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合纵联盟,明辨利弊

斯蒂芬·M.沃尔特在《联盟的起源》一书中提到:“在任何竞争性的体系中,能够争取到盟友都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资源。相反,引起其他方联合起来反对自己者,则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团队在做好了自身的内部管理之后,要想进一步地做大做强,就应该利用外部的资源和伙伴,采用“合纵连横”的策略来有效地分担和降低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但联盟虽有利,也要意识到现实隐患的存在。与外部附属团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要把握“度”,既强调“众生平等”,又合理地融入“亲疏有别”。对外部附属团队不能随便地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因为风险很大,而应该通过不断的考验以确定其可以信任和合作的层次,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曹操推选袁绍任盟主:以退为进更能占据有利形势

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冒险逃回家乡,募集义军讨伐董卓。曹操打的是忠义的牌。大家深恐远离这一块招牌,便会被说成反忠义,所以前来响应的各路人马,无不争先恐后,热烈参与。既然组成联合阵线,当然需要盟主,以别于乌合之众。大家聚集在一起,总该有人担任这一个职务,来统一步调,指挥全体的行动,并作出必要的决策。

曹操那时刺杀董卓未成,只剩下这一条路可走,哪里敢自告奋勇担任盟主?就算真的有意,大家也不会赞成。因为在场的人物论年资、论势力、论身份,都轮不到曹操。他提名袁绍,说袁绍是汉朝名将的后裔,应该担任盟主。袁绍当然很高兴,打心里喜欢当这个盟主。但是,按照道理,依据惯例,他必须再三推辞表示礼让,然后大家都认为非他莫属,这才勉强答应。袁绍因此当众宣示“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接着指派袁术总督粮草,同意长沙太守孙坚担任先锋,杀向汜水关。

现代的选举方式,产生了很多弊端和笑话。其实,中国古代的推举方式更为方便而有效。因为它不致由于选举而造成派系,又能在和谐中产生领袖。大家都有面子,岂不是更好?如果加上良好的配套,应该可以成为现代选举的另一种方式,值得大家考虑和运用。

袁绍四世三公,出身世家。家庭有势力,兄弟加起来更有力。曹操是聪明人,知道自己不够分量,不敢妄想,却也明白顺水人情的重要性。反正袁绍一定会当选,为什么不争取做第一个推荐他的人呢?所以曹操不等其他人发言,立即推举袁绍。

袁绍如果不孚众望,大家就会另行推举他人,甚至怀疑曹操虚情假意,认为他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才出面把袁绍推举出来。当然,曹操心里有数,在场的人里以袁绍最为适当,但是袁绍并不是理想的领导人。所以在袁绍宣誓就职之后,曹操马上借着喝酒装疯的机会,向袁绍进言“同扶国家,勿以强弱计较”。因为曹操和袁绍是老同事,深知袁绍为人矜骄自负,并无真才实学,不脱富家子弟的习气。袁绍在何进要清除宦官,不被何太后同意的时候,建议何进召董卓入朝那件事情,就做得十分不妥当。

但因为联盟里没有合适的人才,百般无奈,也只好推举袁绍,至少这样,在袁绍心中,曹操可以占有更大的分量。将来曹操提建议,应该更容易被采纳。果然大家热烈响应,可能也都是别无选择。

乌合之众,如果首领再有私心,加上缺乏实力,结果会如何?可想而知。这一次大同盟,由袁绍担任盟主,已经看出没有什么作用。不过是各路人马聚集在一起,使董卓更加猖狂,如此而已!但也正因为这样,才会造成董卓的凄惨结局。所以不论成败,也都对破除董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几次失败之后,把对手推到最高峰,让他居高而危,掉落下来,这也是一种策略。

领导力箴言

曹操逃出去以后,就开始招兵买马,联络各路诸侯一起清除董卓的势力,推举袁绍当了联军统帅。这是他非常聪明的地方,更证明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如果他自己当统帅,年纪轻轻,实力又单薄,大家凭什么要听命于他?很可能谁也不服他。让袁绍当盟主是曹操以退为进的一种策略,袁绍当了盟主,对推举他的曹操十分信任,曹操自然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曹操表面上推举袁绍,实际上他知道袁绍迟早会失败,到时候得利的人还是自己。只不过,无奈当时自己处于劣势地位,只得委曲求全。

