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兵书战策无疑是一朵夺目的奇葩。如今,它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纵观中国历代的兵书战策,有如下共同特点:

一、反对天命,注重人事。

二、反对封建迷信。

三、主张富国强兵。

四、注重灵活多变的用兵艺术。

五、重视将领的作用,强调选贤任能。

六、主张严明法纪,赏罚必信,动有节制。

这些思想原则不仅在当时放射出不可磨灭的光辉,即使在今天,它们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阅读这些凝聚着智慧的伟大作品,无疑对今天的人们有诸多收益和启迪。

因此,我们特别邀请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精深造诣的学者和研究人员编写了这套丛书,以飨读者。

诸葛亮(公元180~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诸葛亮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诸葛圭曾任泰山郡丞。亮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14岁时,因家乡兵患频繁,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跟着叔父离开家乡,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难,后随叔父到荊州投靠刘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叔父病故,17岁的诸葛亮就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垄亩,并在此地隐居下来。他于耕作之余,博览群书,精研兵法,静观时势,深思治策,以博学多才和远见卓识而深受世人器重,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经谋士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并坦诚表明削平群雄、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诸葛亮见刘备志大意诚,便献上自己在隆中长期精心谋划的计策。刘备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为报答知遇之恩,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从此登上政治舞台,在长达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建安十三年七月(公元208年),曹操在北方大致稳定之后,挥师南下,在当阳的长阪坡大败刘备,并顺江而下,企图一举扫平江东。诸葛亮审时度势,力主联孙抗曹,并亲往柴桑说服孙权。孙权折服,当场与之结盟,命周瑜等率水军3万,与刘备联合,于赤壁大败曹军,此即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亲任丞相。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托孤,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从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治理内政方面,诸葛亮推行诸多措施:减轻剥削、实行屯田、恢复和发展农业、选贤举能、加强法制、赏罚分明,并严明军纪,绝不扰民。而为消弭与南中诸多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七擒七纵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使其心悦诚服,从此相安无事。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统一全国。临行前,他写了一篇著名的《出师表》,请求后主准他“统率三军、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诸葛亮先后率大军5次攻魏,六出祁山。最后一次斜谷出兵,进驻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相持100多天。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后人称颂诸葛亮最能“扶颠持危”,他“守身甚正,躬为表率”。《襄阳记》云:“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浣水续谈》记:“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传为诸葛公服,所居深远者,后遂不除。”连敌对的魏国将领司马懿也佩服他,称他为“天下之奇才”。是我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英雄。

流传至今的《诸葛亮兵书》,虽然有人推测可能是后人托诸葛亮之名而作,但它所涉及的治国、治军方面的理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我们面临新经济时代的得力助手。

《诸葛亮兵书》予人诸多启示,包括:

一、要善识人性。领导者要在危机四伏的阵仗中获得胜利,就必须识才。只有尽识人才的美恶,知其表里,才能任得其所。从而使领导者纵然身处险境仍能谈笑自若,真正达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境界。

二、用人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作为战争的统帅,要真正做到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对部属要有善必赏、有过必罚,而自己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才能激励军队上下的积极性,在战争中克敌制胜。

三、要从谏如流,广闻博见。作为统治者要深悟“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的道理,做到不耻下问,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收“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之效,否则就会“上漏不止,下不可居”,导致兵败身辱。

四、治国务立其本。这里所谓的“本”,系指顺应历史的发展,亦即要顺天、顺地、顺人。只有广施善政、保国安民,使百官各司其职、奉公守法,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会太平。 KLParwRrEGSSFWfQLFPBeaVnl6MinfopRnYkJGsbCC7eVp9GLH3ZPeTd5XSMgT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