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

大禹治水

原始社会末期,尧命鲧去治理黄河流域的洪水。鲧筑堤防洪,治水九年而无成效。尧之后,舜继位,将鲧处死,转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为治理洪水,走遍了黄河中下游,四处考察,确定了开沟凿渠、疏通河道、引洪水入海的治水方案,然后带领治水大军,疏通“九河”。经过13年努力,他终于平息了水患。13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舜因禹治水成功,深得人们的爱戴,传位于他。

国人暴动

所谓“国人”,就是指奴隶社会时期的平民,地位比奴隶稍微高一点。西周厉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苛刻专制,“国人”忍无可忍而发起暴动,将周厉王赶下台。“国人暴动”由此而来。

共和行政

国人暴动之后,周朝历史上出现了由大夫代理行政的时期,史称“共和行政”。共和行政的局面只持续了14年,公元前828年,厉王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

春秋战国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战国时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为界线,前段为春秋,因孔子曾编订《春秋》一书而得名;后段为战国,因当时7个较强大的诸侯国相互混战而得名。

春秋五霸

随着周天子的权力日渐削弱,诸侯国为争夺实际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先后有五个诸侯王取得霸主地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领导下的齐国东征西讨,消灭和降服了中原地区的一些弱小国家,国力强盛,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因此齐桓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当时,上卿赵盾与大将军屠岸贾的矛盾异常激化,屠岸贾借口赵盾有谋害先君之嫌而借晋国公之力将赵盾全家300余人尽皆诛杀,只有赵朔(赵盾的儿子)的夫人庄姬(晋景公的妹妹)住在宫中母亲那里待产而幸免于难。屠岸贾打听到庄姬生了一个儿子,当然要斩草除根。于是,当时赵家的两个家臣程婴和公孙杵臼便商议如何保住赵家这棵独苗。由于公孙杵臼是医生,故由他进宫将孤儿带出宫,然后再由程婴向屠岸贾“告密”,以程婴之子为替身换下“赵氏孤儿”。为防屠岸贾知情,程婴忍辱负重投于屠岸贾门下,让“自己的儿子”(即赵氏孤儿)认屠岸贾做义父。15年后,孤儿成人,了解真相后,向当时的国君晋悼公阐明事实,最终杀掉屠岸贾报了仇。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源于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之时。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讲和,之后忍受奇耻大辱,带着妻子儿女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3年以后,勾践被释放回国,他立志洗雪国耻。为了坚定报仇的决心,不忘昔日的苦楚和耻辱,他睡在柴草堆上,每天早起后、睡觉及吃饭前,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永远不忘掉复仇志向。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推行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终于使越国兵精粮足,国富民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军大败吴国,夫差被迫自杀。

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齐公子,名文字孟,封于薛邑,号孟尝君。门客为孟尝君去薛邑收债,免除部分贫苦人债务,取得薛邑人的拥护,当其受齐王猜疑罢相后,得以于薛邑安身立命。后孟尝君为秦相,又受秦王怀疑,准备加害。他得门客中鸡鸣狗盗之徒相助,逃出秦国。后任魏相,他曾支持齐、燕、韩、赵、魏五国攻秦,受到苏秦的称赞。他还曾联合燕、赵攻齐。

信陵君:魏公子,安厘王之弟,封于信陵,称信陵君。他是连横抗秦之著名人士,有食客3000人。公元前258年,秦围赵邯郸,形势危急,信陵君窃符救赵,杀魏将晋鄙,夺得兵权解邯郸之围,因而留赵居住10年。后秦大军攻魏,连败魏军,于魏危难之际,信陵君借得赵军10万人,并组织燕、韩、楚、魏、赵五国联军,在今陕县和华阴县连败秦军,将秦军赶至函谷关以西。

平原君:赵公子,赵惠文王之弟,名赵胜,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养士3000人。公元前262年,秦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坑赵卒40万,并乘胜围邯郸。在赵国面临城破国亡之际,平原君协助赵王组织守城,并说服赵王派使臣去魏、楚求救。魏王畏秦,虽发兵10万,却于进军至赵魏边境时,停滞不前。平原君之夫人,乃信陵君之姐姐,于是平原君致信信陵君:“请公子看在姐姐的情分上,立即发兵来救邯郸10万人的性命!”于是信陵君乃设计夺得魏军指挥权,发兵救赵。与此同时,平原君又亲带20名门客,赴楚求救,终于说服楚王命春申君率楚军救赵。在赵、楚、魏三国军队联合作战下,秦军腹背受敌,大败而回。

春申君:楚公子,名黄歇,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他有门客3000人。他于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封于吴,号春申君。他曾奉命援赵,解邯郸之围,使秦东进战略受挫。公元前256年,他为楚灭鲁。有门下舍人李园,先以其妹献春申君,有娠之后,又劝春申君将自己的妹妹献给楚王,生子立为楚太子。楚王死后,郎中朱某曾预言李园将杀春申君以灭口,建议春申君先发制人,春申君不听,后果为李园伏兵所杀。

封禅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典礼。“封”指筑土为坛祭天,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上去祭天,表示受命于“天”。“禅”指祭地,在泰山下的一些小山举行。实质上,封禅是一种具有政治目的、又带有神秘特点的祭祀活动。传说上古时代及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说法。秦汉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举行过封禅仪式。

破釜沉舟

秦末农民起义,烽烟四起。秦军困赵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赵王歇向楚怀王心(陈胜遇害后,项梁、项羽等便拥立原楚怀王之孙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求援,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北上救赵。宋义率大军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畏缩不前,项羽便杀掉宋义,领军继续前进。当部队渡过漳河后,项羽命令把所有的船只凿破,沉到河里;再把做饭的锅也全部砸碎;每个士兵只带三天的干粮,向秦军进攻。项羽带领部队以宁愿战死也不回来的决心,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战斗,大败秦军,解了巨鹿之围。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成语由此而来。

鸿门宴

秦末,刘邦与项羽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后来刘邦抢先进入关中,项羽大怒,率大军准备攻打刘邦。这时刘邦驻军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南),兵力10万。项羽驻扎在新丰鸿门(今西安东北),拥兵40万。刘邦自知不是对手,亲率100余名骑兵与张良、樊哙来到鸿门向项羽道歉。在宴会上,项羽的军师范增令项羽的堂弟项庄进去借舞剑助兴为名,借机杀死刘邦。项伯拔出剑来与项庄对舞,借以掩护刘邦。危急时刻,张良出帐,令樊哙带剑执盾闯入,使刘邦借口乘隙脱逃。项羽当断不断,放走了羽翼渐丰的刘邦,为自己留下了祸根。

七国之乱

汉高祖刘邦在铲除韩信等异姓王的过程中,为了巩固刘家政权,大封同姓诸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诸侯王的权势越来越大,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文帝时,著名政治家贾谊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向文帝提议采取措施。文帝将一些大诸侯国分成若干小国,但未能奏效。至汉景帝,御史大夫晁错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削藩”的主张。但这却成了诸侯王反叛中央的一个借口。吴王刘濞联合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淄川王六个诸侯,以“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于景帝三年(前154)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叛乱之初,景帝顾忌各诸侯国的强大势力,忍痛杀掉晁错,以安抚各诸侯王。但刘濞“清君侧”是假,篡君位是真,不仅不退兵,甚至自封为“东帝”。这促使景帝下决心平定叛乱。经过三个月的战争,七国的叛乱被平定了,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的打击。景帝乘机将诸侯王的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政权。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委派张骞为特使,率100多人的使团出使西域。但是,张骞的使团出了阳关不久,便遭到匈奴骑兵的袭击,一行人全部被俘。张骞在被关押了10年之后,终于找准机会逃了出去,到了大宛国,然后再从大宛到了康居国,最后历经艰辛到达了大月氏国。可是大月氏已迁徙,不想再跟匈奴打仗了。张骞只得再从大月氏国到大夏国(今阿富汗)。在考察了大夏国后,张骞启程回国,途中再次被匈奴捕获,又被扣留了1年多,后于公元前126年回国。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却打通了一条通往西域的通商之路。汉武帝非常高兴,封他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这时汉朝已三次大胜匈奴。张骞率领庞大的马队,带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等特产,从西域各国换回了毛毯、貂皮、骆驼以及葡萄、黄瓜、芝麻等商品。

张骞出使西域,大大增进了汉和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张骞开拓的从长安到西域各国的通商之路,成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汉末军阀割据

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一带);

刘虞、公孙瓒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

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东南部、河南东部);

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今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以北);

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

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

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

刘璋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

张鲁占据汉中(今陕西南部);

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据豫州(今陕西东部、河南西部);

马腾、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

三顾茅庐

官渡之战后,刘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处境十分艰难,无奈只好带领关羽、张飞、赵云等将投奔荆州刘表,暂居江夏。寄人篱下,大业无成,刘备心中甚是着急。为此,他多方延揽人才。后经当时名士徐庶的推荐,他亲自前往襄阳隆中访问隐居在那里的琅琊名士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沂水县南)人。他从小就死了父母,跟着叔父在荆州避难。十七岁那年,叔父去世,他就在隆中卧龙岗盖了几座草屋种地读书。他胸怀大志,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杰出人才,就像卧龙岗上的一条卧龙,终有一天要腾空而起,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卧龙先生”。

刘备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刘备无功而返。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再次去拜访,不料这次诸葛亮又不在,只好作罢。第三次去时,诸葛亮刚回来,正在午睡。刘备于是静静地在门外等候,直待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心,便赶忙将刘备兄弟迎进屋内。刘备进屋与之交谈,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刘备大喜过望,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从此刘备十分看重诸葛亮,诸葛亮也为刘备鞠躬尽瘁。后来,诸葛亮显露出非凡的才能,为刘备建立蜀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三国之一的蜀国灭亡,蜀国后主刘禅被司马昭俘虏。一次,司马昭(魏国大将军)宴请刘禅,席间表演蜀国乐舞,刘禅的侍从都感到悲伤,刘禅却看得很高兴。司马昭见此情形,问刘禅:“你想念蜀国吗?”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也。”事后,刘禅原来的大臣郤正悄悄对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这样问您,您应该哭着回答‘先辈的祖坟远在陇蜀,我的心因怀念西蜀而悲痛,没有一天不想念。’然后闭上眼睛。这样,司马昭可能会放我们回去,我们就可以再招兵买马,以图恢复汉室江山。”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就将郤正所教的话说了一遍,然后闭上眼睛。司马昭说:“这话怎么像是郤正的话?”刘禅惊讶地睁开眼睛说:“正是郤正这么教我说的。”司马昭和他左右的人都禁不住大笑起来。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建国后不久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大祸乱,它自公元290年宫廷政变起,至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立晋武帝第25子司马炽为晋怀帝止,前后持续了16年。“八王”指的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为止,“五胡十六国”时期共历时135年。

东汉以来,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开始向长城以内和黄河流域一带移动。他们的不断内迁,给当时中原地区与汉族封建政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史称“五胡乱华”。所谓“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较主要的北方少数民族。十六国则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实际上共有20国。

文成公主入藏

7世纪上半叶,青藏高原上崛起了一个强盛的吐蕃政权,在赞普(国王)松赞干布的统治下,国力强盛。松赞干布渴慕唐风,希望能和大唐和亲,三次遣使入唐进贡请婚。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感其诚意,让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次年初,文成公主在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吐蕃边境迎接文成公主入藏。为示友好,松赞干布特按唐朝礼仪举行了迎亲仪式,与李道宗相见时执子婿之礼,以示敬意。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技工、书籍、种子等等,把先进的唐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汉藏关系的友好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玄武门之变

