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坦然面对挫折,

生气是跟自己过不去

不跟自己过不去,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它会促使我们从容走自己选择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真的,假如我们不痛快,要学会原谅,这样心里就会少一点阴影。这既是对自己的爱护,又是对生命的珍惜。

不跟自己过不去

太多的人悲叹生命的有限和生活的艰辛,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快乐。一个人快乐与否,主要取决于什么呢?主要取决于一种心态,特别是如何善待自己的一种心态。

生活中苦恼总是有的,有时人生的苦恼,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拥有多少,而是因为自己想得到更多。人有时想得到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很难达到,所以我们便感到失望与不满。然后,我们就自己折磨自己,说自己“太笨”、“不争气”等等,就这样经常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与自己较劲。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不是你的能力不强,恰恰是因为你的愿望不切实际。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天赋具有做种种事情的才能,当然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不是强求自己去做一些能力做不到的事情。事实上,世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好多事情都可能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应时常肯定自己,尽力发展我们能够发展的东西,剩下的,就安心交给老天。只要尽心尽力,只要积极地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的心中就会保存一份悠然自得。从而也不会再跟自己过不去,责备、怨恨自己了,因为我们尽力了。即便在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那么,你就真正的此生无憾了!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或这或那的缺陷,世界没有完美的人。所以,凡事不跟自己过不去,这样想来,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使心灵不会被挤压得支离破碎,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美好认识和执着追求。

遇事不钻牛角尖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这么问:“一个人要进屋子,但那扇门怎么拉也拉不开,为什么?”回答是:因为那扇门是要推开的。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犯一些诸如只知拉门进屋、不知推门的错误。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有时遇事爱钻牛角尖,不会变通。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变了,我们却不知变通,还在固执一端,钻牛角尖,认死理,结果却闹出笑话来。

《吕氏春秋》里记载:楚国有一个人搭船过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剑掉进了河里。同船的人都劝他下水去捞,但他却不慌不忙,从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个记号,有人问:“做什么用啊?”他回答说:“我的剑就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我作个记号,等会儿船靠岸时,我就从这个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把剑找回来。”船靠岸时,他就这样去找剑,结果自然没有找到。

刻舟求剑,是一种刻板的、不知变通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像那把剑,环境的大船已经变了,而我们却还在那里原地不动;有时候我们也会刻舟求剑。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只要我们学会变通,许多事情都能变不可能为可能,都能变坏事为好事。

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他便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他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他发大财而回。

第一个人不懂变通,一味钻牛角尖,总以为牛不喝水,便不能强按头。第二个人则不然,他会变通一下,给牛点盐吃,不也就能让它喝水了吗?

关于皮鞋的由来,据说还有这样一个典故:

早期没有鞋子穿,人们走在路上,都得忍受碎石硌脚的痛苦。某一个国家,有一个太监把国王的所有房间都铺上了牛皮,当国王踏在牛皮上时,感觉双脚非常舒服。

于是,国王下令全国各地的马路上都必须铺上牛皮,好让国王走到哪里,都会感觉舒服。有一个大臣建议:不需要如此大费周折,只要用牛皮把国王的脚包起来,再拴上一条绳子就可以了。于是无论国王走到哪里,都感到很舒服。

故事中的大臣是聪明的,他的变通,使舒服与节约两全其美。假如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学会变通,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骤,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变通,学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转换一下心情,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变通能让我们少一些郁闷,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不生气就要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

许多人遇到事情爱生气,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弄清了自己想要的就不会为这些小事分心,这往往是成功者的特质。爱生气的人应该向成功者学习一下他们的成功心态。

成功者无一不对自己随时随地的去向一清二楚。他们目标明确,也会付出切实的行动。他们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在哪里可以得到它。他们确定目标,同时又决定通向那个目标须走的道路。如果途中有让他们分心的地方,他们也会为了大目标而放弃这些,他们不会为了琐事去生气。而不生气的最大秘诀就是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

