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万箭千刀一夜杀-世界经典闪击战
伴随编辑部

波兰战役(1)

战役简述

波兰战役,在波兰称作1939年保卫战争,在德国称作波兰行动,行动代号为“白色方案”。是纳粹德国、苏联和一支小规模的斯洛伐克部队入侵波兰的行动,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入侵开始于1939年9月1日,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被签署了一个星期后,并在1939年10月6日因德国和苏联瓜分整个波兰而结束。

战前形势

1933年,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在阿道夫·希特勒的领导下,在德国上台当政。德国谋求获得在欧洲的控制权,并接管苏联领土,获取“生存空间”和扩张“大德意志”,计划最终在其周围建立一系列呈环形分布的同盟国、卫星国或傀儡国。根据这一系列重新制定的外交政策,首先,希特勒奉行与波兰和解的政策,努力改善与波兰之间的关系,最终在1934年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此前,希特勒的外交政策着重致力于削弱波兰和法国之间的关系,并鼓励波兰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一个反对苏联的联合战线。波兰将在其东北部获得领土,但波兰人获得的好处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这意味着他们的国家从此将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国,在功能上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附庸国。波兰人担心,他们的独立,最终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除了苏联的领土外,德国的飞地东普鲁士与其余的领土被“波兰走廊”从中隔开,该走廊成为波兰与德国之间长期有争议的土地,两国居民共同居住。基于以上原因,国家社会党也对在与波兰之间建立一条新的边界有浓厚的兴趣。《凡尔赛条约》签署后该走廊成为波兰的一部分。许多德国人也希望当时属于波兰的但泽市及其周围地区(统称为但泽自由市)重新并入德国。但泽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讲德语。《凡尔赛条约》后它已被从德国分裂出去,并在名义上成为独立的但泽自由市。希特勒试图收回这些失去的领土,并多次做出鼓动德国民族主义的行动,承诺“解放”仍然在走廊的德国少数民族,以及但泽。

波兰参加了《慕尼黑协定》签署后的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尽管他们没有参与签订该协议。《慕尼黑协定》发出最后通牒,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9月30日交出捷克捷欣市,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接受了最后通牒。

1937年,德国对收回但泽的需求愈发强烈,同时建议兴建一条横穿波兰走廊的公路,以连接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波兰拒绝了这一建议,担心一旦接受了这些要求后,自己会近一步受到德国的控制,最终像捷克人一样失去独立。波兰领导人对希特勒也缺乏信任。此外,德国与反波兰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乌克兰国民组织”的合作,也被看作是为了孤立和削弱波兰,这在波兰方面的印象中削弱了希特勒的信誉。与此同时,英国也意识到德国和波兰之间的形势。3月31日,波兰得到英国和法国的保证,他们将支持波兰捍卫领土完整。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和他的外相哈利法克斯勋爵却仍然希望能与希特勒达成一项关于但泽(同时也包括波兰走廊)的协议,希特勒也抱有同样的愿望。张伯伦和他的支持者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希望德国能够同意放弃波兰领土。德国在中欧的霸权开始陷入险境。

随着紧张形势的逐渐升级,德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转向积极。1939年4月28日单方面退出在1934年签订的《德国和波兰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年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然而,在但泽和走廊的会谈破裂后的几个月内,德国和波兰之间并没有进行寻求解决办法的外交互动。在此期间,法国和英国也未能与苏联结成反对德国的联盟,同时,苏联对与德国结盟以对付波兰表现出了兴趣。希特勒已经下令准备一个可能的“解决波兰问题的军事手段”——白色行动。

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8月23日苏德两国签署了《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德国与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秘密会谈的结果,德国缓解了苏联反对对波兰采取军事行动的情绪。事实上,战争已经是迫在眉睫。此时苏联已与德国达成秘密协议:如果法国或英国因德国进攻波兰而加入对德国的战争时将会帮助德国;同时,两国在分裂包括波兰在内的东欧地区上达成共识,商定该国西部三分之一属于德国而东部的三分之二属于苏联。

