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化常识通识读本(珍藏版)
李问渠

语言文字

我国的语言文字

我国共有56个民族,使用着85种语言,但并非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相应记录符号——文字。据统计,除汉族外,中国55个民族中,共有蒙、藏、维吾尔、满、朝鲜、锡伯、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傣、彝、景颇、拉祜、纳西、傈僳、苗、佤、俄罗斯、壮20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在上述20个民族中,傣、苗、蒙、纳西族分别使用两种以上文字,因此,实际上使用的文字共有27种,而经常使用的只有23种。

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南话”,分布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7.2%。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由于上海的崛起,上海话就成了吴方言的代表。

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除西北角外的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2%。现在湘语正逐步受北方话的影响,逐渐失去自己的特点。

赣方言:又称“赣语”或“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3%。赣方言通行于江西的中部和北部,湖南东部和福建西北部,还有湖北东南部和安徽西南部的一些县市。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以及台湾、湖南、四川等省部分地区。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南亚国家的华侨中也有不少人说客家话。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

闽方言:又称“闽语”或“闽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等地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闽语又分为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五种次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主要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香港、澳门的也以粤语为主。粤语的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

普通话

“普通话”之名最早由清末学者朱文熊提出,他在1906年所著《江苏新字母》中,把汉语分为三类,其一就是“普通话”,即“各省通用之话”。民国初被定名为“国语”,被当时教育部定为法定教学语言。现在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语,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推广受到宪法的保护,它成为全国通行的语言。

仓颉造字

黄帝的时候,字还没有出现。当时,黄帝手下有一个得力的官员叫仓颉,负责管理牲口和食物。他聪明能干,对牲口和食物的数量掌握得一清二楚。黄帝对仓颉十分信任,又分配了一些别的事情让他管理。这就让仓颉有些为难了,因为当时记数都是在绳子上打结,牲口和粮食越来越多,结绳不但费事,而且经常容易记混,相当麻烦。怎么办呢?仓颉想:“可不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东西呢?”于是,仓颉就按照物品的形状画出符号来表示这种物品,这就是最早的汉字了。渐渐地,仓颉造了许多汉字,不但记东西方便了,而且还特别清楚。黄帝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高兴,对仓颉大加赞赏,并让他到各个地方去教老百姓学习这些符号。就这样,汉字就慢慢流传开了,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汉字演变

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字体演变的过程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阶段。

甲骨文:契刻在甲骨上的一种古老文字,它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

金文:是指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刻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内容多为祭典、征战、契约等事。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宣王的史官籀创造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等政策,小篆应运而生。

隶书:又叫“佐书”,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省。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

楷书:又叫“正书”或“真书”,形成于东汉末年,魏晋时趋于成熟,通行于六朝,成熟于唐代。

草书:草书产生于汉代,是楷书的变体,是汉字速写的一种字体,后演化成为一种纯粹的书法艺术。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与草书一样起源于汉代。

宋体:因印刷业兴起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后世的书籍多采用宋体。

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是由元朝国师八思巴创制的文字。八思巴(1235~1280)是元初吐蕃喇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1253年,忽必烈派100名骑兵,将他迎至六盘山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从受佛戒。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尊之为“国师”。

八思巴字以音素为表音单位,字母有元音和辅音两种。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组成,也有几个为数不多的梵文字母,还有几个新造字母。字母大都呈方形。字母数最初为41个,后陆续增加。据现存资料归纳,包括各种变体有57个。八思巴字的行文采用自左往右、自上而下的写法。

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正式颁诏在全国推行八思巴文,把它称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字”。后世又有人称“元国字”或“元国书”。元王朝灭亡后,这种文字逐渐废弃。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面而得名。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城西北的小屯村,这里曾经是殷商时期的都城。甲骨文所记载的多是当时统治者在祭祀、征战、打猎时所作的占卜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占卜的日期、事件及其结果。因此甲骨文又被称为“殷墟卜辞”或“甲骨卜辞”。甲骨文的发现才不过100多年的时间。清末担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是中国第一个发现和确认殷代甲骨文的人。王氏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片传给刘铁云(即著名的文言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经过进一步收集、整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著名文学家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共13册,收甲骨4万多片,是迄今为止收集资料最丰富、最全面,经过科学整理的一部大型甲骨著录。迄今为止,从收集的15万片甲骨中共发现超过5000多个甲骨文单字,其中有1700个左右已被破解。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也是一部很重要的字典。古代的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独体的不可分析的象形字、指事字叫做“文”;合体的可以分析的形声字、会意字叫做“字”。因而,这部字典题名“说文解字”。“文字”连用始见于秦始皇琅玡台刻石:“器械一量,同书文字。”遂成为一切书写符号的通称。也指连缀而成的文章。

