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罗马的陷落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西方文明史上一件天崩地裂的大事,它标志着古典文明的真正终结,虽然严格说来,到了西罗马帝国后期,在历史学中已经只能算“古代晚期”(Late Antiquity)。 〔5〕 正是因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标志意义,一方面,直到现代,西方人一直在检讨罗马衰落的历史原因;另一方面,他们又试图以各种方式恢复罗马帝国的光荣。

历代知识分子对罗马的兴衰做出了种种反思,包括马基雅维利、孟德斯鸠和吉本的名著。西方人之所以对罗马的灭亡耿耿于怀,是因为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最高峰。他们对这一高峰的崩塌痛心疾首,既希望能找出罗马衰亡的原因,更希望能回到罗马的光荣。伟大的罗马,成为永远萦绕在西方人心头的梦想与情结。

从西罗马帝国刚刚灭亡之后,神圣罗马帝国曾经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恢复罗马帝国,但历史学家都一丝不苟地把它归入中世纪,没有人认为它曾经真正达到过罗马的辉煌。现代相继崛起的大英帝国、拿破仑帝国、希特勒帝国、美利坚帝国,也无一不把古罗马当作自己的努力目标。从但丁的世界帝国之梦,马基雅维利对罗马共和国的迷恋,再到现代知识分子对全世界或全欧洲联合起来的一个个计划,古代的罗马帝国一直都是他们可望不可即的文明理想。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最高峰,而且不幸成为一个永远无法复制的最高峰。现代文明虽然创造了古人不可想象的物质财富,但始终不可能回到古罗马的光荣时代。可以说,公元5世纪的那场剧变,是西方人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决定了西方文明在后来的命运。它在西方历史上的决定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周秦之际的礼坏乐崩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至于晚清以来历史大变局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能否赶上那次灾难,现在还无法确定,因为这还要取决于现代中国人在未来几个世纪中的智慧和机遇。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什么具有如此重大的文明意义?为什么雅典、斯巴达,乃至亚历山大帝国的崩溃都没有这样的影响,而且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不再具有这样的影响?在我看来,真正终结了西方古典文明的,并不是蛮族对罗马的攻克,也不是罗马皇帝的被废黜,而是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对罗马帝国的抛弃。就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任何帝国或王朝一样,一个政权灭亡之后,本来完全可以再建立一个。王朝更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后来西方大帝国的建造者都有继承罗马帝国的雄心壮志,但他们的事业却再也不可能成功,因为奥古斯丁已经把人们心中的罗马彻底摧毁了。基督教已经不再让人们以大帝国的方式追求真正美好的生活,而要在上帝之城中寻求新的文明理想。这种文明理想,就连建立那些帝国的皇帝都是认同的,因而他们也要用《上帝之城》中的理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但恰恰是这种文明理想,使人们彻底丧失了对帝国理想的真正兴趣。这使西方古典文明永远终结了。

西哥特首领阿拉利克于公元410年8月24日率军攻入罗马城,这件事虽然在实际的政治和军事上对罗马帝国的打击并不大,但它为罗马帝国敲响了丧钟,使知识分子们意识到罗马的末日可能会很快到来,使罗马的有识之士努力寻求并纠正罗马的错误,以图挽狂澜于既倒。于是,当时出现了很多针对罗马陷落的言论,特别是有些人认为,罗马的陷落是因为她放弃了祖先崇拜的神,转而皈依了基督教,奥古斯丁也正是为了反思这一事件,回应人们对基督教的批判,而写了《上帝之城》这部书。但无论攻击基督教的异教徒还是其他的基督徒,此时真正关心的,都是如何保住罗马。但奥古斯丁却有完全不同的态度。他为了捍卫基督教的地位,宁可毁掉罗马。

