,如不及时手术则会危及生命。

◎病因

西医认为,疝气的发病原因与该处腹壁强度减弱和腹内压力过高有关。腹壁强度减弱又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先天性的原因,如腹膜鞘状突未闭、脐环闭锁不全、腹壁白线缺损,或宽大的腹股沟三角等。后天性的原因有手术切口,外伤、炎症、感染等。引起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很多,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幼儿经常嚎哭等。

中医则认为,疝气的发病原因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肝气郁滞:忧思、愤怒、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气窜于少腹而发病。

2. 寒湿内停:久坐寒湿之地,或雨淋受寒;致使寒湿之邪侵袭肝经,而发病。

3. 中气下陷:强力举重,房劳过度、伤于正气,致使气虚下陷患于少腹,或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人肝肾亏虚、筋脉松驰,或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提失职而发病。

无论中西医对疝气的理解有何不同,目前治疗的常规方法都是手术疗法。因此,患者及时诊断、积极治疗是治愈疝气的最好途径。

◎治疗

除少数幼儿疝气外,疝一般都需要手术治疗才能达到痊愈。

1. 腹股沟疝治疗主要采用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简称TEP):

(1)手术操作不在腹腔内进行,损伤腹内脏器和产生粘连的机会少。

(2)补片无需缝合,杜绝了因缝合而产生的术后慢性疼痛。

(3)补片可同时覆盖腹股沟斜疝、直疝和股疝易发区,复发率低。

(4)它最适宜腹股沟双侧疝、复发疝和复合疝。

2. 切口疝和造口旁疝现在都利用腹腔镜技术进行修补,手术切口小且远离原手术切口,保留了原疝环的强度,腹内压力均匀分散到整个补片上,使得切口的并发症及术后的复发率大为降低。

◎预防

1. 老年人预防措施

(1)老年人腹壁肌肉组织比较薄弱应注意加强腹部肌肉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腹部应顺时针按摩,但切忌太过用力。

(2)避免便秘发生,应多喝开水及蜂蜜水。

(3)多补充钙质,胶原蛋白、维生素。

(4)积极治疗老年性疾病。

(5)避免过度劳累。

(6)切忌动怒,生气等。

2. 婴幼儿预防措施

(1)应避免婴幼儿过度啼哭。

(2)加强婴幼儿营养均衡,应多补充钙质、维生素、胶原蛋白。

(3)应避免婴幼儿过度玩耍。

(4)应避免婴幼儿便秘,如适当喝一些蜂蜜水。

(5)应加强对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有效缓解方法

缓解食疗方

方一:猪瘦肉适量、鸭椿子30克,共同煮熟,适当调味。食汤与猪肉。

方二:乳鸽1只,生黄芪10克,将乳鸽去内脏洗净,生黄芪用布包好,纳入乳鸽腹中,隔水蒸熟。佐餐食用。

偏方

方一:荔核15克,大茴香6克,焙干研末。每日1剂,开水冲服。

方二:老丝瓜1条,焙干研末。每服2~6克,每日2次。

方三:陈向日葵杆1棵,去皮,水煎取汁。每日2次,早晚分服。

方四:茄子蒂3个,焙焦研末。开水冲服,每日2~3次。

便秘

便秘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便秘在程度上有轻有重,在时间上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由于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因此,一旦发生便秘,尤其是比较严重的持续时间较常的便秘,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查找引起便秘的原因,以免延误原发病的诊治,并能及时、正确、有效地解决便秘的痛苦,切勿滥用泻药。

◎症状

便秘主要症状为大便干硬,排便艰难。由于粪便块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堆积,可有左下腹胀压感,排便不畅或里急后重感。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长期便秘体内不能及时排出蛋白质等腐败物,如吲哚等在肠道吸收可引起毒性反应。可产生精神萎糜,两胁隐痛,口苦,全身酸痛,易疲劳,恶心,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及头痛、头昏等症状。

结肠黏膜由于经常受刺激、痉挛引起便秘时,往往排出的大便呈羊粪状。排便极端困难者,可有肛门疼痛、肛裂,甚至诱发痔疮和乳头炎及轻度贫血、营养不良等现象。

◎病因

1. 生活习惯不良

(1)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忽视正常的便意,排便反射受到抑制,日久引起便秘。

(2)饮食过于精细少渣,缺乏食物纤维,由于纤维缺乏令粪便体积减小,粘滞度增加,在肠内运动缓慢,水分过量被吸收而导致便秘。

(3)液体量摄入不足。

(4)肥胖,缺少活动。

2. 药物的作用

主要有含钙、铝的抗酸剂、麻醉镇痛剂、抗胆碱能药物、抗惊厥剂、抗抑郁剂、硫酸钡、铋剂、利尿剂、治疗巴金森氏病药物、神经节阻断剂、补血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都可能引起便秘。

