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寓言大智慧全集
李异鸣

励志篇(1)

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有一个北方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他从太行山脚下动身,骑着马儿朝北进发,一路上遇人便说:“我要到楚国去!”脸上并且还流露出一股兴奋劲儿。

有些路人看到了,好心地劝说他:“到楚国去,应该要朝南走,你为什么反而向北跑呢?”

这个北方人回答说:“不要紧,我有一匹好马,它可是我国有名的千里良驹,你看它跑得多快啊!”

“不管你的马跑得怎样快,朝北走,总是到不了楚国的!”过路人说。

“不要紧,我还带有充足的旅费哩。”

过路人说又说:“旅费多也不济事,朝北走,无论如何是到不了楚国的。”

“不要紧,我还有一个顶好的马夫,他可是我国赶马技术领域里数一数二的高手,我有他帮我赶马,还怕到不了楚国吗?”那个北方人说道。

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马愈好,所带的路费愈多,马夫赶马的技术愈高,只能是离楚国愈来愈远。

大智慧:一个人做事,如果方向不对头,那么,条件越好,主观努力越大,就只有使他距离目的越远。

熟能生巧

宋朝的时候有个人叫陈尧咨,他善于射箭,同时代人没有谁能比得过他,他因此很自傲,自称为小由基,把自己比作古代神箭手养由基。

有一天,他在自己花园里练箭时,有个卖油的老头走过来,只见那老头放下油桶,站在篱笆墙外看热闹,陈尧咨见有人观看更来劲了。

他摆好靶子,搭箭上弦,叉开步拉满弓,只听“嗖”的一声,箭不偏不斜正好中的。陈尧咨心想:老头,今天就叫你开开眼,看个够。

于是他一连射出十几箭。只有一两箭未中,其余全是正中靶心。陈尧咨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他举起弓跳跃着,在庆祝自己的胜利。

他本以为卖油老头儿看了一定拍手叫好,可是抬头看时,只见老头捋着胡子点头微笑罢了,表现出不十分赞许的样子。

陈尧咨很纳闷儿,走上前问卖油的老头说:“你懂得射箭吗?看你的表情,好象我的射箭技术还有什么地方不精吗?”

卖油的老头说:“我不懂得射箭技术,不过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手熟罢了,我看你的手法练得还不够熟。”

陈尧咨听了这话之后非常生气,说:“当今世上没有谁的箭法可以跟我比,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呢?”

卖油老头看见陈尧咨发怒,便解释说:“我不会射箭,我只会卖油。就拿我倒油的技巧来说明射箭的道理吧。”

老头拿出一个油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个带孔的铜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勺舀起油往葫芦里倒。一勺一勺把葫芦都灌满了,油从铜钱眼里通过,铜钱上却没沾上一滴油。

陈尧咨看了之后,拍手叫好。

卖油老头又笑笑说:“我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我一年四季练得手熟罢了,并不值得骄傲,这与古时庄子‘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道理没什么两样。”

陈尧咨听了卖油老头的话,看了他倒油的技术,觉得非常惭愧。

大智慧:无论做什么事情,时间一长就觉得很简单,不能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这样是会被人看不起的。

邯郸学步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地方的人,走路的样子八字朝外,摇摆蹒跚,十分难看。

当地有一个年轻人,从小在这里长大。在他小的时候还不觉得,后来等他长大了就觉得这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实在是太难看了,所以就想学习一下走路。后来,他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相当优美,于是就跋山涉水前去学习,年轻人风尘仆仆地来到赵国首都邯郸。

来到邯郸,只见繁华大街上,果然,这里每个人走路的姿式都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不紧不满,神态大方,一抬手一举足,都显示着高贵的风度。

年轻人自惭形秽,连忙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可是学了几天,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瞥扭。年轻人心想:一定是因为自己的恶习太深了,不彻底抛弃自己的老步法,肯定学不好新姿式。

于是,这位小伙子从头学起,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一摆手、一扭腰都要认真计算尺寸。

他学习得很刻苦,每天都废寝忘食。来到邯郸三个多月,每天都在不停地练习,虽然如此,却始终没能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样子也忘了个精光。当他要回燕国的时候,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先迈哪条腿,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

大智慧:学习别人的长处,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一味模仿,不仅学不到别人的本领,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子夏胜肥

春秋时期,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夫子的学生。

有一天,两个人在街上碰见。曾子上下打量着子夏,吃惊地问道:“老兄一向瘦骨伶仃,怎么近来肥胖多了?”