唐朝刚建立不久,李世民就和皇太子李建成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当时,李世民手下拥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秦琼、尉迟恭等一批志士豪杰。但是太子李建成也非等闲之辈,他协助李渊处理政务颇得器重,在朝中有不少支持者,同时他还联合了齐王李元吉。双方为了赢得主动,不惜收买对方属官。李建成收买李世民重要将领没有成功,而李世民则很轻易地收买了李建成麾下较低级的官员。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李建成和李元吉绞尽脑汁。凡是有调动兵马的机会,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把李世民的部将调离。这样,他们之间由明争暗斗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公元620年,突厥南下犯边,李建成向高祖推荐李元吉出征,并拟调秦王(李世民)府中大将尉迟恭等出征,谋划趁机杀掉李世民。这个消息很快传到李世民那里,他立即决定里应外合,先发制人。次日晨,李建成、李元吉早朝。李世民设伏兵于玄武门(宫城北门),射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不久,唐高祖李渊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上皇帝,就是唐太宗。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唐太宗即位时,取年号为贞观。在整个贞观年间,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的政策,如实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通过租庸调法,减轻了赋役;注意增殖人口,赈灾备荒;兴修水利,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由于这些措施的实行和当时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广大农民群众有了一个生产的和平环境,劳动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贞观政要》描绘当时的情景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这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卓越的政治才能是分不开的。他亲眼目睹了在农民起义打击下既富且强的隋朝顷刻而覆,而且“惕焉震惧”,常以“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训警示自己,大臣也不断用这些话进谏。君臣同舟共济,励精图治,使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从贞观年间起步的这股经济发展势头,一直保持到百年后的唐玄宗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继太宗之后又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上台伊始,厉行均田制度,改革吏治,使一度中断的清明政治得以继续,从而促使社会经济、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这种情形因为主要持续在玄宗前期的开元年间,所以被称为“开元盛世”。

垂帘听政

在我国君主专制社会里,皇帝亲临金銮殿处理政务大事。当皇帝不能上朝亲政时,就由皇后或太后临朝听政。皇后在大殿皇帝御座后面,用帘子遮挡的方式听政,是从武则天开始的。《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安史之乱

唐玄宗执政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混血胡人,狡诈多智,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权力集中,兵力雄厚。他早就觊觎唐朝的统治权,在经过10年准备之后,最终于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九日,公开举起了反叛的旗帜。当时,守边部队大大超过中央禁军,因此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陷洛阳。次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随后向长安进军。唐玄宗手足无措,仓皇逃往四川。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次年,叛军内部火并,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刺死其父,自己当了皇帝。郭子仪趁此机会,在回纥骑兵的帮助下,发动反攻,大败叛军,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逃往相州,叛军主要将领史思明投降。此后,叛军势力日渐衰落。763年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在广阳附近被迫自杀,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落,朝廷无力收回叛军的兵权,只得任命降将张忠志(后被赐名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分别为成德、幽州、魏博节度使,这就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第一批藩镇势力——“河北三镇”。他们倚仗自己手中的兵权,独立掌握势力范围内的赋税、户口,不报中央,也不听从朝廷的任免调遣,或父子兄弟相传,或军将自行代立,中央只能事后承认,藩镇成了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继“河北三镇”之后,内地也相继出现了藩镇割据的现象,他们或兴兵作乱,对抗中央;或时叛时服,割据地方,藩镇之间和藩镇内部也不断爆发争权夺地的战争。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期朝臣间的一场党派之争。牛党的党首是牛僧孺,他和李宗闵等人是进士出身的官僚的代表。李党的首脑是李德裕,是门荫出身官僚的代表。牛党重科举,重诗赋,因为诗赋是进士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李党则相反,重经术,重门第,屡次向皇上请求废除进士科,代表着没落的门阀士族的要求。牛党主张对割据的藩镇姑息妥协,反对用兵;李党则力主削藩伐叛,强化中央集权。

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在以后的50多年里,相继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统治黄河流域,历史上总称为五代;而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又先后出现了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10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五代十国”由此而来。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年仅7岁的周恭帝继位,无法管理政事,国家政局开始动荡不安。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掌握着后周的军事大权。公元960年春,他令人谎报北汉和辽会师夹攻,并奉命带兵北上。大军行至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在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的共同策划下,将士将黄袍强加于赵匡胤身上,欢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回师京城,部下强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在军事上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赵匡胤非常清楚,自五代以来,朝代的更替基本上是随着军权的得失而转移,为了防止“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类的事件重演,他就必须设法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

赵匡胤在即位第二年(961)的秋天,在宫中专门宴请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劝他们不如多积金帛,独自享乐,放弃兵权,到地方广置良田美宅,既可以享乐一生,又可以使君臣相安。这些将领们明白了赵匡胤此举的目的,于是纷纷上表称病,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太祖欣然同意,罢免了他们的军职。不久,太祖以同样的方法罢免了各藩镇的节度使。这样,禁军与藩镇的兵权都集中到了赵匡胤手里。

澶渊之盟

北宋前期,辽的力量逐渐强大。辽军常到黄河流域骚扰掳掠。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军大举攻宋。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澶州北城(今河南濮阳),矛头直指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当时东京与澶州仅一河之隔,形势对北宋十分不利,朝廷上下手足无措。宰相寇准极力劝说真宗御驾亲征。十一月,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把几千个前来攻城的辽兵杀得落花流水。在随后的战斗中,他们又射死了辽军先锋萧挞览,狠狠打击了辽军嚣张的气焰。辽军士气低落,寇准力主乘势进军,收复失地。但宋真宗不敢与辽军决战,于是宋辽进行议和。宋真宗派曹利用赴辽营谈判,条件是不准割地,岁币(北宋政府每年给辽、西夏的钱财等物)“百万之下皆可许”。寇准觉得岁币数太多,就对曹利用说:“不得过30万;过30万,我斩了你。”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辽国皇帝称宋朝皇帝为兄;宋每年向辽进贡20万匹绸缎和10万两银子;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相互侵犯,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辽撤军后,宋真宗也班师回京。

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澶州附近有古湖曰澶渊,故得名)。

靖康之变

宋徽宗时期,原本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兴起。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了金国。当时,宋朝北方的辽国已江河日下,宋朝乘机联合金国攻辽。但是,宋朝长期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所以在宋、金联合击辽的过程中,主要依靠金军作战取胜,而宋朝的军队则显得缺乏战斗力。因此,1126年,金国灭辽后,便决定大举进攻宋朝。强大的金国军队很快打到了宋朝京城开封。宋徽宗恐慌至极,连忙退位,让太子赵桓继位,自己则逃到南方的镇江去了。宋钦宗即位,年号“靖康”。抗战派李纲主持开封事务,得到军民的支持,士气一时十分旺盛,金兵败退。

金兵北撤后,宋朝统治者以为万事大吉,又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金军在经过一个夏天的休整后,再次南侵。这时,宋朝的主和派控制了朝政,他们一心只想求和,根本不组织力量进行抵抗。开封很快就被金军攻破,宋徽宗与宋钦宗皆被俘。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军将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宗贵戚等3000余人以及许多技艺工匠,还有北宋朝廷的各种仪仗、器具、珍宝、藏书、地图等,全都带往北方。当时的开封城几乎被席卷一空,北宋王朝也从此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土木堡之变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擅权,朝政日乱,边防空虚。这时,蒙古瓦剌部强大起来。瓦剌首领也先梦想恢复“大元一统天下”,便极力向中原扩张。公元1448年,也先派2500人进京卖马,王振按人对他们赏赐,却擅自降低马价。也先以此为借口分兵四路来犯,并亲率大军攻打明军。王振怂恿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以树君威,英宗应之。然而仓促出兵,行伍不整,粮饷不齐,士气十分低落。八月初一明军抵达大同,也先诈败,诱明军深入。明军先头部队中伏击而大败。王振听到前方军队失败,惊慌失措,挥师急退。在回军路上,王振不听大同总兵让英宗速入紫荆关的建议,反邀英宗到自己的老家蔚州巡游,以耀乡里。行40里后,王振又想到大军会踏坏他家乡的庄稼,急令军队转道宣府,耽误了许多时间。十四日停驻在土木堡时,被瓦剌军队追上并团团围住,明军被围困两天,人马无水喝,陷入困境,英宗遣使请和。也先假装言和,当明军移营出城时,瓦剌军乘机四面围攻。明军仓促间人仰马翻,死者无数。英宗被俘。战斗中,护卫将军樊忠义愤填膺,将王振一锤击死。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官员也死伤50余人。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部边防更加危急。这次事件也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戚继光抗倭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九州一带的封建诸侯纠集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遇到机会就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猖獗。浙江、福建一带的大地主、大商人勾结倭寇,共同抢劫分赃,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很大威胁。明政府委派20多岁的戚继光到浙江防倭。他见明朝军队腐败,没有战斗力,就招募强悍有志的农民和矿工16000人,组成新军,进行严格训练,制定了严格的军纪。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人们称为“戚家军”。戚继光又根据沿海的地形环境特点,创造了一种火器、弓箭相互配合的新战术,使倭寇的重剑、长枪无法施展威力。

公元1561年,戚家军在人民的支持下,在浙江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连打了9次胜仗,全歼那里的倭寇,史称“台州九捷”。戚家军使倭寇闻风丧胆,纷纷败退。公元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被肃清。

明末宫廷三大案

“梃击案”:万历年间,明神宗专宠郑贵妃。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封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封郑贵妃所生朱常洵为福王。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一个名叫张差的男子,直闯朱常洛所居住的慈庆宫,逢人便打。张差被拘后,供出主使者是郑贵妃内侍庞保、刘成。一些大臣上疏请求追查此案。神宗无意深究,令郑贵妃向太子解释。最后,神宗下令处死张差,了结“梃击案”。

“红丸案”:万历四十八年(1620),神宗崩逝。太子朱常洛即位,年号泰昌,是为明光宗。郑贵妃深恐光宗对她记恨,便百般讨好光宗,又巴结最受光宗宠爱的李选侍,请求立她为皇后。李选侍则以请立郑贵妃为皇太后作为报答。但因大臣们反对,事未成。不久,光宗患病,服下一粒红药丸后,感到舒服许多,思进饮食。这天下午他又服一丸,不料第二天凌晨,光宗便驾崩了。众大臣因对光宗之死无据可查,只将崔文升发往南京,李可灼遣戍。是为“红丸案”。

“移宫案”:光宗死后,皇长子朱由校即被李选侍控制。李选侍将皇长子阻于暖阁,不准大臣入见。太子东宫伴读老太监王安就欺骗李选侍说,只让皇长子出去与众臣见面后即返。朱由校被扶出乾清宫,立即被众臣拥至文华殿,旋送往慈庆宫,准备择日登基。乾清宫本是正宫,是天子、皇后所居之处,李选侍居之,使朝臣深感不安。朱由校遂颁布特旨,命李选侍移居仁寿宫,改日再徙哕鸾宫,又以“私盗宝藏”罪名收押太监李进忠等人。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之后,皇长子朱由校即皇帝位,年号天启,是为明熹宗。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便相继来到东方,最先来到东方的是葡萄牙人。

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满剌加(马来亚)。随后,他们不时骚扰中国沿海。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通都指挥黄庄,以岁纳保金二万两为条件请移泊于澳门海面。1553年,葡萄牙人又进一步贿赂通海道副使,称船只遭遇风浪,货物被浸湿,请允许在澳门晾晒货物,于是葡萄牙人便在澳门筑屋居住,并扩大住宅区,建筑城墙、炮台,自设官吏,使澳门成为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国的据点。就这样,澳门逐渐沦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其父降清,郑成功泣劝无效,遂与父决裂,募兵抗清。他以金门、厦门为基地,速建一支兵锐将勇、纪律严明的水陆部队,取得3次抗清胜利,威震东南。清廷围剿失败,遂劝降,但郑成功不为所动。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把台湾作为其域外领地。1661年,郑成功召集诸将讨论收复台湾的问题。在此之前,岛上人民不堪荷兰殖民者不准岛上人民与大陆交通联系的禁令,纷纷渡海,并带来了翔实的台湾军事形势图,促使郑成功下定收复台湾的决心。四月三十日,郑成功的军队顺利抵达台湾海面,在何斌的引导下避开荷军的炮火,利用涨潮,于荷军疏于防守的北航道淤浅地带顺利地从鹿耳门登陆。在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郑成功指挥军队从海陆两方面向荷兰侵略者展开了猛烈攻击。荷兰人在赤嵌城受困8个多月后不得不宣布投降。1662年2月1日,荷兰统帅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非法占领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人被赶了出去,台湾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八旗

