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三思而行,领导需要理性思考

领导者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讲求变通要领,用理性的思考看待问题,有效抑制内心的冲动。正所谓“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做事情绝对不能凭自己想当然地去做。自己把“一”想成“二”,然后用自己的理智去将事情考虑周全,再去做的时候,就必然不会那么容易出错了。

曹操错杀蔡瑁、张允:领导犯错不要搪塞

刘表的后妻蔡氏和她的弟弟蔡瑁谋害刘备不成,待刘表死后,又和张允等人拒绝刘备进入襄阳,不久便向曹操投降。蔡瑁和张允被封为水军都督和副都督,蔡夫人及公子刘琮则在曹操假意封官后于途中被杀。

那时候荀攸曾经提醒曹操,蔡瑁和张允是谄佞之徒,怎么能放心让他们掌管水军呢?曹操大笑说:我难道不知道他们是谄佞之徒?只是我们来自北方,不熟悉水性,不习惯水战,所以暂时留下他们的性命,待成事之后,别有理会。可见那个时候,曹操已经有杀这两人的念头。为了权宜之计,才假装很欣赏他们的样子,以免引起他俩的疑心。

蔡瑁和张允由于久居江东,对水战十分熟悉,布寨操练,都很精妙。周瑜借蒋干来做说客时,给予曹操假情报,诱使曹操杀掉蔡瑁和张允。曹操杀完立即省悟:中计了。但是他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若无其事地向众将说:他二人怠慢军法,所以处斩。大家不敢再问。曹操杀蔡瑁、张允,我们看起来,并不为他着急,倒是做错事不认错,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小孩子做错事当然应该认错,这样能加深印象,希望以后不要再犯。基层员工做错事,应该认错。基层主管自己做错了也要承认,必须以身作则。中层主管做错事,要向高层认错,对下属则不提起。高层主管,那就很少承认错误,有时还会恼羞成怒,模糊焦点,用其他的事情来转移目标。曹操错了,有时承认,有时则找理由搪塞。这一点我们不能怪他,因为这样的表现,也合乎人之常情。

领导力箴言

作为一个领导,公平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可以做到公正,即便是自己做错了事情也要以公正的态度勇敢地承认下来。其实中国人普遍知道检讨的重要性,却很不容易做好检讨。常常虚应故事,避重就轻,然后把所有责任,都归于制度不够完善。不论任何检讨,结论始终只有一个:“如果制度不能改善,恐怕以后仍将如此这般,很难改正。”不管是作为领导者还是员工,有缺失,不用怕,可以换取一些宝贵经验,下次做得更好。检讨缺失,不在于找出谁的错,而在于培养更佳的计划和执行方案。作为领导者来说,小缺失可以避免大失败,常常检讨,累积经验,才有机会获得大成功。

领导身份地位越高,就越应该知道自己的缺失或弱点,以便及早补救,这是员工一致的希望。然而,身份地位越高,企业赋予他的自由范围也越大,他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歉意。员工只有一个要求:赶快用心设法补救,千万不要坚持“错就要错到底”。

其实缺失可以改进,但失败后却很难东山再起。领导者只要把缺失检讨出来,作为下次改进的参考,不一定非要承认失败,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反而让对手有机可乘,或者造成自己乱了阵脚,更加得不偿失。

应该寻找出真正的原因,及时总结,该承认自己过失的地方不妨就勇敢地承认。这样不但对自己是一个总结,还能赢得更多人的敬仰,也不至于人心涣散、导致失误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不检讨过失造成的更大的失误。

曹操误中连环计:领导决策要谨慎

曹操善用计谋,一向警觉性很高,疑心很重。但却对庞统的献计毫不怀疑,马上指示部属照办,弄得大家都不敢有意见。徐庶识破了庞统的计谋,当然不会说出来。如果曹操和往常一样,先欣然接受庞统的意见,却不立即指示照办,待庞统离开,再询问大家的意见,相信有人会提出异议,至少有反复思虑的机会。由于庞统久负盛名,曹操仰慕已久,不敢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先采取反面的姿态,喝令左右拿下,指出这等奸计,居然用来蒙骗,以探其虚实,但至少也应该首先不发表意见,让大家向庞统提出质疑,然后再做决定。庞统献策完毕,居然还要离去。虽然离去的理由说得十分动听,要劝降更多的东吴豪杰,但曹操这时候也应该心生怀疑才对,怎么会深信不疑,以致在场无人敢有异议?

