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洞察处世的哲学

显示自己是人之常情,但切记不可过分张扬。夸耀自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可怕的陷阱,而这陷阱还是你自己亲手挖掘的。不要处处显得比别人聪明,才是真正的聪明。如果你想在别人面前留下好的印象,就应该努力地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虚怀若谷,做事尽量顾及别人的感受,对别人多一些巧妙的赞美。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你就赢得了对方的心,掌握了主动权。

锋芒毕露,等于自掘坟墓

做人要有锐气,但锐气不代表锋芒。锐气可以展现自我的内心,但锋芒却给别人压力。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可以用一点“心眼”巧妙展露,要记得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千万别锋芒太露。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老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若是处世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能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万的目的?

古人有“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智慧的结晶,皆在提点后人莫要锋芒毕露,太过张扬。而三国时期的谋士许攸,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双方僵持两月之久。在曹操兵力悬殊、粮草将尽、渐欲不支之际,谋士许攸因不为袁绍所用而前来投奔曹操,为曹操所重用,并献烧粮之计。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亲自率兵烧了乌巢之粮。袁绍大军人心惶惶,曹操趁势猛攻,使袁绍仅剩千余将,大败而归。声势浩大的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收场。

此后在曹操攻打冀州时,许攸又献上决漳河水淹城的妙计,帮助曹操攻破冀州城,为曹操彻底消灭袁绍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功勋卓著的许攸,还是被曹操杀了。《三国志·崔琰传》说:“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裴松之注引《魏略》,对许攸如何“不虔”于曹操有具体记载。

《魏略》说,许攸自幼与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使曹操大获全胜。后曹操夺取冀州,亦有许攸之功。许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甚至称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场合亦不知收敛。在一次聚会上,许攸对曹操说:“你没有我,不会得到冀州。”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以为许攸无礼太甚。后来,许攸率随从出邺城东门,又得意地对左右从人说:“他们曹家没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门。”此话传到曹操耳中,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杀死许攸。

许攸为人“贪而不智”,本身德行就有污点。他之所以投奔曹操,和他在袁绍手下时被人揭发收受贿赂、纵容子侄辈搜刮民财、将税银装入自己的腰包等罪行不无关系。他被袁绍大骂一通赶出帐外,无路可投,只好来投曹操。

许攸来到曹操阵营后,虽然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但他却过高地估价了自己所起的作用,好像没有他就没有曹操的胜利,狂妄到了极点。人一狂妄,便容易浮躁;人一浮躁,便不能自持,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无数历史、现实都告诉我们:得意时不可过分张扬。这种姿态,只能招来更多的嫉妒和敌意,为自己平添层层障碍和数不尽的烦恼。

非但得意时不可张扬,任何时候都不可太多惹眼。孙膑之所以被庞涓所害,是因为谙熟兵法强于庞涓;苏轼之所以被制造乌台诗案,而且遭到贬谪,就是因为他的才学无人能及。

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锋芒毕露后,受伤的一定是你自己。将自己的过人之处急于呈现出来,不见得是什么好兆头。人世险象环生,各色人等充斥其间,翅膀不够硬,还不能飞得足够高的时候,不要将你的优势暴露无遗。做人应该学学成熟的稻穗,低调一些,低下高贵的头颅。

做人并不容易。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聪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

人应该学会聪明,学会生存之道。但不是学小聪明,小聪明的人能聪明一时而不能聪明一世。大智若愚,表面上糊涂的人,虽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人性的很多领域就是这种现象。

清代的郑板桥在自己奋斗了一生即将离去之时,留下了“难得糊涂”这一名训,是不无道理的。

当年与刘邦共打天下的各位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辈,而最后皆被刘邦和吕氏疏远和加害,唯有萧何能安度晚年,为什么呢?因为萧何有一种难得的糊涂。他从来对一些大事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样刘邦、吕后便放松了对他的注意,从而聪明地保全了自己。

为人臣子、为人下属者,为防功高震主,更应该智慧深藏。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杀功臣之事,所谓“卸磨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

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

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但却在某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属的发展大业。千秋功过,真是只能待后人评说了。

商朝纣王时,有位大臣名叫箕子。一次,箕子上朝参见纣王,问纣王现在是什么时辰,纣王喝酒喝得昏昏欲睡,不愿意理他。但箕子是纣王的叔叔,所以纣王不能不回答箕子。于是就搪塞箕子说:“我不知道几点了,你问问别人吧。”