世界就是这么现实,优势的人不先说,劣势的人只好说;优势的人不做,劣势的人不得不做;优势的人希望行动,劣势的人就会行动;优势的人不用指示你要尽力,劣势的人必然尽力。中国人主张:形势比人强。领导不用权,却应该努力创造有利的形势,使自己能够及时占据好位置,使员工自动自发,在不知不觉中尊重领导者的权力。

领导者喜欢用权,员工一心等待授权,结果都很不愉快。其实我们都知道,人很难改变别人,也很不容易改变自己。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知己知彼。知彼不易,知己更难。知了之后还要进一步建立有利的形势。形势随时在改变,所以领导者的形态也应该因时制宜,不可执一不变,这便是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

既然如此,处于劣势的时候不妨像曹操一样,根据形势做一些让步。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过任何机会,要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然后作出最有利的行动。也就是说势单力薄的时候你可以做发起人,但不要当头儿。

孙刘联盟:敌人的敌人是联盟首选

历史告诉我们,只要领导得好,中国人非常合作;如果领导得不好,就会四分五裂。中国人的个性就是这样,合起来合得很牢固,分开来也分得很彻底。

曹操的远程目标是平天下。这是我国历史上,有远大志向的人士所共同拥有的愿望。曹操自官渡之战以寡胜众以来,声势日益壮大。荀攸见刘备投奔江夏,唯恐他与东吴联盟,建议曹操邀约孙权共擒刘备,平分荆州。曹操大喜,一面遣使赴东吴;一面点齐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直奔东吴而来。

孙权接受鲁肃的意见,以吊丧为名,向刘备打听军情。鲁肃与诸葛亮见面,力邀其过江向孙权表明联合抗曹的决心。

鲁肃,字子敬,早年丧父,侍母至孝。他的家产丰厚,经常散财济贫。周瑜有一次缺粮,听说鲁肃家存米六千斛,前往求助,鲁肃一口气答应把一半借给他,慷慨之至。他平生喜好击剑骑射,又善于策划。孙权继承父兄大业时,周瑜郑重地把他推荐给孙权。孙权和他商谈军国大事,到了晚上还同榻抵足而卧,问鲁肃,今后要怎么做。鲁肃认为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完全被消灭,最好是先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据守长江险要,以图天下。孙权大喜,一切照他的计划而行。鲁肃接着推荐博学多才的诸葛瑾,也就是诸葛亮的兄长,孙权拜之为上宾。这样孙权就组成了坚强的核心团队,得以与曹操争天下,建立帝业。

鲁肃和诸葛亮,具有北定中原的共同理想,所以一见如故,十分投机。两人也有不同之处,鲁肃料定曹操必然篡位,汉室不保,所以鼓励孙权自己称帝,以统一天下。诸葛亮则心存汉室,因此看重刘备的皇亲血统,希望他以荆、益两州为基地,北伐中原。两人的观念大同小异,却又一个牢不可破的共同点,便是双方联合抗曹。

诸葛亮来到东吴,不免与群儒舌战一番。因为文人相轻,武将更是永不认输,对诸葛亮如此盛名,当然心中不服。诸葛亮面对众人,有问必答,而且声势惊人。他事前对各人已有深入了解,自然能够应付自如。

诸葛亮针对孙权爱面子的个性,不顾鲁肃的劝阻,夸大曹军的阵容。一方面建议孙权归顺曹操,一方面却坚定刘备不降的决心。孙权很不高兴,向鲁肃抱怨“孔明欺吾太甚”。鲁肃说诸葛亮是故意以言词相激,实际上有良好的策略,孙权赶快再请诸葛亮叙话,虚心请教。诸葛亮用同样的态度来刺激周瑜,促使周瑜主战,加强孙权的信心。