子夏得意地说:“我战胜了,所以发胖了。”

“这是什么意思?”曾子疑惑不解地问。

“过去,我在书房里读到尧舜禹汤的道德仁义,十分羡慕。可是当我走到街上看见世俗的富贵荣禄,心中也十分羡慕。两种心思在我的胸中斗个不停,未知胜负,所以我痛苦不堪,不思茶饭,人也瘦了。”

曾子好奇地追问道:“那现在谁战胜了呢?”

大智慧:在一个人的意志中,最难的是克制自己、战胜自己的各种私心杂念。人贵有自我修养,一个人能做到这点,才算是真正的强者。

炳烛而学

春秋时期,晋国原本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参与大国争霸战争,与齐、宋、秦、楚合称“春秋五霸”。

但是到了晋平公姬彪登上国君的宝座时,晋国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国内的韩、赵、魏三大家族共同执掌晋国的朝政,大权旁落的晋平公名义上虽为一国之君,实际上形同虚设。尽管如此,他仍然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对韩、赵、魏三大家族束手无策,不能重振朝纲,每天只知吃喝玩乐,得过且过。

他在位的二十六年中,毫无建树,使晋国的形势越来越衰弱,面临着被韩、赵、魏三大家族瓜分的危险。

晋平公到了老年,反思自己平庸的一生,忽然产生了一种要求学习的强烈欲望,但又感到来日不多,怕学不好,因而心情十分矛盾。

有一天,晋平公对晋国的乐师师旷说:“乐师,寡人的年纪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恐怕为时已晚了。”

师旷说:“君侯,既知时间已经晚了,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呢?”

晋平公想:我说时间晚了,是指年纪大了,而不是指时间到了夜晚,他却让我点亮蜡烛,这不是开玩笑吗?

晋平公想到这里,就对师旷说:“乐师,寡人虽无太大作为,但怎么说仍是你的国君,哪里有做臣下的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说:“臣虽双目失明,但还不至于眼里没有君。臣的话自有臣的道理,怎么敢戏弄国君呢?”

晋平公说:“乐师,你说说有什么道理?”

师旷说:“我听说过几句话,不知君侯有兴趣听没有?”

晋平公说:“近日寡人心中苦闷,也无人跟寡人说真心话,近臣都是一些溜须拍马的献搀之辈,你能跟寡人说真心话,寡人当然有兴趣听了。有什么话你就说吧!”

师旷说:“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好学,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光辉灿烂,前途无限;一个人在壮年时期好学,就像中午的太阳一样,光辉正盛,大有前途;一个人在老年时期好学,好像蜡烛的光亮一样,它的光亮虽然不如太阳的光辉,不也比在黑暗中走路更强吗?”

晋平公拍手叫好说:“说得好啊!”

大智慧: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应该取笑那些勤奋好学的老年人,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精神。

食鱼无反

春秋时期,齐景公到已经灭亡了的纪国土地上游览。

看到纪国的废墟上,到处瓦砾遍地,野草丛生,狐兔出没,乌鸦乱飞,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让人目不忍睹。

齐景公坐车正要离开这里,忽然有一个侍从举着一只金壶献给齐景公,齐景公问:“这么贵重的壶是从哪里得到的?”

侍从说:“从废墟中捡到的,不敢据为已有,特意献给君侯观赏。”

齐景公接过金壶,打开壶盖,往里边一看,发现壶中有用朱砂写的文字,这是两句铭文:

食鱼无反,

勿乘驽马。

齐景公看后称赞说:“太好了!铭文中有这样的话。‘食鱼无反’,是讨厌鱼的腥味,就不把鱼翻过来继续吃;‘勿乘驽马’,是讨厌劣马跑得不快不远。”

齐景公认为自己解释得好,因而流露出得意之情。

这时,宰相晏婴说:“大王差矣,臣以为不是这个意思。”

齐景公见晏婴反驳自己,心中很恼火,便问:“那你说是什么意思?”

晏婴回答说:“食鱼无反’,是留着鱼的下一面不吃,为的是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是告诫君王不要把无德无才的大臣安置在自己身边!”

齐景公不相信晏婴的解释,于是反问道:“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铭文格言,为什么纪国灭亡了呢?”

晏婴回答说:“纪国的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过:贤德的君王治国有方,把施政纲领、措施写成文字,悬挂在街巷的大门上,让民众遵守。可是纪国有好的治国铭文格言,却把它写在金壶里,不让民众知道,国家怎么能够不灭亡呢?”

齐景公点头称赞说:“还是相国见解高明!”