满族人自称“旗人”,这个称谓源于满族一种独特的制度。早先的满族人以游猎为生,出猎时,往往10个人一组,称为“牛录”,首领称为“额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为适应连年战争的需要,于1601年对牛录组织进行改组,每300人被编为一个牛录,各牛录分别以黄、红、蓝、白四色旗为标志,这就产生了四旗。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后来又增加到八旗。努尔哈赤正式建立起八旗制度:每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即旗),分别以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八种颜色的旗帜为标志,这就是最初的八旗。满人入主中原后,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为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旗;下五旗为由诸王、贝勒率领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旗。上三旗作为皇上的亲兵,担任保卫皇帝的任务,下五旗则驻守京师及各地。

三藩之乱

清朝入关后,封明朝三位降将吴三桂、尚可喜(后为其子尚之信)、耿继茂(后为其子耿精忠)为王。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下令撤藩,决定收回三人的军权、财政权及用人权,结束其各拥兵自重、独霸封地的局面。

清廷下令撤藩后,“三藩”之首的吴三桂十分生气,便密谋叛清。康熙十三年(1674)一月,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等清朝官吏后,自称周王,并挥师湖南,清兵措手不及,节节败退。随即,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等部纷纷起兵响应。至此,三藩之乱开始。

吴三桂的兵势强大,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他目光短浅,并没有乘势追击,贻误战机,给了清政府喘息的机会。康熙帝从容迎敌,并清楚地认识到祸首是吴三桂,三桂灭,诸藩散。战争进行了两年多,战场形势逐渐发生逆转,西面叛军王辅臣投降;东面耿精忠作战不力,势穷乞降;不久广东、广西的尚之信也放下武器。这期间,吴三桂病死,其子吴世藩继位。康熙二十年(1681),清军攻下昆明,吴世藩自杀。尚之信在1680年被赐死,耿精忠被俘后解至京师处死。这场历时8年、蔓延10省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下来。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位时期出现的繁盛局面。

康熙帝即位之初,铲除了以鳌拜为首的满族贵族中的保守势力。他强调“满汉一视”,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百年盛世奠定了基础。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巩固边疆,消除割据,反对分裂。他先后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两度亲征准噶尔部的叛乱;抗击沙俄的侵略,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与俄国签订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的《尼布楚条约》。这些行动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为清朝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雍正帝在位期间,继续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并于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中央政权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乾隆帝最终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挫败沙俄对我国西北领土的扩张野心。之后他又于天山南北路分置伊犁将军、参赞大臣,对新疆地区实施统治和管理,还击败廓尔喀(尼泊尔)对西藏的入侵。他还颁行《钦定西藏章程》,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实施重大改革,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规定达赖、班禅及其他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均须在驻藏大臣监视下进行,并呈请中央朝廷钦定批准。

经康、雍、乾三代平定叛乱、反击侵略的斗争,最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经济方面,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注重发展生产,采取废除满族贵族的圈地、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即将原明代藩王庄田免费给予原佃户耕种,佃户改为民户,田地永为世业)等措施;并调整赋役制度,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此外三帝还经常大规模地蠲免钱粮,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为发展生产,三帝在位期间,先后治理了黄河、永定河,并在江、浙修筑近300里长的海堤,以治理水患,保护农业生产。经过百余年的恢复和发展,至乾隆中叶,社会经济水平已达到并超过明代。康、雍、乾三帝,在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加强皇权,设军机处,实行奏折制度,根绝宦官干政,制定严苛的刑法,严厉镇压反叛;且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严密的统治网络,极大地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统治的百余年间,国力强盛,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的统一得到极大的巩固,被史家誉为“康乾盛世”。

清宫四大奇案

顺治出家:顺治生前好僧,曾以“佛门弟子”自称。顺治十八年正月,朝廷突然以大丧告天下,说年仅24岁的顺治死了。然而另有一传说,说顺治没死,而是因为皇贵妃董鄂氏死了,他过于伤感,离开皇宫到五台山出家去了。

雍正继位:雍正名胤禛,为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皇帝生前并无意传位于他,倒是对十四子颇为倚重。后来雍正爬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件事成了众说纷纭的谜。历来传说是雍正与尚书隆科多合谋将遗诏“传位十四子”篡改为“传位于四子”,使雍正名正言顺地成了继位人。不过对这一传说也有人提出异议,主要是“于”和“於”,在当时绝不通用,这一看法也有一定道理。

雍正之死:雍正上台后,大肆杀戮,大搞文字狱,害死了不少人。当时浙江学者吕留良,评论时文犯了忌,死后被人告发,吕留良被戮尸。传说吕氏家族中,除孙女吕四娘逃出外,其余全被杀死。后来吕四娘学得绝技,终于割去了雍正的脑袋。据说,雍正暴死后,是用黄金刻了个脑袋入殓的。

光绪之死:光绪名载湉,本是慈禧太后妹夫醇亲王的儿子。慈禧亲生儿子同治19岁死后,慈禧便选中了这个只有4岁的姨侄儿做了皇帝。不过,光绪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处处受制于慈禧。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直到戊戌变法失败,慈禧便干脆把光绪囚禁于瀛台。由于光绪死于慈禧之前,因此,过去有慈禧毒死光绪一说。近来从故宫档案中查到有关资料,认为光绪确系病死。

虎门销烟

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侵略者对华鸦片走私泛滥全国,造成深重的民族灾难。为此,林则徐在1837—1838年任湖广总督期间,设立禁烟局,严查烟具和鸦片,大张旗鼓地禁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提出“重治吸食”的主张,林则徐上疏支持,道光帝决心戒烟,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东禁烟。林则徐在广东省内大力禁烟,颁布《禁烟章程十条》,严惩贩卖、吸食鸦片者1600多名,收缴烟土、烟膏46万多两,烟枪4万余支,同时还收缴外商鸦片20283箱,2119麻袋,合计2376254斤。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在虎门海滩,林则徐亲自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将所缴鸦片用盐卤和石灰浸化的办法加以销毁。成千上万的群众观看了这一次禁烟活动。“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和英美鸦片商贩的嚣张气焰。

鸦片战争

1840年6月,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派出一支由48艘军舰、4000名士兵组成的侵略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性的鸦片战争。由于林则徐在广东作了充分准备,侵略军为了避免在广东作战,沿海北上,转攻厦门,被邓廷桢率领的爱国官兵击退,侵略军又转攻浙江,侵占定海,继而进攻天津海口,威胁北京。昏庸无能的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主降的琦善到广州议和。琦善同英军签订了《南京条约》,答应割让香港和赔款给英国。道光帝认为这个和约有损清朝尊严,决定对英作战,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务。1841年2月,英军再次进攻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奋力反抗,激战中,老将关天培壮烈牺牲,清军400多将士全部战死,虎门要塞落入敌手。此后,战事不断扩大,英军舰艇驶至南京下关江面,陈兵南京城下,逼迫清政府谈判。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太平天国

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遂向北进军。同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至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洪秀全按当初拜上帝会聚众时排的顺序(“拜上帝会”拥上帝为天父,耶稣为天兄,洪秀全为二兄,冯云山排行第三,以下是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规定西王以下俱受东王节制。同时,颁布了《太平礼制》、《天历》,进行了整饬军纪、清除内奸等工作。

太平军在永安休整半年后,1852年4月突围北上,围桂林,占全州,攻长沙,克岳州。在进军途中,萧朝贵和冯云山不幸牺牲。1853年1月,太平军攻占武汉。同年2月,太平军水师东下,陆师夹岸并进,于3月29日攻占南京,遂在南京定都,改称天京。这样,太平天国起义的旗帜从金田村插到了南京城。

火烧圆明园

1856年,英国与法国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向中国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广州。1858年5月,他们又北上天津,侵占了大沽炮台。急于息战的清朝统治者,被迫在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一年后,中国和英、法之间交换《天津条约》文本的时候,英、法两国军队再次北上,他们拒绝了清政府规定的由北塘进京的路线而去进攻大沽,驻守大沽的清军给予坚决的回击。8月,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得手后,立即进逼通州。在通州,他们与中方的谈判破裂。10月5日,英法联军借口中方扣押了他们的人,开始进攻北京城。清军在侵略者面前兵败如山倒,侵略者更加有恃无恐。10月6日,他们闯进了圆明园这座艺术宫殿。面对无数的珍奇财宝,英、法军官率先抢劫,然后又纵兵自由掠夺。参加抢劫圆明园的每一个士兵口袋里有了2万、3万、4万甚至100万法郎。劫后的圆明园面目全非,能拿走的东西都被侵略者拿走了,拿不动的都被侵略者毁掉了。为了掩盖他们的邪恶行径,侵略者在6日和8日两次焚烧了圆明园,大火延续了几个日夜。这个凝聚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血汗、综合中西建筑艺术、聚集古今艺术品的壮丽宫殿和皇家园林成为一片废墟。

近代不平等条约

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百余年时间内,英、法、美、日、俄、德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我国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协定。下列是10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签约日期  签约国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中、英

望厦条约  1844年7月  中、美

黄埔条约  1844年10月  中、法

瑷珲条约  1858年5月  中、俄

天津条约  1858年6月  中国分别和英、法、俄、美签订

北京条约  1860年10、11月  中国分别和英、法、俄签订

伊梨条约  1881年2月  中、俄

中法新约  1885年6月  中、法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中、日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中、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

甲午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镇压。在清政府派叶志超率军进入朝鲜后,日本也趁机派兵在朝鲜仁川登陆,占领了汉城。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出朝鲜,遭到日本的蛮横拒绝。日本政府借口要帮助朝鲜政府改革内政,继续增兵,人数远远超过清军。7月23日,日军俘虏了朝鲜国王,扶植傀儡政权。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牙山口外丰岛海面附近的清军船舰。不久,又进攻牙山附近的清军,挑起了战争。8月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光绪二十年(1894)八月十三日,在李鸿章的命令下,招商局用轮船五艘运兵12营前往增援平壤清军,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定远号”等16艘北洋舰艇护航。于十八日上午返航途中,被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率领的“松岛号”等12艘日舰袭击,丁汝昌果断下令迎战。在战斗中,日舰利用航速快、炮位多的优势,在新式战舰“吉野号”的带领下,避开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主力舰,绕到后侧攻击两翼小舰,以首炮狂轰定、镇两舰背面,将北洋舰队的队形打乱,使其陷于被动。丁汝昌负伤后,依旧坚持指挥旗舰“定远号”炮击敌船;“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看见军舰重创,失去战斗力,下令开足马力向“吉野号”撞去,要与之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沉,全舰官兵250多人壮烈牺牲。这场战斗共持续5个小时。北洋舰队战舰损失5艘,死伤官兵1000余人,日舰损失战舰数艘,死伤600余人。

义和团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侵略的深入,外国传教士的活动也越来越猖狂,他们勾结地方官吏,到处欺压人民,清政府又采取反动的“扶教抑民”政策,因此,各地反教会运动汹涌澎湃。这个时期,山东受害最甚,甲午战争期间山东遭到日寇的蹂躏,战后德国强租胶州湾,英国强租威海卫。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1899年,终于在山东酿成大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的“反清复明”的民间秘密组织,参加者主要是贫苦农民,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义和拳的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1899年,山东清平县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同年夏天,清政府转变了对义和拳围剿打击的政策,改为抚剿兼施。毓贤接任山东巡抚后,建议朝廷承认义和拳为合法民间团练,将义和拳正式改名为义和团。从此以后,义和团争得了合法地位,各地义和拳也先后改称义和团。毓贤对义和团的宽容招抚政策,使山东义和团很快扩展壮大,团众四处攻打教堂,驱逐教士,与同教士狼狈为奸的地方官员作对。1899年秋,山东省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率先举起了“兴清灭洋”的大旗。此后“顺清灭洋”、“保清灭洋”、“扶清灭洋”等口号相继出现,后来大都统一为“扶清灭洋”。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山东义和团向北迁移。1900年夏天,义和团在北京、天津地区迅速发展,东北、山西、内蒙、河南等地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六月下旬,八国联军出兵中国,仓皇出逃的慈禧太后为了向洋人“求饶”,下令清剿义和团,义和团运动随之失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01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庇能(今马来西亚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和海外与东南各省的代表举行秘密会议。会议决定召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

