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看透人性——做人要懂心理学

有一对夫妻去看房子。“千万不要让销售员知道你喜欢游泳池,不然我们不好砍价。”先生对太太说。然而,一到现场,太太就掩饰不住自己对游泳池的喜爱之情。业务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你瞧,这房子漏水。”先生看着看着尖叫起来。销售员仿佛没有听见,他对那位太太说:“太太,我带您去看看后面的游泳池吧。”

“这个房子质量太差,要整修啊!”先生继续说道。销售员依然好像没有听见,他只对太太说:“太太,您从这个角度看后面的游泳池,它是多么的漂亮。”

销售员不断地说游泳池的事,太太始终想着游泳池的事,根本无暇顾及房子的质量问题。结果,销售员不费吹灰之力,便以高价出售了这栋房子。

这位销售员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答案是:看透人性、擅长攻心。

中国古代兵法强调:“用兵之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现代生活中,这一兵法也大有用武之地。做人犹如打仗,也要懂点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照亮人类自身的学问,是一门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问。比如,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尊需要,如果你懂得这一点,就不会在公开场合乱叫他人的绰号,作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又比如,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所以你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好与每个人的关系。相反,许多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烦恼,都是从人们互相不了解对方的“心”开始的。因此,做人应该懂点心理学。

通过对方的交际圈来了解对方

有个人要买驴,但不知那头驴的品性,就先牵来试用两天。

他把驴牵到自家牲口棚,和已有的三头驴系在一起。这三头驴,一头勤快,一头懒惰,一头善于讨好主人,买驴人对此了解得一清二楚。

这新买的驴子被牵回家后,不和别的驴子站在一起,却走到那头好吃懒做的驴子旁边。买驴人见状,二话没说,马上又牵着这头驴子回到市场上去。

“你还没有好好试试呢。”卖驴的人说。

“不必再试了。”买驴的人回答说,“现在我知道它是什么样的驴了。”

有一句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接近朱砂(红色的物质)的会变红,接近墨(黑色的物质)的会变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往,或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地与人接触,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总有自己的朋友,有些是兴趣相投,有些是个性相合,有些是性格互补,有些是利益共生,有些是酒肉之交,有些是心灵相犀……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对方的交际圈中看出对方的为人、品性、身份地位、层次背景甚至是其内心世界。他经常与什么人交往,与哪些人打交道,与哪类人接触,往往能反映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整天和街头地痞小混混为伍、吃喝玩乐、酗酒打架、收保护费的人,通常情况下,会是个恶习满身的小痞子,除非他有颗坚硬的心,否则经常处在这种不良环境中很可能会丧失本来具有的各种好品性、习惯,成为人见人恶的小恶霸。

不是人人都像《无间道》里梁朝伟扮演的角色,在黑道和地痞、流氓、毒贩、走私贩混在一起多年,打架、酗酒、抽烟、赌博,还能保持自己的真心,告诫自己:“我是一名警察”。他经常失眠,因为他正义的心和他的日常生活的环境、所作所为有着重大的冲突。因为经常打架,他已经有了暴力伤人的习惯或者说内心欲望,不能自控。可见,经常接触什么人,做什么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在不良环境的渲染下,在不良朋友的带动下,慢慢沉沦,走上歧途。吸毒的朋友迟早要让你染上毒瘾,嫖娼的朋友终会诱使你嫖妓,打架斗殴的朋友渐渐会让你习惯于打架,巧取豪夺、奸诈的朋友会让你变得更阴险、不择手段。而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良好正统环境下的人,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温暖家庭,整天和良善的、有涵养、有品位的人打交道的人,他本身就处在一个秩序井然、明朗阳光的小环境中,他和他的朋友之间相互的熏染,他会是一个善良、忠厚、有素养、有爱心的人(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因为某些特殊因素受到特别的打击或者诱惑,而改变成为面善心毒的小人、伪君子)。

《无间道》中刘德华扮演的角色由一个黑道卧底渐渐变成一个警察,尽管他的某些手段还有些不正当,但是他从内心里想当“一个好人”。日常接触的朋友圈子,真是影响人,它不仅改变一个人的习性,也改变一个人的内心。

经常和单纯善良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单纯而善良。经常和阴险狡诈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心怀鬼胎、不择手段。经常和有文化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

古代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生长学习环境,经常接触到有文化、有涵养的温文尔雅之士,而三次搬家。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多和有能力、有魄力、有文化、有品性的人结交共处呢?