于是,箕子就问纣王的侍从和臣子。侍从和臣子们由于和纣王一起酗酒,因此也不知道时间。这时,箕子又去问看守宫门的卫兵。卫兵们由于和纣王一起观赏歌舞,所以也都不知道时间。这时,箕子悄悄地离开王宫,回家开始装疯。

箕子的奴隶很不解,就问箕子:“现在大王这样的昏庸不理朝政,您应该劝谏大王才对啊。为什么要装疯呢?”箕子回答说:“大王已经荒废朝政了,而他身边的人也都和大王一起沉迷酒色。如果我现在劝诫大王。必定由于比大王聪明而招来杀身之祸。难道你没有看到比干的下场吗?”

箕子具有很强的见微知著的能力,得知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就断定是穷奢极侈的征兆;看见宫廷内的侍者都和纣王一起花天酒地,就知道必定是国家破败的征兆。但是,他并没有像比干那样苦谏纣王,而是藏拙,不让自己的才智显露出来,装疯卖傻因此得以保全性命,一直拥有自己的职位,尽自己全力做一些好事。

终于,周朝建立了。箕子继续替周王朝治理天下,成为孔子口中的上古三圣之一。

人性使然,一旦你表现得才智超过别人,他们便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不会让你长期这样下去,所以他们很可能给你带来很大阻力。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具有智慧的人,就应该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处处张扬你的聪明和才智。

世事艰险,谦虚恭顺一些绝对没有坏处,这样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给你更多的机会。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前敌指挥的重担。但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渐感力不从心。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这期间,老将们思想上不是没有波动的。

1944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什捷缅科早知道这位元帅对总参部的人抱怀疑态度,思想上有个疙瘩,心想:“命令终归是命令,只能服从了。”

等上了火车吃晚饭时,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哥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

这通教训已经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缅科却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10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应该说,“时间证明论”是对的。他们共同工作了1个月后,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心里很舍不得和铁木辛哥分离。又过了1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什捷缅科在受辱之时并没有恼怒,过了铁元帅关,体现了后生的谦卑及对长者的尊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许多时候,必须掩藏你的聪明。

话别说满,事情别做太绝

自以为是的人容易把话说满,总觉得自己的见解没有错,根本不容分辩,于是马上盖棺定论,不留余地。可是,要知道杯子留有空间,是为了轻轻晃动时不会把液体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是为了不会因轻微的挤压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是为了防止“例外”发生而让自己下不了台。

某公司新研发了一个项目,老板将此事交给了下属于亮,问他:“有没有问题?”

于亮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放心吧!”

过了3天,没有任何动静。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虽然老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已经开始反感。

成熟的成功者,他们将信念牢牢把握在心中,并不寄希望于夸夸其谈来博得别人的尊重,也并不指望说出来祈求别人的帮助,他们有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追梦理念,他们要的,只是一个自我的空间,无自由实现梦想。展示给外界的,只是成绩,而不是过程和宣言。

失败者或是不成熟的人则恰恰相反,往往事情只是初露端倪,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一五一十地大讲未来的规划,拍胸脯向别人保证美好的发展前景。即便真的做到了,也未免给人留下轻浮、张扬的坏印象,不仅会招致妒忌,还可能招致别人的反感,无形中给自己树立了一堆障碍。

你一定知道杜甫,但未必知道谁是杜审言。他是杜甫的爷爷,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五言律诗格律谨严。他本来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是名声和成就比起自己的孙子杜甫来说就差远了。

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太过恃才自傲,常常口出狂言,不肯好好做学问。他曾对人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拜。”

一次他大嚷,这回苏味道必死无疑!别人大惊,问是什么原因。他笑着说,我和苏味道一起撰写评语,他读了我写的东西,一定会羞愧而死。好在苏味道宽宏大量,即便是后来做了宰相,也没有跟他算这笔账。

杜审言的疏狂是出了名的,他狂傲的名声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文名”。当时他与苏味道、崔融、李峤齐名,合称“文章四友”。这四个人,一起在宫廷做官,当然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起草文书。后来苏味道和李峤都做到了宰相一级,崔融也是深得皇室赏识,就数杜审言官位最低。

数文采,杜审言在四人之中最为斐然,但他既没有像孙子杜甫一样留下千古流传的名篇,也没能凭借精彩的文书得到更高的职位。倘若他能少说几句大话,也许就会有大大不同的境遇了。

