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洞察情绪的反应

在你和别人交谈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同看法,甚至会有人毫不客气地提出反对意见。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千万不要不假思索地反击,更不能反唇相讥。

这时候,以正面交战的策略来解决不会有很好的结果,只会让场面陷入僵局,有失风度。出色的公关专家会顺水推舟,减少阻力。他们会重视对方的问题和意见,让对方有受宠若惊之感,反倒不好意思坚持下去,这才是最具杀伤力的完美策略。即便没有遇到异议,你同样可以知己知彼、因势利导,花最小的力气达到最好的效果。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到吕梁观看瀑布,看见一位老人走进涛涛的水流。孔子以为他一定是遭遇了没顶的苦难,准备轻生,就急忙派学生过去救他。谁知,不一会儿,那老人自己从对面的水流中走了出来,还边走边大声唱着歌。孔子很奇怪,就上前讨教,老人说:“我只是顺着旋涡进去,又顺着旋涡出来。让自己顺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顺应我,这就是我对付它的办法。”

所谓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你必须及时改变自己,适应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对象面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甚至要在对方的风格发生变化后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你不想遭遇失败,就必须学会根据瞬息万变的状况做出相应的反应。

有位推销员,连续拜访了3次,客户始终不冷不热。他不清楚自己失败的原因,于是很诚恳地向客户的女儿请教,希望知道一些关于她母亲的消息。

“我母亲对您很有意见。”客户的女儿实话实说:“几天前我回家,母亲就向我抱怨说您一点也不尊重她。”这令那位业务员大吃一惊。

客户的女儿接着说:“她说您总是说话太快,一点也不照顾她。”随后她说自己母亲耳背得很厉害。

这让他恍然大悟,怪不得在自己说话时,老太太的反应总是较为迟缓,而她的自尊心又使她不愿意把这一事实告诉别人。

于是他再次登门,访问了这位客户。这次他放慢了语速,提高了声调。这种情况在别的顾客看来很难接受,但对这位年迈的老太太却正合适。

另一位推销员库尔曼刚开始推销时,遇见了一家工厂的老板,名叫罗斯。这个罗斯工作繁忙,很多推销员在他面前都无功而返,而库尔曼却成功地让这个大忙人接受了自己的保险。他是这样推销的。“您好,我叫库尔曼,是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又是一个推销员,你是今天第10个推销员,我有很多事要做,没时间听你说,别烦我了,我没时间。”“请允许我做一个自我介绍,10分钟就够了。”“我根本没有时间。”

这时,库尔曼低下头用了整整1分钟的时间去看放在地板上的产品,然后,他问罗斯:“您做这一行多长时间了?”“哦,22年了。”库尔曼问:“您是怎么开始干这一行的?”这句话立刻在罗斯身上发挥了效用,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来,从自己的早年不幸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一口气谈了1个多小时。最后,罗斯热情邀请库尔曼参观自己的工厂,那一次见面,库尔曼没有卖出保险,但却和罗斯成了朋友,接下来的3年里,罗斯从库尔曼那里买走了4份保险。

但接下来这名推销人员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一踏进客户的办公室,他就为自己的正确来访感到高兴。他发现客户使用的电话系统已经很多年,而自己推销的新型电话系统正好可以满足他的需要。

可是初步接触之后,他马上感到问题有些困难。客户对旧的电话系统相当满意,没有更换的打算。但是他没有灰心,因为自己过去的很多顾客在看过他做的演示后,都改变的原来的想法。

“先生,我想我可以为您做一下演示。”说着他很自然地拿出自己的产品,走到电源旁边。就在要接通电源时,他听到了客户的强烈反对:“马上停止演示!”

接着客户说出了他反对的原因:他担心这样做可能造成短路,甚至引起火灾。虽然这名推销人员极力辩解,表明自己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最终还是被请出了客户办公室。

有一则寓言,说蝎子向变色龙讨教,怎样才能不断变色?变色龙骄傲地说:“我的眼珠可转动360度,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眼观八方,变色易如反掌!”