诸葛亮联吴制曹的策略获得孙权的支持,当然是刘备当时最有利的方式。周瑜知道诸葛亮的大才,请诸葛瑾劝告兄弟,离开刘备,到东吴共同效力。诸葛亮不肯,周瑜心生恨意,存心要杀诸葛亮。嫉妒心的可怕,在周瑜身上表现得格外强烈。孙权受到周瑜的影响,势必不利于刘备和诸葛亮。

领导力箴言

所谓联盟,说的就是合作,只有大家一起协同合作,组织上才能更有力量。在一个行业内,如果只是依靠一个企业自身的力量将行业链条上游、中游、下游的事情全部做完是不太现实的,这样的做大不仅对资源和管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状况。所以要大带中、中带小,分中有合,表面上是分,本质上是合。

有人曾经大力主张,中小企业要设法加以合并,组成大企业,以增强竞争力。然而,事实证明,面临21世纪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规模大,应变力反而较小,对于适应环境所做的调整,其弹性远不如中小企业那么灵活,加上合并前后的种种问题很不容易克服,因而,合并不如合作。

西方人一直以来都桎梏于“二分法”,而中国人则对“分”与“合”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中国式团队的领导者,不应该把自己企业里面的人才视为“内人”,把企业以外的都叫“外人”,这始终是“分”的观念。实际上,应该通过内部的外人以及外部的一些内人来实现内外的沟通,形式上虽然是不同的企业,实际上是同一个团队,随时可分,随时可合,这样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既保持灵活性又便于调整。

联盟合作的对象,就算理念十分相近,毕竟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苦衷,难免有不协调、不配合的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求全”便是“合作”,一个个体能力有限,无法求全,必须多个个体同心协力,同理合作才能求全。大家为了利益走到一起,谋求的就是实现自我强大的目的。假如大家可以善用中国人的“以让代争”,柔中带刚,彼此为实现共同目标,各自机动调整,权宜应变,自然会获得整体的配合。

诸葛亮草船借箭:联盟共同利益需用心维护

诸葛亮过江来到东吴寻求合作,周瑜心怀嫉妒,决意杀了诸葛亮,以绝后患。他故意问诸葛亮,水路交兵,以哪一种兵器为优先。诸葛亮心中有数,装得一本正经:“以弓箭为先。”周瑜趁机表示,军中急需十万支箭,请先生监制。诸葛亮还是装得很像,拜问何时要用。周瑜说十天之内,诸葛亮居然满口答应。鲁肃是老实人,急得要命。诸葛亮要他救命,鲁肃居然骂他自取其祸,真是可爱!

诸葛亮对天文地理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知道不日之内必有浓雾。曹操人生地不熟,又不熟悉水性,不敢在浓雾中出战。诸葛亮如果以船只逼近,伪装进攻,曹操必定箭如雨发,不敢停息。于是不用费力,便能够借得十万支箭。但是,这样一来,周瑜必然更加气愤,也更为嫉妒,很可能不择手段,非置诸葛亮于死地不可。诸葛亮并不是故意卖弄才华,使自己陷入险境。只是周瑜这样的人,不能让他看不起,否则无法合作。这才不得不承担风险,采取如此措施来换取共同的利益。应该做的事,绝对不推辞;不应该做的事,再有利也不能做,这才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工作有很多人会做,不一定样样都要自己亲自去做。让别人做,并不代表自己偷懒。诸葛亮借箭,说明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解决方案。自己做十万支箭,费时费力又费神。不如向有箭的人借,一下子就凑齐了。问题是怎么借,向谁借,什么时候借,有没有把握,这些才是我们要学的。

领导力箴言

我们不可否认诸葛亮是个奇才,年轻而精明能干、头脑清晰、效率极高的奇才。这样的奇才并不多见。由于奇才表现出色,使得组织人人自危,从奇才身上所得到的往往无法弥补其他同人所失去的。