随着岁月的磨砺,每个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在这个交际圈里,大家都共生在一条链子上,总是相互连接。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一个人结交的朋友中,可以折射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善良正直纯真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如果他经常和狡诈阴险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也是一个恶毒的小人。如果他经常和爱拍马屁的人在一起,他就应该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处事果断、有魄力的强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远见同时又有点依赖心的人。

看他身边的朋友,看他经常接触的人,通常情况下,从他的秉性风格、趣味爱好、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素养等,我们就能判断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摘掉光环,警惕晕轮效应

你是不是喜欢听某个明星唱歌,就喜欢他,觉得他样样好,越看越喜欢?

你是不是会因为喜欢某个电影或电视剧里面的某个角色,而喜欢扮演者的一切,不管他参加什么节目,你都喜欢,甚至喜欢他的一切所作所为?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某一突出特征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赋予其他一切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认为具有其他一切坏的品质。

这就是所谓的“一好百好,一差百差”“情人眼里出西施”“看你顺眼越看越顺眼,看你不顺眼越看越不顺眼”。

对于晕轮效应,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是一般有魅力,有的则没有魅力。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了更多积极的人格特征,如友善、和蔼、沉着和好交际等。

这种晕轮效应不但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还常常表现在初次与人交往时,以他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气度风格等来推断他的身份地位、才能、品德、性格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对他人有所偏见或偏爱,但是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全面观察对方,绝不能看见靓丽的外表就晕了头,须知人在表皮下,还有更深奥的东西在涌动。

一位影星、歌星,他的可爱之处或在于他戏演得好、歌唱得好,或在于他的勤奋、坚强、沉稳、勇敢、执着、孝心和爱心等一些个人品质魅力,或在于他的帅气、靓丽。而“粉丝”们却把明星当成是无所不能,没有缺点的完人来崇拜。他们在演唱会上尖声叫喊,如醉如痴,为获得一个签名排几个小时的队,可以理解,甚至可以支持,因为这些体现了年轻人的激情。他们喜欢什么、爱什么,就去大胆地做什么,这是无可厚非的。

有些人看起来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待人和善。我们常常会喜欢这样的人,认为这样的人必定善良、友好、有涵养、有层次、有水平,是一个值得结交的好朋友,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然而事实未必如此,一些伪君子,骗子,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小人常常最具伪装性和迷惑性。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的一些表面的突出的“优点”而忽略或者看不到他们的真实缺点,导致上当受骗,最终捶胸顿足,大发感叹:我怎么会相信这个混蛋!

为克服晕轮效应,我们应该养成客观、全面看待他人的习惯。

要知道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有优点并不意味着就是完人,有缺点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可爱的优点和讨厌的缺点,很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并存。不要被一个散发的光环所迷惑,因为光环背后他还是一个普通人。

利用投射心理,洞悉他的心境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锚了——汽车轮胎爆炸了。年轻人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很少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户人家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一出来,他冲着主人劈头就是一句:“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么可笑,人家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样。在心理学上,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加给对方的现象,叫做“投射”,也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鱼的快乐,但是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却是可以确定的。”

正是由于投射心理的存在,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出这个人的真实意图和心境。

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和得道高僧佛印是多年好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两人相对而坐,谈论佛法诗词,甚是欢畅。席间,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佛印笑道:“我看见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非常得意,以为自己这次终于占了佛印的便宜。于是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妹妹炫耀此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明你看自己是什么。”

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你从镜子中看到的是一朵花,说明你是一朵花,你看别人是一堆屎,表明你就是一堆屎。如果一个人经常疑心别人打他小报告,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此人心里有鬼,有很大可能,他就是个背地里打小报告的人。如果一个人总觉得别人在骗他,别人心怀不轨,居心不良,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他是个心地阴暗,撒谎骗人的人。如果一个人看别人都是好人,什么事都往好处想,那他就是个好心乐观善良的人。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宋国有一个农夫,在自己的田地里拾到了一块宝玉,如获至宝,就赶紧把这宝玉呈送给当时的大贤——子罕,请他赏光笑纳。子罕看了后,并不收这份厚礼,并说:“在你眼里,这个宝玉是至宝,但是在我眼里,不收取非分的财物才是至宝。”

宋国的父老乡亲很不理解子罕的这种做法,于是就有人去请教一位智者,智者答:“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拿面饼和金钱让小孩子选择,他会选择面饼;如果你拿和氏璧和金银让俗人选择,俗人会选金银;如果你拿和氏璧与至理名言让贤人子罕选择,他会选择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