优秀的公关专家具有与变色龙一样的能力,他们能够跟上对方的谈吐和思维,与对方的声调、节奏、音量和语速合上拍。如果对方有点沮丧,他也会分担这种感情。想想看,这样的做法一点都不过分。如果你对面坐着的人面露悲伤,你没有安慰一下,反而兴致勃勃地试图跟他谈论别的事情。这样不懂得察言观色,岂不是自讨没趣?

转移注意,巧设迷局

“巧设迷局,请君入瓮”是谈判中经常使用的技巧,这个技巧的最大好处是,即使你处于博弈的劣势,你也可以通过改变这个技巧改变局面,从而实现博弈的胜利。我们来看一个聪明的推销员的故事。

阿里森是一家电器公司的推销员。一次,他到一家公司去推销电机。

这家公司前不久刚从阿里森手中买过电机,由于使用不当,电机的温度超过了正常的发热指标,所以,这家公司的总工程师一看到他就不客气地说:“阿里森,你不想让我多买你的电机吗?”阿里森在仔细地了解了情况之后,发现总工程师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但他没有强行辩解,而是决定以理服人,让客户自己改变态度。于是他微笑着对这位总工程师说:“好吧,斯宾塞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一样,如果那电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是已买的也要退货,是吗?”

“是的。”总工程师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当然,电机是会发热的。但是,你当然不希望它的温度超过了全国电工协会规定的标准,是吗?”对方又一次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在得到了两个肯定回答之后,阿里森开始讨论实质性的问题了。他问斯宾塞:“按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温高72F(华氏度),是吗?”“是的,”斯宾塞说,“但是你们的电机却比这个指标高出许多,简直让人无法用手摸。难道这不是事实吗?”阿里森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贵公司车间的温度是多少?”斯宾塞想了一下,说:“大约是75F。”阿里森听了,点点头,恍然大悟地说:“这就对了,车间的温度是75F,加上应有的72F,一共是140F左右。请问,要是你把手放进140F的热水里,会不会把手烫伤呢?”对方不情愿地点点头。阿里森趁热打铁地说:“那么,你以后就不要用手去摸电机了。放心,那热度是正常的。”

就这样,阿里森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对方在一连串的“是”的回答中,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原来的观点,消除了疑虑。最后,阿里森在这场谈判中不仅取得了成功,而且还顺带做成了一笔生意。

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谈判者谋略的出发点在于巧布迷阵,借以给对手指示某种虚假的动向或暗示的信息,使之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其目的就在于搜索到对方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掌握谈判的主动权,达到“请君入瓮”的目的。

在商务谈判中,谈判者常常运用虚实结合、巧布迷阵的策略,放置各种烟幕弹,干扰对方的视线,将对方引入迷阵,从而掌握谈判的主动权,改变对手的谈判态度,取得谈判的胜利。

已经60出头的魏德曼先生在商业界仍然非常活跃。他打算从日本引入一套生产线,双方在斯图加特开始谈判。在进行了8天的技术交流后,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日方代表发言:

“我们经销的生产线,由日本最守信誉的3家公司生产,具备当今先进水平,全套设备的总报价是330万美元。”日方代表报完价后,漠然一笑,摆出了一副不容置疑的神气。

“据我们掌握的情报,你们的设备性能与贵国某某会社提供的没有任何差异,而我的朋友史璜先生从该会社购买的设备,比贵方开价便宜50%。因此,我提请贵方重新出示价格。”魏德曼先生缓缓站起身,掷地有声地说。

日方代表听了魏德曼的发言,面面相觑,就这样首次谈判宣告结束了。

离开谈判桌后,日方在一夜之间把各类设备的开价列了一个详细的清单,第2天报出的总价急剧跌到230万美元。经过双方激烈的争论,总价又压到了180万美元。至此,日方表示价格无法再压。在随后长达10天的谈判中,双方共计谈崩了30次,由于双方互不妥协,导致拉锯战没有任何结果。