就在该协定的前一天,即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召集德意志国防军将领,并为即将到来的战争作出诠释:“我们的优势是速度和残忍。成吉思汗曾经杀死了数百万的妇女和儿童,但是历史只把他看做一个伟大国家的创始人。现在有人说我削弱了西欧的文明,对此我并不关心的。我将对每个人发出命令,而他们只能说出一个字的评论——这不是为到达某条线的目的之战争,而是在肉体上消灭敌人。因此,我将在东部动员我的部队,命令他们高傲无情地对有波兰血统和说波兰语的男人、妇女和儿童执行死刑。这是获得生存空间唯一的方法,而生存空间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德国原定于8月26日凌晨4时发起进攻。然而,在8月25日,《波兰与英国共同防御条约》作为法国和波兰结成军事同盟的附件被再次签订。在此协议中,英国向波兰承诺:支持和维护波兰的独立。同时,英国和波兰都向柏林暗示:他们愿意恢复谈判。而希特勒并不希望与所有的对立面发生正面冲突。因此,他动摇了,他把攻击推迟到了9月1日。

在此期间发生了意外:在8月25日夜间,德军的一支小分队,在没有听到任何有关推迟入侵的命令的情况下攻击了波兰的亚布伦科夫市和莫斯蒂火车站。在8月26日上午,这支小分队被波兰军队击退。德国方面将这一切解释为“由个人疯狂引起的事件”。

8月26日,希特勒试图阻止英国和法国干预自己即将发动的战争,甚至承诺说,今后可以把德意志国防军提供给英国使用。谈判令希特勒坚信西方盟国短时间内不会对德国宣战,即使他们这么做,也只是因为没有兑现对波兰的“领土保证”,当他征服波兰后,他们更愿意进行谈判并最终对德国妥协。同时,德国的侦察机活动频繁,驻守德波边界的军队也进入战备状态,这些都意味着战争迫在眉睫。

8月29日,在英国表示希望与德国做最后一次谈判,并表示“白色行动”有可能因此而重新安排。当晚,德国政府作出回应:除了维护在波兰的日耳曼民族外,其目的不仅为了收回但泽,也包括波兰走廊(之前希特勒没有表现出这方面的愿望)。德国表示,他们愿意展开谈判,但波兰方面必须派出一位代表在翌日抵达柏林以签署一项协议,而在此期间,德国会制定这项协议。英国内阁感到高兴的是谈判的建议已经被接纳,但是,规定波兰有签署权力的代表立即抵达,是波兰方面完全不可接受的。在8月30日晚,德国外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向英国驻德大使宣读了德国的十六点建议。大使要求把建议的复制文本转交给波兰政府,里宾特洛甫拒绝了这个要求,理由是波兰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达柏林。当波兰大使利普斯基在8月31日前去会见里宾特洛甫时表示,波兰也愿意进行谈判,里宾特洛甫宣布,他没有充分的权力签署协议并将他打发走。他在当时的广播里说,波兰否决了德国的提议,并宣布与波兰的谈判终止。希特勒正式发布命令:入侵将在不久后展开。

8月29日,波兰东南城市塔尔努夫的火车站发生爆炸,21名乘客被炸死,另外有35人受伤,很明显,这是德国的行为。

8月30日,波兰海军派遣驱逐舰分舰队前往英国,执行“北京行动”。同日,波兰元帅米格威·雷兹维宣布动员波兰军队。然而,因为法国方面的压力,行动最终撤销,法国显然仍希望此事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但法国却没有认识到,德军已经开始调动并集中在德波边境。8月31日晚上发生了“格莱维茨事件”,此为上西里西亚地区更大规模的希姆莱行动的一部分,一支德军小分队单位冒充波兰军队,拿着波兰国旗袭击位于边境城市格利维采附近的电台。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下令在翌日早上4时45分开始对波兰的打击行动。由于事先的种种阻碍,波兰只能动员计划中百分之七十的部队,许多单位仍然在编组中或正在移动到其指定的前线阵地。