和所有罗马人一样,在面对罗马的陷落之时,罗马的基督徒们也感到极为震惊,做出了种种反应。比如哲罗姆在巨大的恐慌中,以为世界的末日将随着罗马的陷落而到来;历史学家索佐门(Sozomen)和君士坦丁堡主教苏格拉底等人则认为,陷落的恰恰是异教徒的老罗马,而新罗马,即罗马帝国当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却依然固若金汤。 〔6〕 《上帝之城》既是对罗马异教徒的反驳,更是对基督教内部这些观点的拒绝。

奥古斯丁没有像哲罗姆等人那样恐慌,但他也深切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他曾经无数次与异端辩论,但现在,奥古斯丁所处的情势却完全不同。他似乎面临着三个敌人,但好像又找不到真正的对手。西哥特人正在攻打他的祖国,罗马的异教徒正在批驳他的宗教,他的教友们正在颤栗中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这三者似乎都是奥古斯丁的敌人,他不可能三方同时作战,那么究竟应该把谁当作主攻对象呢?作为罗马的公民,这本来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奥古斯丁当然应该和他的同胞们一起,捍卫自己的祖国。但他却发现,这些蛮族人是和他一样的基督徒,他们宽免了躲在教堂中的罗马人。在煌煌二十二卷的《上帝之城》中,竟无一处批驳或攻击蛮族人的地方。于是,在罗马城的生死存亡之际,罗马那些恐慌的异教徒成了他主要的批驳对象,罗马的基督徒成为他教育的对象,而蛮族,不仅不是他的攻击对象,甚至成了帮他论证上帝之城的盟友。

奥古斯丁一生都在写论战著作,这次所谓“驳异教徒”的任务,奥古斯丁起初也曾经想像往常一样,以一部三五卷的小册子,就事论事地批驳异教徒对基督教的攻击;但他一发而不可收,把《上帝之城》写成了一部二十二卷之巨的大书。在写作过程中,他的想法逐渐发生了变化,结果,这部书并不像上述三次那样,直接批判某种系统的学说,而是重新建构了一套世界历史,全面清算自己置身其中的文明传统和政治架构。所以,《上帝之城》中包括了对希腊罗马的宗教、哲学、政治、历史的全面清理。此书的风格虽然与他的《忏悔录》迥然不同,但两部书隐相呼应。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做了极为严酷的自我批判,描写了自己如何脱胎换骨、摆脱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习惯,在上帝中获得新的自我的过程;而在《上帝之城》中,他将这种脱胎换骨的过程从自我移向了罗马文明,甚至整个世界,让人们都像他那样经历和自我的殊死搏斗,以最严厉的方式做自我批判。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否定了自我,在《上帝之城》中,他要否定的,却是自己所在的文明和历史,甚至是全部的人类制度。奥古斯丁要使罗马人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要像他一样,先使自己断绝一切自然关系,变成赤裸裸、无中生有的灵魂,然后再以赤裸裸的方式,在上帝之城中结为一体,重塑世界历史。结果,他没有帮助自己的同胞抵御蛮族的入侵,反而帮助蛮族毁灭和抛弃了罗马。

确实,《忏悔录》和《上帝之城》呈现出来的是非常不同的心态。《忏悔录》中满纸焦虑和挣扎,奥古斯丁似乎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但《上帝之城》中却冷静得让人感到恐惧,好像奥古斯丁面对罗马陷落这样的大事完全无动于衷,根本不像哲罗姆那样惶恐不安。 〔7〕 面对风雨飘摇的祖国,和成千上万同胞的涂炭,奥古斯丁一点也不谴责攻陷罗马的蛮族人,却能平静地思考那些哲学问题,这即使在斯多亚派哲学家看来,也不免会惊讶吧。但《忏悔录》和《上帝之城》,都是同一个奥古斯丁写的。在《忏悔录》中,他在极度的焦虑中抛弃了自我;在《上帝之城》中,他以可怕的平静抛弃了祖国。 JRqtIGSR0a5mUltFleUf4EshaELRR8mm2L3aXPewtiNwi6aaYrDeyWTLzgd8DG9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