“是不是到了该签约的时候了?”魏德曼先生苦苦思索着,回想整个谈判过程,前一段时间基本上是日方漫天要价,自己就地还价,处于较被动的状态,如果对方认为自己是抱着“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心态与他们进行压价谈判,要想让他们让步则难如登天。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魏德曼先生计上心来,利用虚虚实实的手段假装和另一家公司做了洽谈联系。这一小小的动作立即被日商发现,总价当即降到170万美元。

单从报价来看,可以说这个价格相当不错了,但魏德曼先生了解到当时正有几家外商同时在斯图加特竞销自己的生产线,魏德曼认为,如果自己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很可能会迫使对方做出进一步的让价。

双方在谈判桌上的角逐呈现白热化状态。日方代表震怒了:

“魏德曼先生,我们几次请示东京,并多次压价,从330万美元降至170万美元,比原价降了48.5%,可以说做到了仁至义尽,而如今你还不签字,你也太无诚意了吧?”说完后,气呼呼地把文件夹甩在桌子上。

“先生,我想提醒你的是,你们的价格,还有先生的态度,我都是不能接受的!”魏德曼先生说完后,同样气呼呼地把文件夹甩在桌上。由于魏德曼故意没有夹好文件夹里的文件,经这么一甩,文件夹里西方某公司的设备资料撒了一桌子。

日方代表看到桌上的资料大吃一惊,急忙拉住魏德曼先生的手满脸赔笑说:

“魏德曼先生,我的权限只能到此为止,请容我请示之后,再商量商量。”

“请你转告贵会长,这样的价格,我们不感兴趣。”说完后,魏德曼转身便走。

最后,日方经过再次请示,双方以160万美元成交。

魏德曼在此次谈判博弈中获得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他利用了虚虚实实的诡诈谋略,巧把日本人引入自己设置的迷宫,使日方代表慌了手脚,最终疑惑动摇,败下阵来。

察言观色,善解人意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福’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

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改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两人解脱了窘境。

姑且不论其人品,像李莲英这样善解人意、机智灵敏的下属怎能不得到赏识呢?

湘军中的李续宾是曾国藩的手下爱将,他之所以受曾国藩器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善于察言观色,即揣测曾国藩的意图。

一次,曾国藩召集众将议事,谈到当时的军事形式时,曾国藩说:“诸位都知道,洪秀全是从长江上游东下而占据江宁的,故江宁上游乃其气运之所在。现在湖北、江西均被我收复,仅存皖省,若皖省克服……”

此时,李续宾早已明白曾国藩的意图,趁势插话说:“大帅的意思是要我们进兵安徽?”

“对!”曾国藩赞赏地看了李续宾一眼,说道:“续宾说得很对,看来你平日对此已有思考。为将者,踏营攻寨,计算路程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要胸有全局,规划宏远,这才是大将之才。续宾在这点上,比诸位要略胜一筹。”

李续宾一句话赢得了这么高的赞扬,实在是高明之举。作为曾国藩的心腹爱将,李续宾特别善于表现自己,能给曾国藩挣面子,因此,他既保住了自己被赏识和重用的地位,又平了众人不服的口实。其实,与其说李续宾“平日对此已有思考”,不如说他平日紧紧围绕曾国藩关心的敏感点进行思考,因此才能在把握上司意图和办事思路方面超过其他人。

在古代,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其周围都会有一般精明能干而且善于察言观色的臣子。他们深知主子的喜厌好恶,因此不论政治风暴如何强劲,他们总会化险为夷,跨越两个朝代的封伦便是这样的“英雄”人物。

封伦本来是隋朝的大臣,隋朝开国不久,隋文帝命令宰相杨素负责修建宫殿,杨素任命封伦为土木监,将整个工程全交给他主持,他不惜民力,穷奢极侈,将一所宫殿修得豪华无比。那个一向以节俭自我标榜的隋文帝一见不由得大怒,骂道:“杨素这老东西存心不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将宫殿修得这么华丽,这不是让老百姓骂我吗?”

