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哲学(2)

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位于爱琴海东岸,是希腊人在亚细亚殖民地伊奥尼亚地区的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孕育的一批哲学家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被称为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是吉希腊哲学中的第一个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利士(约前624~前547)、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0~前546)和阿那克西美尼(约前585~前525)。他们开始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宇宙万物到底从哪里开始。他们把某种有形体的东西,如水、空气作为万物的始点,宇宙之本源。自然中的一切东西,软的,硬的,冷的,热的,都是通过转化从同一个本源中派生出来的。由于他们第一个提出宇宙本原问题,所以被公认为西方第一代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前500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古代作家常把他描绘成一个半人半神的形象。他在南意大利克罗托内城招收门徒,成立了一个集哲学、宗教和政治于一体的团体,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数目论和灵魂不死论。他们认为一切皆源于“数”,一切可以认识的事物都包含着数,没有数,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被思维或被认识。他们还认为,灵魂是一种永恒运动的自动的实体,所以它是不朽的,并类似于神,而且灵魂能够转移到其他生物体中。当人的肉体死亡后,他的灵魂则进入了正在此时降生的另一动物体内。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广泛而久远。毕达哥拉斯死后,又分为数理派和信条派,其重要成员有克罗托内的阿尔克迈翁、费劳罗斯,卡尔西狄亚人克塞诺非洛,费雷马斯人潘多、艾赫克拉底、弟奥克勒斯以及波利纳斯托、费罗劳斯、欧吕多等。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一个平民之家,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主张哲学的目的是探讨幸福与道德的关系,美德来自于知识,任何人要获得美德应当首先承认自己是无知的,摒弃旧理念、树立新思想是寻求新的思想和新的教育方式的前提。苏格拉底因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被认为犯了渎神罪,最终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

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本名阿里克托利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他的绰号,意为“大块头”。柏拉图出生于一个大奴隶主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学习哲学。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在外漫游12年。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在那里创办了西方第一所哲学学院——柏拉图学院。柏拉图的核心理论是“理念论”。他建立了一整套哲学体系,以一个真与善完美结合的“理想国”来体现自己的政治思想。

原子论

原子论是希腊哲学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它通过具有不同形体的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虚空的组合,成功地解释了自然现象的五光十色和千变万化,是西方哲学史中唯物主义路线的最早代表。原子论与以后的柏拉图主义相对立,其奠基人分别是留基波(约前500~前400)和德谟克里特(约前460~前370)。

原子论者认为充实和虚空是本源。充实是存在,虚空是不存在。这二者一起构成万物的质料因。原子间的区别是生成其他事物的原因。这种区别共有三种,即形状、次序和位置。原子非常小,以至于它们不能为感官所感知。它们在数量上无限,不可分割。

伊壁鸠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出生在萨摩斯岛,当时马其顿人正在入侵希腊。他的父亲是雅典的一位教师。

伊壁鸠鲁从小就对“世界的起源”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他的一生也致力于探求世界的本原。伊壁鸠鲁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混沌或者虚无的东西,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能被分裂成更小粒子的物质性微粒。他还认为宇宙中除了我们这个世界外还存在着其他世界,那些世界和地球一样,也有着自己美丽的大海和高山,有着自己的人类和飞禽走兽。

理念论

所谓理念,即各种具体事物的一般形式。柏拉图把这种存在于人们主观世界的一般的东西称之为理念。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他研究一切哲学问题的出发点。他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它独立于人们的认识和事物之外,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任何个别事物只是理念的“分有”。他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享了理念,是理念的“影子”,是“分有”理念的结果。其主要特征有:(1)绝对实在。只有理念是真实存在且不变。(2)多中之一。理念是许多个别事物之共同本质。(3)事物的目的。理念是绝对完满的、纯粹的,是具体事物追求的目标。(4)知识的对象。具体事物是感官的对象,从中只能获得意象,只有从理念中才能获得知识。(5)真理的标准。事物真实性的评判视距离理念的远近而定。越近者越真实,越远者越虚幻。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出生于爱琴海西北岸的古希腊殖民城邦斯塔古拉,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开始致力于研究柏拉图的“理念论”,后来建立起包括“实体说”、“四因说”、“潜能现实说”的哲学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具体的客观事物被看作“第一实体”,种、属概念被看作“第二实体”。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经验由于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和记忆而形成,这种经验经过主体努力进一步发展为“技术或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种范畴和三大基本规律为后代的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是他逻辑学的核心。