目标的达到就是成功,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我们都可以不断地取得成功。

成功者很清楚,按阶段有步骤地设定目标是如何重要。所以,在这里我们提出,在你20岁的时候就可以作出以下的计划:“五年计划”、“一年计划”、“六个月的目标”、“本年度的目标”,等等。

然而,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则——成功是在一分一秒中积累起来的。许多人都把时间大把大把地扔掉了,扔在那些慢腾腾的动作中;扔在毫无意义的闲聊中;扔在查阅那些没用的资料中;扔在漫无目的的交往中;扔在发表那些众所周知论点的夸夸其谈中;也扔在对那些微不足道的动作和事件的小题大作中;还扔在对琐碎小事无休止的无谓忙碌和“话匣子”一开就没完没了的过程中。这些人把时间不加考虑地用在了并不重要也并不紧急的地方,而把真正与实现重要目标有关的活动排到了次要地位。由于没有把计划的内容放在首位,所以即使辛辛苦苦制订了计划也不能执行,结果大多是失败了。

一个成功的目标,对自己和家庭,从现实到长远利益都应是周全的。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精神好像一个自动装置,一个自己不思考的计算机。它只执行你所决定的事项。如果不给它明确的信息,就不能有明确的机能和行为。

像“幸福”、“充足”、“健康”这样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计算机是无法遵照指令行事的。但是,如果你说每月收入5000元,买一台新的电脑,体重下降5公斤,或者在某年某月通过资格考试,它立即会对这些明确的目标产生反应。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进行积极的“目标设定”呢?其秘诀就在于明确规定目标,将它写成文字妥善保存。然后仿佛那个目标已经达到了一样,想象与朋友谈论它,描绘它的具体细节,并从早到晚保持这种心情。

你的那部“自我意象”的自动机,它无法区别出真正的还是虚假的经验;是“正式上演”还是“彩排”;是实际中体验的还是想象的。所以不论你树立什么样的目标,好像那已经成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知不觉地向那个目标的方向前进。

人具有一种不知不觉地向自己所向往的形象运动的自然倾向。不知向何处漂泊的小船,风对它们也失去了含义。“风吹来,有的船驶向东,有的船会漂往西。它们的航向不取决于风从哪里来,而在于船上的帆张向哪一边。”

这与我们的人生是何其相似。在人生的海洋上,流逝的时间像吹到船上的风,扬起风帆的只有我们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无法代替我们去驾驶那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小船。

别忘记牢牢地把稳你的船舵。制订了计划,势必推进它而不摇摆拖曳。一天有一天的目标,即刻行动起来!对确立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执行到底。只要你能够这样每天“彩排”一遍,潜在意识就能自然接受它,使你一天天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你要把目光始终看着你自己和每个实现目标的自我意象。对今后人生,制订成功者的行动计划。如能做到这些,你将立即赢得人生!也绝不会被小事拖累。

欲望太盛心难静

许多人生气是因为欲望不能实现。欲望太盛就成了害人的东西。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的确,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欲望支配着。如果实现不了,他们就会感觉无奈、愤怒、生闷气。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作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确,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欲望太多,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的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而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康树下苦修,两位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条河,有其源头,有其流程,有其终点。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长,最终都要到达终点,流入海洋,人生终有尽头。活着的时候,少一点儿欲望,多一点儿快乐,有什么不好?!

消极心态严重损害健康

日本著名心理医学博士春山茂雄说:“心灵所思考的内容物质化,作用于身体。”消极心态,想生气的事、想烦恼的事、情绪压抑等,体内将会产生有害物质,即有毒有害脑内吗啡,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抑制内分泌,从而破坏人的免疫力。据西班牙心理医生研究,每3名去医院就诊的病人中就有1名患有“想象病”,他们的病症表现在生理上,但问题的实质出在心理上。在每天看病的大约100万人中,就有33万人被告知,他们的病是因为精神紧张引起的。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们的疾病大部分与自己的情绪有关,恶劣的情绪对健康的损害甚至比病毒还厉害。据有关资料显示,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均与心理因素有重要关系。