在孙刘联盟上诸葛亮和周瑜绝对都是功不可没的,但由于是各为其主,思路必然不在一个轨道上。即便在同一组织内,大家的想法也很不一致。各人有一套主张,而且都言之有理。这种情况,对于喜欢讲道理、怎样讲都有理的中国人,更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意见相当有分歧,非常不容易整合。尽管他们二人总是各说各的话,但是心里却都很清楚彼此的真实意思。

从合作的角度来说,双方完全可以同心协力、一致对外,这就是组织的力量。现在很多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有组织,但却没有组织力。其实有没有组织力完全是领导的问题,因为中国人绝对可以团结、绝对可以一致对外、绝对可以和而不同,也绝对可以成全。但往往在合作中双方会出现互出难题的情况。

诸葛亮草船借箭显示了自己的才华,让心生嫉妒的周瑜更加记恨他。但他必须冒这个险,以实现合作,获取共同利益的目标。面对周瑜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刁难,诸葛亮“以小敬大”,万事退让一步,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将心比心,以设身处地的态度好好商量,达到了长久合作的目的。其实合作就是为了求全,以此来赚得属于自己的利益。彼此为实现共同目标,各自机动调整,权衡应变,才能最终获得整体的配合,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做的是没有错误的。

瑜亮合作:对抗强敌须放下私心芥蒂

周瑜,字公瑾,由于智勇兼备,二十四岁时便出任建威中郎将。当时程普是江东资格最老的武将,大家尊称其为程公,相对地便称周瑜为周郎。孙策取荆州,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孙策和周瑜成为乔玄的女婿,在当时传为佳话。周瑜精通音律,每听唱歌奏乐,都能听出错误的地方。他的《长河吟》,被诸葛亮弹得幽雅深刻,令他十分不安,决心要和诸葛亮一决生死。

其实,周瑜的内心,并不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华。鲁肃原来是袁术的部属,因为得不到重用而萌生去意。周瑜打听到鲁肃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赶快把鲁肃的母亲接过来,然后全力说动鲁肃来归附。他不但为孙权增添了一位贤才,而且在临终时,还极力推荐鲁肃。孙权接受他的建议,让鲁肃继任都督。

他大肚能容鲁肃,却千方百计要迫害诸葛亮,这是什么道理?我们从他初次和诸葛亮见面,便请诸葛亮的兄长,同在东吴任职的诸葛瑾前来商议“令弟诸葛亮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刘备”来看,相信诸葛亮若是和鲁肃一样,能够弃刘备而事东吴,他也会像对待鲁肃那样,善待诸葛亮,说不定向孙权推荐,以诸葛亮为都督,也很有可能。

周瑜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懂得对方安稳自己才能安稳的道理,以为东吴可以独力抗拒曹操,而不需要外力的帮助。倘若他和诸葛亮一样,知道只有两家联合在一起,才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曹,相信他对诸葛亮的态度就会比较理性,不致如此偏激。包容、厚待诸葛亮,对东吴和周瑜本人,都有好处。

诸葛亮为了联吴抗曹,抬高刘备集团的声势,必须和周瑜打交道。因为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东吴的军事,周瑜的作用可以说举足轻重。诸葛亮知道他年轻气盛,采取请将不如激将的策略,果然激得周瑜勃然大怒,被孙权封为大都督,并亲授佩剑,誓与曹操决一死战。

有一些话,按照交浅不言深的道理,诸葛亮原本不应该说的。现在因为共同的利害,加上时间十分紧急,不得不说出来,以致引起周瑜的疑虑。心想诸葛亮这么厉害,为刘备所用,将来必为江东大患,几次都动脑筋要杀诸葛亮。

当然,从长远看,孙权和刘备迟早要一争高下,这一点孙权心里十分明白。他和诸葛亮都知道:曹操不喜欢的人里吕布、刘表、袁绍、袁术,都已经灭亡,只剩下刘备和孙权,曹操不可能放过他们。不过两人联合抗曹,恐怕也是权宜之计,将来两雄相争,看来也避免不了。周瑜大概就是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急于除掉诸葛亮。