正如智者所说,我们可以从他的选择中,推测出他的真诚心意和心境。如果他选择金银,我们就知道他爱好钱财,与他交往,只要给他钱财的收益,他就乐意为你做事,与你成为朋友。如果他喜欢美女,我们就知道他是个好色之人,与之交往,让他享受到美色的快乐,就能让他欢心成为你的朋友。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都各不相同,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法、看待世间万物的角度都是独特的。别人永远不是自己的克隆,不是自己的完全复制,不可能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一样。正因为如此,世界才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充满碰撞因子的奇异花园,也是创造的王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看到这些差异,尊重这些不同,利用人普遍存在的投射心理,揣测出对方的真诚意图和心境。

跳出心理定势,用新眼光看待对方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在迷宫中生活。每天一大早,他们就起床,穿上运动鞋,跑出家门在迷宫里寻找可口的奶酪。迷宫中的路线非常复杂,经常让人迷路,有时他们能找到一些美味,有时却什么也找不到。可是他们还是快乐、勤劳地在迷宫中寻找好吃的奶酪。

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特大奶酪站,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鲜奶酪。自此以后,哼哼和唧唧就沿着特定路线来这里吃奶酪。每天如此,他们非常开心快乐。然而,突然有一天,当他们再次来到这里时,所有的奶酪都不见了。他们吃惊,愤怒,苦恼。

哼哼认为奶酪就在这里的某个地方,迟早会出现的,他还是每天都来这里等着奶酪的出现,饿得虚弱不堪;而唧唧在经过了一番害怕和犹豫之后,决定作出改变,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奶酪。他一路探索,辛苦尝试,终于找到了另一个堆满奶酪的大站。

这个故事的结局,体现出心理定势和超越心理定势的不同。心理定势是指人们按照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去处理现在的问题,它会束缚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墨守成规。一旦条件改变,而我们不能作出改变,就要像哼哼一样饿肚子。

定的反义词是变,定势的反面,就是改变,作出改变,改变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因为变化总是在发生,我们必须尽快适应变化,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就会越早享用新的奶酪。享受变化,尝试去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

现在我们来做个试验。把4只苍蝇和4只蜜蜂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使瓶底朝着窗户。结果:蜜蜂不停地往瓶底飞,试图找到出口,直到力竭而亡;而苍蝇则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里,从另一端的瓶颈逃脱。

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定式,不停地重复这个合乎逻辑的错误。而苍蝇则没有这种知识经验的束缚,不断尝试新的方向,终于走出囚室。

在人生中,心理定势就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式。

须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永远不要以老眼光去看待别人。每个人都在不断变化中,甚至变化很大,而自己很可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个曾经犯过盗窃罪的小偷,不管出狱后做什么,你看他都觉得他是个小偷,一旦丢了东西,首先想到肯定是他偷的。一个大学英语四级考了3遍才通过,六级总也考不过的人,多年以后你仍然认为他是个英语学不好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提升自己。你这样做,别人也一样会如此做。打开心门,用新眼光去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美丽。正如赫拉克利特斯所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们第二次涉水时,不论是我们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以前不同了。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在不断变化中,只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不论是你、我还是他都与以前不同。

一个“坏孩子”“问题少年”“不良少年”不会总是往坏的、不良的、有问题的方向发展。一个曾经一事无成的人,也许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一个曾经学习不好的学生,很可能在下次考试中就考出好成绩。

有一家公司决定任用一个曾被劳教过的工人当分厂的厂长。这事在公司内掀起轩然大波。原来,公司经理在调查这个分厂时发现,这个分厂的工人平均每人每天组装电镀表10~16只,而在这个曾被劳教过的工人任组长的小组平均组装水平却是40~50只。公司经理顶住压力,任用了这个曾有劣迹的人。他走马上任后,整个分厂的平均组装水平很快达到每人每天40只。有的人不服气。“劳改犯也能当厂长,别人都可以当厂长了。”公司经理理直气壮地反驳:“你能把组装水平从10只提高到40只吗?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不因他的富贵权势而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也不因他的卑微穷困而歧视他、瞧不起他,甚至给人难堪。须知富豪也会变成乞丐,小人物也终有出头日。

我们要平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断发现他们的改变,用新眼光去看待他们。

领悟刻板效应,用心看待每个人

我们常听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湖南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重庆辣妹”等俗语,这些俗语都是在不进行具体分析的情况下,以偏概全,人云亦云,加上媒体的炒作,所以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比如,我们总认为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易冲动的;80后是不懂做人做事、没有责任感的,90后是不用正经语言说话、自私、不爱国的;商人是尖酸刻薄、狡诈精明的;学者是虚伪、无能的,等等。