我们一般人比较注意“病从口入”,但常常忽略“病由心生”,这个“心”主要指心理、情绪而言。癌症等疾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恨、焦虑得不到化解而造成的,要消除癌症关键是要学会宽容、化解,宽容别人,化解矛盾,就是爱护自己。

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搞了一个呵气试验,方法就是用一根试管,装上一半水,分别找“发火发怒者”、“心情悲观者”和“心平气和者”三种类型的受试者,让他们对着试管呵气,5分钟后把试管封闭,然后将试管中的物质加以提炼发现:发火发怒者的呵气浓缩液是紫色的;心情悲观者的呵气是白色的;心平气和者的呵气是无色的。将紫色液注入试验用的小白鼠,小白鼠几分钟后就会死去。这个试验得了诺贝尔奖。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生理状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为什么把周瑜气死了?其深刻的道理在于人生气时会产生一种有毒物质,即有害的脑内吗啡,这种物质能抑制内分泌,破坏人的免疫力。因此,我们对于可气之事、可气之人,要学会转移、释放、升华、控制。

“人生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首先是“想得开”,当人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时,一定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学会自己释放自己;否则,就可能造成人生悲剧。人在大的挫折或大的灾害面前面,能泰然处之,这是一种肚量,更是一种境界。

平静是福

平静是福,真正生活在喧嚣吵闹的都市中的人们,可能更懂得平静的弥足珍贵。与平静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么不值得一提。平静的生活是在真理的海洋中,在波涛之下,不受风暴的侵扰,保持永恒的安宁。

心灵的平静是智慧美丽的珍宝,它来自于长期、耐心的自我控制。心灵的安宁意味着一种成熟的经历以及对于事物规律的不同寻常的了解。

人人向往平静,然而,生活的海洋里因为有名誉、金钱、房子等各种诱惑在“兴风作浪”而难得宁静。许多人整日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好像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样。一旦受到挫折,一旦得不到满足,便好似掉入寒冷的冰窑中一般。生命如此大喜大悲,哪里有平静可言?人们因为毫无节制的狂热而骚动不安,因为不加控制欲望而浮沉波动。只有明智之人,才能够控制和引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才能够控制心灵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是的,环境影响心态,快节奏的生活,无节制的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令人难以承受的噪声等等都让人难以平静,环境的搅拌机随时都在把人们心中的平静撕个粉碎,让人遭受浮躁、烦恼之苦。然而,生命的本身是宁静的,只有内心不为外物所惑,不为环境所扰,才能做到像陶渊明那样身在闹市而无车马之喧,而有了所谓的“心远地自偏”。

一个人如果能丢开杂念,就能在喧闹的环境中体会到内心的平静。

有一个小和尚,每次坐禅时都幻觉有一只大蜘蛛在他眼前织网,无论怎么赶都不走,他只好求助于师父。师父就让他坐禅时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就在它身上画个记号,看它来自何方。小和尚照师父交待的去做,当蜘蛛来时他就在它身上画了个圆圈,蜘蛛走后,他便安然入定了。

当小和尚做完功一看,却发现那个圆圈在自己的肚子上。原来困扰小和尚的不是蜘蛛,而是他自己,蜘蛛就在他心里,因为他心不静,所以才感到难以入定,正像佛家所说:“心地不空,不空所以不灵”。

平静是一种心态,是生命盛开的鲜花,是灵魂成熟的果实。平静在心,在于修身养性,平静无处不在,只要有一颗平静之心。追求平静者,便能心胸开阔,不为诱惑,坦荡自然。

平静是一种幸福,它和智慧一样宝贵,其价值胜于黄金。真正的平静是心理的平衡,是心灵的安静,是稳定的情绪。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活法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遇事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解决问题。生气往往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淮南子》中的一个故事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有一位住在长城边的老翁养了一群马,其中有一匹马忽然不见了,家人们都非常伤心,邻居们也都赶来安慰他,而他却无一点悲伤的情绪,反而对家人及邻居们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众人惊愕之中都认为是老人因失马而伤心过度,在说胡话,便一笑了之。

