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2),使将军庞涓、带甲(3)八万至于茬丘(4)。
齐君(5)闻之,使将军忌子(6)、带甲八万至……竞。庞子攻卫(7),将军忌子……卫,救与……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8)。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9),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10),北有卫,当途有市丘(11),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于是徙舍(12)而走平陵。
……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13)为不识事?”曰:“齐城、高唐(14)。”
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臧都横卷四达环涂(15)横卷所阵也。环涂甲(16)之所处也。吾末甲劲,本甲(17)不断。环涂击柀(18)其后,二大夫可杀也(19)。”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20),直将蚁附(21)平陵。挟艹世(22)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23)。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24)。事将何为?”
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25),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26)。”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27),兼趣舍(28)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29),而擒庞涓(30)。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31)。
【注释】
(1)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庞涓,战国时人,早年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被魏惠王任为将军。简文中庞涓又称庞子。
(2)梁君:指魏国国君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国在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邯郸:赵国国都,今河北邯郸。
(3)带甲:穿有铠甲的士卒,此处泛指军队。
(4)茬丘:地名,其地不详。
(5)齐君:指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
(6)忌子:即田忌,齐国的将军,曾荐孙膑于齐威王。
(7)卫:国名,原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春秋时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
(8)平陵:地名。据下文“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则此平陵应在宋、卫之间。
(9)东阳:地区名。战邑:指平陵。意谓平陵是东阳地区军事上的重要城邑。
(10)宋:国名,原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战国初期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11)市丘:地名,在魏国。
(12)徙舍:拔营。走,急趋。
(13)都:齐国称大城邑为都。都大夫:治理“都”的长官。这里似指那些率领自己都邑军队跟从田忌参加战争的都大夫。孰:谁。
(14)齐城、高唐:齐国的两个都邑。齐城:疑即齐都临淄,在今山东临淄。高唐:在今山东高唐、禹城之间。
(15)环涂:下文屡见,疑是魏军驻地或将领之名。一说“环涂”即“环途”,迂回的意思。
(16):疑借为彼此之彼。
(17)末甲:后续部队。本甲:前锋部队。
(18)柀:疑借为破。
(19)孙膑的意思似是要牺牲“不识事”的二大夫,使魏军产生齐军软弱无能的错觉。
(20)段:借为断。意谓把齐城、高唐二大夫带领的军队分成两部。
(21)蚁附:指攻城,形容军士攻城时攀登城墙,如蚂蚁附壁而上。
(22)挟艹世:疑是魏军驻地或将领之名。一说借为浃渫,形容军队相连不断。
(23)术:道路。意谓齐城和高唐二大夫的军队在行军的道路上大败。
(24)厥:借为蹶,摔倒,败。
(25)请派遣轻快的战车向西直趋魏国国都大梁城郊。
(26)以上两句意谓把队伍分散,让敌人觉得我方兵力单薄。
(27)辎重:军用物资器材。
(28)趣:行进。舍:止息。趣舍:指行军。“兼趣舍”就是急行军,昼夜不停。
(29)弗息:不停息。桂陵:地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
(30)《史记·魏世家》记魏惠王十八年(据《竹书纪年》当为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齐、魏桂陵之战,没有提到庞涓;记后十三年(据《竹书纪中》当为后十二年)的马陵之战时,说庞涓被杀,太子申被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记略同,但谓庞涓自杀)。简文记庞涓于桂陵之役被擒,与《史记》所记不同。
(31)尽:终极。意思是称赞孙膑的作为尽善尽美。
【译文】
从前,魏惠王准备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由大将庞涓统领8万大军来到卫国的茬丘。
齐威王知晓后,立即派大将田忌带领8万军兵开到齐国和卫国边境。庞涓攻打卫国,形势十分危急。田忌将军要救卫国,但有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一时无计可施,便和谋士孙膑商议。孙膑指出,不能直接去救卫国。田忌一听,十分着急,便问道:“如果不去救卫国,那怎么办呢?”孙膑说:“请将军南下攻打魏国的平陵。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的战略要地,很难攻克。我军可以故意在这里用兵,以便迷惑敌军。我军攻打平陵,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还要经过魏国的市丘,我军的运粮通道很容易被阻断。我们要假装不知道这种危险。”田忌接受了孙膑的计谋,拔营向平陵进军。
接近平陵时,田忌又请来孙膑,问道:“该怎么攻打平陵呢?”孙膑说:“大将军,您难道还不明白我们的计谋吗?”田忌说:“分兵齐城、高唐。”
孙膑说:“请派两位将领带兵从齐城、高唐攻击环涂地区魏军。环涂是魏军屯驻之地。我军让前锋发起猛烈进攻,主力部队却按兵不动。环涂的魏军必定会反击,两位将军可能打败仗,甚至牺牲。”
于是,田忌分兵两路,从齐城、高唐直向平陵进击。果然如孙膑所料,挟艹世、环涂两处魏军从后面夹击齐军,两路齐军大败。田忌急忙召孙膑问计:“我军没攻下平陵,反而失去齐城、高唐,遭受很大损失,现在该怎么办呢?”