相关链接

《反共产国际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反共产国际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日三个法西斯主义国家勾结的协议。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了《德意议定书》,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此后加入该协定的还有匈牙利、西班牙、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丹麦以及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傀儡政权和中国的伪满、汪伪政权。

协定包括3条正文、附属议定书和秘密附件。主要内容有:缔约国相约互通关于共产国际活动的情报,并紧密合作,协议和采取必要的防止措施;对“受共产国际威胁的第三国”采取防止措施,或共同邀请其加入本协定;设置常设委员会,协议反共事宜。秘密附件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未经双方同意,不得与苏联缔结违背本协定精神的任何政治条约。该协定的签订是德、日、意法西斯为扩大对外侵略相互借重力量的产物,标志着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初步形成。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有: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除互不侵犯条约外,苏德双方还签订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书,其中规定:

1.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2.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3.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4.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双方兵力分析

德军

德国相对于波兰拥有数量上的庞大优势和在冲突之前已发展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德国陆军”拥有由2400辆坦克编成的6个装甲师,实践新的军事准则。它认为,这些师团部门应该与其它的军事单位协同作战,突破敌人的防线及孤立被选定的单位,它们将被包围和消灭。而少量机械化的步兵和徒步士兵则跟随其后。“德国空军”提供战术和战略性的空中力量,特别是由俯冲轰炸机切断供应和交通路线。总之,所谓的“新”方法,被称为“闪电战”。历史学家李德·哈特声称“波兰是一个充分展示了闪电战理论的战场。”但是,其他历史学家并不同意。

飞机在战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轰炸机还袭击了城市,通过恐怖轰炸对大量平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德国空军部队包括1,180架战斗机、290架Ju87俯冲轰炸机、1100架常规轰炸机(主要是He111和Do17轰炸机),以及550架各式各样的运输机和350架侦察机。整体而言,德国拥有接近4000架飞机,其中大多数是现代化的。其中2315架飞机被分配到“白色行动”上。由于之前曾参加西班牙内战,在1939年,“德国空军”也许是全世界最有经验、最训练有素和装备最优良的空军。

波兰

从1936年至1939年,波兰对中部工业区进行巨额投资。虽然为了对德国进行一场防御性的战争进行了多年筹备,但大多数的计划中均假设战争在1942年之前不会开始。为了筹集资金用于工业发展,波兰售出大部分自己生产的现代化装备。

1936年,一个国防基金被成立,收集必要的资金用于加强波兰军队。波兰军队拥有大约1,000,000名士兵,但在9月1日只有不到一半被动员。迟到的士兵者蒙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因为公共交通工具成为“德国空军”的攻击目标。波兰军方的装甲部队比德军少,而且这些部队,被分散与步兵一同作战,无法有效地对抗敌人。波苏战争的经验构成了波兰军队的组织和作战原则。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波苏战争是一场由骑兵的机动性扮演决定性角色的军事冲突。波兰认识到机动性的优点,但不能大量地投资在许多昂贵的,当时还未经证实的发明。虽然如此,波兰骑兵旅被当作机动化骑马步兵使用,并在面对德国的步兵和骑兵时取得了一些成功。

波兰空军落后于德国空军,虽然普遍认为“不会”在战争早期被击毁在地面上。波兰空军缺乏现代化的战斗机,但它的飞行员是世界上训练最好的,这在1年后的不列颠空战中已证明了,在该战役中波兰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德国享有在飞机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优势。波兰只有约600架现代化飞机。波兰空军有大约185架PZLP.11战斗机和95架PZLP.7战斗机、175架PZL.23卡拉斯B,35架卡拉斯A轰炸机,还有超过1,000架过时的运输、侦察和训练机。到9月,超过100架PZL—37“麋鹿”轰炸机被生产出来了。不过,在9月的战事中,只有约百分之七十的飞机可以出动。只有36架PZL—37“麋鹿”轰炸机被部署。波兰的战斗机比德国的较为落后。波兰的PZLP.11战斗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最高时速只有每小时365公里(大约每小时220英里),远远低于德国的轰炸机;为弥补该缺点,飞行员必须依靠其高机动性和下降速度。