1911年1月,黄兴与赵声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以黄兴和赵声为正副部长并负责领导起义。除了分派革命党人前往长江流域联络革命团体响应外,他们还着手在广州设立办事、联络、藏军械以及制炸药的秘密据点30多处,并且发动广州新军、防营、巡警、南海与惠州等地会党参加起义。他们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组织成一支800人的敢死队,并计划分10路向广州进攻。原定4月13日起义,由于同盟会员温生才8日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省城戒严,起义没能如期发动。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建立起义指挥部,并决定在4月27日起义。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林时爽、方声洞、林觉民、朱执信等敢死队120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当时总督张鸣歧已经逃走,黄兴于是率众焚烧督署后冲杀出来,并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卫队发生十分激烈的巷战。他右手断两指依然坚持指挥,最终只剩下一人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

这次起义因未广泛发动群众,加上陈炯明以及姚雨平没有及时率部响应,从而导致起义失败,起义人员多数战死,其中包括林时爽、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事后,由善堂殓收72具烈士遗骸,合葬在广州城外东北郊红花岗。同盟会员潘达微认为“红花”虽艳,却不如“黄花”斗霜傲雪,觉得“黄花”之风骨更能表现烈士精神,遂改名黄花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由此而来。

辛亥革命

1911年爆发了以武昌起义为代表的一系列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因为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所以称之为“辛亥革命”。1911年春夏之交的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同年9月,文学会和共进会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宣传革命,为起义作准备。由于反动势力的破坏,革命党人决定提前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广大新军士兵一举解放了武汉三镇。随后,各省相继发起武装起义,纷纷宣告独立。1912年3月,革命党人逼宣统退位,推翻了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政府。

五四运动

一战以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但中国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归还山东等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被转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山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随后,游行学生遭到警察镇压,32名学生被逮捕。北京众多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罢课,通电全国各地表示抗议,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随后长沙、天津、武汉、上海、南京、济南、广州等地的学生纷纷响应,学生爱国运动扩展到全国。在巴黎的中国代表也拒绝签字。

6月3日,北京政府下令查禁学生联合会,逮捕上街讲演的学生近千人,激怒了全国人民。上海人民首先行动起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六七万工人联合举行了政治大罢工。上海的“三罢”斗争,很快影响了全国20多个省、150多个大中小城市,形成了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终于迫使北京政府释放了全部被捕学生,免去曹、章、陆的官职。同日,国务总理钱能训辞职。11日,总统徐世昌也提出辞职。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巴黎和约。“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驻扎在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守军沈阳北大营突然发动袭击。这就是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

18日22时20分,离北大营约800米的柳条沟方向,一阵爆炸声突然响起,埋在柳条沟铁轨下的炸药爆炸,将铁轨炸开一米多宽的缺口。紧接着,关东军的一个中尉立即用报话机,向大队本部和日本在沈阳的特务机关报告,诬称中国军队破坏由他们管理的南满铁路,从而挑起战事。这时,事先准备好的全副武装的日军,开始攻击预定目标,同时沈阳附近的日军大炮向北大营猛烈轰击。

突然发生事变,营房里的官兵闻声而起,与日军展开殊死的战斗。由于东北军大部分执行了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一夜之间,日本侵略军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城。次日,长春陷落。从9月18日至25日短短的一周内,日军占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并控制了12条铁路线。1932年1月1日,日本侵略军向锦州发动总攻。中国驻军三万余人在不准抵抗的命令下,很快撤入山海关内,锦州失陷。

就这样,东北数十万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致使日军在3个多月时间内,占领了东北全境。从此,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以武力占领了东北全境。为了对东三省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帝国主义决定建立一个脱离中国的独立国家,于是把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看做是最合适的人选。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发表《建国宣言》;9日,溥仪举行就职典礼。1934年1月,“满洲国”改名“满洲帝国”,溥仪坐上皇帝宝座,实际上只是日本人控制的工具。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满洲国”对东北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掠夺了许多宝贵的资源,杀害了成千上万的中国百姓。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卢沟桥进攻,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第二十九军吉星文部浴血奋战,多次击退日军。史称“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卢沟桥横跨永定河,距北平只有30里,且是华中地区通往北平的唯一通道。事变前夕,日伪军已从北、东北、西北对北平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卢沟桥就成为日军进攻北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首攻目标。当时,中国驻守在平津一带的是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总兵力约10万人。

7月7日夜10时,日军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卢沟桥以北的龙王庙一带进行以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夜间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谎称一名日兵“失踪”,无理要求立即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正义拒绝。但日军仍蛮横坚持要派兵入城,并称“要以武力保护前进”。为防止事态扩大,中国军队经与日方反复交涉,约定双方派官员前往调查。正当双方交涉之际,日军又反诬遭到龙王庙附近中国军队的突然射击,于是随即向宛平中国驻军发动猛烈攻击,强占宛平东北沙岗,并炮击卢沟桥。当地驻军第219团吉星文部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还击。日军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皆被中国守军击退。由此,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在日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唆使下,日军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历史上称之为“南京大屠杀”。

13日,约有十余万难民与被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被日军逼至燕子矶江边的沙滩上,数十挺机枪疯狂扫射,霎时间,尸体蔽江,至少有5万人惨遭杀害。14日,日军又在汉西门外集体屠杀难民和非武装军警7000余人,江岸尸体纵横,血流成河。15日夜,日军将俘虏的南京军民9000余人押至上元门外鱼雷营江边,进行了集体屠杀,仅9人侥幸逃生。16日,日军在下关煤炭港、鼓楼四条巷一带屠杀数万人。17日,日军又在下关上元门屠杀无辜百姓3000余人,在三叉河杀害四五百人。18日,日军在下关草鞋峡将中国男女老幼5.7万人集体残杀,“先用机枪扫射后,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骸骨悉数投入江中”。在这前后,日军还在上新河一带残杀中国被俘军人及难民28730人。

一时间,南京尸骸满地,血染大地,成了一座血腥的人间地狱。在短短的六个星期内,超过30万中国人民被日军惨杀,其中包括很多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这些禽兽展开烧杀劫掠“大竞赛”,用劈脑、砍头、挖心、切腹、水溺、火烧、活埋、机枪扫射等各种惨无人道的手段,疯狂屠杀中国人。除此之外,日军还疯狂地对妇女进行强奸,对和尚和尼姑也进行残杀和奸污。在大肆抢掠财物的同时,日军将全城约三分之一的房屋焚烧、毁坏。

日军的暴行,激起中国人民极大的仇恨,更坚定了中国人民誓死捍卫家园、驱逐侵略者的决心。

中国古代朝代名称的由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而称其政权为“夏”。历史学家范文澜则认为,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称“殷”或“殷商”。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秦本为古部落,其首领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后来又因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来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建都长安,后期迁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之称。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因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晋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而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攻下长安建立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任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因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故其国号曰“金”。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领袖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两人的称号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洲”,把“金”改为“清”。“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中国历代都城

朝代  都城  今所在地址

夏  安邑  山西夏县北

商(后期)  殷  河南安阳

西周  镐京  陕西西安

东周  洛邑  河南洛阳

秦  咸阳  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  长安  陕西西安

东汉  洛阳  河南洛阳

魏(三国)  洛阳  河南洛阳

蜀(三国)  成都  四川成都

吴(三国)  建业  江苏南京

西晋  洛阳  河南洛阳

东晋  建康  江苏南京

隋  大兴  陕西西安

唐  长安  陕西西安

北宋  东京  河南开封

南宋  临安  浙江杭州

西夏  兴庆  宁夏银川东南

辽  上京  辽宁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金  会宁、中都、南京  分别为今黑龙江阿城南、北京、开封

元  大都  北京

明  北京  北京

清  北京  北京

中国历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第三次: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第四次:清代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领导人:陈胜、吴广。

起义地点: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

口号或主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绿林赤眉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17年(西汉末)。

领导人:王匡、王凤、樊崇。

起义地点:绿林山莒县。

口号或主张:“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黄巾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184年(东汉末)。

领导人:张角。

起义地点:巨鹿。

口号或主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隋末农民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611年。

领导人:王薄、翟让、窦建德、杜伏威。

起义地点:长白山瓦岗、河北、江淮。

唐末农民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874年。

领导人:王仙芝、黄巢。

起义地点:长垣、冤句。

口号或主张:“冲天、均平”。

王小波、李顺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993年(北宋)。

领导人:王小波、李顺。

起义地点:四川青城。

口号或主张:“均贫富”。

方腊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1120年(北宋)。

领导人:方腊。

起义地点:青溪。

钟相、杨幺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1130年(南宋初)。

领导人:钟相、杨幺。

起义地点:洞庭湖。

口号或主张:“等贵贱、均贫富”。

红巾军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1351年(元末)。

领导人:刘福通、韩山童、郭子兴、朱元璋。

起义地点:颍州。

明末农民起义

起义时间:公元1628年。

领导人: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

起义地点:陕北。

口号或主张:“均田免粮”。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

孝文帝改革(北魏太和八年)

王安石变法(北宋中叶)

戊戌变法(清末时期)

中国皇帝之最

最长命的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8岁。

最短命的皇帝:东汉殇帝,不到1岁即夭折。

即位时年龄最小的皇帝:东汉殇帝,刚过100天。

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女皇帝武则天,67岁即位武周皇帝。

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康熙皇帝,跨62个年头。

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金末帝完颜承麟,即位仅仅1天即战死。

嫔妃最多的皇帝:晋武帝,后宫佳丽达10000多人。

子女最多的皇帝:清康熙皇帝,36子,20女。

古代、近代、现代

古代:世界古代史,一般认为从地球上发现人类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

近代:世界近代史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现代:世界现代史始于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

基于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互相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称为社会。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于一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它的高级阶段)等五种社会形态。

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下游,公元前3000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会用几何学计算面积,修建了闻名于世的金字塔。

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即两河流域),公元前18世纪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奴隶制国家。国王汉谟拉比主持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巴比伦人建造了空中花园。他们把7天作为一周,这是现在7天一星期制度的起源。他们在天文、历法和数学等方面作了杰出贡献。

古中国:古老的中华民族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建立了奴隶制国家,从商朝出现甲骨文起就有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商朝铸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左右,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古代印度就出现了奴隶制。古印度人发明了至今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计数符号,使十进位制完备起来。后来,阿拉伯人采用了它,并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世界十大古文明

苏美尔文明: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现在伊拉克境内)。持续时间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主要成就是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最早发明楔形文字(写于泥块之上)。主要城市是启什、拉格什和乌尔。

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沿岸。持续时间为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525年,主要成就是用石块建大庙宇和金字塔,发明象形文字。主要城市是诺索斯和菲斯托斯。

巴比伦文明: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现在伊拉克境内),持续时间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538年。主要成就是制定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是最古老的书面法律之一;出现了许多科学家和数学家,最早以60进制计算分和秒。主要城市是巴比伦。

腓尼基文明:位于地中海东海岸。持续时间为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42年。主要成就是发明一种字母系统(以后希腊字母即是根据腓尼基字母编成的);善于剪裁服装和制造各种商品;在全世界进行贸易;善于航海。主要城市是俾布罗斯、推罗、西顿和乌加里特。

希伯来文明:位于现在以色列和约旦境内。持续时间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87年。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伟大的文学,最重要的是《圣经》中的《旧约全书)(大约写于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150年之间);著名的以色列国王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了一座大圣殿。

亚述文明:位于现在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流域,持续时间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612年。主要成就是组建使用铁器的最伟大军队,这有助于他们打了许多大胜仗。主要城市是尼微和亚述城。

希腊文明:位于现在希腊的南部地区。持续时间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197年。主要成就是建造许多雄伟壮丽的建筑物,雕刻出了许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写出了许多伟大的诗歌和戏剧;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首创民主概念。主要城市是雅典、斯巴达、底比斯和科林斯。

波斯文明:位于从印度河到爱琴海的广阔地域(在帝国最强盛时期)。持续时间为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331年。主要成就是用泥、砖和石块建了许多雄伟的大宫殿;在他们的壁画中出现了许多传说中的野兽;创立了用小马快递的邮政制度。主要城市是波斯波利斯。

罗马文明:位于从罗马往西到英格兰、往东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十分辽阔的土地上。在古罗马的鼎盛时期,罗马文化遍及地中海周围的所有国家。持续时期为公元前735年年至476年。主要成就是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行政官员,首创从中心突破,从而控制周围地区的战略战术;允许被占领国家成立自己的政府来管理自己;动用军队来铺路,以求改善占领区人民生活。主要城市是罗马城、庞贝和拜占庭。

玛雅文明

公元前10至公元9世纪,玛雅人在中南美洲北达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岛,南达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地生活。公元4世纪至公元9世纪是玛雅文化的昌盛时期。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创造了古代人类文明的奇迹。例如,玛雅人从野生植物中筛选和培育出玉米作为主要粮食,还种植甘薯、可可、番茄、南瓜及豆类等作物,至今它们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玛雅文明还体现在建筑、雕塑等方面。建造于1600多年前的玛雅神殿,高60多米,分15层,整座神殿由几万块重达一吨的花岗岩堆砌而成,令人叹为观止!