3. 某些疾病的影响

全身衰弱性疾病;肛门疾患(痔疮、肛裂等)所引起的局部疼痛;结肠病变如肿瘤、炎症、狭窄或憩室病等;精神性疾患,如焦虑或抑郁症、痴呆;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代谢紊乱,如高钙血症、低钾血症、利尿剂所引起的脱水,糖尿病,尿毒症等。

4. 胃肠等功能的退化

唾液腺、胃肠和胰腺的消化酶分泌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腹部和骨盆肌肉无力,敏感性降低;结肠肌层变薄,肠平滑肌张力减弱,肠反射降低,蠕动减慢。老年人以单纯性便秘较为常见,其发生与下面两个因素有关:

(1)肠管的张力和蠕动减弱,食物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过度被吸收。

(2)胃至结肠反射减弱,直肠黏膜敏感性下降,参与排便的肌肉张力低下。

◎治疗

非严重的便秘,可以通过多喝水、多吃水果,或者每天早晨喝一杯蜂蜜水,便可治好。严重的便秘,可以用下列中成药治疗:

1. 上清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 清泻丸,每次1瓶,每日1~2次。

3. 牛黄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 麻仁丸,每次1丸,每日2次。

5. 便秘通,每次1瓶,每日2次。

6. 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7. 桑椹子膏,每次15克,每日2次。

8. 五子润肠丸,每次l丸,每日1次。

◎预防

1. 每天早上喝1杯鲜扎的果汁加蜂蜜当早点,体弱、瘦小的人要吃点有营养的早点。

2. 坚持锻炼身体,坐的时间连续尽量别过半小时。

3. 多吃水果蔬菜粗粮,少吃发热食品。

4. 保持愉快心情。

◎有效缓解方法

偏方

方一(胡桃粥):胡桃肉30~50克,大米50克。胡桃肉去皮捣烂,大米加水如常法煮粥,粥熟后把胡桃肉加入,调匀,浮起粥油时即可食用。一般早晚各服一次。

方二(人参麦冬粥):人参6克(或党参15克或西洋参10克),麦冬15克,大米50克。先煎人参、麦冬30~40分钟,去渣取汁,再用药汁煮米成粥。晨起作早餐食用。尤适宜于胃下垂引起的便秘。

方三(黄芪松子仁粥):黄芪30克、松子仁15克、大米50克。先将黄芪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再用药汁煎米和松子仁成粥。晨起早餐食用适量。适宜于胃下垂引起的便秘。

方四(何首乌粥):红枣3~5个,何首乌30~60克,大米100克,红糖适量。先将何首乌放入砂锅内煎煮后去渣取汁,同大米、红枣同入砂锅内煮粥,将熟时,放入红糖或冰糖调味,再煮1~2分钟即可。每日1~2次。适用于血虚便秘者。

方五(桑椹子粥):桑椹子50克,大米100克,红糖适量。先把桑椹子和大米洗净后共入砂锅煮粥,粥熟时加入红糖,每天早晚服用。适用于产后血虚便秘者。

方六(菠菜粥):新鲜菠菜100克,大米100克。先把菠菜洗净后放沸水中烫半熟,取出切碎,待大米煮成粥后,再把菠菜放入,拌匀煮沸即可。每日2次,连服数日。适用于习惯性热秘,同时对痔疮出血患者有良好疗效。

方七(芹菜粥):芹菜100克,大米或玉米面100克。芹菜洗净后连叶切,与大米或玉米面煮粥。作早餐食用。适宜于糖尿病、高脂血症之便秘者。

方八(郁李仁粥):郁李仁6克,薏米30克。将薏米淘净备用,郁李仁研碎,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即可。每日一次,早餐食用。适用于胃肠气滞,大便燥涩不通者。

缓解中药方

方一:枳实、北杏仁、瓜蒌12克,大黄10克(后下),火麻仁、郁李仁20克,玄参15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沉香、木香、大黄10克,槟榔15克,乌药、枳实12克,柴胡9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早晚分服。若气郁化火者,可加栀子12克、牡丹皮10克。

方三:黄芪20克,陈皮10克,党参18克,当归12克,火麻仁30克,炙甘草6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四:白术、苍术各30克,枳壳10克,肉苁蓉20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五:肉苁蓉20克,牛膝、巴戟天各15克,当归12克,升麻10克,肉桂、炙甘草6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早晚分服。 minlcQjUikY7l/cI4zMA5RoXTD0MvFl/i1HtYSSZpA9VjRJtYY1GkqcnfyMv3+H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