实际上凡事都需要有个过程,许多事情真的是欲速则不达,急不来的。周瑜如果作出阶段性的计划,先和诸葛亮合作,以后再做其他的盘算,他们的关系是不是会缓和一些?我相信他也想到了这一点。只是一向十分顺利的人,往往不会顾虑那么多,而是认为事不宜迟,不如当机立断,在刘备还没有站稳之前,杀掉诸葛亮,以免刘备势大,诸葛亮更难以应付,于是想做就做,甚至不和孙权商量,便决定下毒手。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反而被活活气死。

领导力箴言

周瑜和诸葛亮二人立场不同,有一定的差异性。实际上,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彼此不同的“差异性”,我们把它叫作“分别差异”。差异就是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善于管理的人,能够把“不同”的心和力结合在一起,产生“和”的力量。小人同而不和,不善于管理的人,只在表面上要求大家服从,似乎“同”到没有意见上的差异,却始终发挥不出“和”的实力,应该视为“不和”。

烹调的时候,用水来煮水,煮来煮去,还是开水。弹琴的时候,总是重复一个音调,听起来必然单调乏味。同样的“人”群集在一起,如果大家一模一样,丝毫没有差异,我们识别起来,势必十分困难。反之,用水煮蛋,可能煮出可口的蛋花汤;配合各种不同的音调,可能弹奏出动听的乐曲;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才有可能“和”成一个整体。

《荀子·王制篇》指出:“人何以能群?曰:分。”人的力量没有牛那么大,行走起来不像马那样快,而牛马反为人所用,主要是因为人能够合群,有“组织”的概念,而牛马则无。但是人为什么能够合群呢?答案是人有“分”的念头,知道彼此“不同”,而非完全相同。

管理的历程,着重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时加以调和,没有矛盾时制造若干矛盾”,使相同的产生某些差异,而让差异的趋于相同。

周瑜并不知道自己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合则有利,分即有害。我们认为周瑜遇见诸葛亮,唯一的办法就是和他诚心合作,暗地里像鲁肃那样,多向诸葛亮学习,以增进自己的实力。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双方合作的必要性很大,还不至于翻脸无情。

假如大家都能够退让一步,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凡事将心比心,以设身处地的态度好好商量,就能最终达到长久合作的安定局面。别人安定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在安定和强大自己。希望组织同人同心协力,领导必须使大家对整体目标相当关心。而要使大家关心整体目标,又非让大家彼此交心不可。要求大家交心,第一步则是设法使大家开心。这样来说,安人的历程,便是“由开心而交心,借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的变化,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管理是“心连心”的过程,而安人则是“心连心”的结果,应无疑义。

华容道巧放曹操:相互制衡才能共同生存

赤壁一战,曹操败逃。诸葛亮安排了几路人马拦截曹操,在最后一关华容道上关羽念及旧情放过了曹操。说曹操命不该绝,完全是站在无形无迹的立场来看的。若是采取有形有迹的观点,那就是这个时候还不能让曹操死掉。因为在这种曹军惨败、孙吴得意扬扬的关键时刻,让曹操死在关羽手中,曹操的部属一定会把矛头对准刘备,说不定会和孙权联合起来,那样,刘备就完了。

因此,站在刘备的立场,绝对不能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杀死曹操。诸葛亮故意不派赵云或张飞去守华容道,因为曹操要是落在这两位大将手中非死不可,那就不妙了。

曹操在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坚决要离他而去的时候,心里也着实挣扎了一阵子。他反复思索,不让关羽离开,以关羽的神勇,简直做不到;让关羽离开,又实在不情愿。所以他避不见面,故意不给关羽发通行证,使关羽只能过五关斩六将,欠下曹操很大的人情。最后曹操还指派张辽劝退了夏侯惇,送一个大人情给关羽。曹操何尝不知道,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自己难免有一天要栽在关羽手中,所以趁早让关羽欠下自己一大堆人情,将来必要时,说不定能够救自己一命。曹操和诸葛亮对关羽都十分了解。可以说两人合演了一出华容道大戏,使关羽有情有义地表现一番。