大智慧:治国的主张如果不让民众都知道,即使再好也不能发挥实际效用。

嗟来之食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年发生了大灾荒,百姓没有粮食吃,背井离乡,到处逃亡,有饿死在他乡的,有饿死在路上的。全国一片饿殍景象,情形十分凄惨。

齐宣王想尽一切办法救济灾民,但还是无济于事,宣王只能干着急没办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民逃荒到别的国家去。

有个名叫黔敖的富人家,派出去很多的奴役大发慈悲在路边摆些饭食,等待着饥饿的百姓来吃。

有一个几天也没有吃饭的饥民,用衣袖遮着脸,用绳子绑着鞋子,饿得眼睛都睁不开的样子,走上前来。

黔敖看见了他,就左手端着饭碗,右手提着水壶,高声吆喝他说:“嗟!来食。”意思是:“喂!来吃吧。”

黔敖认为在这么严重的荒年里,粮米比黄金还值钱,自己能施舍些食物给饥民,已经是了不起的义举了,所以说话的声音大些,语言也不客气。

那个人一听,觉得黔敖很不礼貌,挫伤了自己的自尊心,就扬起眉毛,瞪起眼睛,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受这种侮辱,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这种程度!”

黔敖也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不对,向他道歉,但是他坚决不吃,不愿意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怜悯和施舍。

最后,这个人终于饿死了。

大智慧:一个人的气节往往比生命还重要,我们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更要尊重别人的人格。

讳疾忌医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

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国君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恐怕将会加重!”

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

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身边的近臣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国君现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恐怕会更加严重。”

桓侯还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大王,您的病现在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到时候后果可是不堪设想。请国君三思!”

桓侯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朝见桓侯,当他到了大殿上看到桓侯的脸色以后,什么话也没说,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桓侯不久就驾崩了。

大智慧:一个人身上如果有了小的缺点错误不及时改正,那就会酿成不可救药的大错。

吴五百

从前,淮河上游有个和尚到吴地来化缘。

有一天,和尚在街市上的一间酒店里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然后他就撸起袖子,袒开衣服,站在路口对行人撒起野来。过往的行人非常害怕,见了他都纷纷躲开。

和尚殴打行人的事被吴地官府知道了,于是就派人将和尚抓了起来。吴地官府把和尚捆绑起来,戴上枷锁,写道公文交给差官吴五百,让他把和尚押送回老家去。

古时,押送犯人是个苦差使。吴五百很不情愿地接了这个苦差使,心中非常生气,于是就把一腔怒气都发泄到和尚身上。他责骂和尚说:“你这个秃和尚,因为你犯罪,我才被派了这千里之外的苦差使,我非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不可!”

一路上,天不亮吴五百就把和尚踢醒赶路。吴五百为了折磨和尚出气,手里拿个大板子,使劲地驱赶、殴打,让和尚不得休息。就是在晚上睡觉时,也用绳子把脚给捆绑起来,和尚苦不堪言。

就这样,他们一路前行。有一天,吴五百押解和尚来到奔牛埭这个地方,和尚不甘忍受虐待,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掏出腰间的钱,买来一壶好酒。

然后,他热情地邀请吴五百说:“差官,走了一天,你也怪累的,何不过来我们俩喝几杯呢,也好解解乏。”

看和尚请他喝酒,非常高兴,不加思索就凑过来端起酒杯就喝。他喝完一杯,和尚就给满一杯。再喝完一杯,和尚再给满一杯。吴五百就这样一直喝到深夜,直喝得烂醉如泥。

和尚见吴五百醉倒,于是便开了自己身上的枷锁给吴五百戴上,脱下自己身上犯罪人的衣服给吴五百穿上,又用大绳子把吴五百的脚捆绑上。然后,和尚穿上吴五百的衣服,找来了剃头刀,剃光了吴五百的头发,然后推倒墙壁逃跑了。

吴五百喝得烂嘴如泥,到了第二天日落时,才醒来。他睁开眼睛一看,不见了和尚。他四周环顾一下,发现墙壁被推倒,惊讶地说:“嘻!和尚跑了!”

他想起来去追,却看见自己身上穿着犯人的衣服,戴着和尚的枷锁。他想动一动,脚被绑着,他摸摸头,头发剃得光光的。他立即在客店中大叫起来,说:“和尚还在这里,只是我不见了!”

大智慧:人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因地位改变而失去自我。

铁杵磨针

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读书,也不求上进。

有一天,他正在屋子里读书,书刚读到一半,心烦意乱,又打呵欠,又伸懒腰。他觉得读书没有意思,做诗又太难,而且坐得腰酸腿疼的。看看屋里没人,他就悄悄地溜出门去,跑到山下的小河边捉蜻蜓。

走呵,走呵,他终于来到了小河边,忽然他发现小河边上蹲着一个老婆婆,手里拿着一根铁棒,在一块大石头上使劲地磨呀磨呀,她干得十分卖力,汗珠不断从她那花白的鬓角流下来。

李白站在那里看了好久,挺纳闷,始终猜不出来老婆婆磨铁棒是要干什么。于是走上前问:“老婆婆,请问你磨这根铁棒干什么?”