人们运用这些刻板印象去判断别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指的是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来判断和评价人的心理现象。俗话说:“一棍子打死一群人”,就是它的典型表现。

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人看,照片上的人的特征是眼睛深陷,下巴外翘。心理学家分别向两组实验人群介绍照片上这个人的情况,对甲组说,这是一个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一位著名学者。然后让两组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甲组人认为: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凶狠、狡诈,内心充满仇恨,下巴外翘证明他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人认为: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下巴外翘表明此人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对同一个照片的面部特征所作出的评价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我们在认知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根据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与此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来对其进行判断。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他眼睛和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顽固不化,而把他当成学者来看时,就会认为那是思想的深邃和意志的坚韧。

我们的眼睛和头脑的联合作用往往导致我们出现错误的认知判断。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成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看作是对某个人的评价,甚至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来对并未接触过的人进行刻板评价,因而影响了正确的判断。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偏见。

实际上,北方人不见得都豪爽,南方人也不见得都精明。河南人不都是骗子;湖北人也不都是“九头鸟”;湖南人不都是飞车党;东北人更不都是头脑简单的野蛮汉;山西人并不见得都喜欢吃醋;山东人不见得都喜欢吃大葱;重庆女孩并不都很泼辣;湖南妹不见得就是面如桃花心似刀;内蒙古人不见得都善于骑马;天津人也不都是爱“逗你玩儿”。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从属于同一种族或同一年龄层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刻板效应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概括、抽象而笼统的看法,不能代替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容易导致以偏概全,以一斑窥全豹的失误,进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它通常不是以直接经验或者事实材料为依据,而仅仅单纯地凭借一时的偏见或者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而形成,通常与事实并不相符,甚至有时候是完全错误的。它常常造成我们的认知偏差和偏见,影响我们的判断,欺骗我们的思维,导致我们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具体的个人。

恩莫德·巴尔克曾警告人类:“以少数几个不受欢迎的人为例来看待一个种族,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在今天,对人采取以偏概全的做法,一棍子打死一群人,同样也是极具危险的,我们应该避免这种做法。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相异的个性特征和独立玄妙的内心世界。

别让刻板效应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要用心看待每一个具体的人。

慧眼识英雄,看出对方的闪光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之路非常曲折,却又如此精彩,真是一部人生传奇。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希望他能成为文学巨匠。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文学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

后来,瓦拉赫爱上了画画,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善于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在班上的成绩是让人极度伤心而又无奈、失落的倒数第一,学校对他的评语更是难以令人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他已经是成才无望,朽木不可雕也。其父母也是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看到小瓦拉赫,他们疑惑的是,美好的愿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有时差距还很大。

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各项优秀品质,极力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次,瓦拉赫智慧的火花被彻底点燃,一发不可收拾,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才生”。经过努力和天分潜能的发挥,瓦拉赫最终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化学家。

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应。每个人的天赋优势、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优势和弱势,一旦发现他们的最佳点,使之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可以获得惊人的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或许有一些明亮的光点和灰色的污点。我们要多用心观察,真心体会,尊重、信任、关爱他人,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优秀品质,真诚地和他交往。

不能只看到他暂时的平庸或困境,而忽视其未来的发展潜能,瞧不起、歧视他。不能心存偏见,因为一些性情上的瑕疵就全面否定他,甚至给他打上坏人的标签。

有时候眼睛会欺骗我们,让我们一叶障目,只看到他的平凡,看不到他被平凡包裹着的光芒四射的潜能。就像山谷中的一颗石头,外表普通,石中或许就包着宝石。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永远也看不见。

千里马尚需伯乐来识。一个现在没有钱的穷小子,也有可能经过努力和某些天赐的机遇,而成为富豪。他身上所具备的那份潜能,那份品质、执著、勇敢、乐观、雄心、宽容和爱,你是否能看见?一个丑小鸭的美丽动人,你又能否看得见?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可取之处、可学之处、可用之处。

我们可以从学识渊博的学者、教授身上学到丰富的知识、独特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可以从商人身上学到精湛的经商之道、做人之法。

可以从一个普通的青年身上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可以在一个卖饼老人身上看到善良、忠厚和真诚。