可事隔不久,当大家渐渐淡忘了这件事时,老翁家丢失的那匹马竟然又自己回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一匹漂亮的马,家人喜不自禁,邻居们惊奇之余又十分地羡慕,纷纷前来道贺。而老翁却无半点高兴之意,反而忧心忡忡地对众人说:“唉,谁知道这会不会是件坏事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都以为是把老头给乐疯了。

果然不出老头所料,事过不久,老翁的儿子便在骑那匹马时摔断了腿。家人们都挺难过,邻居也前来看望,唯有老翁显得不以为然,而且还似乎有点得意之色。众人很是不解,问他何故,老翁笑着答道:“这又怎么知道不是件好事呢?”众人不知所云。

事过不久,战争爆发,所有的青壮年都被强行征集入伍,而战争相当残酷,前去当兵的乡亲,十有八九都在战争中送了命,老翁的儿子却因为腿跛而未被征用,他也因此幸免于难,故而能与家人相依为命,平安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便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出处。老翁高明之处便在于明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能够做到任何事情都能想得开,看得透,顺其自然。而顺其自然是一种很实用的处世哲学。

一只小毛虫趴在一片叶子上,用新奇的目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各种昆虫欢歌曼舞,飞的飞,跑的跑,又是唱,又是跳……到处生机勃勃。只有它,可怜的小毛虫,被抛弃在旁,既不会跑,也不会飞。

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挪动一点点。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自己觉得,就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

尽管如此,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它懂得:每个人都有各自该做的事情。它,一只小小的毛虫,应该学会吐纤细的银丝,为自己编织一间牢固的茧房。

小毛虫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做着工作,临近期限的时候,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进了温暖的茧子里。

“以后会怎么样?”与世隔绝的小毛虫问。

“一切都将按自己的规律发展。”小毛虫听到一个声音在回答,“要耐心些,以后你会明白的。”

时辰到了,它清醒过来,但它已不再是以前那只笨手笨脚的小毛虫,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脱出来,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生出一对轻盈的翅膀,上面布满色彩斑斓的花纹。它高兴地舞动了一下双翅,竟像一团绒毛,从叶子上飘然而起,它飞啊飞,渐渐地消失在蓝色的雾霭之中。

顺其自然,一切都将按自己的规律发展。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悲观失望,不羡慕任何人,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和生活。这样最好不过了——即收获充实,又不失精彩。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活法,不抱怨,不叹息,不堕落,胜不骄,败不馁,只管奋力前行,只管走属于自己的路。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这种“成事在天”便是一种顺其自然。只要自己努力了,问心无愧便知足了,不奢望太多,也不会事事失望。

顺其自然当然不是让你随波逐流,放任自流,而是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后踏实地朝着目标走下去,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过什么样的生活全在于你自己

有一天,一个男孩突然问他的妈妈:“妈妈,您想做个中国的老太太还是外国的老太婆?”

妈妈不解地问:“我老了以后,当然是个中国老太太啊!怎么能做外国的老太太呢?”

男孩摇了摇头说:“不是啊!外国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是个漂亮的姑娘,她们大学毕业之后,会找一分收入稳定的工作,接着她们会向银行贷款,买下一栋房子和车子以及许多高级的生活用品,每个月她们努力还利息,生活虽然紧张,但是却充实而愉快。当她们有了很好的居住条件,又有自己的车子代步,并且尝尽人生的各种乐趣之后,她们终老时,银行的贷款也刚刚好还清,便安然地闭上了眼睛。”

这时,这位中国妈妈还不是非常明白,便问男孩:“那中国的老太太又怎样呢?”

