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奥古斯丁对罗马的抛弃

《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对自己一生思想的整理和总结,其中包括他曾经谈过的几乎所有思想问题,并把它们重新组织进了一个思想体系中。不过,这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回顾,因为他此前的思考从未在如此尖锐的情境之下,直接面对古典文明。这一背景使他在整理自己以前的思想时,把它们都赋予了非常不同的意义,因而也就起到了与以前非常不同的作用。他的这些思想碎片在《上帝之城》中被重新组织起来之后,竟然变成了奥古斯丁谋杀古典文明的锋利武器。如果说,他一生的思考与写作为这把武器提供了最初的材料,罗马陷落这个事件,则成为奥古斯丁打造这把武器的铸造炉。罗马刚刚陷落之后奥古斯丁的几篇布道辞,就是这个铸造炉里最初的火花。

在410年9月25日 〔31〕 、 410年底 〔32〕 、411年6月29日 〔33〕 、411年夏 〔34〕 、411年底412年初 〔35〕 的五篇布道辞里,奥古斯丁都谈到了罗马陷落的问题。从这些布道辞中,他由这一现实事件联系到了很多其他的神学、哲学和宗教问题。而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整理,使他从413年开始,在随后十几年的时间里,为了思考罗马的意义及其陷落,用《上帝之城》这部巨著,将他一生讨论过的几乎所有理论问题纳入一个历史框架之中。 〔36〕 在读《上帝之城》之前,我们需要首先理清楚,罗马陷落的事件究竟向奥古斯丁提出了什么问题。

在五篇布道辞中,奥古斯丁通过对《圣经》中不同经文的解读,从几个角度入手思考这个历史事件。在罗马城破一个月之后410年9月25日的讲道中,奥古斯丁针对的经文是《路加福音》16:19—31拉撒路和富人的故事,并由此联系到亚伯拉罕的信仰,鼓励大家要心态平和地对待罗马的事件。在411年6月29日的《布道辞》296中,奥古斯丁分析了《约翰福音》中耶稣对彼得所说的“你爱我吗”,并谈到了使徒彼得和保罗的信仰与牺牲,由此讲到了肉身之死与信仰的关系。几乎与此同时的《布道辞》105针对的经文是《路加福音》11:5—8所讲的,一个人深夜到朋友那里乞饼的故事。奥古斯丁借此指出,社会生活中的灾难可能反而会对基督徒有益。奥古斯丁并由此出发,谈到尘世的幸福和永恒幸福的关系。410年底的《布道辞》296针对的经文是《马太福音》18:7—9“这世界有祸了,因为将人绊倒……”,奥古斯丁由此谈到尘世的灾难和罗马的被劫。在411年底的《布道辞》397中,奥古斯丁讨论了《但以理书》9:20“我说话、祷告,承认我的罪和本国之民以色列的罪”,对比了但以理、挪亚、约伯三个信仰者,并由此谈到罗马的陷落。由于《布道辞》397特别集中地谈罗马的毁灭,它又常常被单独列出,称为《论罗马的毁灭》。

综观这五篇布道辞中的讨论,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奥古斯丁思考这个问题的理路:

奥古斯丁和哲罗姆等人一样,特别关注罗马陷落对基督教带来的负面影响。他深知,不仅那些信仰伪神的异教徒,哪怕在聆听奥古斯丁讲道的基督徒当中,也有很多人产生了恐慌:“我看到了你们心中所说的:‘看罗马在基督的时代所遭受的掳掠和焚烧。’”针对这些攻击和怀疑,哲罗姆等人的解释都没有什么理论力量。奥古斯丁甚至暗示,哲罗姆那种末世论者和这些人没有什么区别。奥古斯丁提到有人攻击说:“看啊,就是在基督教的时代,出现了这么多压抑人的事情;整个世界要毁掉了。” 〔37〕 这些应该是出自异教徒的攻击,但是和哲罗姆唯恐世界毁灭的说法相比,并无根本的差别。无论是哲罗姆还是这些异教徒,其根本问题都在于过于看重尘世的生活了,或者说,他们太爱罗马这个祖国了。而奥古斯丁所要做的,就是让人们放弃对这个祖国的爱。