孙膑说:“请立即派出轻装战车,往西围困魏国都城城郊,激怒庞涓。庞涓必定回兵救魏国国都。我军只需分出少数兵力和庞涓交战,显出我军兵力单薄的样子。”田忌一一照办。庞涓果然丢掉辎重,昼夜兼程回救魏都。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埋伏,一举击败庞涓。所以,人们赞叹说,孙膑用兵如神啊。
【心得】
此文通过讲述一个战例故事,表现了一种战略思想。因为文章的关键不在于讲故事,故战例叙述十分简要。为使读者更形象地认识,更深刻地领悟孙膑的这种军事思想,很有必要对这种战例较详细地加以说明。“围魏救赵”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仍为中外人士所研究和效法。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354年,当时魏国国君梁惠王,派大将庞涓带领大军攻打赵国,一举打到赵国都城邯郸城下,赵国危难时刻求救于齐国。齐威王忙派田忌为统兵将领,孙膑任田忌的军师,领兵前去援救赵国。田忌见赵国形势危急,准备领兵直奔邯郸去解围,而孙膑却冷静地阻止了他。他分析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同样的道理,用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将近一年,双方都已疲惫不堪。魏国已把精兵都集中到邯郸去了,国内只剩下老弱病残,兵力十分空虚。”
“我们不如引兵直奔魏国国都大梁,占据其交通要道,袭击其空虚的地方。魏军见国内危急,必定会放弃攻打邯郸,回军救城。我军就可以在其回军的中途,在桂陵设下埋伏,截击敌军。这样,我们不但可以轻而易举地解救赵国,还可以在中途打败魏军。”
田忌欣然接受了孙膑的作战方案,作出进攻魏国都城的佯态,庞涓果然中计,撤军救援。孙膑早已在桂陵设下埋伏,结果齐军大获全胜,消灭魏军2万人马,庞涓也差点成了齐军的俘虏。
后来,齐威王又派田忌、田婴为统兵将领,孙膑为军师,领兵伐魏救韩。田忌认为军情紧急,救兵如同救火,应该直接前往韩国都城救援。孙膑再次提出实施“围魏救赵”的战法。田忌很忧虑地说:“军师上次用过这个计策了,这次重复使用,魏国将军庞涓会识破的!”孙膑笑而答道:“我另有什谋,定让庞涓上当。”田忌有些顾虑,但还是照孙膑的计划实施了,带领军队直奔大梁。庞涓连连战胜韩国军队,马上就要攻下韩国都城了。忽然得知齐军直奔大梁而去,庞涓大恐,急忙下令撤兵回师,保卫本国国都大梁。这时,孙膑对田忌说:“韩、赵、魏三国的士兵,善战而又勇猛,齐军不能和魏国军队硬拼,只能见机行事,方能取胜。兵法说:‘从百里之外而来求利的军队,会损折士将;从50里以外而来求利的军队,其士兵只能到达半数。’我军现在应该假扮兵力极弱的样子来诱惑敌军。”田忌问道:“用什么办法诱惑敌军?”孙膑说:“让军兵今天埋设10万军灶,明天减为5万,后天再减为2万。庞涓见我军军灶大减,一定认为我军士兵大量逃亡,就会派军日夜不停地追赶我军,魏军肯定会疲惫不堪。我们乘机用计对付魏军,就可以活捉庞涓了。”
庞涓十分注意侦察路上齐军的留下的痕迹。当发现齐军军灶逐日减少时,庞涓心中甚喜。魏太子很不明白,问庞涓:“还没交战,你为何就这般喜形于色了?”庞涓说:“从迹象看,齐国军队中开小差的士兵越来越多,我军正好乘势追击。”太子申说:“孙膑诡计多端,我们已经吃过他的亏了,切不可再冒险了!”庞涓哪里肯听,他让大部队缓行,只带少数精锐部队兼程赶路,到天黑的时候,终于赶上了齐军。庞涓十分得意,但他哪里知道,他已陷入齐军伏兵的包围圈了。原来,孙膑早已计算出魏军的行程,适时在马陵道设好了埋伏。马陵道是两座山丘夹峙中的一条小路,形势十分险要,是理想的伏击地方。孙膑选出1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旁,只等火光一起,就一齐放箭。庞涓见已晚,命令军士点燃火把,照亮道路继续前进。忽然,看见路旁一棵大树独自地立在那里,树皮被剥去一段,有7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一见遂大怒而愤,但随即见其地形,方知不妙,只见两边山丘耸峙,前面已被许多树木,横七竖八地堵死了道路,不由自主地连叫:“不好!不好!我中孙膑的诡计了!”庞涓的叫声还没完,齐军己是万箭齐发,乱箭如同骤雨射向魏军,魏军死伤无数。正在魏军大乱时,齐军已是喊声震天,向魏军冲杀过来,双方展开激战。庞涓见大势已去,晓得无法脱身,只好拔出佩剑,自刎而死。齐军消灭了庞涓所带精锐魏军,又立刻乘胜追击魏军后续部队,将其全部歼灭,魏太子申也成了齐军的俘虏。