人人都讨厌空话大话连篇的人,吹得天花乱坠,实际行动却不见几分,难免让人觉得你华而不实,难以信任。不如低调一点,做的比说的多,多干活儿少说话,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把话说得太满、太大,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倒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灌就要爆炸了。不如留有一点余地,自己何时都能从容转身。

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即使这样,说满话也不可取,毕竟,谦虚一些能留给人美好的印象,而一味拍胸脯,总是让人觉得你不够稳重。何况,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

真正的成功者有着成熟的心态,从幼稚肤浅走到现在的成就,他们无一不体会到一个真理:不说大话,只做实事,这才是心态成熟的标志,也是屡试不败的策略。

在看电视时我们发现,很多名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考虑等,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儿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

在做事的时候,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最好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上级交办的事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太责怪你。

用不确定的词句可以降低人们的期望值,你若不能顺利地做成某件事情,人们因对你期望不高,最后总能谅解你,而不会对你产生不满,有时他们还会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会全部抹杀你的成绩;如果你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们往往喜出望外,这种增值的喜悦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

话不说满也表现在不要对他人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浪子还有回头的时候,人一辈子很长,变化还很多,你怎么能凭主观就评定别人的一生?

与此同样道理,事情也不要做得太绝,得饶人处且饶人。给别人也给自己留条后路。

楚庄王有次夜宴群臣,满庭欢声笑语,酣畅淋漓。忽然,一阵风过,烛台灯灭,漆黑一片。侍者急急忙忙寻火点灯的时候,楚庄王的爱妃轻轻拽住他的袖子说,刚才有人对她不轨,她挣脱时顺手扯去了他帽顶的缨子,灯一亮自然就知道那个人是谁了。

“慢。”楚庄王突然喝住正要点灯的侍者,在黑暗中,命令群臣拔掉各自的帽缨。灯再次点亮的时候,众人都没有帽缨。

几年后的一次大战中,楚庄王困厄绝境,身旁一员猛将死命拼杀,护驾突围。化险为夷后楚庄王躬身相谢。该将领顿然跪拜道:“上次卑臣酒后失礼,若非大王宽容,早已是刀下鬼了。”楚庄王以他的宽容赢得了人心,也带来了回报。

楚庄王的做法实在是很高明,既保全了将领的名誉,也保全了自己和爱妃的名誉。而他宽容的做法,最后产生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效应。

做人做事,都应该多一些宽容和体谅,学会斡旋,学会柔软,学会变通,不要一根筋,把话讲得太满,把事做得太绝。留有余地,进可攻,退可守,这才是成功的做人之道。

多些韧性,让自己更轻松

有人说刚劲才是有力,还有人说以柔能克刚。但其实介于刚柔之间的才是最有力的,这就是韧性的力量。

如果手上拿的是一根绳子,只要轻轻地拨一下就变了过来。如果是一根筷子,只再用一点力也能将它扭断,之后它再也不会直了。如果是一根柳枝呢?用了不大不小的力气将它弯了过来,但一松手,它又直了,永远也不能使它屈服,这就是韧性的力量。

过分的刚强,不如适度的柔韧。我们应当多一点韧性,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弯一弯,转一转。太坚硬的东西,容易折断。唯有那些不只是坚硬,而更有多一些柔韧的、弹性的人,才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承受更多的挫折。

我们推崇一个人的刚烈,说是“宁折不弯”。但是也有更多的时候,当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还有更崇高的任务要完成;当我们生命的力量尚未充分发挥的时候,如果懂得怎么样使自己弯而不折,可能更需要一些智慧、勇气和毅力。

“百炼钢成绕指柔”。一个人经过千锤百炼之后,会成为绕指柔的纯钢。而一个柔顺如纯钢的人,却正是一个坚韧如纯钢的人。我们应该让自己更坚强,但不要让自己缺少那以柔克刚的韧性。能忍的人不一定是柔弱的人。表面上的强硬,有时正足以换来不可挽救的失败。只要你懂得怎样容忍,只要你容忍得有风度、有目的,只要你能把容忍变成内在的力量,你的容忍就是可贵的坚强。

柔韧是一种智慧,它和刚强是可以转化的。橡树因为强壮而死去,又会因为死后腐朽变得柔弱;芦苇因为柔弱而得以保全,获得存在,因能抵御风雨而显得坚强。周易上说:阴阳相生,阴极必阳,阳极必阴,互相转化。世间万物大都如此。