在整个古代美洲的文明史上,玛雅文明堪称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摇篮。但是,玛雅文明到公元8世纪前后就中断了。至于玛雅文明消亡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它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前12世纪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各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爱琴文明最早起源于克里特岛,然后传播到希腊大陆和小亚细亚。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发展到它的全盛时期,不久突然衰落,爱琴文明的中心转移到希腊半岛的迈锡尼。

木马屠城计

公元前12世纪前后,在小亚细亚西北部,曾经发生了一场长达10年之久的大战,称为“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因“木马计”而永留史册。

当时,希腊半岛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王国,又称为城邦。小亚细亚半岛的特洛伊王国王子帕里斯将全希腊最美丽的女人斯巴达王后海伦夺走并带回到特洛伊。斯巴达人不能忍受这一奇耻大辱,他们发誓要攻破特洛伊城,夺回海伦。在阿伽门农的率领下,希腊各城邦组织了一支10万人的舰队,浩浩荡荡向特洛伊城进军。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10年之久。最后,希腊人佯装撤军,并留下了一匹庞大的木马在海滩上。特洛伊人见希腊人撤走,欢呼雀跃地将木马拉回城里,把它当做胜利的战果。夜晚,特洛伊全城欢庆“胜利”,却放松了警惕。而此时,并未远离的希腊军队悄悄地袭近特洛伊城。就在特洛伊人得意忘形之际,从木马腹中钻出一个个希腊勇士,与城外的大部队里应外合,一举攻陷了特洛伊城。

腓尼基

腓尼基是地中海东岸古国,约在当今叙利亚和黎巴嫩沿海一带。因特产紫红染料得名(腓尼基Phoenicia,希腊语意为“紫红色国度”)。该名源于一种海生介壳动物,从中可提取用于制作染料的物质,由此制成的染料呈紫红颜色。

腓尼基人为古代著名商业民族,公元前1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商业殖民活动。腓尼基地处西亚海陆交通枢纽地带,很早就有较发达的商业和航海造船业,过境贸易和海外贸易成为腓尼基的大宗财源。人们称腓尼基是古代“地中海上的马车夫”。

经商贸易活动加速了腓尼基氏族社会的解体,贫富分化引起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了阶级国家的产生。到公元前2000年末,腓尼基出现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城邦,主要有乌加里特、俾布罗斯、西顿和推罗。

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出兵巴勒斯坦,攻陷耶路撒冷,灭了犹太王国。几乎所有的犹太富裕阶层、手工业者均被掳到巴比伦。这些俘虏大部分变为奴隶,这在犹太历史上被称为“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居鲁士在攻陷巴比伦城后释放了被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并允许他们重返耶路撒冷。于是,一部分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耶路撒冷的神庙,确立起祭司贵族统治的神权政体,臣属于波斯帝国。

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所特有的一种阶级制度。公元前20世纪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白种人部落陆续涌入印度,征服了当地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入侵者自称“雅利安人”,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是造成印度社会形成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的根本原因。

“种姓”一词,在梵文中称为“瓦尔那”,意思是颜色、品质。古代印度有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都是白种人,他们身为祭司贵族,掌握着神权,通过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来主宰社会,因此,社会地位最高。刹帝利大多是武士,就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和各级官吏。他们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与军事权,地位仅次于婆罗门。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组成了印度社会的统治阶级。吠舍是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指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大多数为奴隶。第一、二种姓为统治阶级,第三、四种姓为被统治阶级。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称为“不可接触者”。婆罗门认为,谁要是接触到了贱民的身体,就会遭遇灾祸。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因此最受鄙视。

虽然1950年印度从法律上去掉了历史上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但是种姓问题依然是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雅典国家

雅典位于希腊半岛东南部的阿提卡半岛上,由爱奥尼亚人创建。雅典逐步发展成为闻名的古希腊奴隶共和制城邦国家。公元前7世纪起,雅典贫富分化加剧,除了自由民与奴隶的对立外,又发生了贵族与平民的对立。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十分激烈。公元前594年到公元前509年,执政官梭伦和克里斯提尼分别进行了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以财产多少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废除原有的以血缘原则划分4个部落的制度,改由以地域原则划分成10个部落。这样就形成了雅典国家。

温泉关血战

波斯国王大流士死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发誓要征服希腊。公元前480年,他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军力,向希腊进军。波斯军渡过了赫勒斯邦海峡,占领北希腊后,来到德摩比勒隘口。这是中希腊的门户,关前有两个硫磺温泉,所以又叫“温泉关”。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300名斯巴达勇士扼守温泉关,凭借温泉关的险要的地势,打退了薛西斯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列奥尼达和300勇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次战役中阵亡的波斯士兵有2万多人,宁死不屈的斯巴达勇士让薛西斯胆战心惊。温泉关失陷后,雅典人放弃了雅典,双方在萨拉米斯湾展开了海战,雅典人消灭了波斯舰队,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

布匿战争

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古罗马与迦太基为了争夺地中海西部的统治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争。由于罗马人称迦太基的腓尼基人为“布匿”,所以这次大战在历史上被称为“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先后爆发了三次,从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前后长达120年之久。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夺取了西西里、科西嘉和撒丁岛。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初,迦太基人在统帅汉尼拔的指挥下连战皆捷,但后来罗马扭转局势,迦太基丧失了所有海外领土。最后一次布匿战争,罗马军队长期围困迦太基城,致使城内发生饥荒。公元前146年春,罗马军队发起总攻,突入迦太基城内,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迦太基人虽然顽强抵抗了6昼夜,8万多人战死,但终因寡不敌众,城市沦陷。战争结束后,迦太基尚存的5万居民全部沦为奴隶,城市被付之一炬。

布匿战争的胜利,确立了罗马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

角斗士

古罗马的角斗士,是经过角斗士学校训练,专门从事角斗以供奴隶主们观赏取乐的奴隶。公元前3世纪以后,不少富有的贵族奴隶主以训练、出租角斗士为职业。他们挑选体魄健壮的奴隶送到角斗士学校,学习剑术和其他武艺。科洛西姆角斗场是罗马最大的角斗场。这个角斗场于公元70年至82年修建,可容纳约5万观众。角斗士比赛时,一手执矛、三叉戟或短剑、短刀等进攻性武器,另一手握盾牌作防御,身穿护臂、护腿和皮条编成的头盔或面罩,但胸、背必须裸露。角斗比赛,有的是在角斗士之间互相厮杀,有的是角斗士与豹、狮、熊等野兽拼搏。取胜的角斗士可以得到戴着棕榈枝冠绕场一周的褒奖,表现特殊的可以获释放或赏赐。罗马奴隶主们便在角斗士的厮杀、惨死中取乐。罗马第一次举行奴隶角斗是在公元前264年,有3对角斗士进行角斗。公元前186年第一次举办角斗士与野兽拼搏的表演。从此以后,罗马举办角斗的规模逐渐扩大,角斗士的数量和角斗表演的天数也在增加。在罗马帝国时期,奥古斯都屋大维举办过8次角斗表演,每次观众达10万;图多斯在科洛西姆角斗场竣工后,举办了持续100天的角斗表演,约有3000个角斗士、5000头狮子、老虎或其他猛兽参加了角斗,绝大多数的角斗士都死在角斗场上。

斯巴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起义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它是由公元前73年到公元前71年古罗马奴隶角斗士斯巴达克领导的起义。

斯巴达克(?—公元前71年)是色雷斯人,他在与罗马军队的战斗中被俘,成了一名角斗士。公元前73年夏天,斯巴达克和200名角斗士,不堪忍受残酷的奴役,决心以战斗夺回自由。由于起义计划泄露,斯巴达克仓促举行起义,结果只有78名角斗士冲出重围,逃到维苏威火山。

起义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奴隶和破产农民纷纷响应,不到一年时间,队伍就扩大到12万人。他们突破罗马军队的包围,向北挺进,直抵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又挥师南下,一直打到意大利的最南端,准备渡海去西西里,但没有成功。他们突破了被派来镇压起义的奴隶主克拉苏设下的防线,向东进军。后来起义部队发生内讧,在同罗马军队决战中,斯巴达克和六万战士英勇战斗,最后壮烈牺牲,起义失败。

犹太王国

公元前922年希伯来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犹太王国。

公元前12世纪,从事游牧的希伯来人进入巴勒斯坦,形成部落联盟。后来北方各部落统一为以色列王国,南方各部落统一为犹太王国。大约公元前10世纪,犹太国王大卫统一两王国,建立以色列犹太国家,定都耶路撒冷。这是最早的犹太王国。大约公元前935年,第二代国王所罗门死后,又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独立为以色列王国,南部由所罗门继承者统治,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灭以色列。公元前597年爆发新巴比伦和犹太之间的战争。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586年攻破耶路撒冷,灭了犹太王国,并将犹太人掠至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波斯帝国

古代的波斯帝国疆域辽阔,贸易发达,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波斯位于现今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波斯帝国曾是古代西亚地区的奴隶制国家。在波斯帝国兴起前,伊朗高原先后出现过巴比伦和米底两个国家。公元前7世纪后期,米底和巴比伦结成同盟,灭亡了亚述帝国,米底统治着波斯。公元前553年,居鲁士二世统一了波斯各部落,打败了米底王国,建立起了阿黑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成为波斯王。公元前540年,波斯占领了吕底亚。公元前538年,波斯攻陷巴比伦,统一了整个西亚地区。不久,居鲁士又挥师东进,进军中亚。居鲁士死后,他的儿子冈比西斯继承王位,继续对外扩张。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了埃及。冈比西斯死后,居鲁士的女婿大流士粉碎了国内的政变,登上王位,称大流士一世。随后,他亲率大军平定了叛乱的西亚各国,俘虏了9个国王,重新确立了阿黑明尼德王朝的统治。大流士平定帝国境内的动乱后,继续向外扩张。公元前518年,大流士远征到印度河的西北部,然后挥师西向威胁希腊。雅典等希腊诸城邦联合抗击,于是爆发了一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希波战争”。波斯帝国在大流士统治时期达到极盛。它的疆域东起印度河,西至爱琴海,北达里海,南到埃及,成为当时地域空前的大帝国。后来亚历山大东征灭亡了波斯。

马其顿帝国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时,位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王国。马其顿在腓力二世统治时期成为军事强国。它利用希腊城邦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普遍衰弱的机会,多次发动对希腊的侵略。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希腊会议,确立了马其顿在希腊的霸权。后来在亚历山大当政期间,马其顿又通过一系列战争,先后消灭了波斯帝国,攻占了埃及,又远征印度,终于建立起了马其顿大帝国。但是,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础上的马其顿帝国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内部充满了反抗与矛盾。随着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的病逝,帝国随即分裂,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在西亚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在马其顿本土建立了安提柯王朝。

日耳曼人大迁徙

日耳曼人居住在古罗马帝国的北部地区,有20多个分支,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等。纪元初年,这些日耳曼人散居在多瑙河以北、北海和波罗的海以南、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的大约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约从公元4世纪下半期开始,这些被罗马人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的各个部落纷纷进入罗马帝国的境内,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浪潮。日耳曼人大迁徙运动波及中欧、西欧、南欧和北非等广大地区,前后绵延200多年。