甚至可以在一个赌徒、酒鬼或者嫖客身上发现卓越的文学才能、治国能力或者经济、军事才干。

刘邦的岳父吕太公,在刘邦还是个小亭长的时候,就断言他将来能有大作为、大富贵,非要把女儿嫁给他。后来,刘邦果然成就一番帝业,吕太公的女儿也成了皇后,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吕后。这位吕太公真可谓是慧眼识英雄。

在我们的人生中,重要的是能够有一只心眼,透过平静的湖面,看到湖面下的波涛汹涌,透过凝结的火山口,看到其内藏的烈焰涌动。

看穿脸面,辨析对方的内心

心理学家说“眼睛比嘴巴更会说话”,单凭眼睛的动态就可大致推测一个人的心理。但是,想要抓住一个人性格的主要特征,那就必须以眼睛为中心,仔细观察全面的表情才行。

据美国心理学家保尔·埃克曼的研究,面部表情可分为最基本的六种:惊奇、高兴、愤怒、悲伤、藐视和害怕。他发现不管生活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的人,表达这最基本的六种感情的面部表情都是相同的。

埃克曼曾把一些白人的照片拿到新几内亚一个处于石器时代的部落中,那里的岛民与世隔绝,以前从未见过白人,但他们都能正确无误地说出照片上白人的各种表情是什么意思。

他还发现,生来就双目失明的人,虽然从未见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却能以同样的面部表情来表情达意。科学证明,面部表情是由7000多块肌肉控制的。这些肌肉的不同组合,甚至能使人同时表达两种感情,如生气和藐视,愤怒加厌恶等。

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可以看穿一个人的心理,看透他是什么样的人,是因为每个人的表情后面都是他的生活经历、学识修养、心态人格。

在高明的观察者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张反映自己生理和精神状况的“海报”。狄德罗在他的《绘画论》一书中说过:“一个人,他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

19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生理学家科瑞尔在他的《人,神秘莫测者》一书中论述道:“我们会见到许多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反映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映得将越来越清楚。脸就像一台展示我们人的感情、欲望、希望等一切内心活动的显示器。”

我们所说的脸面不仅指静态的人的长相,而且指动态的面部表情。面部很容易表现出柔情、胆怯、微笑、憎恨等诸多感情谱系,它是“观察内心世界的几何图”,也是艺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地方。它是一种丰富的人生姿态、交际艺术,是一种风情、一种身份、一种教养、一种气质特征和一种表现能力。

如下这些“脸语”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脸上泛红晕,一般是羞涩或激动的表示;脸色发青发白是生气、愤怒或受了惊吓而异常紧张的表示。

皱眉一般表示不同意、烦恼,甚至是盛怒;扬眉一般表示兴奋、惊奇等多种感情;眉毛闪动一般表示欢迎或加强语气;耸眉的动作比闪动慢,眉毛扬起后短暂停留再降下,表示惊讶或悲伤。

嘴唇闭拢,表示和谐宁静、端庄自然;嘴唇半开,表示疑问、奇怪、有点惊讶,如果全开就表示惊骇;嘴唇向上,表示善意、礼貌、喜悦;嘴唇向下,表示痛苦悲伤、无可奈何;嘴唇撅着,表示生气、不满意;嘴唇绷紧,表示愤怒、对抗或决心已定。

愉快的表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捕捉到,它的特点是:嘴角拉向后方;面颊往上展;眉毛平舒,眼睛变小。不愉快的表情,它的特点是:嘴角下垂;面颊往下拉,变得细长;眉毛深锁,皱成“倒八”字。

从表情的动作上,能够一眼洞察别人的内心动机,春秋时期的淳于髡就是这样一位高手。

梁惠王雄心勃勃,广召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因此,梁惠王连连召见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与他倾心密谈。但前两次淳于髡都沉默不语,弄得梁惠王很难堪。事后梁惠王责问推荐人:“你说淳于髡有管仲、晏婴的才能,哪里是这样,要不就是我在他眼里是一个不足与言的人。”

推荐人听后也很纳闷,就去质问淳于髡,他笑笑回答道:“确实如此,我也很想与梁惠王倾心交谈。但第一次,梁惠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就没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也就没有说话。”那人将此话告诉梁惠王,梁惠王一回忆,果然如淳于髡所言,他非常叹服淳于髡的识人之能。

从这个故事可看出,面部表情能够传达多么复杂而微妙的信息,让你洞穿对方心理。

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能从脸部看人,这种能力是要通过努力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才能得到的,它不是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看人、做人、结交人的本领,发现并掌握它,能帮助你做一个左右逢源、受人喜欢的人。