软弱的人不能抵抗环境,所以只好让环境把他征服。柔韧的人能利用环境的压力,产生更大的弹力,结果压力越大,他跳得越高。

美国的一个山上,常年积雪,山的两面气温相同,一边树木郁郁葱葱,而另一边没几棵树,让人觉得非常奇怪,有一对情侣来到这里旅游,看到这种现象觉得要明白个究竟,所以就住在那边一直看。他们看到山的两边长着不同种类的树,一个非常挺拔,一边有点柔弱,每到下雪的时候,挺拔的树木上面会有很多的积雪,等到积雪太多的时候,树枝就被压断,而另外一边的树上挂上一定的雪后,树枝就开始往下弯,雪滑落,这样就出现了刚开始的现象。

其实人也是一样,坚强地面对生活固然很重要,可是有时候我们也要为很多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弯下腰来,以保周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该柔弱时就柔弱,该弯腰时就弯腰,弯腰是为了保护脊梁骨不折断。狂风肆虐时蒲草90多度大弯腰,才有疾风知劲草。只要你做事有原则,弯而不折,曲直分明,就不怕暂时的柔弱。该弯腰时就不妨弯一下,总比被刮倒好吧。你该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人的一生需要韧劲。生命如草,人当如蒲草,温柔而又刚直。百折不挠是不可能的,但弯而不折、直而不骄还是可以的。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有一句赞扬刘备的话:“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细想这么说也不为过。你看刘备的手下,诸葛亮足智多谋;关羽智勇齐备,而傲慢自大;张飞勇猛而暴躁。这几个人不是很好驾驭的。但刘备这个“一把手”颇具长者风,且能纡尊降贵,屈己待人。所以,大家团结协调得很不错,经常打胜仗。

一个好的领导,应该像刘备那样多一些韧性。因为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中的人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大家“性相同,习相近”是不可能的。除了重大原则问题,相互间要多体谅、包涵。这就需要领导集刚柔于一身。要求他们果敢而又理智,严厉而又宽容,坚持而又能忍耐,在强敌面前“横刀立马”,在部属面前“暖如春风”。

并不仅是领导需要柔韧哲学,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讲柔韧之道。家庭社会,世事风物,多有烦恼。如果不能自制,常为鸡毛蒜皮之事而大动肝火、“七窍生烟”,一伤和气,二伤身体,很不值得。真正成大事者,是虚怀若谷,具有顽强的耐力和超人的韧性的。

晋人王述,性子急躁,吃鸡蛋一次没剥开,就摔到地上用脚踩。但他对人却很注意克制。一次,谢奕因事跟他闹翻,骂到家里来,他为了不发火,面壁而言,不动声色。谢奕骂了半天只好回去。

老子说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冲击坚硬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鲁迅也说过:人应该学一只大象,皮要厚,流点血,刺激一下,也不要紧。我们要成就事业,处理好人际关系,真应该学习一下水和大象。

我们的生活有苦也有乐。几乎每一件甜美的事物背后都必定伴随着一些辛苦。换句话说,几乎每一件辛苦的事情背后也必定伴随着一些安慰和快乐。当你觉得辛苦和不耐烦的时候,请你为它另一面的意义而忍耐。当你有机会安享你的收获时,你一定会领悟到柔韧的力量。

谦恭自律,无须争强好胜

年轻气盛的人,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快,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这是一种难得的优势,但如果把这种优势误作为追求名利、哗众取宠、恃才傲物的资本,就很容易走入狂妄自大、争强好胜的误区。

在社交场合,无论你自己的知识多么丰富,口才多么犀利雄辩,能力多么卓然出众,都应该时刻以谦恭的态度严格约束自己。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人缘,得到别人的尊重。

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做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七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真正的大师向来都是无比谦逊的。即便面对他人的挑衅,他们也会淡然处之,决不会冲动地和别人一争高下。

因为争强好胜而惹祸上身的事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颍考叔,曾劝郑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颍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嚓嚓嚓”三箭射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的对手,哪知跑到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拉起马快步跑开,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从此一直怀恨在心。

颍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颍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颍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以为颍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可怜颍考叔武功盖世,却死于“自己人”之手。

报纸上曾经报道,有位妈妈从小家境贫寒,受了不少人的白眼,初中毕业之后早早地进入社会工作,在任何事情上她都想要拿第一。有了女儿之后,她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女儿身上。当她看见亲戚家的孩子画画得奖之后,她逼着喜欢音乐的女儿去学画画,天天拎着棒子看着女儿学,经常打得女儿一身伤。

你一定会认为这位妈妈的做法太过分,可是,你自己身上有没有争强的迹象?