日耳曼人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受匈奴西迁的影响。东汉和帝时(89年),窦宪带兵出塞,次年打败北匈奴,部分北匈奴人被迫向西迁徙。西迁匈奴人经过中亚,进入欧洲。在公元4世纪时,他们占领了黑海北岸地区,将原来定居在这个地区的日耳曼人中的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击败。东哥特人归附匈奴,而西哥特人被迫西迁,并向罗马帝国皇帝请求避难。

然而,大量西哥特人却被罗马统治者贩卖为奴。遭受欺压的西哥特人奋起反抗。公元378年,西哥特人与罗马人在阿德里亚堡展开决战。罗马军队遭到惨败,皇帝阵亡。罗马帝国的统治遭到致命的打击。公元417年,西哥特王国建立。此后,日耳曼人中其他各族均纷纷建立王国,如汪达尔人建立的“汪达尔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的“英吉利王国”等等。

大化革新

公元645年,日本皇室和一部分要求改革的贵族发动政变,消灭了苏我氏的势力,并拥立孝德天皇即位。第二年,孝德天皇就发布了革新诏令。由于孝德天皇的年号为“大化”,所以,这次改革就称为“大化革新”。

这次改革包括四项内容:第一,废除贵族私有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实行土地公有制;第二,建立中央集权;第三,确定行政机构;第四,编制户籍。这次改革意义十分巨大,它结束了奴隶式的以部民劳动为主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宣告了以班田劳动为基本生产方式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并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从此,日本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814年,被称为“罗马人的皇帝”的查理曼帝国国王查理大帝死了。30年后,他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了三分帝国的和约。莱茵河以东地区划归日耳曼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

东法兰克王国的统治地区包括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士瓦本和图林根5个公国。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的政权,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他先后占领了西法兰克王国的洛林公国以及易北河以东的勃兰登堡,在易北河口建立了什列斯维希边区。公元951年,萨克森王朝的鄂图一世侵占了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和布尔戈尼。公元961年,他又出兵帮助教皇约翰十二镇压了反抗教皇的运动。为了报答鄂图一世,教皇于公元962年加冕他为皇帝,并宣布新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到公元12世纪时,这个帝国又加上了“日耳曼民族”的字样。从此以后的840多年,德意志王国便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或称“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其疆域包括现在的德国、意大利、捷克、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瑞士等国的大部分地区。

神圣罗马帝国虽然疆域辽阔,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11世纪至13世纪,帝国皇帝与教皇为争主教任命权,经常冲突。13世纪末叶起,皇权衰落。1806年,在拿破仑的压力下,神圣罗马帝国被废。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

土耳其人的祖先就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突厥人。其中的一支塞尔柱突厥人于11世纪时迅速崛起,占领了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接着又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一带的领土,建立起塞尔柱土耳其国家。奥斯曼土耳其人也是突厥人中的一支,最初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国家。到14世纪初,在首领奥斯曼的领导下,这一支突厥人逐渐强大起来。1326年,他们夺取了拜占庭帝国的布鲁萨城,在那里定都,建立起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历史上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并将它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的城市),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16世纪,它先后侵入伊朗,占领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它甚至向西侵入欧洲的腹地,曾攻陷当时属于匈牙利的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兵临维也纳,成为又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17世纪,帝国开始衰落。20世纪初,帝国不断遭到列强宰割,于1922年被推翻。

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战争

公元17世纪中叶以前的世界历史称古代史,这其间著名战争有:美吉多之战(公元前1469年发生在巴勒斯坦)、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公元前449)、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公元前404)、亚历山大东侵(公元前334—公元前324)、高卢战争(公元前58—公元前51)、罗马内战(公元前49—公元前31)、拜占庭—波斯战争(公元6年至7世纪)、十字军东征(1096—1291)、百年战争(1337—1453)、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意大利战争(1494—1559)、荷兰独立战争(1566—1648)、朝鲜壬辰卫国战争(1592—1598)、英国内战(1642—1649)、俄瑞战争(1656—1809)、北方战争(1700—1721)、四国同盟战争(1718—1720)、七年战争(1756—1763年)等等。

阿拉伯帝国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用了20年时间,通过伊斯兰教的影响力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联合起来。他定都麦加,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阿拉伯贵族推举他的岳父阿布·伯克尔继承了他的王位。阿布·伯克尔在位期间,平息了部落反抗,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在以后几任哈里发统治时期,阿拉伯人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他们首先向东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发动进攻,占领了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和开罗。同时又进攻波斯,占领两河流域,夺取了巴格达,北达高加索山。公元651年,阿拉伯人灭亡了波斯人的萨桑王朝,将整个伊朗并入了自己的版图。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再一次大举征伐。在占领北非全境以后,他们越过海峡,进入欧洲,占领了西班牙。在东方,阿拉伯人又征服了中亚细亚,把疆界推到中国唐朝的边境,还进占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经过约100年的扩张,阿拉伯人的国家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封建军事大帝国。中国历史上将这个庞大的帝国称为“大食”。

到了公元11世纪,阿拉伯帝国产生了许多内忧外患,哈里发的势力严重衰落,其领地仅剩下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两河流域。公元1055年,塞尔柱土耳其人攻入巴格达,成为阿拉伯帝国疆域内的实际统治者。到了公元1258年,第三次西征的蒙古大军荡平了巴格达,杀死了统治者哈里发,灭亡了阿拉伯帝国。

拜占庭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急剧衰落,走向灭亡,在其废墟上建立起许多新的欧洲国家。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抵抗住风风雨雨,前后维持了千年之久。

拜占庭帝国建国时,版图包括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西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以及地中海各个岛屿,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查士丁尼当政时期(527—565),拜占庭疯狂向西扩张,倾力举兵西进。公元533年,拜占庭帝国的铁蹄踏进汪达尔王国。公元535年,又移兵意大利,向东哥特王国进攻,受到东哥特人民的奋力抵抗。拜占庭在意大利艰难作战20年,终将东哥特王国消灭,但自己也损失惨重。东哥特的战事还没有结束,拜占庭大军又踏上远征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的征程,并将西班牙东南部以及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里群岛占领。至此,查士丁尼的西征才算结束。查士丁尼在对外扩张的同时,还大兴土木,修造了许多大型建筑,其中以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最为著名,成为东正教的宗教中心。查士丁尼所有的辉煌战绩都以国库耗尽、劳民伤财为代价。他死后,不仅他的扩张事业难以为继,就是现有的局面也难以维持。公元568年,拜占庭军队被赶到意大利南部。

12世纪末,塞尔柱突厥人入侵,拜占庭无力抵抗,向罗马教皇发出求援信,于是西方国家发动了臭名昭著的“十字军东征”。拜占庭引狼入室,元气大伤。此后,拜占庭帝国虽然恢复了帝位,但仅剩下海峡弹丸之地。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最终将君士坦丁堡攻陷,拜占庭帝国灭亡。

吉卜赛人

目前,全世界约有几十万吉卜赛人,他们主要分布在欧洲,其中以居住在西班牙和法国的吉卜赛人的人数最多。

吉卜赛人的由来,历来传说不一。有人把“Gypsy”(吉卜赛)一词与“Egypt”(埃及)联系起来,认为他们来自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有的说“吉卜赛”原来是一个埃及铁匠的名字,因为他拒绝做钉死耶稣的铁钉,就被赶出埃及。他带领全家流浪各地,现在的吉卜赛人就是他的后裔。从吉卜赛人的肤色、外貌和某些生活习惯来看,这一说法似乎可信。但18世纪的一个学者却认为吉卜赛语言属于印度语系,因此便认定吉卜赛人来自印度。后来便有人说,在10世纪或更早时,雅利安人及后来的阿拉伯人入侵印度,一部分印度人被迫流亡国外,成为现在的吉卜赛人。还有一种说法是印度王子送给伊朗王子一支200人的印度乐队,后来伊朗与阿拉伯人作战,200人的印度乐队参战,随军流落到欧洲,这一说法又成为现在吉卜赛人擅长音乐的根据。

吉卜赛人没有一定的住处,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男子多半靠修补铜器、镀锡,做马贩子,做咖啡店的乐师生活;妇女则多半靠编筐子、算命、看手相以及各种巫术生活。

骑士

骑士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最低阶层,以服骑兵役为条件,获得国王和领主的俸禄。贵族子弟从小都要经过骑士的训练,到21岁时,才够资格经过“授甲仪式”而成为一名真正的骑士。骑士作为职业军人,以攻城略地为生,以舞刀弄剑为乐,凶狠好斗是他们的习俗和特点。他们以勇于作战、遵守诺言、不说谎话为信条。如果有人对骑士的勇敢忠诚和言行表示怀疑,那便是对他莫大的侮辱,定要进行决斗,拼个你死我活,以正名誉。对贵妇保持勇敢和忠诚也是骑士的一个重要信条。这是因为,贵妇人在骑士年轻时扮演了教育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因此她们永远是骑士最尊敬最爱慕的偶像。他们对妇女的尊敬,后来逐渐形成欧洲“上流社会”的一种交际礼俗。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指的是1096至1291年间,罗马教廷、西欧封建主和大商人们打着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的旗号,对地中海东岸各国发动的侵略性远征。这次战争因参加者都在胸前和臂上缀有“十”字符号而得名。十字军前后共发动了8次东征,遭到当地人顽强地反抗。1291年,十字军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被穆斯林攻陷,宣告了十字军东征的彻底失败。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新文化运动”。它首先起自意大利,然后波及周边地区。文艺复兴反映了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其思想核心的要求。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赞美文化和科学,反对禁欲。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文学、政治、宗教等各个领域展开,它批判教会和封建制度,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并涌现出但丁、莎士比亚、马丁·路德、培根、哥白尼、伽利略等一大批优秀人物。这场运动对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英法百年战争

公元14世纪初到15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封建王朝为争夺封建领地进行了长期战争,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100多年,史称“百年战争”。

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做了英国国王,同时在法国占有大片领地。此后,这种领地不断扩展,于是英王与法王的矛盾和斗争不断加剧。为了争夺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和富庶的弗兰德尔地区,从1337年起,两国终于爆发了战争。

战争初期,英军获胜,甚至俘虏了法国国王。后来法军虽然一度转败为胜,但因统治集团内讧,英国军队又长驱直入,占领巴黎,整个法国都有沦陷的危险。此时,战争的性质就由原来的非正义战争,转变为法国人民反抗英军侵略的战争。法国人民在女英雄贞德的领导下,英勇抗英,英军节节败退,1453年法国终于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是地主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夺取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圈占土地是为了养羊,所以圈地运动被形象地比喻为“羊吃人”。

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欧洲的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许多贵族地主纷纷投资利润丰厚的养羊业。由于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因此,地主贵族开始用暴力赶走农民,烧毁村庄,强占大片土地,围上篱笆,让土地长草,以便放牧羊群。农民丧失了赖以养家糊口的土地,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外出流浪。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把这种现象比喻为“羊吃人”,他说:“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样的驯服……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凶蛮,甚至可以把人吃掉。”

尼德兰革命

“尼德兰”一词的原意为“低地”。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尼德兰”原来是指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特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势低的地区。不过,这里所说的尼德兰,专指今天的荷兰。

尼德兰原属神圣罗马帝国,公元1463年正式建国,公元16世纪初归属西班牙。西班牙对尼德兰进行了残酷的经济剥削,西班牙的国库收入半数来自尼德兰。到了公元16世纪中叶,尼德兰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愿再受西班牙的剥削,决心以资产阶级革命来反抗。公元1566年,尼德兰城市平民和城郊农民捣毁教堂,破坏圣像,成为这场革命的起端。西班牙统治者派出大军镇压,妄想把革命淹没在血海中。他们叫嚣“宁可留一个贫穷的尼德兰给上帝,也不留一个富裕的尼德兰给魔鬼”。尼德兰人民组织了游击队,从海上和陆上打击敌人。公元1572年,尼德兰北方爆发大起义。在莱顿城的战斗中,尼德兰守军尽管被围城数月,粮尽势危,却高喊“我们会吃掉自己的左手保卫右手”,拒绝敌军的劝降。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西班牙被迫于公元1609年签订停战协定。独立的荷兰共和国诞生了。

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后来欧洲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榜样。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指17至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活动。他们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用平等、自由、民主和法制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是启蒙思想的核心。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旗手,他的思想涉及到哲学、文学、历史、政治、戏剧等各个领域,一生中有许多著述。他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人身、思想、出版、信仰等不可剥夺的权利。