奥古斯丁和奥罗修斯一样,告诉他的听众们,罗马发生的这种灾难并不是只在基督教的时代才有。很早以前,高卢人就曾经攻陷过罗马;后来尼禄自己也曾经焚烧过罗马。 〔38〕 不过,奥古斯丁的用意和奥罗修斯很不同。奥罗修斯描述基督教时代以前的诸多灾难,只是为了告诉读者,当时的灾难并不能证明基督教时代的罗马比异教时代的罗马更差。奥古斯丁举出这两个例子,并不只是为了说当时的灾难不算什么,而是告诉罗马的基督徒,像眼前这样巨大的灾难,罗马并不是第一次遭受。他要告诉大家一个更加残酷的道理:无论有没有基督教,罗马这样的尘世之城总会毁灭的;就像无论有没有罗马的陷落,人总是会死的一样。没有哪个人的尘世生命是永恒的,也没有哪个城邦会长盛不衰,尤西比乌学派所谓的永恒之城根本不存在。后来他在《上帝之城》中罗列罗马的诸多灾难,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奥古斯丁在谈论罗马的政治灾难的时候,总是联系到个体生命的幸福与痛苦。“上帝为你创造了有一天会毁灭的世界,也创造了有一天会死去的你。” 〔39〕 因此,他看到的不仅是罗马作为世界名城的毁灭,更是其中每个个体所遭受的厄运。在他看来,所谓罗马,不过就是生活在其中的罗马人,而不是罗马城的城墙和宫室。罗马的城墙是建筑者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也可以被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毁掉。在罗马的陷落中,真正受伤害的不是罗马城,而是罗马人。 〔40〕 因此,要思考罗马城乃至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重要的不是思考罗马的建筑的意义,而是思考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的命运。

奥古斯丁问大家,罗马城陷落与否,难道真的会在实质上改变每个罗马人的命运吗?他说:“你不愿你儿子死在你前面,不愿你妻子死在你前面,但如果罗马不被攻陷,难道你们当中就没有人先死了吗?” 〔41〕 奥古斯丁完全取消了爱国之情的神圣意义,反而把罗马人对祖国的爱说成是一种极为自私且愚蠢的贪生怕死。他说,每个人对罗马陷落的畏惧,根本上是对死亡的畏惧。但是,即使没有罗马的陷落,每个人还是都要死的。

但他并不是要嘲笑这种贪生怕死,而是把这种贪生怕死的逻辑贯彻到底:要正确面对罗马的陷落,根本上就是消除对死亡的畏惧。要消除对死亡的畏惧,最好的办法是告诉人们可以不死。因此他在410年9月25日那篇布道辞的一开篇就说:“基督徒的这信仰,是不敬者和不信者所嘲笑的,但我们回答说,在此生之后,还有另外的生命,在死后还有复活,在世界终结之后,还有一次末日审判。” 〔42〕 奥古斯丁通过拉撒路和富人的故事指出,真正重要的不是尘世的生命,而是死后的幸福。拉撒路生前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但死后却进入天堂,被天使放在亚伯拉罕的怀中;富人死后则下了地狱,痛苦不堪。他借这个故事说明,现世的遭遇可能和死后的去处相反。上帝会让人最终去哪里,往往并不在此世显示出来。因此,尽管蛮族的入侵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甚至使很多人指责“基督的时代是坏的” 〔43〕 ,但这只是此世的情况,并不能说明最终的归宿。

无论罗马多么伟大,在奥古斯丁看来,其中的生活也只是尘世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每个人的尘世生活是不可能永恒的,那么罗马帝国也是不可能永恒的。罗马的皇帝虽然执掌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甚至可以被当作整个世界的统治者,但是他也和一般人没有实质的区别,因此没有任何神圣的意义。