看来庞统果然高明,和曹操刚刚见面,就要求参观军事设施。相信一般人不敢这样大胆,因为军事机密,外人怎么可以随便看呢?庞统一下子攻破了曹操的心防,又遥指江南,说什么“周郎,周郎,克期必亡”,把曹操捧得天高,几乎失去理智。而且献计之前,先问军中有没有良医,再转回话题,提出连环计。这种沟通本领,实在高明。曹操心防既破,心中的疑虑又被他一击命中,哪有不信的道理?曹操兴致高昂,谁敢在这个时候表示异议,岂不是太不识相?庞统的高帽子策略、攻心为上战术,曹操抵挡不住,使其连环计轻易得逞。

领导力箴言

西方人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不论干什么,都要通过法律途径约束他人来防止上当,而且对于欺骗别人的人是相当鄙视的。中国人不会要求别人怎样,只会提醒自己“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很少去笑那些骗子,反而多少有些羡慕:“他真高明,居然骗了这么多人!”而对被骗的人,在同情之外,还有几分不屑:“你怎么这么笨,这种当也会上?”好像责任不在骗子,而在被骗的人。其实,嘲笑被骗的人与鄙视骗子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遏止骗人事件的发生。

西方人鄙视骗子,使其备受压力,抬不起头来。而中国人认为人人应该各自小心,不要上当,使那些骗子无从下手。但是“小心不要上当”,并不是“不要相信别人”,而是不给坏人可乘之机。

你无法要求别人绝对诚实,因为没人能做得到绝对诚实,所以只能自己小心。社会上骗子并不多,但是喜欢被骗的人太多了,才会发生那么多骗人的事件。骗人的人当然不对,而被骗的人也未尝全对,谁叫你不小心?“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正因为小心,才会时时用心。可以相信的时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可以相信的时候,“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善变,不可不防”。这些话都是中国人常说的,看起来互相矛盾,却是因时制宜。

在人际交往中,你可以选择相信别人,也可以选择不相信别人。你相信别人,万一被骗,大家就会嘲笑你,“三两句话,把他骗得团团转”,结论是你“缺乏判断力”。但你不相信别人,又怎能与其相处?因此,在信与不信之间,需要自己拿捏。

曹操是个疑心很重的人,也有拿捏失度的时候。他求贤若渴,仰慕庞统已久。而庞统利用高明的沟通技巧和策略,攻破了曹操的心,使其上当。在正常的情况下,当然应该相信别人,但是只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应该相信他。站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才不至于上当。对任何人都相信,受骗的概率就会大幅度增加。

刘备错伐吴:领导有感情更要有理性

如果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则在人和方面占优。他人缘好,到处受人欢迎。他从基层做起,一路向上晋升,对人情世故非常熟练。他能够赤手空拳建立蜀汉,完全得力于他的仁义宽厚。

正因为如此,关羽、张飞当年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给予了他最大的鼓舞和支持,并且历尽艰辛,始终不变。他们这种知心之交,不是一般君臣、同人、朋友所能比的。所以听到关羽阵亡,刘备立刻把矛头指向东吴。他明知诸葛瑾是孙权特使,也是诸葛亮的兄长,带着两面不讨好的无奈前来致意,却当面怒斥:“杀弟的大仇,不共戴天!”可见在刘备的内心,真的什么都不要紧,只有为关羽报仇才是第一。

刘备的最大号召力是以汉室正统自居。一心一意匡复汉室,一统天下!现在曹丕篡位,传闻汉献帝已经亡故。刘备只知道传承皇帝大位,却不以替献帝复仇为前提,反而急于私务,为关羽报仇,岂不是因私废公,把私人恩仇,看得比公务更重要?诸葛亮所说“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和张飞所说“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刘备两相比较,竟然弃大义而先小义!

他的情绪管理,一向比张飞良好,现在竟然和张飞一样,被怒气冲昏了头。学士秦宓,对天文地理十分熟悉,向刘备提出时机不合适,恐将失利的看法,惹得刘备大怒要杀他的头。众官求情,刘备才把他关进牢狱。

曹操多方设法笼络刘备,始终没有成功。刘备对曹操,并没有感情,因此表现得十分理智。孙权接受诸葛亮的建议,与刘备联盟,等于助刘备一臂之力,使得刘备结束多年的流浪生活,找到荆州这一块根据地。他对孙权有相当的感情,以致愿意做他的妹婿。甚至一度差点久居江东,不想回荆州,都是重感情的表现。有这样的感情基础,居然被欺骗、偷袭,对刘备来说,对他的伤害,比曹丕篡位对他的伤害要大。刘备的感情用事,造成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自作自受,果然谁也挽救不了。