六书

中国的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字的发展一直都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造字法。人们在造字、用字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和理论——“六书”:

象形:是指按照事物的形状,把字画成事物的样子,往往以简单的轮廓表现事物最显著的特征。

指事:是指在象形字或一些抽象符号上加上一些提示符号而创造出新字的造字法。指事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抽象性符号来表示的,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来表示的。

会意: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并成一个字,并把它们的意义合在一起,从而造出有新含义的字的造字法。

形声:是指把表示意义的形旁字和表示声音的声旁字组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字。

转注:就是指在同一个部首内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汉字可以互相解释。

假借:就是指对某一新概念,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其意义。

宋体字

宋体字是印刷字体中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宋体字横平、竖直、撇如叶、捺如刀,历来为书法家所推崇。印刷业伊始,即被出版商选择为印刷的标准字。

宋体字的创始人(准确的说法是代表者)是宋代人秦桧。提起秦桧,人们自然想到一个奴颜婢膝、残害忠良的奸臣,然而人们很少知晓秦桧的另一面。秦桧本是状元出身,他不仅博学,而且在书法上造诣很深。他综合前人书法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宋体字。秦桧早年为官,官誉尚好。在金人攻陷东京(今开封)之后,曾冒死赴金营,反对立伪楚帝张邦昌,几乎被砍了脑袋。但后来在高宗手下为相,迎合高宗偏安政策,镇压抗金将领,以“莫须有”罪名在风波亭害死岳飞父子,天怨人怒。南方老百姓把炸油条称为“油炸桧”,还让他和妻子王氏的像长年累月跪于岳飞墓前。至于他的字,人们由于厌恶他的人品德行,就改称为宋体字。

汉字知多少

汉代杨雄著《训篡篇》收2040字。

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收9353字。

三国张揖著《广雅》收18151字。

晋代吕忱著《字林》收12824字。

梁代顾野王著《玉篇》收16917字。

宋代陈彭年等著《广韵》收26000字。

宋代丁度著《集韵》收53525字。

宋代司马光等著《类篇》收31000余字。

明代梅膺祚著《字汇》收33440字。

明代张自烈著《正字通》收33440字。

清代张玉书等著《康熙字典》收47035字。

现代《汉语大字典》收60000字。

标点符号的起源

我国古代并没有系统的标点符号,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段为“读”(音逗)。约在宋代时,开始有了句号和逗号,明代时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到了近代,我国知识界又吸收了国外的标点符号,于是出现了我国的标点符号系统,后逐渐经过完善,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用的标点符号。

汉字横写

汉字竖写改横写,最早是由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提出的。《新青年》1917年3卷3期,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信中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到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此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连续发表4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陈独秀、陈望道等学者表示赞同。从此以后,横写汉字便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并一直延续至今。但目前在台湾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出版物仍是竖写繁体汉字。

汉语拼音

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有37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开始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拼音,后来法国的传教士金尼格又用25个字母给汉字注音,目的都是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以后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鸦片战争后曾任驻华公使等职的英国人威妥玛所拟定的“威妥玛式”。

到了近代,我国一些语言文字学者曾一度想以拼音文字替代方块字。1892年,近代汉语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仿拉丁字母笔形创造了一种“切音新字”。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订了“国语罗马字”。1931年,吴玉章等人又制订了“拉丁化新文字”。这些都对后来创立“汉语拼音方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放后,毛泽东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体的拼音方向”。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以及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1977年,在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拼写中国地名的决议,我国自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登上了国际文化舞台。

速记

我国速记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从书法中的草书快速写法算起。《说文解字》中称“汉兴有草书”,这就说明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汉字的草书速记了。

