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在前面

《六人》这部写得像诗一样清澈美丽的作品,自20世纪上半叶问世以来,震撼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它的原作者是德国无政府主义作家洛克尔(Rudolf Rocker),1949年巴金先生将它译成中文出版。

在1948年12月致洛克尔的一封信中,巴金写道:“我发现翻译您的《六人》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如何将它的文字的音乐美、它的诗意用中文传达出来,实非易事。但我非常喜爱这本书,愿意尽我的全力来做成。每天我便只译一二段落,译后总是读了又读。我想到明年春天总能译成了,或也不至于译得太失败。”

这本令巴金先生珍爱的小书,所探讨的是“人生的意义”这样一个大问题。作者从世界文学名著中选取了六个人物,包括浮士德、唐璜(本书作“董·缓”)、哈姆雷特、堂吉诃德(本书作“董·吉诃德”)等,讲述他们的经历、思想,由此来说明他自己的人生观,来阐明他的改造世界的理想——

开篇的“楔子”,引出了那个古老的斯芬克司神话。六个人从不同的道路,走向带着神秘微笑的斯芬克司。第一章至第六章,作者以细腻笔触,铺陈了六种人生:浮士德在书斋中探索人生的秘密,唐璜在纵欲生活中享乐人生;疑惑腐蚀了哈姆雷特的生活力,堂吉诃德的勇敢行动又缺乏心灵来指引;麦达尔都斯始终只想着自己,反而毁了自己;冯·阿夫特尔丁根完全牺牲自我,却也无力救助众人。

在书的末章,作者竟使这六人联合在一起,理性与感性结合,思想与意志携手,自我与博爱相融,六条人生之路合而为一,终使斯芬克司石像轰然倒塌,于是“新国土的门打开了”……

——这部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别具一格的作品,原是作者洛克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关押于英国某集中营时的几篇讲演稿,后来集结成书,1928年在德国出版。洛克尔1873年出生在德国美因茨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工人家庭,父母早亡,在孤儿院长成,曾在印刷厂当过学徒工。青年时代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参加工人运动。1892年到巴黎,后到伦敦。一战爆发后,他被英国政府怀疑为德国间谍而受拘禁,1918年返回德国,成为德国及国际工团主义运动的领袖。希特勒上台后,他又被逐出祖国,最后定居于美国,1958年去世。

《六人》被认为是洛克尔一生著作中艺术性最高的一部。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注定是“过去困扰我们,现在困扰我们,将来永远困扰我们的问题”。

洛克尔的《六人》原以德文写就,巴金先生的这部译作是根据蔡斯(Ray E. Chase)的英译本转译的。2004年,傅惟慈先生根据德文原版另译了一稿,译文明快晓畅,读者可找来参照阅读。

2013年7月 t6hp+cOS4cNkt2CrJ95CJgDGjyK55fAA14BovJYGX/HFUm5PVz6JZ+INuBEomOw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