杨素害怕因这件事而丢了乌纱帽,忙向封伦商量对策,封伦却胸有成竹地安慰杨素道:“宰相别着急,等皇后一来,必定会对你大加褒奖。”

第二大,杨素被召入新宫殿,皇后独孤氏果然夸赞他道:“宰相知道我们夫妻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开心的事了,所以下工夫将这所宫殿装饰了一番,这种孝心真令我感动。”

封伦的话果然应验了。杨素对他料事如神很觉惊异,从宫里回来后便问他:“你怎么会估计到这一点?”

封伦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自然是天性节俭,所以一见这宫殿便会发脾气,可他事事处处总听皇后的,皇后是个妇道人家,什么事都贪图个华贵漂亮,只要皇后欢喜,皇帝的意见也必然会改变,所以我估计不会出问题。”

杨素也算得上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物了,对此也不能不叹服道:“封伦揣摩之才,非我所能及也。”从此对封伦另眼看待,并多次指着宰相的交椅说:“封郎必定会占据我这个位置。”

可还没等封伦爬上宰相的位,隋朝便灭亡了,他归顺了唐朝,他又要揣摩新的主子了。有一次,他随唐高祖李渊出游,途经秦始皇的墓地,这座连绵数十里、地上地下建筑极为宏伟,墓中随葬珍宝极为丰富的著名陵园,经过楚汉战争之后,破坏殆尽,只剩下了残砖碎瓦。李渊不禁十分感慨,对封伦说:“古代帝王,耗尽百姓国家的人力财力,大肆营建陵园,有什么益处!”

封伦一听这话,明白了李渊是不赞同厚葬的了,这个曾以建筑穷奢极侈而自鸣得意的家伙立刻便换了一副面孔,迎合他说:“上行下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气。自秦汉两朝帝王实行厚葬,朝中百官、黎民百姓竞相仿效,古代坟墓,凡是里面埋藏有众多珍宝的,都很快被人盗掘。若是人死而无知,厚葬全都是白白地浪费;倘若人死而有知,被人挖掘,难道不痛心吗?”

李渊称赞他说得太好了,对他说:“从今以后,自上至下,全都实行薄葬。”

所以,一个真正称得上大师级的“揣摩高手”,不但要了解所要揣摩的对象的心理、禀性、好恶,还要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及人事关系。这样,不只能做到先行一步,还能做到棋高一着。封伦的修宫殿,表面上看是没有揣摩准隋文帝,其实他知道,真正当家做主的是皇后,他从皇后那里入手,连皇帝都得被他牵着鼻子走,因此这才是真正的揣摩高手呀。

公关专家告诉你:人们意见、观点一致时,彼此就会相互肯定,反之,就会相互否定。要想赢得别人的赏识,总要先细细揣摩他的喜好、然后尽量迎合他,满足他的欲望。有些人,不仅特别注意研究别人的喜好,凡事还能够抢先一步,将别人想说而未说的话先说了,想办而未办的事先办了,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他们往往是人际交往中的高手。

巧对上司,方能晋升

上司,不管是职权还是地位都高高在上。现代人在社交生活中,如果能与自己的上司处好关系,做事总能对准上司的心思,必将成为自己发展的坚实基础,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要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首先要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自己努力工作,还要上司赏识。公司里的生存法则:只有功劳,没有苦劳。应该把上司看作是与你的前途密切相关的人,是你的直接领导,你应该尊重他,使他对你产生好感。不论是上司的公事还是私事,你都应该积极关注,努力做好,这样,你才能与上司处好关系,实现自己的愿望。

与上司相处最重要的是尊重主管人员的职权。在他没做主张之前,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尽管提出;一旦他已拿定主意,你就不要再争议。记住,你看见的只是其一,他定的却是全盘大计。他做的事,他必须负责到底。不要以为自己的想法比上司的高明,作为下属,服从领导是一种美德。

不卑不亢是起码的态度,别千方百计地讨好上司,更不要牺牲同事来博取上司的欢心。但是适当地赞扬未尝不可,当上司有好方法、妙主意时,可以向他表露你的赞美之意。其实有主见的上司最见不得的是拍马屁的人,所以,过分的吹捧,就会适得其反。