关羽当然要放走曹操,否则大家对他的忠义就不会那么推崇。对刘备忠心是一回事,还曹操人情,也是合乎义理的表现。何况如果关羽一刀砍下曹操的首级,接下来诸葛亮就必须承担刘备败亡的重大责任。“三国”演义,势必提早结束。刘备的壮志,诸葛亮下山,都将会毫无意义。无论有形迹、无形迹,关羽这一次放走曹操,都合乎道义。

许多人看到这里,都替关羽惋惜,认为他失去了灭曹的大好时机。其实,就因为他放过了曹操,他才很了不起,这绝不是妇人之仁,而是从大局出发——曹操杀不得。站在刘备的立场,绝对不能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杀死曹操。如果那时把曹操杀了,刘备也就没有前途了,孙权会把曹操的人马收编过来,顺便把刘备也灭掉。所以,那个时候,是不能让曹操死的。有时候,适当培养几个敌人,才是生存之道。

领导力箴言

竞争对手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领导的老师,领导应该善于向敌人学习。领导要是承认自己不如人家,就达到了海阔天空的境界,总想着“我一定要把你干掉”,很可能是最后对方没有死,领导就先死了。

所以很多事情要从大局来衡量,不要只看眼前利益。现在很多人只能看到眼前利益,看不见大局,不知相互制衡才能彼此生存的道理,是多么的危险。

孙刘联姻:心机各异难以长久合作

孙权受周瑜的影响,非要把诸葛亮制伏不可。听说刘备没了甘夫人后,两人商议,假意将孙权妹妹许配给刘备,把他骗过江东来,看诸葛亮如何回应。他们的目标是让诸葛亮以荆州换回刘备。诸葛亮见东吴特使吕范到来,便已识破来意。建议刘备将计就计,既要得孙权的妹妹,又要保住荆州。刘备觉得太过冒险,犹疑不决。诸葛亮叫孙乾与吕范同往江东,传达两府合婚的意愿,并且预先定下三条计策,要赵云陪同刘备,一起过江完成婚事。

刘备与赵云、孙乾取快船十只,随行五百人,依计而行。首先拜访乔国老,使国太出面,逼使孙权弄假成真,真把妹妹嫁给刘备,完成了一桩政治婚姻。

孙权妹妹自幼习武,婚后常与刘备舞剑为乐。刘备毕竟是男人,有名有利有势之后,最难过的便是美人关。与孙权妹妹成婚后,竟然把荆州大事忘得一干二净。孙权接受周瑜意见,拨款修整东府,广栽花木,请刘备与妹妹居住。又增侍女数十人,并赠送金玉锦绮好玩的东西。刘备果然被声色所迷,完全不想回荆州。幸好赵云遵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虚报荆州危急,刘备才和夫人返回荆州。

孙权和周瑜听说刘备夫妇要回荆州,气急败坏。屡次加派追兵,无论如何也要把他们追回来。赵云依照第三计,恳请孙夫人亲自抵挡追兵。刘备吃尽苦头才返回荆州。周瑜不死心,亲自赶到江边。诸葛亮前来接应刘备,喝令军士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把周瑜气得大叫一声,倒在船上,不省人事。

政治人物,常常喜欢借着结成亲家,以增强实力,或交换利益。这一桩婚事,原本是一场骗局。孙权事先连母亲都没有禀报,认为把刘备骗过江东,神不知鬼不觉地结束他的生命就行了,当然不需要让国太知道。诸葛亮算准了这一招,第一计就是上岸后,随行五百军士全部披红挂彩,到处传播刘备入赘东吴的消息,使城中人们纷纷口耳相传。并且拜访乔国老,赠送名贵礼品。乔国老是孙策和周瑜的岳丈,和孙府交情甚深。心想如此大事,自己竟然完全不知,还是从刘备口中得到的消息,实在没有面子。于是专程求见孙权母亲吴国太,一方面贺喜,一方面抱怨不通知他老人家,想不到吴国太竟然也不知道。诸葛亮这一招完全是抓住人性的弱点。乔国老没面子,必然会找国太,自己的女儿要出嫁,做母亲的竟然不知道,吴国太恼羞成怒,立即把孙权喊来,大骂孙权。一连串的演变,俱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对孙权和周瑜来讲,却是样样生意外的变化,弄得手忙脚乱,完全乱了阵法。结果自然是诸葛亮妙计比周瑜高明。果真周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气死也是活该。把领导者的妹妹当作工具,大施美人计,也亏周瑜想得出来。而孙权身为兄长,也配合行使这个计策,难怪吴国太气愤至极,反而促成这一桩原本虚假的婚事。