波兰的坦克部队包括2个装甲旅、4个独立坦克营和配属到步兵师和骑兵旅的共30个连的小型坦克。在1939年波兰的防卫作战中波兰军队唯一标准的坦克是7TP型轻型坦克。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装备柴油发动机和360度冈拉克潜望镜的坦克。7TP武器装备明显比其最常见的对手、德国的1号坦克和2号坦克优胜,但由1935年到爆发战争之间只生产了140辆坦克。波兰也有一些比较现代化的进口坦克,如50辆雷诺R35型坦克和38辆维克斯6吨坦克。

波兰海军是一支由驱逐舰、潜艇和较小的支援船组成的小型部队。大部分波兰水面单位参加了北京行动,在8月20日离开波兰港口和逃往北海加入英国皇家海军。潜艇部队参加了手术包行动,其目标是从事和破坏德国在波罗的海的海上航运,但他们只获得少许成功。此外,许多商业船舶加入了英国商船队及在战时参加了护航队。

战役进程

1939年9月1日,德军正式入侵波兰。当天凌晨,德军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战争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闪电式进攻”。

在此之前的整个夏天里,德军分别以师为单位,在东部德波边境上修筑一条贯穿整个边境的防御工事。各支部队每天做的只不过是轮番挖土。在漫长而又炎热的夏季,全副武装高度戒备的波兰士兵只能看到赤裸上身的德国士兵在掘土作业。随着炎热气候的离去,波兰士兵的警惕已消磨殆尽,希特勒的迷惑战术取得了成功。

9月1日凌晨边境大地如同整个夏天中的每一天,安静异常。但就在此时,德国境内的所有空军基地却亮如白昼。急促的哨声催促着飞行员紧急集合,指挥官向他们宣布了执行“白色方案”的命令。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虽然命令是在8月31日的17时通报的,但这是一个严格保密的计划,执行任务的部队直到行动前一小时才接到命令。最先出动的空军仅仅用了10分钟便飞到了波兰上空,对波兰的军火库、部队集结点,以及桥梁、铁路线等命脉进行了第一轮轰击。第一轮空袭之后,波兰的指挥和交通系统即告瘫痪。随后,德国陆军对波兰军队的正面阵地发起了全线突击。波兰边境的阵地在炮击中震颤,士兵们被惊呆了,他们无法把这支铁骑与夏天里那些慵懒的“工人”联系在一起。

波兰就此成为了第一次“闪电战”的试验品。

虽然波兰从第一刻就受到了近乎毁灭的打击,但是他们的士兵并非许多课本中描述的那样不堪一击,反而是很快便依据事先制定好的军事防御计划有条不紊的投入了战斗,并成功地抵挡住了德国陆军士兵大部分的突击。由于波兰军队把主力平行部署于最前线,使得战斗在开始的阶段形成了胶着状态,看起来这似乎将演变成一场攻坚战。

虽然战前遇到了种种阻碍,但波军在战前还是动员了40个师和22个旅,组成7个集团军沿着波德边境一线排开,仅留下一个较弱的集团军部署在后方作为预备队。但这种搏命式的布防等于直接告诉德国人:波军根本就没有纵深防御。换言之,如果整个阵地的链条上有一环被击破出现缺口,那么也就意味着整个防御体系的崩溃。很快波军就尝到了如此配置兵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起初的胶着战中,德军有一支部队与众不同,在战斗伊始,这些部队在波兰的防线上迅速撕开了一道道裂口,他们根本不与对手做过多纠缠,找到空隙便一骑绝尘向东而去,很快就消失在了双方士兵的视野里。