中国拼音速记诞生于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国议会所议的事情内容繁多,且需详尽记录,繁体汉字无法奏效,清政府为此大伤脑筋。后来通过日本驻华使馆,聘请熊健崎一郎来华担任速记教授,不料熊健崎一郎因故未能应邀,于是清政府只好在国内遍寻速记人才。后来发现北京科学院学生蔡玮能用简单符号记录笔记。再访,才得知原是其父蔡锡勇所传。至此,清廷方知国内早有速记人才。

蔡锡勇,福建龙溪人,曾出使美国、日本等国,担任参赞职务。在国外工作期间,他留心考察各国文化,感到外国人虽然使用拼音文字,但还在研究运用速记提高记录速度,既节省时间,又增进效率。况且中国汉字笔繁画多,书写缓慢,更需要一种速记来作为辅助工具。于是回国以后,他参照美国凌士礼(译音)速记,结合我国“音韵学”,著成《传音快字》一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秋在武昌出版,初版石版仅印6册。这部专著是早期几何体系的汉语拼音速记。拼写方法是以八方面弧及斜、正、轻、重等笔画,分24声,以小弧、小画、小点为32韵。合声韵以切一音,合两笔以成一字,以北京音为标准。此书的发表,不仅是我国拼音文字方案中“速记派”创始,也标志着我国最早的速记术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汉语速记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各不相同的速记符号应运而生。1955年,新中国在北京办起全国第一所速记学校。

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口头习惯使用的固定词组。它结构简练,富有表现力。成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其来源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源于古代寓言,如“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

二、源于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四面楚歌”等。

三、由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词句演变而来,如“不近人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一刻千金”出自苏轼的《春夜》。

四、源于民间口语,如“信口开河”、“南腔北调”等。

成语经过长期提炼后,已经形成了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意义的整体性;二是结构的固定性。即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因此,在使用时不能随意更换或者插入别的字。

谚语

谚语往往通过一种现象,表明一个生活的道理。用在文章中,简洁而深刻。谚语有单句的,也有复句的。虽寥寥数字、十几字,但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如“骄者必败”、“满招损,谦受益”等等。

谚语原是一种口头文学,在文字出现之前就产生了。《文心雕龙·书记篇》记载了几条,说是“上古之世”流传下来的,其中有一条是“唯忧用志”,意思是困难和挫折可以使人发愤。这可能是我国文字记录下来的最早的谚语之一。

在我国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产生了数不清的谚语。有的谚语有出处,有作者,这部分谚语来自历史名人的诗词、文章、警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谚语,就来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但是,绝大多数谚语无法说出具体的作者,它们由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和实践中口耳相传、世代相沿而成。

歇后语

歇后语起源于唐诗的一种“歇后体”,为唐人郑綮所创。《旧唐书·郑綮列传》载有这样一则趣闻: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诗的样式也有些怪,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这种本来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竟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以至连唐昭宗也经常听到下人的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但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大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后来,郑綮真的当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就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开来。

现代流传的歇后语大都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引言,真实的寓意在后面。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针砭时弊比较隐晦,后半句常常省了,也就是“歇”了。现代流行的歇后语主要以俏皮话为主,而不是讽刺。

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由来

化学元素的汉字名称是由清代化学家徐寿创造的,如氢(H)、氧(O)、钠(Na)等。

徐寿,江苏无锡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徐寿23岁,出身士大夫家庭的他毅然抛弃了科举考试的道路,转而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徐寿在上海看到了1855年出版的《博物新识》,便在自己家里办了一个小小实验室,做了这本书的全部实验。他一生共翻译了《化学原鉴》等13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是化学书籍。在翻译过程中,一再碰到化学元素的译名问题,经过反复推敲、研究,他决定采取译音方法,把化学元素的英文名称第一个音节译成同音的汉字,并根据元素的性质冠以汉字偏旁。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对联种种