透过衣着,看破对方的心理

在平时与别人的交往中,你是否因为无法了解对方的内心而困扰?这时,你不妨从对方的衣着上来判断。

衣服本是人类用来遮体御寒的,但是人们却很难想到,为了要穿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反而会把自己毫无掩饰地暴露出来。因为每个人所选购的衣服,包括颜色、质地等都无一例外地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尽数袒露。

1.衣着华丽者

在茫茫人海中,你可以发现某些人总是穿着引人注目的华美服饰,这种人大体上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爱出风头。此外,这种人多数对于金钱的欲望特别迫切。

所以,当你与这类身着华服的人交往时,你就能洞察到他们的这种心理,多夸奖他们的服饰,满足其膨胀的表现欲是一个好办法,这种人不仅不会与你为敌,反而会轻易地答应你所提出的条件。

2.衣着朴素者

有一种人穿着非常朴素,不爱穿华美的衣服,这种人大多缺乏主体性格,对自己缺乏信心。希望对别人施加威严,以弥补自己的自卑心理。

和这种人交往时,千万注意别与他争执不休,因为越是自卑的人,越想掩饰自己的自卑,越会与人喋喋不休地争吵,保护自己残存的一点点面子。和他争吵绝对不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时候,你可以大大方方承认他的观点,他反而会觉得你宽容大度,在对方心平气和的时候,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喜欢时髦服装者

有一种人,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嗜好和别人的看法,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他们只以流行为嗜好,向流行看齐。实际上,这种人在内心深处常有一种孤独感,情绪也经常会波动不安。

与此类人打交道,可以采取“以迂为直”的策略,你不妨也来点“时髦”,并尽量从时下最流行的事和物谈起,从而使对方对你这个人感兴趣,然后再逐步切入交往的正题。

4.不理时尚者

有一种人对于流行的东西丝毫不为所动,这种人的个性可以说是十分强硬,但也有一些人是不敢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而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这种人认为,如果事事跟别人趋同,岂不是等于失去了自我?这种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弄得大家索然无味。

和这种人交往时,要采取“顺毛摸”的办法哄着、顺着,让他在他兴高采烈之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你、信任你、为你做事。

也许你某一天发现经常打交道的朋友突然改变了习惯的穿戴,你千万不要惊慌,这种常会突然改变自己服装嗜好的人,大多是想改变生活方式,也有逃避现实的成分。

你若想与他保持良好的关系,应当显得不当一回事儿;或者说些赞美他穿什么都很不错之类的话,相信他的心灵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

5.冷静对待时尚者

有一类人对流行既不狂热,也不会置之不理,改变穿衣也是渐渐实行。这一类人处事中庸,情绪稳定,一般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他们多有理性,不过于顺从欲望,也不盲从大众时尚。此种人比较可靠,值得结交。与他们交往应以诚为本,因为他们既是你可以信赖的朋友,也可能成为你终生的知己。

此外,衣饰颜色是一种会说话的色彩语言,它能帮助你初步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该怎样和他交往。比如蓝色是永恒的象征,属于冷色调。经常穿蓝色衣服的人,往往沉稳、理智、坚毅并富有韧性,凡事都会缜密思考,比较容易成就事业。相对喜欢安静,善于控制感情,责任心、判断力强,富有见识。个性也比较固执,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他们不擅长交际,通常只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一个小团体,或者自立门户,独自享受心灵的宁静。也因其能力强,更容易固执己见,常常坚持自己的看法,没有充分绝对的理由难以说动他们。

和这样的人交往时,应该顺其自然,理性对待,真心相处,心灵的碰撞、知趣的相投更为重要,整天粘着他们,反而会让他们不舒服、唯恐躲避不及。他们崇尚理性、冷静和智慧,如果你和他们交往,一定要在这些方面下番功夫。

掌握衣着色彩语言将会为你更加准确地看透对方、有针对性地与之结交增加一个更大的砝码。

做人智慧

做人能否得心应手,说话只是技巧,攻心才是根本。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说:“欲成天下之大事,须夺天下人之心。”当代管理大师曾仕强说:“中国企业在于经营人心。”人心,就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与自身的弱点,这些需求与弱点,就是攻心的目标。做人如果看不透人心,即使你口若悬河、煞费周章,也可能南辕北辙、毫无效果;如果懂点心理学,可能只需付出一点点,便能打动对方、化敌为友,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结局。 DuYDYo5Lb/Bd4iyUATn8o+vO4qhKFtkX+Co9eoE1wH0fxahlxAIRgovVVg+Qw3q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