这支部队是二战时德国陆军的王牌,由古德里安将军率领的德国第19装甲军。这威猛的钢铁洪流突破波军防线后迅速迂回到波军身后,随即在当时最为先进的摩托化部队快速跟进,直取波军侧翼,而后加上同波军交战的一线德国步兵的兜底行动配合,随后以最快的速度将波军主力分化包围并逐个击破。这就是古德里安独创的新式战法——闪击战。

开始的时候,德军快速推进的摩托化部队和装甲部队把自己的步兵远远的抛在了后方,所以深入波兰腹地的德军步兵此时还不多,波兰的斯米格威·雷兹元帅看清了这一点,便下令前线的部队撤退到波兰中部和集结在那里的部队汇合,希望可以依靠地势抵挡住德国人的进攻。但是这样一来,前线的波兰部队一撤退,德军士兵便紧紧地追逼上来。而雷兹元帅认为可以派遣骑兵来延迟深入波兰纵深的德军先头部队。从战争最后的结果来看,雷兹元帅的这种想法值得商榷。

虽然事后连古德里安自己都承认波兰的骑兵和反击对德军造成一定的心理恐慌,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战事的渐渐明朗,德军的合围已经接近尾声,波兰部队一支接着一支毫无悬念的被消灭。可以说,此时的波兰在战术上已经完全失败,但波兰人并没有因此失去战斗精神,没有人丢弃武器,他们为自己的国家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9月16日。彻底绝望的波兰政府越过边界逃亡罗马尼亚。

几乎在同时,苏联政府对全世界宣布: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地区。

9月17日凌晨,苏联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将军和铁木辛哥将军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苏军红军的入侵行动历时12天,向西推进将近350公里。苏军在推进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最后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死亡734人,伤1862人)。苏军的这次入侵为自己在后来的战争中赢得了巨大的缓冲地带。而在二战结束后,波兰向苏联索要领土的时候,苏联给予的答复是:德国是战败国,你们应该去索要他们的领土。由此,人们将两国的这次有关领土主权的对话形象的形容为:向左转,齐步走。

9月18日,德军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华沙近郊。三天后德军击溃了在郊区的波兰守军,22日完成了对华沙的合围。此时,除了极少数俄波边界的波军仍在抵抗外,波兰其余部队已经支离破碎,陷入一片无序当中。此时雷兹元帅已失去对部队的控制,波兰大部分地区已不再做抵抗。

25日德军开始对华沙发起总攻,为了减少伤亡,陆军统帅部决定炮轰华沙城。德军中最具表演天赋的戈林元帅,也急电命令空军前来助阵——配合炮兵空袭华沙城——参与空袭的飞机全是崭新的。前一天还誓言抵抗到底的华沙守军司令于9月27日放弃抵抗。至此,华沙宣告沦陷。不久之后。希特勒以征服者的姿态在华沙市政厅前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截止到10月2日,波兰完全被征服了,全部的领土被德国和苏联占领。必须提及的是,苏联比德国多得了数百平方公里的波兰土地。

波兰战役至此落下帷幕,用时仅一个月,德国与苏联的合作也就此画上了休止符。

相关链接

“白色方案”

“白色方案”,二战初,德军为了保障自己东部战略地的安全,而对波兰进行的攻击战计划。该计划制定周密,布局细致,从陆、海、空三方面有效对波兰实施进攻。

“白色方案”指令

1939年4月3日“白色方案”指令(进攻波兰):

鉴于波兰目前的态度,不仅需要使修改后的东部边界有安全保障,而且还需要进行军事准备,以便在必要时永远消除来自这一方向的各种威胁。

(一)政治上的前提和目的

德国同波兰的关系仍然要遵循避免引起骚乱的原则。如果波兰改变其迄今基于同样原则的对德政策,转而采取对帝国进行威胁的态度,那么,同它进行最终清算就有可能势在必行。

那时要达到的目的是,粉碎波兰的防御力量,在东面造成一种能满足国防需要的态势。最迟在冲突开始时,宣布但泽共和国(1)为德意志帝国的领土。

政治当局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在上述情况下必须尽可能地使波兰孤立,即把战争局限在波兰进行。