春联:又叫“春贴子”、“门贴”、“门对”、“挥春”等,是对联中使用最广的一种节日用联,多数是悬挂或粘贴在大门两边。

婚联:即结婚用联,多含有祝福新人幸福、白头偕老等意。

寿联:祝寿的对联,多含长命百岁、赞颂德行等。

挽联:为对死者表示哀悼而专作的对联。有为已故者作的,也有专为自己作的。内容或歌功颂德,或借题发挥,也有正题反做,讽刺或揭露死者。

贺喜联:因亲朋有喜事而赠送之联,多有恭贺、祝愿之意。

题赠联:指题赠友人、晚辈、下级或河山风光等的联语,多有劝勉、赞颂等意。

集句联:将古文、诗词中的对偶句集拼而成的对联,又称作诗词集句联。

趣对:指游戏笔墨、具有趣味而雅俗共赏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活泼。

戏台联:旧时演戏,往往在戏台两旁贴副对联,或宣传戏剧的特点和作用,或指导观众观戏,或反映剧场的欢乐气氛。

名胜楹联:是指风景名胜之处的对联。

口语联:指对联的口头创作、俗语对和白话对联。其特点是通俗、口语化,或富趣味性。

讽刺联:这是用于讥讽某种人或某类事物而用的对联。

格言联:这是格言、警语一类的对联。或用来自勉,或题赠他人。

行业联:指各行业专用的对联,如商业、服务行业等。

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字

世界上的语言大约有3000~4000种。其中大部分语言已经不使用了,如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古阿拉伯语等。现在世界上使用比较普遍的语言大约有200多种,其中使用人数超过5000万的约有13种,它们是: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印度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德语、印尼语、意大利语。

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形成的。历史上有些语言很早就形成文字,有些语言至今还未形成文字,如非洲和美洲的一些语言。

语系

语系是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组成的最大语言系属。世界主要语系有: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米特—含米特语系、班图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九种。在九大语系中,使用人数分布范围最广的是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另有一些特殊的语群或语言的亲属关系无法明确,如朝鲜语和日本语。

语种

语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有自己独立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且使用群体相对稳定。如汉语、英语、日语、俄语等都是独立的“语种”。世界上已发现的语种多达6000种,其中仅有100多种是发展完善的语种。

英语

英语是一种相对年轻的语言。

公元5世纪,在欧洲大陆的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裘特人,北渡海峡,到了不列颠,征服了当地的部落,成了岛上的主人。他们以后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使用的古日耳曼方言就成了盎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古英语。9~10世纪,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日耳曼人(即诺曼人),征服了今天法国北部的高卢地区。但是诺曼人在语言和文化上很快就被当地说古法语的高卢人同化了。这部分法语化了的诺曼人在11世纪又渡海北上征服了整个不列颠,统治英国达数个世纪,最后也逐步地被当地人同化了。这一时期,古英语吸收了大量的古法语和法语化了的希腊拉丁语词汇,使英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16世纪开始,英语的发展进入了近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的时期。16世纪和17世纪的英语以英王詹姆斯钦定《圣经》英译本和莎士比亚戏剧为代表,但和现代英语还有相当大的差距。18世纪后,英语的书面语就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基本上一致了。

英语发展到今天已有60万~70万个单词和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语法。目前,全世界用英语作为日常用语的人口约有7亿,其中英国人仅占8%。

世界语

全世界的语言加起来共约3000多种,这么多的语言任何一个人都是无法样样精通。为了使人们能够方便地交流,波兰的柴门霍夫决心创造一种“世界语”。当时,柴门霍夫住在比亚斯托克,居民有俄罗斯人、波兰人、日耳曼人和希伯来人(犹太人)。这四个民族的居民由于语言各不相同,彼此相处得很不友好,有时还因误解而发生争斗,因语言纷争所导致的不幸事件经常发生。1878年,柴门霍夫终于设计出第一个世界语方案。他的“新语言”刚开始遭到人们的嘲笑,但他坚持用自己的“新语言”写文章,翻译作品。1887年,柴门霍夫在他妻子施尔柏妮帮助下,终于以“希望者博士”的笔名,自费出版了他的《世界语第一书》。目前,全世界有1000多万人学习过世界语。

古埃及象形文字

埃及文字的最初书写形式被称为象形体。后来经过进一步发展,有些文字变成了表意符号,有些象形文字发展成为表音符号。

埃及的象形文字经过演变逐渐形成两种书写形式,一种是祭司体,多用于碑铭和宗教方面;另一种为民书体,它从祭司体演化而来。

古埃及文字,尤其是它的象形文字十分复杂,就是在当时也只有祭司阶层和富家子弟才有条件掌握,广大劳动者是不能问津的。后来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这种象形文字竟无人能够辨识了。1822年,法国青年学者商博良通过对“罗塞达石碑”与方尖碑上铭文的研究,终于破译了若干埃及象形文字,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埃及学。