最得上司欢心的还是工作的表现。你工作有成绩,他也有一份功劳,你与上司相处得越好,干得就越起劲;你帮他把事情办好,自己的前途也会光明。

对上司应以诚相待。如果在业务上有两位以上的上司,你必须认清谁是你的主管,应将有关业务问题向他请示,获得他的信任与支持。另一位上司交给的事情,在不相互冲突的情形下,也应尽力去办理;如果与直接上司的指示相冲突,你应委婉陈述困难,求得谅解,不可在两位上司之间投机取巧,否则,你会左右不讨好。

在上司面前,要常常称道他人的才干,以促进上下级关系。一个精明的领导,不乐意别人在他面前搬弄是非,他会认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对一个清醒的领导来说是重要的,你必须学会常说人的好话,而不说人的坏话,因为一旦说人的坏话,你就会使自己面临很多对立面,领导不喜欢你,坏话传出去,被说的人就是你的“死敌”,一有机会他就会使你吃不了兜着走。

不要经常打扰上司。小事不必件件请示,有些事情等到有圆满的结果时再向上司报告。这样可以加深上司对你的良好印象。

要使上司了解情况。这点最重要。上司要定计划,做主张,不可对上级隐瞒情况,无论好的或坏的消息,都要及时报告。

即使上司十分信任你,也应遵纪守法,不能擅自专行。否则,就会侵犯上司的职责或占夺同事的功劳。

做好以上几点,上司就一定会发现你,会把你当作一个人才来重视,就会主动与你结交,你会成为上司最信赖的人,最后你将受到重用。

但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工作中,作为下属的你得清楚你的老板是哪类人,方能因地制宜。怎样才能与各种上司打好交道呢?其实与他们搞好关系并不难,关键是要留点“心眼”,想一想他们各自的特点,对症下药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应对各种上司的方法:

遇到冷静的上司,不要自作主张。如果遇到冷静的上司,那么对于一切工作计划,你只需要提供意见,不要自作主张,等到决定计划后,你只要负责执行便行。

至于执行的经过,必须有详细记载,即使是极细微的地方,也不能稍有疏忽,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详细记载的报告,正是冷静型上司所喜欢的。但执行中所遇到的困难,你最好能自行解决,不必请求。

随机应变也许非冷静型上司所长,多去请求反易贻误,做好事后用口头报告当时是如何应付的,他就会很高兴,但要注意的是,即使事后报告,也要力求避免夸张的口气。虽然当时的确十分难办,也要以平静的口气,轻描淡写为好,如此反而更可表现你的应变本领。

与热忱的上司打交道,采取不即不离的方式。如果你遇到热情的上司,他对你表示特别好感时,不要完全相信是相见恨晚,必须明白他的热情并不会持久,要保持受宠不惊的常态,采取不即不离的方式。“不即”可使他热情上升的走势得以缓和,不致在短时间内达到顶点,同时延长了彼此亲热的时间;“不离”可使他不感失望。“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于热情的上司,最好就是用这种方法。如果你有所主张或建议,也要用零卖的方法,而不要批发销售,如此才能使他对你时时都感到新鲜。对于他所提的办法,你认为对的,应立刻去做,否则夜长梦多,过些时候他会反悔;你认为不对的,不必当面争辩,只要口头接受,手中不动,过些时间他自知不妥就不再提起了。

与豪爽的上司打交道,要突出自己的能力。如果你遇到的是豪爽的上司,那真是值得庆幸。只要善于利用你的能力,表现出过人的工作成绩,绝对不会没有发展的机会。你在机会未到时,仍很愉快地工作,并做得又快又好。这表示了你有游刃有余的能力。同时还要随处留心眼,一旦发现可以异军突起的机会时,就要好好把握。切记所计划的一切要十分周详,然后伺机提出,只要一经采用便可脱颖而出。意见被采用,表示你有说服力,若再委托你来执行,更足以说明你的能力已被肯定。