这种局面在不太远的将来就可能出现,因为法国的内部危机日益加剧,英国会因此而采取克制态度。

俄国的干预(它有能力这样做)很可能对波兰毫无益处,而仅仅意味着波兰被布尔什维主义吞并。

周边国家的态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德国的军事需要。

德国不能轻易地将匈牙利列为盟国。意大利的态度是由柏林——罗马轴心已经确定了的。

(二)军事上的结论

建设德国国防军的伟大目标,仍然要视西方民主国家的敌对程度而定。“白色方案”仅仅是诸项准备工作的一个预防性的补充措施,决不能将它视为同西方对手进行军事冲突的先决条件。

越能成功地以突然、猛烈的打击开始战争,并迅速取得胜利,就越容易使波兰处于孤立地位,即使在战争爆发以后也是如此。

但是,整个局势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帝国西部边界和北海沿岸及其空域的安全。

在进军波兰时,要针对周边国家特别是立陶宛采取警戒措施。

(三)国防军的任务

国防军的任务是歼灭波兰的军事力量。为达到此目的,必须做好准备,力求达成进攻的突然性。秘密的或公开的总动员,将尽可能推迟到进攻日的前一天才下令进行。

计划用于防守西部边界的兵力暂时不得另行调用。

对立陶宛须保持警惕,对其余边界只须进行监视。

(四)国防军各军种的任务

1.陆军

在东线的作战目标是歼灭波兰陆军。为此,在南翼,可进入斯洛伐克地区。在北翼,应迅速在波莫瑞和东普鲁士之间建立联系。

必须做好开战的各项准备工作,以便以现有的部队也能发动进攻,而无需等待动员后组建的部队按计划开到后再行动。现有部队的隐蔽的进攻出发地区,可在进攻日之前予以规定。我保留对此事的决定权。

预定担负“西部边界掩护”任务的兵力是全部调往该处,还是留一部分作他用,将取决于波兰的局势。

2.海军

在波罗的海,海军担负下述任务:

(1)歼灭或者打垮波兰海军。

(2)封锁通往波兰海军基地(特别是格丁尼亚海军基地)的海上通道。开始进入波兰时,即宣布停泊在波兰港口和但泽的中立国家船只离开港口的期限。期限一过,即由海军采取封锁措施。

必须估计到,规定离港期限会给海战造成不利的影响。

(3)切断波兰同海外的贸易联系。

(4)掩护帝国——东普鲁士的海上通道。

(5)保护德国至瑞典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海上交通线。

(3)尽可能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实施侦察和警戒,防止苏俄海军从芬兰湾进行干涉。应预先规定适当数量的海军兵力用于保卫北海海岸和濒陆海区。

在北海南部和斯卡格拉克海峡,须采取措施防止西方列强突然对冲突进行干预。采取的措施应局限在绝对必要的限度以内,务必保证不引人注目。关键是应避免采取可能会使西方列强的政治态度变得强硬起来的一切行动。

3.空军

空军必须对波兰实施突袭,而在西线则可只保留必不可少的兵力。

空军应在极短时间内歼灭波兰空军,此外,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1)干扰波兰的动员,阻止波兰陆军按计划开进。

(2)直接支援陆军,首先是支援已经越过边界的先头部队。

开战之前航空兵部队可能要向东普鲁士转场,但这不可危及达成突然性。

第一次飞越边境时,在时间上应与陆军的作战行动协调一致。

只有在给中立国家船只规定的离港期限(参见国防军各军种任务中海军的任务)过了之后,方可对格丁尼亚实施攻击。

对空防御的重点是施特廷、柏林和包括梅伦地区的奥斯特劳和布吕思在内的上西里西亚工业区的空域。 XJ2/S4kS1fZo+RtziPBxw1xpkFKmzGUaRV9X0+GniMMPY9fjtD8kKZswF4RHR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