刚开始可能凭着人多势大,刘备大军把孙桓困在彝陵,大败朱然于江中,使孙权大受威胁。接着老将黄忠中箭受伤,以七十五岁高龄,战死沙场。五虎大将已去三人,刘备痛不欲生。孙权趁机把刺杀张飞的范强、张达以囚车遣回蜀营,向刘备求和说:“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等人,都是刘备痛恨的对象,现在都已经亡故。只有范、张二人,尚在孙营,特别把他们囚禁遣返。”刘备如果适可而止,双方尚有回旋余地。偏偏他誓必先灭吴,次灭魏,弄得孙吴上下同仇敌忾,推出陆逊这位年轻的奇才。刘备听说偷袭荆州出于此人的诡计,更是愤怒,并且和关羽一样轻视陆逊。于是陆逊故伎重施,先求和,后派遣刺客,然后纵火烧蜀营,这和对付关羽的那一套,几乎相同。

刘备识才、育才、用才,都十分高明,但是临阵对敌就不很擅长。得荆州,是诸葛亮的策略;入川成功,由于庞统的规划。现在自己在战场上,必须随机应变。刘备虽然以老兵自居,却不如陆逊这位“黄口孺子”。又自认颇知兵法,以致移营就凉,而惨遭火攻。诸葛亮听到刘备的决定,也觉得“汉朝气数休矣”而无可奈何。这一次重大的失误,使刘备毕生的理想,毁于一旦。

为什么把情绪管理摆得这么重要呢?因为人不是圣贤,都会犯错。现在如果你一犯错就觉得自己见不得人了,那你就不要做人了;但是也不能说错就错到底,那也是不理想、不合理的。

领导力箴言

刘备重感情,原来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人无情,人缘不可能好,人气肯定不通达。但是张飞守下邺时,为吕布所袭,以致城池失陷。刘备当时并未加以处罚,已经看出他处事不够合理的一面。关羽投降曹操,彼此离开了一段时间,情况不明,刘备还是毫不怀疑。虽然同样不合理,却由于那时的刘备和今日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大家不可能对刘备加以指责。

人类有创造力,但是人类的破坏力往往比创造力更强。以前人们会有“天灾人祸”的观念,但现在几乎没有天灾,基本都是人祸。

空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很多都是人为的。所以,当大家说“人定胜天”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很多的破坏都是人为的。所以说“人定胜天”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因为现代人已经有非常大的破坏力。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给人类带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威胁,因为它随时可以把整个地球毁灭。

比如说以前打一次仗,最多死几百个人、几千个人;现在都是高科技了,可能一个按钮下去,几百万人就不见了。所以现代人一定要小心,时代不一样了。

在这种人能量特别强大的时代,每个领导都需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否则的话,自己可能无意之间就闯了大祸。以前情绪不稳定所造成的破坏不大,现在情绪不稳定所造成的破坏力非常大。所以,情绪管理在现代来讲比以前更重要。

《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什么叫作格物致知?就是要注重科学。很多人说中国的儒家对科学不是很重要,尤其有人说《周易》是妨碍中国科学发展的,这都是不正确的。中国人是非常重视科学的,格物致知就是说:人把事情搞清楚,就会得到充足的知识,然后用这种理性来指导自己的情绪和感情。一个领导只要很理性,他的情绪一定很正常,但是领导不可能时刻都理性,不可能每时每事都理性,有情绪是很正常的,因为人无完人,法无良法。

诸葛亮七擒孟获:领导要让人心悦诚服

孙权因为害怕刘备反攻,派人到南中,散布蜀军失败的消息,并鼓动南中兴兵作乱,以威胁蜀国。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当然想过自己的处境和出路。这时候退休,归隐山林,不但说不过去,而且实际上行不通。魏、吴一定会派人来礼聘,如不答应便可能会谋害他全家。如果干脆向魏或吴投降,把这个烂摊子甩掉,那当初又何必下山,徒然辛苦这么多年?算来算去,只有硬着头皮,鼓起勇气继续往前走。熬到诸葛亮这种地步,已经是毫无退路了。既然如此,当初的隆中对策是不是应该修正一下,以便做好准备,重新振作起来,走出一条光明的大道呢?