与傲慢的上司打交道,要谨守岗位。你的上司如果是个傲慢人物,与其向他取宠献媚,自污人格,不如谨守岗位,落落寡合。这样,他虽然傲慢,但为自己的事业考虑,也不会只亲近那些势利的小人,完全排斥求功的君子。一有机会,你就该表现出你独特的本领,只要你是个人才,不愁他不对你另眼相看。

与阴险的上司打交道,要小心谨慎。阴险的人,城府极深,对不如意事,好施报复;对不如意人,设法剪除。阴险的人绝不会采用直接报复的手段,而总是使用计谋。如果不幸你的上司就是这种人的话,你只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兢兢业业,一切唯上司马首是瞻,卖尽你的力,隐藏你的智。卖力易得其欢心,隐智易使其轻你,轻你自不会防你,轻你自不会忌你。如此一来,或许倒可以相安无事。但这种地方原就不是好的久居之所,如果希望有所表现的话,劝你还是从速作远走高飞的打算。

投其所好,赢得信任

每个人都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和熟悉的话题。投其所好就是与人交谈的万能钥匙。与志趣相投的人谈话会感到其乐无穷,因此,碰到陌生人不妨就从谈论对方的志趣和爱好开始,这样不仅会引起对方极大的兴趣,避免吃闭门羹,也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对方将你划入他的朋友范围内,至少不是陌生人的范围内;然后再进一步展开深入的交流。

但是投其所好可不是让人信口开河、瞎说胡扯,要是自己没有点真水平,或者根本不了解就胡编乱造,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不仅达不到“套近乎”的效果,反而还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如果你根本就不了解别人的某项爱好,譬如网球、高尔夫等,还冒充对此十分感兴趣,那谈话之中难免露出马脚,不仅会聊得不开心,还会让对方怀疑你故意造假,人品有问题,那谈话自然不欢而散,还能办成什么事情呢?所以,投其所好不是胡吹乱造,先要自己有水平才行,这样才能让人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效果,那自然就会倾心交往了。

投其所好的要领,其实就是找到你和对方的共同语言。一般人都会喜欢与有“共同语言”的人说话交流,找到对方的爱好、兴趣所长,也就找到了交流的突破口,使后面的交谈热烈地进行下去。如果你事先知道对方讨厌什么、反感什么,就要避开那些令他敏感的话题和行为。

197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首次来华讲学,在科学界引起了轰动。但是他声明不见记者,原因是当时某些媒体对科学的报道不“科学”,尽用一些不合实际、故意拔高的形容词,李政道对此十分反感。

新华社记者顾迈南却别出心裁,他每天都去科学会堂去听李政道的课,从侧面了解他的经历、成就、治学精神以及他拒绝同记者交谈的原因。有一天,顾迈南在休息室里见到了李政道,几句寒暄之后,他诚恳地对李政道说:“李教授,我知道您对国内一些报刊颇有微词,对他们用些故意拔高的词很不满。您的批评是中肯的,我们十分感谢。如果我写了有关您的报道,一定请您过目之后再发表。”

“这样才好,这样才好……”李政道点头说道。他被记者诚恳的态度打动了,同他交谈起来,谈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顾迈南据此写出了长篇通讯《李政道在中国讲台上》,这篇通讯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这名记者首先了解了李政道反感媒体采访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投其所好,消除了对方的顾虑,于是距离拉近了,才有了畅所欲言的坦诚的交谈和效果非凡的稿子。要是他也跟其他的记者一样,一见面就大肆恭维李政道先生的成果,那不正是犯了人家的忌讳,惹得先生不高兴吗?还何谈采访、报道等下一步的工作顺利开展呢?