逍遥学派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教学十二三年。他常和学生一起在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讲学,因此被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死后,其学生继承了他的思想,其中许多人能够独立思考,“逍遥学派”兴盛一时。公元前269年,吕科接替斯特拉托作为领导人以后,“逍遥学派”失去了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人忽视。到公元前一世纪,这个学派转向文字审定和解释工作,一直延续很多世纪。依靠这种工作,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才得以保存下来。

爱留根纳

爱留根纳(810~877)是经院哲学的先驱,他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体系,为经院哲学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爱留根纳也因此被尊为“中世纪哲学之父”。

爱留根纳是基督教内部第一个明确指出信仰应该服从理性的哲学家。他主张信仰与理性的统一,神学与哲学的统一;认为启示和理性都是真理的来源,宗教和哲学具有同等的权威,理性和启示不可能互相矛盾。但他认为理性和启示一旦出现了矛盾的时候,那就应当采取理性。

爱留根纳对中世纪哲学产生深远影响,他关于理念是万物的原型、事物是理念的实在化的观点,后来发展为经院哲学中的实在论。而他的泛神论,如崇尚理性、反对权威的思想,则成了后来反正统经院哲学的异端思潮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因信称义

“因信称义”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1483~1546)提出的反对中世纪教会神学的宗教哲学,又称为“因信得救”。他认为上帝是信仰的惟一对象,而不是理性的对象,上帝的旨意是超越理性的,只能信仰,不能理解。他反对天主教对个人信仰的干预,强调信仰必须以个人的内在心灵为基础。在他看来,每个基督教徒都可以直接与上帝交往,用不着以教会和僧侣为中介,也不必经过那些烦琐的宗教仪式,这就是所谓的“因信得救,不靠事功”。

路德还把《圣经》作为最高的权威,主张每个信徒都有权阅读和解释《圣经》。他认为对《圣经》的解释,应完全以个人的理解为基础,任何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主教教皇,都无权把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强加于人。他强调个人信仰高于一切,宣扬个人信仰自由。

四假象

“四假象”是培根反对经院哲学而提出的理论学说,其主要内容是:

(1)种族假相。这是人类天性中共有的缺陷。人在认识自然时,不是以自然为尺度,而是以人的主观性为依据。这就使得人类往往把自己的特征、天性附加于自然之上,于是就出现了拟人观、目的论等思想。

(2)洞穴假相。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洞穴,使自然之光发生曲折或改变颜色,即每个人都从自己所特有的性格、爱好、环境出发来观察事物,带有个人偏见。

(3)市场假相。这是人们在交往中,由于语言概念上的不确定、不严格而产生的思维混乱,就如同市场上的叫卖者以假充真。

(4)剧场假相。这是由各种哲学教条以及错误的证明法则移植到人心中的,人们未经批判而盲目顺从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权威而造成错误。流行的哲学体系就像舞台上演出的戏剧,它们以一种不真实的幻景来表现哲学家自己创造的世界。

科学归纳法

科学归纳法是培根在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基础上提出的认识自然的新工具,是近代归纳逻辑的主要代表。其主要内容为:第一步,尽可能充分地搜集事实材料。第二步,对材料进行整理。用“立表法”对它们进行排列,即具有表用以罗列具有被研究性质的实例;缺乏表用以罗列不出现被研究性质的实例;程度表用以罗列被研究性质出现变化的实例。第三步,排斥法。排除掉表上罗列的实例中的不相干因素,剩下的惟一因素被断定为是被研究性质的形式即原因。第四步,归纳。发现罗列实例中本质的共同的必然的东西。

唯理论

唯理论又译为理性主义,是与经验论相对立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理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认识的起源和可靠性问题上。一般说来,唯理论不承认经验论者所主张的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的原则,他们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可靠知识,不是,也不可能来自经验,而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他们往往把这种“自明之理”,如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以及传统的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说成是人心中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唯理论者认为,只有依靠理性直接把握到事物本质的那种“理性直观知识”,或依据理性进行逻辑推理得来的知识即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依靠感觉经验得来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往往是错误认识的来源。

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到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才具有真理性,这种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导向了唯心主义。法国哲学家笛卡儿(1596~1650)是西方近代唯理论的开创者。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

笛卡儿认为,只要不违反逻辑,一切都是可怀疑的。但是怀疑本身已表明了一条无可怀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这个事实本身是不可怀疑的。我在怀疑即是我在思考,因此“我在思想”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我在思想”必须有一个思想的“我”存在,因为有思想而无思想者的说法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怀疑必定是怀疑者的怀疑,思想必定是思想者的思想,这不说自明的道理说明,即便把一切都想象为假的,而这个想象着的“我”却不可能是假的。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一条确实可靠、不可怀疑的真理。