过分争强好胜常有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生活的基本目标或愉快来源要比他人强,“出人头地”是他们生活的唯一信条;

与别人进行比较是生活的一个基本内容,“凭啥我就不行”,并且倾向于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

过于在乎自己的缺点与短处,总是为之耿耿于怀,而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多予忽略;

头脑中缺点与短处所占据的时间远远超过其优点与长处所占据的时间;

长期感到压力重重,难得放松,紧张、焦虑、不满等负面情绪为其主要的情绪背景;

追求的目标不断更新提高,意在长久保持领先优势;

心中不能有未确定的事,习惯于将一件事干完后再干下一件事,否则内心总是不踏实。

看完上面几种表现,你应该清楚了自己的争胜心有多强。事实上,人是不能没有好胜心的,但过分争强好胜则会构成心理疾病,导致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也没有一个人会什么都比别人差,没有绝对的人上人,也没有绝对的人下人。所以,过于争强好胜,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过于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挫折,不允许有缺点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能稍加注意,谦逊一些,别总与别人比较争夺,自然会更受人欢迎,你得到的也未必会少。

勿揭人短,处处留有余地

人要面子树要皮。人存在社会上,要扮演各种角色,特别是在互相的交往中,需要一定的尊严来支撑,这是人性的弱点。在人际交往中,“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不顾别人的面子,总有一天会吃苦头。

成熟的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别人的坏话,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

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他人身上的缺陷,千万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加以攻击。在中国古代,有所谓“逆鳞”之说,据说在龙的喉部以下的部位上有“逆鳞”,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部位,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事实上,无论人格多么高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所谓“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只要我们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会惹祸上身。

人不可能不犯错,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太光彩的过去,或者有身体或性格上的缺陷,而这些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短处。每个人的短处都是不愿意让人知道的。所以,与人相处时,即便是为了对方或为了大局而必须指出对方的缺点、错误时,也要讲究正确的方法、策略,否则不仅达不到本来的目的,还可能会惹下麻烦。

另外,你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得意时就少说话。当你有了得意之事,不管是升了官,发了财,或是一切顺利,切忌在正失意的人面前谈论,如果不知道某人正在失意也就算了,如果知道,绝对不要开口。就算在座没有正失意的人,但也总有景况不如你的人,你的得意还是有可能让他们反感;人总是有嫉妒心的,这一点你必须承认。

所以,切忌在失意人面前谈论得意之事,因为你的“得意”就是在戳失意者的“痛处”。

有一次,小王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间都很熟识。小王把他们聚在一起,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目前正陷于低潮的小刘心情好一些。

小刘不久前才因经营不善结束了一家公司的经营,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逼,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小刘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小孙因为刚发了大财,赚了很多钱,酒一下肚便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让在场的每一位朋友看了都有些不舒服。整个席间,失意的小刘都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还是提早离开了。

小王送小刘出门,走在巷口时小刘愤愤地说:“小孙有本事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吹嘘嘛。”

小王非常了解他的心情,因为在10年前小王也有过低潮期,当时正风光的亲戚在小王的面前炫耀他的薪水如何高,年终奖金如多,那种感受就如同把针一支支插在心上一般,说有多难过就有多难过。

失意者对你的怀恨多半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因为他们此时无力显现,但他会透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看一看你得意到什么时候。而最明显的则是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听到你的得意之事,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不管失意者所采取的泄恨手段对你造成多大的损伤,至少这是你人脉资源上的危机,对你绝不会有好处的。

既然揭人短、触痛别人有如此大的危害。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为人处世中尽量不揭人之短呢?下面这几条意见也许会对你有所裨益:

必须通晓对方,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难免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要善于扬善弃恶,在做人处世中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又有谁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有人拿这些不光彩的问题来做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而在现实待人处世中,我们周围许多人说话往往太直接,结果好心办了坏事。如果在某些情形下必须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尤其注意不要在对方下属或家属面前批评对方。 nRFpNgt9rZegdZpJ9FYCZlDCbgh7AUv9gDq5ghBmNlDirnniIpIwu9/hig1m01l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