滑铁卢战役

1814年,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了厄尔巴岛。在这个一万多居民的小岛上,他可以继续称皇,并领有一支一千多人的部队,但在英军的监护下不得离开岛屿。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趁负责监视他的英国军官回国办理私事之机,秘密逃离厄尔巴岛,成功登上法国海岸。波旁王朝的士兵纷纷倒戈,高呼“万岁”,重投拿破仑的麾下;法国人民欣喜若狂,成千上万人护送他重返巴黎。路易十八仓皇逃出巴黎。3月20日,头戴三角帽、身着皇帝服的拿破仑像凯旋的英雄一样重新登上了王位。

拿破仑东山再起,反法联盟各国首脑惊恐万状地宣称拿破仑是世界和平的扰乱者和敌人。3月25日,英、俄、普、奥、荷、比等国迅速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70万大军,准备进攻巴黎。拿破仑迅速组建了30万大军,决定采取以攻为守、各个击破的战术,争取战场上的主动。

拿破仑率12万5千法军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插入位于比利时边境的英、普两军防线之间,割断两军的联系。6月16日,战斗打响。法军右翼主力7万人在林尼附近同普军主力8万人交战;左翼共5万兵力由猛将内伊指挥,控制通往布鲁塞尔的通道,牵制英军。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枪炮声、雷雨声交加,轰轰作响。到傍晚,法军已占领林尼,普军防线已被切断,但拿破仑没有乘胜追击,使得普军得以重新集结,对法军构成新的威胁。击溃了普军的拿破仑,又率大军转攻英军。威灵顿听到普军战败,害怕孤军作战,便迅速撤退到滑铁卢方向。拿破仑也率领法军尾随英军至滑铁卢附近。

威灵顿号称“铁公爵”,在战术上长于防守而短于进击。他率6万余英军、大炮156门,在滑铁卢村南布阵。拿破仑虽有270门大炮,但因为大雨的原因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阵地。拿破仑将总预备队置于中央后方,并正确判断出英军弱点在其中段,所以他决定佯攻英军右翼而重点攻击中部。6月18日上午11时,决定历史进程的时刻到来了。法军抢先向英军右翼开炮,形成对峙。下午1时,拿破仑按照计划,准备进攻英军中部,但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布吕歇尔率普军一部分及时赶到,拿破仑不得不从预备队中抽出两个骑兵师迎击布吕歇尔。同时,拿破仑急速传令格鲁希元帅增援,然后率部队猛攻敌军中部阵地。威灵顿顽强抵抗,双方伤亡都很大。下午6时,拿破仑令有“勇士中的勇士”之称的内伊元帅要不惜一切代价攻克英军中部,终于占领了圣拉埃村。英军无力支持,法军也疲惫不堪,双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军,谁先到达一步,谁就会左右历史进程,这是极其关键的历史时刻。

黄昏时分,终于从远处飞驰过来大队人马,当那支部队走近时,双方都看得非常清楚,那高高飘扬的是普鲁士军旗!顿时,英军士气高涨,疯狂地扑向有气无力的法军。拿破仑此时深知大势已去,乘马逃出战场,仓皇离去。

1815年6月21日,拿破仑败归巴黎。百万反法联军长驱直入进入法国边境。拿破仑第二次宣布退位,结束了他的“百日执政”。拿破仑想前往美利坚避难,但是英国舰队封锁了所有法国港口。7月15日,拿破仑登上英国军舰,再次被流放到位于大西洋南部、远离欧洲大陆的圣赫勒拿岛。

滑铁卢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时代。从此以后,滑铁卢成为了失败的代名词。

西欧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1831年和1834年,在法国纺织中心里昂先后爆发了两次工人起义。在1831年起义中,工人们在自己的战斗旗帜上写着:“不能劳动而生,就要战斗而死!”它是历史上最早发生的工人武装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1838年至1848年期间,英国工人阶级三次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在德国纺织工业中心西里西亚爆发的工人武装起义。这次起义一开始就意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私有制社会。

法兰西第一、第二、第三共和国

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21日,巴黎国民大会通过了废除君主制的议案,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上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它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热月政变后,又经过热月党人、督政府和执政府时期,被拿破仑一世所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所取代。

第二共和国:1848年2月,巴黎工人和革命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奥尔良王朝。临时政府迫于群众的压力,宣布实行共和制。这就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实行军事独裁后,第二共和国名存实亡。

第三共和国:1870年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第二帝国,直接宣布成立共和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直到1875年宪法通过后,才正式建立第三共和国。

普法战争

1870年7月19日,法兰西第二帝国发动了对普鲁士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是普法两国统治集团争夺欧洲霸权的王朝战争,这次战争,是由拿破仑三世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首先挑起的。他期望通过对普鲁士的战争,转移国内人民日益不满现状的视线,摆脱国内严重的政治危机,继续维持其反动统治;同时企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统一,并乘机夺取莱茵河左岸地区,实现其称霸欧洲的狂妄野心。以俾斯麦为首相的普鲁士政府、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也是求战心切,很早以来就想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并打败和削弱法国,占领矿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建立德意志帝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普法战争势不可免。

拿破仑三世因西班牙的王位问题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双方在在埃姆斯温泉进行谈判。虽然普王已劝利奥波德放弃西班牙王位,但拿破仑三世仍命令法国驻普大使要求普王再作一个书面声明,保证永不允许任何一个普鲁士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言拒绝,并把这次会见内容电告俾斯麦,但语气平和。俾斯麦立即认识到,“这将是挑逗法兰西牛的一条红巾”。于是故意将电文中的几个字篡改,使其含有侮辱法国之意,并在报上发表。这样,就在俾斯麦有意识的安排之下,这份被篡改了的“埃姆斯急电”终于点燃了战火。1870年7日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就此爆发。

法国军队的腐败无能注定了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战争开始后,法军便节节败退。色当一战,10万法军被围困,不得不投降。法国皇帝、法国元帅、39名将军和86000名士兵都成了俘虏,还有650门大炮也被普鲁士军队缴获。

色当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激愤的巴黎人民于9月4日举行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对法国长达18年的反动统治,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普鲁士并不满足于色当的胜利,乘胜大举进犯法国,9月19日,普军包围了巴黎。法国战败,德国统一的障碍也就不复存在了。1870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1871年1月,法国卖国政府同普鲁士签订屈辱的停战协定;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随后又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50亿法郎。

普法战争后,战败的法国不仅元气大伤,经济衰竭,而且大大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

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法国无产阶级在首都巴黎举行了震撼世界的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以“巴黎公社”命名的革命政权。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组织。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法军迅速溃败,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9月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第三共和国,但政权被资产阶级夺去。“国防政府”暗中进行卖国勾当,尔后接替“国防政府”的梯也尔反动政府公开卖国。1871年3月18日清晨,梯也尔派反动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于是巴黎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当晚,国民自卫军占领了巴黎市政厅和其他主要政府机关,梯也尔很快逃往巴黎郊区的凡尔赛,资产阶级政权第一次在历史上被无产阶级推翻了。3月19日,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宣告掌握了巴黎的政权,并宣布通过选举成立公社。3月28日,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巴黎公社光荣诞生了。

巴黎公社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但是法国和欧洲一切反动力量却视它为眼中钉。从4月2日开始,他们组织的反革命武装开始反扑。5月10日,凡尔赛政府与普鲁士政府签订《法兰克福和约》。5月20日,梯也尔匪徒在俾斯麦支持下对巴黎公社发起总攻,到5月27日,大部分工人区陷落。5月28日,巴黎公社失败。

大西洋奴隶贸易

由于奴隶贸易主要在大西洋东西两岸进行,所以“大西洋奴隶贸易”由此得名。它大体上经过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15—17世纪中叶。在这一阶段中,最早侵入非洲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国。此时的奴隶贸易多由私人出面,由国家支持并经营。他们的重要贸易据点和军事要地均设在大西洋两岸。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掳走的黑人还不多,在一千人左右。但是随着美国殖民地的开发和对印第安人的大批屠杀,美洲迫切需要大批的劳动力。从此,贩卖黑奴的规模越来越大。至公元16世纪中叶,每年大约有一万名黑人从非洲西海岸输往美洲。

第二阶段,公元17—1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是“大西洋奴隶贸易”的高潮时期。在此期间,欧洲海运发达的国家都蜂拥来到非洲西部海岸,参加奴隶贩运,并成立了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建立起组织严密的贩奴系统,而且动用正规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利益。

第三个阶段,公元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废奴运动蓬勃兴起,导致大西洋奴隶贸易日趋衰落,直到公元19世纪下半叶才基本停止。

万恶的奴隶贸易使大批的黑人丧生,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著名的美国黑人历史学家杜波伊斯估计,在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大西洋奴隶贸易中,至少有1000万黑人被送到美洲。同时他认为,每送到美洲1个黑人,至少会有5个黑人死于陆海运输途中。这样算来,非洲丧生的黑人在6000万左右。再加上公元17—19世纪阿拉伯人的贩奴人数,杜波伊斯认为,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至少1亿人。

日不落帝国

英国从16世纪末起便开始在世界五大洲强行侵占他国领土,扩张殖民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了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它的殖民活动愈发变本加厉。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它的殖民地面积达到33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国领土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亿,等于本国人口的9倍;对外输出资本的总额相当于法、德两国的资本输出的总和,位居世界首位,食利者阶层的收入超过对外贸易的4倍。由于其殖民地遍及世界,于是号称“日不落帝国”。

三国同盟、三国协议

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组成。它的核心是德、奥同盟。德、奥两国为共同对抗俄国,孤立和打击法国,在1879年10月秘密签订了同盟条约。后来,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为对付英、法伸向地中海的势力而投靠德、奥集团。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三国中的一方或两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强国的进攻,三国应协同作战。至此,三国同盟最后形成。

三国协约:由法国、俄国和英国三国组成。法、俄两国是在同德、奥的争夺和对抗中接近起来的。1891年,法、俄缔结咨询条约,双方同意在战争危险时,立即协商对策。接着,两国又缔结军事协定,规定如法国受德国或奥国的攻击,俄国要用全部力量进攻德国。英国为对付它的主要对手德国,被迫放弃一直采取的所谓“光荣孤立”政策。1904年,它与法国在殖民地问题上达成协议。英、法协约又促进了英、俄的接近。1907年8月,英、伊朗、阿富汗等在势力范围划分上达成了协议。英、法、俄在调整了三国的矛盾之后,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最后形成。

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原印第安人居住的北美洲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为满足殖民者发展生产的要求,大批欧洲人和黑人被作为苦力和奴隶输送到那里。这些移民及殖民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美利坚民族。他们为了摆脱英国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榨,发动了独立战争。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随后13个殖民地的群众先后开始组织武装力量袭击英军。1776年7月4日,参战各州召开联合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英国,成立美利坚合众国。1781年10月,英国投降,1783年在巴黎签订停战协议,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南北战争

独立战争以后,美国南方在种植园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着黑奴制,而北方则发展着资本主义的雇佣制。

美国南方的黑奴制同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制度格格不入,也极大地阻碍着整个美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1860年,以反对奴隶制出名的林肯当选为美国联邦政府总统。这使南方各蓄奴州的奴隶主十分恐惧,次年纷纷宣布脱离联邦,组成了南方同盟,并集合军队向北方发起进攻,从而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1861年4月,罗伯特·李率领南军与联邦军在布尔伦一带首战获胜。1862年罗伯特·李受命为南军总司令,并出奇制胜地成功阻击了联邦军对里士满的进攻。1862年8月在第二次布尔伦战役中又获得胜利。同年9月,在安提塔姆战役中,由于李将军的作战计划为联邦军所获,麦克莱伦将军的军团拦住了他的进攻,南军惨败。李将军率残部到达波托马克河对岸,重整旗鼓。1863年5月,在钱瑟勒斯维尔战役中,李将军付出极大代价取得胜利,迫使联邦军撤退。7月,联邦军与南军在葛底斯堡展开大战,南军惨败,从此失去取胜的希望。1864年5月,新上任的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以优势兵力进攻南军。1865年4月9日,罗伯特·李被迫在阿波马托克斯附近投降。美国南北战争至此结束。