需要指出的是,笛卡儿这一原理中的“我”并非指人的身体,而是一个不依赖任何物质,甚至也不依赖人的身体的独立精神实体,他称之为“心灵”。

自因

“自因”是西方哲学史中标明自身是自身存在原因的哲学概念。这一概念最先由笛卡儿提出,后来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632~1677)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把自因作为他的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斯宾诺莎指出:一个实体不能是另一个实体的原因,或者一个实体不能为另一个实体所产生,所以实体是自因,即它的本质便包含着存在。它是它自身的原因,不依赖任何其他的东西,当然也不是上帝创造的。因此,自然界作为一个无限的实体,是不生不灭的独立存在,它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处于无尽的因果联系链条中。

“自因”学说对后世哲学,特别对黑格尔(1770~1831)的辩证思想影响极大。

启蒙思想

17~19世纪初,在欧洲各地先后兴起了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潮,其中在法国波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久,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1694~1778)、孟德斯鸠(1689~1755)、卢梭(1712~1778)、百科全书派哲学家以及马布利(1709~1785)、摩莱里(1700~1780)等。

一般来说,启蒙思想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1)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宗教势力对人民精神的统治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只有破除迷信,打倒基督教道德才能正确认识自然,增进人类福利。(2)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和法制。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封建专制制度扼杀思想自由,造成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因而他们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民主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思想。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所宣扬的启蒙思想,对欧洲、美国等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1689~1775),法国著名的法学家,启蒙思想家,毕业于波尔多大学,后曾于1716年任波尔多高等法院副院长,1728年任法兰西与文学院院士并出国考察,1731年结束考察回国,从此专事著述。孟德斯鸠的哲学思想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与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受上帝的干预。但他又认为上帝是物质运动的最后根源。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主张开明的君主立宪制与信仰自由,要求宗教改革,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进行激烈批判。他还提出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制度的理论。《波斯人的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的代表作。

无神论

有神论几乎支配着整个世界早期人类的思想。直到古希腊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雄辩地证明了神的不存在,“无神论”才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思想。

伊壁鸠鲁将神分为三种可能性:神或是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既有能力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如果神愿意而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就不算是万能的,而这种无能力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这就证明它的恶意,而这种恶意同样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愿意又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这是唯一能够适合于神的本性的一种假定),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世间还有丑恶呢?至此,“神,根本不存在”证毕。

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是一种主张国家和法起源于社会契约的政治学说,它的两个基本功用是解释国家的起源和规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契约的学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在中世纪也有表现,在近代,自然法学派的一些思想家详尽地论述了社会契约说,其代表人物有霍布斯(1588~1679)、洛克(1632~1704)、卢梭。其中尤以卢梭最为著名。他在其名著《社会契约论》中对这一学说作了系统的完备的论述。

卢梭认为,国家及公共权力起源于人们的契约。在自然状态中,人人平等,社会上并不存在国家或其他公共权力。后来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出现了剩余财产,进而出现了私有制和不平等,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而展开激烈竞争与倾轧。人们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和社会秩序,就缔结契约,制定法律,把自己权利中的一部分交给集体或公共部分,组成公共权力以换取对个人权利的保障,这样就产生了国家,出现了权力集中的君主和平等享有权益的臣民,社会由此走上了文明。

“社会契约说”是针对“君权神授说”而提出的,并主张“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对后来的资本主义政治思想影响极大。

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毕业于哥尼斯堡大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分“前批判时期”和“后批判时期”。前批判时期以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研究。后批判时期以“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为内容,他将世界划分为“自在之物”与“现象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主张空间和时间是感性的基础,因果性等12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等。康德的代表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黑格尔

黑格尔(1770~1831),出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杰出代表。黑格尔在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扬并创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的哲学体系第一次对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其中以矛盾学说为其核心。他认为辩证法贯穿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并认为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为一个过程。在这种学说下,最后得出了逻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三者统一的基本结论。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标准,将哲学分为由浅入深的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三个阶段,认为它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发展过程,这种理论成为黑格尔哲学的顶点。

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

费尔巴哈(1804~1872)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宗教神学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其主要哲学思想是“人本学”,其主要内容为:

(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永恒的实体。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其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它自身,而不是由自然界以外的任何超自然的原因所创造的。费尔巴哈还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感性的、有形的,而不是什么神秘的、虚无缥缈的东西,是实在的、感官能够感知的事物。