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不禁要去思考,庞涓和孙膑同为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庞涓其才能也是无人能及,为什么庞涓却会连续中孙膑的计谋,两次惨败于孙膑手下,最后落得自刎而亡的下场呢?论当时兵力,魏国并不比齐国差,胜败的决定因素就在于战略战术的运用了。从战略上看,孙膑能纵观全局,准确地分析敌、我、友三方的形势,从而实施了“围魏救赵”的妙计。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正确、巧妙的战略方针,这是孙膑用兵高明的最好证明,他不受常规战法的约束,摒弃了“救兵如救火”的传统思维,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方针,迷惑敌人按自己的计划行动,从而很轻松地战胜了强敌。
试想,如果孙膑按常规去救赵、救韩,那会是什么结局呢?尚不论齐军必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恐怕也未必来得及解赵国和韩国的围,自己也陷于亡国之灾哩!从战术上说,在第二次施行“围魏救赵”计谋时,孙膑使用了“减灶计”,诱使庞涓上当,这又一次证明了孙膑杰出的军事才能,其高明还不仅在于他想出了这个办法,更在于他知己知彼,非常清楚庞涓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事实上,庞涓真的不听太子申的提醒而中了孙膑计谋。孙膑和庞涓的两次相斗,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典型的战例,更值得我们去思考:一个高明的军事家不仅要熟知兵法,更要善于审时度势,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要善于打破常规,出奇制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孙膑的两次战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古今中外,不少军事家效法孙膑“围魏救赵”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许多类似的战例,给对方以沉重打击。
1944年6月5日,美英联军发动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了。在法国的科坦丁半岛北部,联军空降部队经过一天多的激战,与海运登陆的部队已经接触。此时,落在泛滥区后边的美军2个空降师仍处在随时被德军包围的危险境地。可是,德军一直误认为科坦丁半岛登陆的联军是一股力量较小的空降部队,未予重视。直到6月7日,德军才开始抽调预备兵力向科坦丁半岛泛滥区开进。正在这时,德军接到在爱夫南齐斯北面和西面有大批联军空降的消息。德军预备队正在举棋不定,突然又有报告说:300多架联军飞机曾在圣罗以西地区空降了不少伞兵。其实,这都是用木偶伪装成的伞兵。德军元帅隆美尔错误地认为这是联军在那里大规模海上登陆的前奏,便命令全部预备队力都向那里运送。当德军向西扑空之际,美军的两个空降师乘机跨过了泛滥区,解除了危机。
《东周列国志》第51回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意欲重整先祖霸业,对内改革,对外征战。而对庄王有忌恨之心的斗越椒却迫不及待地伺机谋反。他乘庄王北伐之机,举兵占领郢都,随即拦截庄王归路。庄王回师途中,进至漳澨与叛军相遇。双方初战,庄王部队损失不小。庄王心生一计:假退兵,暗地把大军四下埋伏,以一队兵引诱敌人,让其拼命追击,待其疲惫不堪时,聚而歼之。斗越椒果然以为对方败阵而逃,便率部追击,等发现中计时已悔之晚矣。他中箭身亡,叛军大部被歼。庄王遂凯旋郢都。
南北朝时,公元580年,杨坚命于仲文率兵支援韦孝宽作战。于仲文军至蓼隄,距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约7里路,与檀让率领的数万人马相遇。于仲文将精锐部队埋伏在阵后,以部分老弱残兵出阵挑战。檀让见阵前全是些弱兵瘦马,立即冲杀过来。这些老弱残兵刚一接战,便转身败走,檀让紧追不舍。正追之间,两边伏兵骤起。檀让措手不及,阵容大乱,檀让领残部逃往成武。
公元504年,北魏军拓跋元英围攻平阳(今河南信阳市),南梁马仙王卑率军救援,挥军急攻元英营垒。元英率都假装向北逃遁,马仙王卑不知是计,追至平地,无险可守,魏军突然发起攻击。马仙王卑部溃败。
