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名言,不过是经过历史的积淀而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只言片语。这些只言片语,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
哲学的名言,顾名思义,就是哲学家曾经说出的那些只言片语。哲学,在古希腊的意思是“爱智慧”,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也正因为此,哲学家的名言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优劣之别,它们都是对人生这一重大课题做出的尝试性回答,它们的惟一作用就是启发你去思考、启发你去感悟,而不是去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更不应该当成座右铭之类的东西。人生没有信条,僵死的东西里也从来没有智慧,西方两位大哲学家的两句名言足以说明这一点:
哲学的全部任务,就是启人思。
——海德格尔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
启人思也好,点燃火焰也罢,都需要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语言。智慧需要语言来传达,但又不情愿被语言所束缚,于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活生生的智慧,就成了一些哲学家思考的重大课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孟子的话,意思是说,你要读出书外之义、弦外之音,否则你学到的仅仅是教条,而不是智慧。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因为如此,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在选择表达方式上都非常谨慎。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下定论,也不建立什么体系,而是选择了用“只言片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孔子“述而不作”,老子写了模模糊糊、像诗一样的《道德经》,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是最无知的人,跑到街头闹市去和青年“对话”,用心可谓良苦。
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家,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不知从何时起,哲学成了晦涩难懂的鸿篇巨制,哲学家成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大学教授,所谓的启人思的“名言智慧”,也成了用几十万字堆积出来的虚假高潮。其实,所有的这些都已经离智慧很远了,不相信,你可以走到智慧的源头,去读一读《道德经》和《论语》里的那些模模糊糊的“只言片语”,那里面,字字都是经典,句句尽是高潮,章章都在启人思考。
有的西方人好像读不懂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他们总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讽刺传统的经典著作没有逻辑、不讲语法、模棱两可、词不达意,根本没有“实证性”!但没有科学和“实证性”又如何呢?就算没有科学,但古人有智慧,而智慧有像白开水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吗?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模糊性是智慧固有的美德。”
本书所列选的这些“只言片语”很多已经被读了千百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知识我们学习一下就可以了,根本不用整天在那里捉摸、体会。佛家讲“转识成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让读者挖空心思在知识上面劳心费神,而是让大家在智慧方面有所启迪。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