老婆婆擦了一把汗,回答道:“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真的吗?”李白很吃惊,“这么大一根铁棒,怎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看到他惊异的样子,笑呵呵地说:“孩子,铁棒总是越磨越细,只要我下定决心,天天磨,月月磨,还怕磨不成针吗?干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啊!”

李白听了,若有所悟,对自己逃学的行为感到十分惭愧,连忙转身跑回家,翻开书本,一遍又一遍地读起书来。从此,他再也不贪玩,不怕苦,而是发愤学习了。

后来,李白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诗人。

大智慧: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肯下苦功,并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愚公移山

古时候,在北山有位老汉,平时不太爱说话,很多时候都是明明知道的却装不做知道,村里人都以为他傻,于是,大家都叫他愚公。

愚公年龄大约有九十岁了,这天他在院里散步,抬头看到门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有几百里,高万丈,心里就想:乡亲们每天要出去都得从山上走,这多费事,如果没有山的话,几个时辰就可以到县城里,进出就畅通无阻了,那多方便。

于是,他把全家人都召集过来,对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家人虽然觉得这想法如果要实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由于愚公的想法是这利人利己的,大家就都表示赞同,说干就干。这时愚公的老伴提出疑问,说:“凭你们这些人的力量,我看连座土堆都平不了,何况这两座大山呢?再说,挖下的土石往哪里放呢?”大家研究了以后决定:“把它放到渤海边上去,土再多也没问题。”

当天,全家人就开始行动。邻居寡妇的儿子才七八岁,也过来帮忙。他们有的挖土,有的凿石,还把凿下来的石块和挖出的土用筐子等工具运到渤海边上。他们整天忙碌在工地上,一年四季很少回家。

村子里有一个自一位聪明的老人,人们都叫他智叟。有一天,智叟看到愚公的举动觉得很好笑,便对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你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就算你能活一百岁,那还有几年?你认为几年之内把这两座大山移走,这可能么?真是异想天开!”

愚公坚定地说:“不错,我是老人,活不了几年了。但是我的决心下定了,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这样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我们可以一代一代地搬下去。而山呢?搬掉一挑土,就少一挑土,这样下去还怕它不平么?”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愚公的这番话,无言以对,悄悄地溜走了。

愚公的决心和毅力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了两个力量特别大的神仙下凡,把两座大山移走了,愚公移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大智慧:藐视困难、坚持不懈努力、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精神无疑是我们干事业、干一切工作所需要的。

束家养猫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家,特别喜欢养猫。束家养的猫,有黑的,有白的,有黄的,有花的……共计一百多只,真可称得上品类繁多,应有尽有。如果开个猫类博览会或猫类展览馆,也绰绰有余。

俗话说得好,一物降一物。猫的本能就是捕捉老鼠。自从束家养猫以后,家里的老鼠被消灭了,不仅如此,连左邻右舍的老鼠也几乎被捕捉光了。

老鼠没有了,猫也就没有吃的了,它们常常饿得大声惨叫。束家主人看见它们一个个饿得瘦骨嶙峋的样子,听见它们哀哀的叫声,心里很难受,于是就每天到集市上买肉喂猫。

大猫生小猫,小猫长大后又生小猫,子子孙孙不断繁衍,老猫也都渐渐死去。剩下的猫的后代失去了捕捉老鼠的本能改为吃肉了,竟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老鼠。它们饿了就号叫,号叫了主人就能给肉吃。它们吃饱了,有的去晒晒太阳,有的烤烤火炉,有的躺在暖乎乎的炕上,都懒懒散散、舒舒服服地呆着。

老鼠们知道束家养了自己的天敌,都辗转相告,纷纷逃窜。它们逃到了城南,就在那里安营扎寨,住下来了。于是城南家家都闹起了鼠灾。粮食袋子被咬破了,衣服也被咬坏了,厨房的碗筷被弄得乱七八糟,屋地、墙角被掏出了许多鼠洞,洞里洞外,到处都是鼠粪。