工作中、生活中,只要你有求于人,就得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对方的喜好,最起码得清楚人家忌讳什么、讨厌什么,如果像一个愣头青一样冒失地闯过去,一句话不对,惹得人家发了火,不仅你的事情办不成,别人也不高兴,这岂不是损失太大。如果你能投其所好,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并以此切入,娓娓展开谈话,不仅容易建立良好的气氛,使得交流更加顺畅,也能让别人感觉遇到这样一个有见识的人真好,也会开开心心地办事情。这样的交流效果,只不过需要花点时间多观察、多了解一下,何乐不为呢?

我们也并不总是跟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许多情况下我们接触的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跟他们接触那就更容易了,只要你找到他们愿意听的话题,自然就会很快混熟。比如,孕妇最关心营养和胎教问题,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教育和前途问题,年轻人最关心未来发展和业余休闲等,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欢畅交流的万能钥匙。

小常是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村里人对他赞誉有加,张口闭口要自己的孩子向他学习。暑假时,小常去看望同村的刘大爷。刘大爷就指着外面打工回来的儿子说:“你瞧瞧,当时读书不用功,现在就去卖苦力。古话讲得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言语中透露出对小常的羡慕和对自己儿子没出息的遗憾和责备。

小常摆手说道:“大爷呀,您可说错了。现在时代不同了,行行出状元。我们读书之后,也一样要到外面去找工作、打工,也要去赚钱过日子啊。只是我还要多吃几年父母的饭。如今大学毕业生工作也不好找啊,有的大学生本科毕业后还是又去读技校,为啥?好找工作呗。您的孩子边干边学,学个一技之长,可以当技工、技师,一点都不比大学生差。”刘大爷听得高兴了,乐呵呵地说:“哈哈,还是读书人有见识啊!”结果他们聊得很投机。

小常知道自己的大学生身份无形之中比刘大爷和他儿子高了很多,使交谈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产生了尴尬的差异,所以他极力投其所好,认为刘大爷一定喜欢儿子被夸奖,也寄希望于儿子的前途,所以他说其实大学生和打工者一样也要出去找工作,并且学技术也许比大学学历更加吃香。这样一来,刘大爷也高兴了,双方的距离拉近了,交谈也变得更加和谐顺畅。

其实说到底,“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让你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想,别让话题总围着你一个人的成功转,想一想别人最关心什么,最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建议,然后由此展开话题,还愁交往不顺利吗?

当然,这里说投其所好,不是让你没有原则地谄媚、讨好,那样不仅容易惹人厌烦,还会损失你自己的人格。地位、身份、财富可能有差异,但是交往都是平等的。投其所好是出于尊重对方的原则,也必须维护住“尊重自己”的底线,这样才能把握好度,使得交往轻松而又愉快。

谈对方喜欢的话题,谈对方有兴趣的事物,人与人的距离就会马上拉近。这就是以上故事教会我们的交际准则,你学会了吗?

知己知彼,以实攻心

有一位穷秀才想赴京赶考,却苦于没有盘缠,无奈之下他想起当地有一位隐居山间的姓刘的老翰林,希望能从他那获得些资助。但是听人说这个老翰林生性孤敖,于是在登门拜访之前这个秀才先献上一首诗:“翻山度水之名郡,竹仗草履遏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诗的前两句写经过长途跋涉前来归地拜访学尊,第三句暗指刘氏能摆脱俗事纠缠,在山间过隐居生活,末句则写明了他目前遭受饥饿的现状,也暗示了前来拜访的目的。刘翰林一见信上的诗,对他的才气很是赞赏,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给了他不少纹银。

这个穷秀才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他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准确把握了自命清高者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却大都洁身自好,所以不愿与常人交往,却倾心于有才华的人,因此想要获得他们的青睐,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交谈中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你的才华与学识,因为爱才他们便会自开家门。

与机灵的秀才相比,下面的这位面包商是在屡经失败之后终于变聪明的。所幸的是,最后他能得偿所愿:

达威尔诺先生原想为纽约一家旅馆供应面包。4年期间每周他都去找旅馆负责人。他甚至在旅馆里租了间房间,住在那里,以便达成交易。不过,到底还是没能谈成。“但后来,”达威尔诺先生说,“我考虑了人的相互关系的本质以后,我决定改变策略,弄清旅馆负责人对什么感兴趣。