明治维新

公元19世纪中叶,日本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与侵略者相勾结的幕府政权,因此,中下层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中的改革势力兴起了“倒幕”运动。1867年,江户幕府已日趋衰落,末代幕府大将军德川庆喜在“倒幕”运动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将政权交还给天皇。次年1月3日,日本天皇召开了有倒幕派皇族公卿、大名和武士出席的御前会议,发布废除幕府的号令,确定天皇为国家首脑,改年号为“明治”。随后,明治天皇建立起日本新政府,并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原来的各藩将领地和户籍交还国家;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直属中央集权政府统一领导;废除封建关卡,统一货币,鼓励工商业;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1885年,日本建立了内阁制。1889年,日本颁布了宪法,确立了近代天皇制。这一系列的维新措施,大大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这场维新运动是从公元1868年的明治元年开始的,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明治维新”。

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资产阶级窃取后,布尔什维克党就开始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准备。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7月17日,圣彼得堡50万人示威游行,遭到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七月流血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破裂,革命与反革命的搏斗到了最后的时刻。这时,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转入地下,并决定秘密举行武装起义。

10月,列宁秘密回到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很快通过了列宁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11月5日(俄历10月23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革命士兵逮捕了反动军官,把军舰开入涅瓦河,将炮口对准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6日晚,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了武装起义。次日清晨,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按照命令迅速占领圣彼得堡各战略要地和重要部门。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见势不妙,化装出逃。

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划破严寒的夜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向冬宫发起了猛攻。8日清晨,起义者占领冬宫,升起红旗,16名临时政府部长束手就擒。就在炮轰冬宫的7日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已归苏维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中旬,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会晤后,携同夫人前往塞尔维亚边境检阅奥匈陆军军队演习,然后乘车前往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访问。

斐迪南大公是个野心勃勃的军国主义分子,一心想凭借奥匈帝国雄厚的实力吞并整个塞尔维亚王国。这次演习便安排在被奥匈强占的塞尔维亚人居住的波斯尼亚进行,而当地的居民大多是塞尔维亚人。他们始终想摆脱帝国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斐迪南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塞尔维亚人的强烈憎恨。6月28日,当斐迪南夫妇检阅了演习部队,乘敞篷车访问萨拉热窝市时,塞尔维亚爱国军人团体的“黑手令”会员、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中学生普林西波,连放两枪把他们夫妇二人击毙。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就在斐迪南被刺的一个月后,即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不能容忍奥匈帝国的扩张,实行总动员。8月初,德国向俄、法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奥国向俄国宣战:8月23日,亚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就这样,萨拉热窝的枪声终于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指20世纪初发生在欧洲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同盟国包括以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为主的国家;协约国包括以英国、法国、俄国为主的国家。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殖民地与霸权而矛盾重重,尖锐对立。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成为战争的导火索。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投降而宣告结束。这场战争历时51个月,交战各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共计有3000万人受伤或死亡,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巴黎和会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法国巴黎附近的贡比涅森林签署了投降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英、法、美等27个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对战败国德国、奥地利等实行全面的清算,按照各战胜国的实力进行“分赃”,史称巴黎和会。

和会上,战胜国各有自己的打算,都想乘机大捞一把。和会从一开始就充满着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而实际操纵和会的是美、英、法。美国通过战争,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增,从一个债务国变为一个债权国,因此自认为有资格充当霸主的角色。英国想尽可能多地攫取德国的殖民地,但与此同时,它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又希望继续推行大陆均衡政策,利用德国来牵制法国。因此,英国并不愿意过分削弱德国。法国与德国从普法战争时就结下了“世仇”,所以它极想通过这次和会彻底摧垮德国,以便自己能在欧洲大陆独占霸主地位。日本对欧洲事务闭口不谈,它的如意算盘是继承德国在远东的殖民遗产,特别是取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

经过5个多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按照和约规定,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交国联代管15年,采矿权归法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以“委任统治”形式由各个战胜国予以瓜分;德国向美、英、法等国支付巨额赔款;德国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凡尔赛和约》使德国损失了1/8的领土,1/12的人口。此外,巴黎和会漠视中国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非法决定让日本继承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相继控制德国和日本的政权后,大力推行向外扩张政策。1931年,日本首先出兵占领了中国东北。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兵突袭波兰,英、法履行和约,相继参战,二战爆发。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同年12月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使战争范围进一步扩大。为推行统一的侵略政策,德、意、日三国结成了“轴心国”集团,而以苏、美、英、中为首的国家组成了反法西斯联盟,与轴心国作战。1942年,盟军通过中途岛海战、北非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扭转劣势,开始转守为攻。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8月,日本也宣布投降,二战以德、日的投降而宣告结束。这场战争波及范围极广,有61个国家和地区,约占世界4/5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的军民在5000万以上。

奥斯维辛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建立了许多集中营。在这些集中营里,坐落在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德国法西斯最大的一个“杀人工厂”。1939年波兰被德国侵占后,一个布满毒气室、焚尸场和化验厂的杀人工厂建立起来了。从1940年6月开始,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他们从火车上下来后,有劳动能力的男人和女人立即被送进消毒站。他们被剃光头发,换上一身破旧的囚衣,每个人的左臂都编有号码,还有一块颜色不同的三角布:红色是政治犯,黄色是犹太人,黑色是拒绝劳动的人。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则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毒气室从外表看一点都不可怕,这里有修剪得很好的草地,四周还有鲜花,入口处挂着“浴室”的牌子,播放着美妙的轻音乐。

“犯人”们进入“浴室”后,厚重的大门立即被锁上,“淋浴间”被密封起来。德国兵从屋顶上砌有蘑菇形的通气孔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淋浴间”里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最后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排气扇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焚烧,再将骨渣运到工厂磨成粉末,最后用卡车运到拉索河边,倒入河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有时一天竟毒死6000多人。

死人和“犯人”身上的黄金和贵重的物品被搜走了,死者的牙齿和头发被敲掉和剪下做法西斯的战略物资。有的“犯人”的脂肪被做成肥皂,有的人皮被剥下来做灯罩……

企图逃跑的人,会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从1940年第一批犯人运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到1945年1月集中营被苏联红军解放为止,这里被法西斯残酷杀害的人共有400多万,他们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其中有波兰人、俄罗斯人、匈牙利人、法国人、捷克人、希腊人、比利时人、美国人。

人类史上最大的屠杀

世界上最大的屠杀是阿道夫·希特勒对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他曾于1941年4月至1945年5月对犹太人进行灭绝种族的“最后处决”,先后总共有580万犹太人被迫害致死。

原子弹投向广岛

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用于战争的原子弹。这枚“梯恩梯”当量2万吨的核武器爆炸后,市区50160所建筑物中被摧毁40653所;市内12平方公里内的所有东西被大火焚毁;6.4平方公里内所有工业机器全部遭到破坏;先后死亡71379人,受伤68023人,其中受光辐射死亡的占20%~30%,射线病死亡的占15%~20%,冲击波及其他原因死亡的占50%~60%。

和平鸽

1940年8月的一天,德国法西斯军队攻占法国首都巴黎,著名画家毕加索正忧郁地坐在画室里,突然邻居米什老伯闯进屋来,一边用手抚摸着怀中的一只死鸽子,一边哭诉了德国法西斯匪徒打死他的小孙子、掐死他心爱的鸽子的经过,要求画家画一只鸽子,以纪念惨遭杀害的小孙子。毕加索安慰了伤心的老人,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挥笔画了一只鸽子。1949年,毕加索把这幅《鸽子》献给了巴黎世界和平大会。从此,鸽子成为和平的象征。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为日本所拒绝。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上午10时30分,日本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外相东乡茂德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而陆相阿南、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人则坚决反对无条件接受,主张除维护国体外,还要附带日本自行处理战犯,自主解除武装,盟军不得占领日本本土等条件,并扬言,如果无条件投降,就不如实行本土决战。9日下午,日本内阁举行例会讨论战与降的问题,亦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后日本天皇面谕采纳东乡外相提案。10日,日本政府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并通过驻瑞典和瑞士的公使馆将决定通告盟国。8月12日,美国代表中、美、苏、英答复日本,声明日本天皇必须服从盟国最高司令官并保证投降条款的实施。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朝鲜半岛的分裂

日本投降之前,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和苏联红军已解放了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美军此时尚在千里之外的日本冲绳等地,于是便紧急拟订了一个以北纬38度线为界,与苏联分区接受日军投降的方案。这就是人们所称的“三八线”。经苏联同意后,38度线便作为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的临时线而被确定下来,从而造成了朝鲜半岛事实上的分裂局面。

1945年9月,美国出兵占领了朝鲜半岛南部,随后李承晚等人组成军政府,并与美国一起组织了1948年5月南方的单独选举,根据选举结果组成了国会,7月20日国会推举李承晚为总统,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告成立。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朝鲜半岛北部宣告成立。这样以北纬38度为界,朝鲜半岛分裂成为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重新划定了军事分界线,但基本上维持了原来的“三八线”。

越南战争

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后,美国取代法国在越南南方进行殖民统治,扶植南越政权进行内战。1961年,美国发动了“特种战争”。特种战争失败后,美国于1964年8月开始轰炸越南北方。1965年3月,美国地面部队直接参战,战争升级为以美军为主的局部战争。美国空军对越南北方进行狂轰滥炸,据统计,美军所投掷的炸弹比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投掷的炸弹总和还要多好几倍。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美国开始推行“战争越南化”的政策,主要由美国扶植的南越军队与越南反美武装作战。

越南军民不屈不挠,同美国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73年1月27日,在越南军民的沉重打击及美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美国政府终于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上签字,从越南南方撤出全部美军。1975年5月1日越南南方全部解放,长达14年之久的美国侵越战争宣告结束。

德国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为1949年10月7日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部为1949年9月20日成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分裂的德国成为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砝码。1961年8月13日,东德在东西柏林间筑起了高墙。1975年8月13日,签署的欧洲安全文件确定了两德边界的“不可侵犯”,从而在国际法上肯定了德国的分裂。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以及东、西德之间经济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导致东德局势大乱,大批东德人逃到西德。1989年11月9日,东德被迫开放了柏林墙。1990年8月23日,东德决定10月3日加入西德,并使用西德国名、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在柏林。德国的统一标志着战后欧洲以德国分裂为基础、美苏分治为特征的“雅尔塔格局”的解体。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指的是伊拉克、伊朗两国由于边界争端而引起的战争。两伊战争始于1980年9月,共进行了8年。

伊朗和伊拉克因为边界问题,长期争执不休。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的调停下,两伊曾达成解决边界争端的协议。1979年,伊朗爆发了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公开支持伊拉克的什叶派教徒进行“伊斯兰革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少数民族闹事,两国关系迅速恶化。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全面爆发。

两伊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100多万人伤亡,损失数千亿美元。在联合国的多次调解下,伊拉克和伊朗终于接受了联合国598号决议,于1988年8月20日实现全面停火。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是指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发生的剧烈的政局变化。东欧剧变的共同特征是:⑴在政治上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以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⑵在经济上否定了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实行以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⑶指导思想上,大多数党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⑷在对外政策上,都不同程度地从对原苏联的依附转向西方,企图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东欧剧变基本上是以不流血为特征,因此西方媒介又称之为“天鹅绒革命”或“绿色革命”。

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全境,并宣布科威特为其第19个省。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后,无视联合国的决议和各国谴责,拒不撤军。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分别向海湾调兵遣将,组成多国部队,先后对伊拉克实施“沙漠盾牌”、“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等军事行动,收复科威特,并包围了伊军共和国卫队的3个步兵师和1个半装甲师,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场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现代化局部战争。它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时代的到来。

9·11事件

“9·11事件”指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向美国发动袭击的事件。恐怖分子用武力劫持了4架客机,分别冲向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随后,美国总统府白宫、国务院大楼、国会山附近相继发生爆炸事件。世贸中心双塔先后倒塌。这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令美国人和世界震惊。“9·11事件”给美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导致数千人失踪和死亡,是有史以来死难者最多的一次恐怖袭击。美国认定事件是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所为。
GhlrBkXleXglFnuJP8q3Og++zndJVQYTanhW0JaLCLdAFiOG4D4ALCGXKbvQRW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