奥古斯丁在410年9月25日的《布道辞》中非常明确地对比:“恺撒的形象在一枚钱币上,而上帝的形象在你当中。” 〔44〕 虽然他在此处并没有明确反对尤西比乌以来对罗马皇帝的吹捧,但他用耶稣区分恺撒与上帝的经文,将尘世与来世明确分开,显然已经否定了罗马帝国的神圣意义。因此,面对蛮族人的进攻,就不应该在哪位皇帝或哪个政权那里寻找新的希望,而应该在每个人的自我中,通过寻找上帝的形象,追求末日审判之后的希望。“上帝命令你要信,他为你预留了你要看到的那些。但如果在他命令你要信的时候你不信,他就不为你预留和他见面的机会了。” 〔45〕

既然罗马只不过是地上生活的一部分,罗马皇帝也并没有什么神圣的意义,也就谈不上罗马的永恒了。“人自身是这个城的美之所在,是这个城的居民、统治者、执掌者,他来了就会去,生了就会死,来到世界就要离开世界。连天地都要废去(《马太福音》,24:35),一个城在某个时候终结,有什么奇怪的?” 〔46〕 奥古斯丁非常严厉地批驳了永恒罗马的说法:


那些应许了地上王国的神,不是在传达真理,而是在奉承恭维。他们的诗人说这是朱庇特说的,他这么说罗马人:“我不施加任何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埃涅阿斯纪》,1:279)这和真理不符。你们这些什么都给不了的神啊,你们所给的这个没有终结的王国,究竟是在地上,还是在天上呢?应该是在地上。如果是在天上:“天地要废去”(《路加福音》,21:33),罗慕洛所建造的,难道超过了上帝亲手创造的?……兄弟们,我们没有错,所有的地上王国都会有终结。如果这个终结现在到了,上帝会看到的。也许现在还不是,而我们希望只是罗马衰弱了,或是悲悯了,或是悲惨了,但那样就不会终结了吗?她以后也不会终结吗?把希望给上帝,欲求永恒,期求永恒吧。 〔47〕


既然罗马和所有其他的地上事物一样,不可能永恒,那么,发生在罗马的灾难也只是暂时的,和未来的拯救与惩罚都无关系。这个主题奥古斯丁在几篇布道辞中都在反复强调。他说:


上帝将地上的幸福和痛苦混杂……对这些痛苦和压制,你们嘟囔说:“看,一切在基督教时代都毁灭了。”你又抱怨什么呢?上帝从未向我应许说,这些不会毁灭,基督也没有向我应许这个。永恒者只会应许永恒之事。如果我信仰,我会从必朽变为永恒。这不洁的尘世啊,你抱怨什么呢?你抱怨什么呢?


这一段既是对异教徒和那些摇摆不定的基督徒的批判,更是对哲罗姆等人的讽刺。奥古斯丁再次粗暴地抹杀了罗马人的爱国之情,认为,罗马的陷落之所以让他们那么痛苦,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们太看重尘世的幸福。同样,当索佐门和君士坦丁堡的苏格拉底把希望寄托给东部帝国的时候,他们也混淆了尘世幸福与永恒生活。而对这些教父的根本否定,意味着对尤西比乌历史观的根本否定。在现在的奥古斯丁看来,现实政治中的兴衰成败都成了无意义的事;罗马帝国的历史与拯救历史是没有实质关系的,于是对罗马的爱也就变成毫无意义的。

但奥古斯丁并非不关心现实政治。他有很清醒的政治头脑,深切地知道,罗马当时的陷落并不意味着罗马的毁灭。上帝只是想借此惩罚一下罗马人的罪。 〔48〕 奥古斯丁没有陷入哲罗姆等人那么大的焦虑和恐慌中,或许也是因为他更清楚这次灾难的程度。不过,罗马究竟是不是很快就要毁灭又有什么关系呢?无论罗马延续多长时间,她终究是要毁灭的,因为她的历史不是真正的历史。真正的世界历史,是心灵秩序的历史。 NKaLWvsBm3OQ9CBilL0wUT483mLDTt9W2ppLP4n/72/INa3HcrScRtT6L1cHH/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