《三国演义》第72回写道,曹操曾识破刘备“诈败诱敌”之谋。曹操亲自率军来夺江水。孔明让刘备亲渡汉水,背水扎菅。交战时,刘备入阵,刘封敌不过徐晃,拨马便走。曹操令大军齐声呐喊掩杀过来。蜀兵往汉水方向败退,丢了营寨,马匹军器,丢满道上。曹军都去争着抢东西。这时,曹操急忙鸣金收兵。众将说,我们正要去提捉刘备,大王为何命令收军?曹操说,我见蜀军背水安营,就有点惑疑。又见他们逃跑时扔下那么多马匹军器,就更惑疑了。赶快退兵。不要抢衣物。于是下令,随便拾取一件物品,立即斩首。火速退兵。可是,已显得太晚了,曹军刚一回来,蜀军左右杀出,曹兵大溃而逃。
孙膑和庞涓的两次战例,给后来的军事战争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无论是诸葛亮的妙计败曹军,还是美英的“诺曼底登陆”都体现了这种军事思想。它告诉人们在军事上要“兵不厌诈”,军事讲究的是战略和计谋,而不是两军人数的较量。所以我们不可以拘泥于常规思路,要善察、善度,以反其道行之,给敌人以料想不到的打击。
【原文】
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也(1)。此先王之傅道也(2)。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3)。战不胜,则所以削地面危社稷(4)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5)者亡,而利胜(6)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7)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8)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尧有天下之时,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9)有二,中国(10)四……素佚而致利也(11)。战胜而强立,效天下服矣。昔者,神戎战斧遂(12);黄帝战蜀禄(13);尧伐共工(14);舜伐厥而并三苗(15)……管;汤放桀(16);武王伐纣(17);帝奄(18)反,故周公浅之(19)。故曰,德不若五帝(20),而能不及三王(21),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22)仁义,式(23)礼乐,垂衣裳(24),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效举兵绳(25)之。”
【注释】
(1)士:借为恃。意谓军事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有利形势可以依赖。
(2)傅:借为敷,布,施。意谓这是先王所传布的道理。一说“傅”为“传”宇之误。
(3)在:存。孙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4)社:土神。稷,谷神。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
(5)乐兵:好战。
(6)利胜:贪图胜利。
(7)事备:做好战争的准备。
(8)委:委积,即物资储备。
(9)夷:指古代我国东方地区的部族。
(10)中国:指中原地区。
(11)此句上文残缺,原文大概是说帝王不能无所作为而致利。佚:同逸,安闲。
(12)神戎:即神农。斧遂:或作补遂。《战国策·秦策》:“昔者神农伐补遂。”
(13)蜀禄:即涿鹿,地名。《战国策·秦策》:“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1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15)并:借为屏,屏除,放逐。意谓传说舜曾征伐过南方部落三苗。
(16)汤:商朝开国国君。桀:夏朝最后的国君。放:流放。
(17)武王指周武王,周王朝的建立者。纣:即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个王。
(18)帝:疑是商字之误。奄:商的同盟国,在今山东曲阜东。
(19)周公:周武王弟。武王死,子成王年幼,周公辅政。浅:借为践,毁、灭之意。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灭商后,被封的纣王之子武庚又联合奄、徐等国叛周,被周公征服。
(20)关于五帝,历来说法不一。据《史记》,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简文似以神农为五帝之一。
(21)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的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22)责:借为积。