如果真的结成亲家,对孙刘联盟有助益那也不错,偏偏周瑜不甘受辱,一再设法破坏双方的合作。

按照常理,周瑜不敢以孙权的妹妹为赌注,诸葛亮也不应该要刘备冒这么大的危险。但是,孙权和刘备的战略高度,毕竟不如周瑜和诸葛亮。孙权只知道联盟,周瑜指出困住刘备的大好时机,他也把握不住。刘备不了解彼此的矛盾,身入险地而不自知。幸亏诸葛亮及时挽救,才得以脱离险境。周瑜的建议,孙权欣然接受,却由于事先家人的协调工作没有做好,而功亏一篑。诸葛亮原先谏阻刘备答应这门亲事,刘备不听,诸葛亮不得已才提出三个锦囊之计,要赵云依计行事。当时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已经有一些不尊重。君臣之间,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投缘。五分钟热度,看来到处都是这样。

权力使人腐化,对孙权和刘备来说,都是难以避免的事实。周瑜和诸葛亮表现得愈好,孙权和刘备的内心,不见得愈愉快。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充满了矛盾。以周瑜和诸葛亮这样的智慧与才能,好不容易才遇上孙权和刘备这样的好领导,表面上看十分和谐,实际内心不见得没有一点矛盾。

领导力箴言

古人的话,千真万确,有根有据,但是不能全信。中华文化本身充满了矛盾,一方面说礼让为先,一方面说当仁不让,那到底要不要让?答案只有一个,你自己看着办。中国人最厉害的是同时讲两句互相矛盾的话,人心不同,各如其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东西总是摸不透,现在连中国人自己都不能洞悉。

所以中国人在讲东的时候,想到西;当讲到西的时候,想到东。只有将正反两方面整合起来、兼容并蓄,才可以找到合力点。中国人说“事无不可对人言”,又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这非常矛盾,需要在坦白和保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对张三保留七分,只讲三分;对李四保留三分,要讲七分。随时随地因人而异,这是高度的艺术。

作为一个领导者,虽然嘴巴里讲要对内外企业一视同仁,大家团结一致共谋利益,心里却要始终想着差别对待。这就要求核心领导在刚开始管理外部企业时要一视同仁,但在一视同仁的同时,考验每一个员工,要差别对待。至于如何差别对待,不是领导主观决定的,而是要经过多方面的考量。表现好的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表现不好的就要督促其改善;有异心的,要对其多加防范。

孙刘两家联姻表面上是为了巩固合作关系,实际上也是各怀心机,充满了矛盾。孙权把亲妹妹嫁给刘备,实际上是他自己的主张,目的在于加强孙刘联盟。周瑜只是趁刘备迎亲时,建议囚禁刘备,使之与关羽、张飞分离,以便分别击破。刘备完全没有想到这一层,自己身陷险地而浑然不觉。幸亏诸葛亮及时挽救他,他才得以脱离险境,回到荆州。两个团队,由于人员层次不同,心机也是各不一样,其中的复杂关系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看来,不管是领导与员工之间还是领导与领导之间,大概除了忠诚和关爱之外,更需要一些技巧,才有办法长期相处而彼此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并非科学,而是高度的艺术! q4c4PLYa8XADJddZaPx521zHSl01eKlJptxh5bStYxDZelxqamGyGs1ILponepD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