要北伐,必先安定南中,以免有后顾之忧。这一次蛮王孟获大起十万蛮兵,前来侵犯。趁此机会,诸葛亮向刘禅报告当前情况,以及平定南蛮的重要性。然后亲领大军,以关羽的第三个儿子关索为先锋,一路秋毫无犯,向南而行。

诸葛亮深知南蛮离中原十分遥远,当地人多不习惯于王道的教化。要收服这些人,必须可刚可柔。马良的弟弟马谡在这一次南征的时候,向诸葛亮建议攻心、收心的计策,以免今日破之,明日复反,将来为了南蛮的问题来往奔波,对北伐一定大有影响。诸葛亮一向认为马谡是可用的人才,听到他攻心、收心的一劳永逸计策,自然满心喜欢。这一次兴师征伐南蛮,和以往的作战不同,不求速战速决,而求对方心悦诚服。

首先被擒的蛮将是郭焕。诸葛亮以酒食待之,问他是何人的部将,他回答是高定的。诸葛亮说高定是忠义之士,把郭焕放回。不久,高定果然率众来降。诸葛亮以高定为益州太守,郭焕为牙将。并以当地人吕凯为行军教授,兼向导官。于是诸葛亮提兵大进,深入南蛮荒芜之地。

蛮王孟获闻知诸葛亮到来,立即召集三洞元帅商议对策,决定分兵三路,以得胜者为洞主。结果两个元帅都被蜀军捕获,赵云杀掉另外一个。诸葛亮释放了两个元帅,料到孟获必然亲自引兵前来厮杀。孟获果然大怒,挥军进攻,被魏延活捉,押解到大寨。诸葛亮早已杀牛宰马,设宴等待。孟获表示不服,诸葛亮赐了他酒食,给他鞍马,差人把他送出寨外,使孟获安然归去。就这样捉了放,放了再捉,孟获使出各种招数,诸葛亮逐一破解,总共七次擒得孟获,七次都无条件释放了。孟获深受感动,流着眼泪说:“七擒七纵,自古未曾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于是率领兄弟妻子宗党等人跪下谢罪,向诸葛亮保证不再反了!诸葛亮问孟获心服不服,孟获说子子孙孙都应该感恩,怎么会不服。诸葛亮请孟获上座,设宴庆贺,令他永为南中之王。

诸葛亮不但归还孟获所有土地,而且不留一兵,不置一吏。彼此相安无事,南中皆感诸葛亮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四时享祭,并尊称他为“慈父”。终诸葛亮之世,南中没有再反,这令诸葛亮能够专心北伐。

领导力箴言

今天整个社会有一个毛病,都强调快,说速度就是生命,任何事都要捷足先登,但我不这么认为,单纯求快,只会死得更快。有时候适应推、拖、拉,效果更好。那么,怎么用推、拖、拉这种管理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领导有项工作要给甲做。如果直接交给甲,别人会想,他算老几?这个工作他做得了吗?有人会想,旁边有比他年资高的,领导为什么不尊重一下?有人会想,有人的年资比他高,领导却当着别人的面把工作给他做,那个年资高的人就完全没有面子了。这些人不敢打击领导,也许会想办法打击做事的人,让他做不成。

领导有个工作要给甲做,但是要顾及乙的面子,所以会先给乙:“这个请你做好不好?”

乙一定先推托说:“我忙不过来。”

领导说:“是啊,我也知道你忙不过来,不过不给你做,就是不行。”

乙说:“那怎么办呢?”

领导不等他讲完,就说:“那能不能给甲做?”

就这样,领导让乙拿给甲去做,这样乙有面子,他们两个合作得也很愉快,也达到了领导的目的。有人会觉得这样做事情复杂多了。其实不复杂,习惯成自然。有些事情不是一快就了事的——一味求快反而会死得更快。

如果诸葛亮第一次抓到孟获就立即杀了他,那么孟获的接班人还是会造反。用现代话来讲,孟获无疑是当时最牛的酋长,不管诸葛亮怎么抓他,他就是不服气,诸葛亮对他也很忍耐。到了第五次抓到孟获的时候,所有人都忍不住了,都劝诸葛亮把孟获杀掉算了,但诸葛亮还是放了他。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释,给足了孟获面子,这才收服孟获,让他真心投降蜀国。收服了孟获以后,诸葛亮没有在他那里留一个官员,没有要孟获一块土地。诸葛亮这样打仗是真的赢了,他赢得对方心服口服。 FMYYSkPxiTIJ2iLi7odFRbgNE7Q7mXhj+DRItGYKZX4V7GH/tPnFoBlWUPkV66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