古代埃及文字并没有获得充分发展,基本上处于表意文字阶段,但古代埃及文字仍然对周边民族的文字产生了重大影响。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就是在古代埃及24个表音符号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字母,这22个字母不仅构成了腓尼基表音文字的基础,而且后来又派生出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是现代欧洲一切字母直接或间接的源头。

纸草

纸草是下埃及沼泽地区的一种高秆植物,茎部富有纤维性,将其剖成薄片长条,再用树胶粘连起来,即可成为很好的书写材料。埃及文字除象形字多用于铭刻外,祭司体和民书体字一般写在纸草上。在上埃及地区发现的纸草书内容包括公文、宗教、文学、医学和数学等。

纸草不但是古埃及人使用的纸张,随后也成为地中海东部地区通用的纸张,许多古代文献都是以纸草书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的。有的纸草书卷长达几十米。西语中的纸字,例如,英语paper,即从papymus(纸草)而来。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是苏美尔人发明的一种文字。

早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已成为两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两河流域的自然资源并不十分丰富,木材、石头等可用来书写的料材都相当贫乏。可是,这里有一种优质的黏土,可以制作陶器,掺上草屑制成土坯还可建筑房屋。于是,苏美尔人就用黏土做成一块块长方形的泥版,用芦苇或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趁着泥版还湿的时候在上面刻出各种文字符号,然后把泥版晒干或用火烤干,这就制成了泥版砖块。泥版砖块上留下的一道道刻痕呈现出上宽下窄的楔形,因而人们把这种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中期中亚的通用文字,当时各国的外交往来都使用楔形文字。100多年来,人们在两河流域挖掘出了几十万块这样的泥版。楔形文字有符号近600个,再加上语法规则十分复杂,不易学习。公元前后,字母文字的出现使得楔形文字逐渐消亡。

最早的拼音字母

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是由腓尼基人创制的。由于腓尼基发达的航海和国际商业贸易,一方面经济需要及时编制商业文件,要求有一套普遍易懂的、简单方便的文字体系;另一方面,由于腓尼基从事国际商业活动,广泛接触并熟悉古代各国的文字,使它创造新的字母文字成为可能。于是,腓尼基人利用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古代希腊字母和阿拉米亚字母都来源于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后来又发展为拉丁、斯拉夫字母;阿拉米亚字母后来发展为印度、阿拉伯、亚美尼亚、维吾尔等字母。可以说,腓尼基字母是现今世界各族字母的共同祖先。

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是由希腊字母演变而来的,在24个希腊字母中,拉丁字母吸收了13个。最初创造的拉丁字母只有20个,后来增加到26个,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A、B、C、D……X、Y、Z”。拉丁文属印欧语系罗马语族,因而,拉丁字母也称“罗马字母”。由于拉丁字母形体简单清楚,笔画匀称美观,便于认读书写,流传很广,成为世界上最通行字母。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近200种主要语言文字中,有一半以上部分或全部用拉丁字母,或以拉丁字母为基础。

盲文的发明

盲文是法国盲人布莱尔发明的。路易·布莱尔1809年出生在巴黎,3岁时不慎双目失明。后来他被送进巴黎的一所盲人学院。当时他们还是学习健全人使用的法文,书籍是用厚纸和布条糊成的,由一个个凸起的法文字母组成。有一次,他偶然听说军队里有一种“夜文”,是供战士在黑夜里“阅读”的。这种“夜文”是由一个个凸起的小圆点组成,小圆点组成不同的形状,代表不同的含义。从此,布莱尔专心研究这种“夜文”,经过无数次排列和实验,他终于编排出了一整套用手摸的法文字母和音乐符号。当时,布莱尔称它为“点字”。1829年,他首次公布他的“点字”,到1887年,才得到国际公认。l895年,为了纪念这位盲文的创造者,人们将布莱尔的姓作为世界盲文的国际通用名称——“布莱尔盲字”。 bNvlyvGjRbGPAL0qYaGHJGE1svUC/Lepu4k0Luln0msJUSzSgcgiRdewbR+lVCb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