“我了解到,他是美国旅馆服务员协会的成员。不仅是这一协会的成员,而且还是协会的主席。无论这一协会的代表大会在什么地方召开,即便是跋山涉水,漂洋过海,他也会出席。于是,第二天见到他,我开始谈起这个协会。结果如何?他非常起劲地跟我谈了半个小时。我这才明白,协会是他爱谈的话题,是他的嗜好。当时,我压根儿没谈面包的事。可没过几天,旅馆的财务管理员给我打电话,请我带样品和价目表去。‘我不知道您和他在一起干了些什么,’财务管理员对我说,‘但是您可以相信,您现在可以和他达成协议了。’

“想想吧,我想达成这个协议已经有4年了,假如我早点费些劲了解到这个人对什么感兴趣就和他谈些什么话,早就达成协议了。”

你见过那种不听不问,一见到病人就开药方的医生吗?你和一个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不管不顾就滔滔不绝地说话,就相当于不问病人就开药方的医生,效果怎么会好呢?你一定要对对方有所了解,才可以确定自己该怎么做才会最有效。

查尔斯属于纽约市一家大银行,奉命写一篇有关某一公司的机密报告,他知道某人拥有他非常需要的资料。于是,查尔斯先生去见那个人,他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当查尔斯先生被迎进董事长的办公室时,一个年轻的妇人从门边探进头来,告诉董事长,她这两天没有什么邮票可给他。

“我现在为我那12岁的儿子搜集邮票。”董事长对查尔斯解释。

查尔斯先生说明他的来意,开始提出问题。董事长的说法含糊、概括,看样子不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无论怎样好言相劝都没有效果。这次见面的时间很短,没有实际效果。

“坦白说,我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查尔斯说,“接着我想起他的秘书对他说的话——邮票,12岁的儿子,我也想起我们银行的国外部门搜集邮票的事,从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上取下来的邮票。

“第二天早上,我再去找他,传话进去,我有一些邮票要送给他的孩子。我是否很热诚地被带进去呢?是的。他满脸带着笑意,客气得很。“我的乔治将会喜欢这些。”他不停地说,一面抚弄那些邮票。我们花了1个小时谈论邮票,瞧瞧他儿子的照片,然后他又花了1个多小时,把我所想知道的资料全都告诉我,我甚至都没提议他这么做,他把他所知道的全都告诉了我,然后叫他的下属进来问他们一些问题。他还打电话给他的一些同行,把一些事实、数字、报告和信件全都告诉了我。”

如果你能事先探听到对方的消息自然好,如果不能也没关系,你照样可以临时了解他,并根据得到的信息做出反应。当然,这需要你处处留心。

一次,一名推销员去一位大学教授家里推销保险。这位教授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动物学专家。他对自己以前的保险代理人不满意,认为他们没有向自己提供较为完善的保险计划。

见面后,教授细致地介绍了自己目前的保险安排和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所做的调整计划,并问了很多技术性问题。他问这些问题的目的好像并非是想知道答案,他的目的更像是在考查推销员的知识。推销员屡次想要把谈话引入正题,但教授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

推销员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毕竟他不是专程前来听这位先生讲课,况且他的“课程”并没有拉近彼此的距离。于是他准备告退。

这时候教授接了一个电话,内容是关于他的课程。大概可以听得出来,他下学期要开一门关于考拉熊的课程。在电话结束后,推销员便和他谈起了这种澳洲的小动物。

“你知道考拉熊?”教授的表情让他感到他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这确实是一种很可爱的小动物。以前我看过有关的报道。”推销员实事求是地回答。

教授的态度彻底改变了,他不再提问,而是对推销员的提问给予详细的回答。

于是,那天除了从教授那里知道了许多有关考拉熊的专业知识外,推销员还收获了一张订单。 PdP9QJHNvhoN7Xc9vIP1MXxX6bncbzrqA3Jr1+Ho6Y5JOYZRZbSPsSBit/6aM4O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