(2)人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感性实体。人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费尔巴哈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首先,他认为,人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与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人既不是上帝的创造物,也不是某种超自然的事物,而是自然界的产物。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一个以肉体为基础的灵魂和肉体相存的实体。精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物质实体的属性。人和人脑是产生精神活动的物质载体,而精神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费尔巴哈也说到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人。

(3)人的认识是思维存在的反映。费尔巴哈从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原则出发,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他认为,认识的唯一对象是自然界,认识就是思维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费尔巴哈还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主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上,他认为,认识始于感觉,但不能停留在感觉上,而必须从感觉上升到理性思维,但他又未区分开感性与理性之间质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1818~188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早期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受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深刻影响,后来逐渐对黑格尔的观点产生怀疑,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在不断的革命斗争中,马克思对辩证唯物主义作深刻的探索,并且在革命实践中,成功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崭新的理论、具体包括世界本源问题、辩证法思想、范畴、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主要思想是:物质是世界本源,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时刻在运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1856~1939)主义又称精神分析学说,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从实用科学中衍生出来的哲学派别。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科医生弗洛伊德。这派学说的理论基石是关于“无意识”的思想。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正常意识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个强有力的心理能量,因而,人的心理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个不同的层次构成的。无意识是人类精神中最原始的因素,是先天的本能、欲望,它包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总是按照“快乐原则”寻求发泄的出路以满足自身。因此,它是人类行为最根本的动力源泉,这种强大的内驱力决定着人的全部精神生活。

从根本上说,无意识的心理能量是性的本能冲动,弗洛伊德称之为“里比多”。“里比多”与生俱来,随着人的成长而发展。如果“里比多”在某一发展阶段上遇阻受挫,出现停滞或倒退,就会引起性变态,这就是歇斯底里的病因。但是人类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又不得不对个人的本能欲望施以限制以至压抑。如果被压抑的性本能转变为科学文化领域中的创造力,就表现为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升华。可见人类文化的发展总要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弗洛伊德在晚年更致力于用这种泛性主义理论去解释社会和历史现象。

精神分析学说对无意识的探讨,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领域。尤其是从个体心理发展史的角度对世人讳莫如深的性心理活动的研究。对精神科学和实用医学都是有价值的。

唯意志论

唯意志论是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它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1789~1860)和尼采(1844~1900)。

叔本华用“意志”代替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这个意志无所不在,永不死灭。唯意志论用意志解释宇宙万物。完全否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独立于主观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同时也否定了理性思维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叔本华认为意志不仅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也是世上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根源,所以痛苦也永无终极。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抛弃其消极悲观的因素,宣扬积极行动的“权力意志论”。他把战争看做是权力意志的最高实现,认为强力就是道德。尼采是一个反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的感觉、思维等都只不过是意志的表现并受意志的支配。

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特别是其非理性主义倾向,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的生命哲学和历史哲学,尤其对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以及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都发生了极大影响。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实证主义哲学遇到危机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它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德国,70年代后流传到英国、法、意等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生理学派、马堡学派和弗赖堡学派。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康德主义流派解体,其中一部分转向新黑格尔主义。

新康德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打着“回到康德去”的旗号,曲解和利用当时数学、物理学、神经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从先验的“心理—生理”、“先验逻辑”或先验的“普遍价值”等角度对康德哲学进行诠释,使其彻底唯心主义化。新康德主义哲学是从康德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出发向右转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生于德国巴登邦的梅斯基尔希,曾求学于弗赖堡大学,后成为胡塞尔的学生和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的合作者。海德格尔在哲学上的成就是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创造性解释。在对死的认识上,海德格尔认为,要深入研究关于死的本体论,分析死在人生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这一贯穿人从生到死的问题。海德格尔的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等。

物竞天择

“物竞天择”是严复翻译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时所独创的译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的规律。“物”是指各种生物,“天”是指自然界。达尔文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为了自身生存,势必争夺生存必需的空间、阳光和食物:在种与种、群与群的相互竞争中,优胜劣汰,具有良好品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物种得以生存繁衍,反之则被淘汰,直到灭种。严复以“物竞天择”这个概念概括了上述思想。他认为“物竞天择”不仅是生物进化的规律,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同样存在竞争和淘汰,同样是适者生存。他以此提出,面对帝国主义强国的侵略,中国应当变法维新,自强保种,否则难逃厄运。 e5zYmkfOEuAG4q4QROfZ8NbY6bfI/HZ5ccnWHfI/2KWioByQEMNdSgCNCIjc46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