(23)式:用。
(24)垂衣裳:譬喻雍容礼让,不进行战争。
(25)绳:纠正。意谓以战争解决问题。
【译文】
孙膑拜见齐威王,对他说:“用兵之道,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是先王所陈述的道理。一个国家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可以避免亡国,社稷才能安稳、久远。如果不能取胜,就会割让土地,以至危及国家生存了。所以,用兵不可不慎重对待。那些轻率用兵的人常遭失败,贪图胜利者常遭屈辱。所以说,用兵绝不能轻率,胜利也不是靠贪求而能得到,用兵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付诸行动。这样,就算城池很小,也能够坚持,这是因为有充足的储备;兵力不足,而战斗力强,是因为正义在自己一方。如果储备不足而守卫,没有正义而进行战争,如此,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固守不败,没有任何人能取得战争胜利。唐尧治理国家时,拒不执行王命的部落共有7个,其中蛮夷地区有2个,中原地区4个……只因唐尧注重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才创造了有利条件,战胜了各部落,而居于强者地位,全国都臣服于他。从前,神农氏和斧遂作战,黄帝和蜀禄交锋,唐尧讨伐共工,虞舜征讨厥……及平定三苗……商汤驱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商奄反叛,周公很快就将其平定了。现在,有些人,功德比不上五帝,才能不及三王,智慧不及周公,却说‘我要以积蓄仁义,实行礼乐,不用武力,来制止争夺。’其实,这种办法,并不是尧、舜不想实行,而是这种办法行不通,只好用战争去制止战争。”
【心得】
本篇文章中,孙膑以拜见威王,陈述意见的方式,阐明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这是从宏观上讲述他的战争观。他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这样几个观点:
第一、在一定形势下,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只有通过战争,取得胜利,才能解决问题。作者说得很明确:“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作者列举了被尊为圣贤的尧、舜、神农、黄帝、商汤、周武王等人以武力实现统一,以战争除暴安良,以战争推翻暴政,建立盛世的大量事例,最后强调归纳为:“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
作者通过被人们一致崇敬的尧舜也不得不用兵的事例作论据,的确很有说服力,使人信服。以暴除暴,以战争反对战争,以战争求得和平,这在古今中外,例子很多。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曾长期遭受压迫和奴役,尤其在暴君当政,小人掌权的时候,更是民不聊生,除了起义反抗之外,别无出路,所以才出现了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直至近代的太平天国起义……这些事例都充分表明,只有通过战争手段才能推翻暴政。还有,经过三国争战而结束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局面而归于统一,李世民协助其父南征北战而结束隋末的割据局面,统一全国,开创贞观盛世。这类事例,也证明孙膑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在文治的同进,武力是不可少的,如下面这个故事:
公元前500年,孔子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齐鲁界上的夹谷山前。鲁定公头脑比较简单,没有考虑采取必要的武力保护措施。孔子向定公说明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之事不可相离的道理,又讲了宋襄公不修武备而失霸权的例子,请定公命左右司马率兵随行。到了会盟之地,孔子探知齐国部队在周围驻扎甚多,亦命左、右司马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战斗,又命大夫兹无还率兵车300乘,离会盟10里下寨。齐国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孔子知礼而无勇,不懂战事,明日会盟,我们用300莱夷人假扮乐工,趁其不备,拿下鲁侯君臣,杀散他们随从,鲁国命运就攥在我们手里了。第二天,齐鲁国两国君相4人登坛会盟。齐景公使300莱夷人上前奏本土之乐。鲁定公吓得变了脸色,孔子却面无惧色,他先让齐王去夷狄之乐,齐王自知理亏,只好让莱夷人退下;又要齐王对侮辱鲁侯的乐队领队绳之以法,齐王不肯。孔丘怒不可遏,按剑张目说:“两国通好,即兄弟,鲁国的执法官也就等于齐国的执法官。”遂举袖大呼左、右司马,二将飞驰上坛,于男女乐队中各揪出一领队当即斩首,余人惊走不迭。齐景公骇然,鲁定公起身下坛。会盟不欢而散,齐景公谴责乱出主意的大夫犁弥。为挽回影响,缓和矛盾,齐王接受晏婴建议,退还了齐顷公时侵占的鲁国的领土。
第二、“事备而后动”,主张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对敌作战。为了阐明这一观点正确,孙膑指出:“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并举出尧能让天下归服的所在是“素佚而致利”。孙膑的主张,确实是用兵的一条重要原则,只有充分准备之后才能作战,即只有充分明了敌势、我势、地势等等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作战计划,从而保证作战胜利。“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有见识的军事家们的共同信条。诸葛亮作为一名著名的军事家,帮助刘备入川,建立蜀汉后,念念不忘统一中国,曾经六出祁山,和魏军交战。论军事指挥,论用兵神奇,诸葛亮确实无人能及,连司马懿都自愧不如。可是,诸葛亮为什么最终没能成功呢?原因当然是多方因素,但后勤保障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前几次出祁山都是因军粮不能及时运到而不能久战,只好退兵,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表明,准备对于用兵取胜是何等重要。
公元11世纪初,北宋王朝和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国,缔结了“澶渊之盟”,雄州(今河北雄县)成了与辽国接壤的边境城市。雄州的北郊,居住着不少宋朝的百姓。由于没有边城环护,难以防范敌人的军情刺探和侵扰蚕食。北宋有意“实而备之”,扩筑北城,可又怕辽国寻衅。因为当时的军事形势辽强宋弱,北宋朝野上下笼罩着一片苟且偷安的气氛,边防斗争稍有纰漏,都可能成为敌人诉诸武力的借口,引起外患内怨。担负雄州防务的地方官李允想了一个“移花接木”的办法,他先用白银铸造了一个大香炉,放在北郊的一座庙宇里,故意不设人看守。没过几天,银香炉被盗。李允煞有介事地四处张榜,悬赏捉拿盗贼。这本属“醉翁之意不在酒”,却弄得满城风雨,丢失银香炉的案件也没有侦破。与此同时,李允乘机放风说,庙中器物屡次丢失,非得筑城墙围护不可。在这种舆论的掩饰下,他征集民夫,急修北城,工程不出10日而就。当强敌还没有悟出李允筑城的军事用意时,雄州已成了与辽国对峙抗衡的防御堡垒。
第三、“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乐兵者亡,利胜者辱。”在这里,孙膑又提出了一个战争的根本原则——“义”。战争历来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分。正义的战争,可以使弱者变强者,最后打败敌人;进行非正义战争,即使取得一时胜利,最终也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战争的性质,决定着战争胜负的所在,所以作者进一步提出“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的观点,明确反对不正义战争。孙膑关于战争性质的观点并不难理解,很多战例都能证明其正确,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在2000多年以前,他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足以证明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军事家。综上所述,孙膑在《见威王》中完整地论述的他的自我战争观,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