在一个书生的家里,老鼠成群结队地跑出来。有一只老鼠掉到一个大瓮里,大瓮肚大口小,又光又滑,老鼠爬不出来,急得吱吱叫。

这个书生得知束家养了很多猫,赶忙从束家借来一只猫,放在大瓮上,让它去捉老鼠。这只猫从来没有见过老鼠,它看见老鼠的怪样子,听到老鼠的吱吱叫声,认为老鼠是个怪物,它沿着瓮口边慢慢地踱着步子,不敢跳下去捕捉。书生一气之下,把它推到瓮里。猫很害怕,对着老鼠大叫起来。过了好长时间,老鼠估摸着猫也没有别的本领,就咬一下猫的脚,试试猫有什么反应。谁知那只猫竟然用尽全身力气,奋力一跳,从瓮里跳了出来,挟着尾巴逃跑了。

大智慧:天赋条件再好,如果不加以锻炼和学习,也会退化,成为废物。

守株待兔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民,以种田为生。有一天,他下地干活,阳光太强烈,不一会的工夫就大汗淋漓,于是就靠在田里的一棵大树下乘凉、休息。可能是干活太累了,没一会的工夫他就进入了梦乡。

等他醒来准备再次到田里耕作时,突然看见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去,正好撞上了刚才他睡觉的那株树下,结果把脖颈给折断了,死在树下。

那个农民跑到树下,把撞死的兔子捡起来一看,又肥又大,足有四五斤重。没有费丝毫气力就逮着一只兔子,农民心里就别提有多兴奋了,于是就把兔子拣起来,高兴地拿回家了。晚上,全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兔子肉,还剩下一张兔子皮。他开始异想天开:如果天天都能如此就不用再辛辛苦苦地劳动了,既有兔子肉吃,又可以把兔子皮攒起来,卖到集市上,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想到这,他就忍不住心里的兴奋睡着了。

到了第二天,他又去到了田里,不过这次他可不是干活,而是等兔子。等来到了地里,在大树下等了一整天都没见兔子的影子,便悻悻的回家了。

到了第三天,他还不死心,又到大树下等,结果又没等着。

就这样,从这以后,这个农民就不想再干活了,他只一心一意想得现成的兔子。于是,放下了锄头,每天坐在那大树下,老是等待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转眼到了秋天,他再也没有捡到撞死的兔子,可是田地却荒芜了,庄稼颗礼无收。可是再也看不见第二只兔子来碰树了。

大智慧:不能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规律。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的心理,是十分愚蠢的。

二人学弈

战国时期,齐王拿不出好的办法来治理齐国,使齐国不如以前那么强盛了,有人说:“大概是齐王的天资不够聪明吧?”

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听说了,就从植物生长的规律对这件事情进行分析。他解释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温暖的阳光而害怕寒冷的气候。如果在阳光下晒它一天,在寒冷的空气里一连冻它十天,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也一定长不起来,这就是“一曝十寒”的道理。”

接着,他又对怀疑齐王不聪明的人说:“你不要怀疑齐王不够聪明。我和齐王见面的次数太少了。我偶然见他一次,等我离开以后,别人就连续到来。他像植物一样被寒冷的空气包围着,被火热的太阳炙烤着,他虽有成长的希望,结果还是长不成。这不能说他天资不聪明。”

随后,孟子就人的天资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讲了下面一则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秋的下棋能手,人们都称他为弈秋。他的棋艺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非常高超,经过大大小小的比赛,他从来没有输过。久负盛名的弈秋认为如果自己死了,就没有人再掌握这些高超的棋艺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就招收了两个徒弟,要把自己的高超棋艺传下去。

下棋是一项脑力劳动,需要天资聪明,头脑灵活。在招收徒弟时,弈秋对要来学棋的人举行了智力测验,从计算能力、理解能力、反映能力、应变能力等方方面面考察。考试非常严格,经过层层的筛选,最后选出了两名智商最高的人,收为徒弟,其他的人都被淘汰了。

有幸成为全国闻名棋手弈秋的徒弟,被选上的两个人别提有多高兴了。能选出智商最高的人为徒弟,弈秋也十分高兴。

举行过拜师仪式之后,弈秋开始教两名徒弟学棋。

这两个徒弟的智商旗鼓相当,但是学习态度却是完全不一样。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听弈秋讲课。另一个徒弟虽然也坐在那里听弈秋讲课,可是他的心早就溜走了。他心里惦记着天空飞翔的鸿雁,考虑怎样用弓箭把它射下来,弈秋讲课的内容,他根本没有听进去。

结果,两个人的学习效果也是大不相同:前一个徒弟成了弈秋棋艺的传人,后一个徒弟什么也没学会。

大智慧:学习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即使拥有高智商和好老师,但是如果学习三心二意,也是一无所获。 IUzMbPEaoKdwpPslcrz7DnQqeUTpxUYgKIt9eDd0K62k/MYC3pU6ZbXa0AcX5P3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