男孩说:“中国的老太太啊!她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漂亮的姑娘,不过她找到一分稳定的工作后,便开始努力储蓄,一年到头都非常地辛苦,什么都舍不得吃,也舍不得享受,只知道把钱存起来,最后还是在病痛中死去。而她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全部由她的子女们获得,这些钱足够她的子女们买大房子和名贵的好车,孩子们孝顺的话,会用这存款的一部分,为死去的中国老太太风光厚葬,但是,中国老太太在生前的时候,却什么都没有享受过。”

这时,中国妈妈正想得出神,男孩叫了好几声后,她才回头看着儿子。

男孩看着母亲说:“妈妈,您到底要做中国的老太太呢?还是外国的老太太?”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会有不同的需求,究竟是中国老太太好还是当个外国老太太好呢?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因为价值观和生长环境的文化不同,造成许多的差异性。但是,不管哪一种方式,只要心中能够获得“满足”,两个老太太都能有最好的结局。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拿着不同成长或文化背景的人做比较,而往往忽略了这些先天的“不同”,正因为彼此有着许多不同,所以,你所提供的好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别人。

玛汀•威弗是一位天主教修女,多年前开始参加体育运动——那年她55岁。后来,她在各项运动中赢得44块金牌、银牌及铜牌,包括5千英尺竞走、雪靴赛跑、快速及花样滑冰、篮球罚球线跳投等项目。

在一般人开始竞争金牌的年纪,玛汀修女已是洛矿山长青赛及全美长青奥运会的成员。

“大家变得软弱无力,”她说,“我并不仅指体能而言。任何逾越极限的事,大家都不想做。除非你去尝试,否则不会有任何结果。年龄绝不是全心投入及热爱生活的绊脚石。最重要的是,要尽情享受生命全部的丰富与甘美。为他人做事,与他人共事,永远不要畏惧你的极限,要选择在生命中获胜!”

人是有欲望有渴求的,总是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希望得到更多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寒冷的时候渴望温暖,孤独的时候渴望友情,贫穷的时候渴望财富,卑微的时候渴望高贵,悲惨的时候渴望幸福,贫贱的时候渴望丰富,平淡的时候渴望激情,平庸的时候渴望成功……

生活就是不停追逐欲望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可以交换不同的生活态度,各自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生活,只要我们能从中自得其乐,那么就算苦味也是一种甜美,何必在乎别人的异样眼光!

气度决定人生高度

性格决定命运,而气度决定一个人美妙人生的高度。

有一个公司的重要部门的经理要离职了,董事长决定要找一位才德兼备的人来接替这个位置,但连续来应征的几个人都没有通过董事长的“考试”。

这天,一个三十多岁的留美博士前来应征,董事长却是通知他凌晨三点去他家考试,这位青年于是凌晨三点就去按董事长家的铃,却未见人来应门,一直等到八点钟,董事长才让他进门。

考的题目是由董事长口述,董事长问他:“你会写字吗?”年轻人说:“会。”董事长拿出一张白纸说:“请你写一个白饭的‘白’字。”他写完了,却等不到下一题,疑惑地问:“就这样吗?”董事长静静地看着他,回答:“对!考完了!”

年轻人觉得很奇怪,这是哪门子的考试啊?第二天,董事长去董事会宣布,该名年轻人通过了考试,而且是一项严格的考试!

他说明:“一个这么年轻的博士,他的聪明与学问一定不是问题,所以我考其他更难的。”又接着说:“首先,我考他牺牲的精神,我要他牺牲睡眠,半夜三点钟来参加公司的应考,他做到了;我又考他的忍耐,要他空等五个小时,他也做到了;我又考他的脾气,看他是否能够不发飙,他也做到了;最后,我考他的谦虚,我只考堂堂一个博士五岁小孩都会写的字,他也肯写。一个人已有了博士学位,又有牺牲的精神、忍耐、好脾气、谦虚,这样才德兼备的人,我还有什么好挑剔的呢?我决定任用他!”

没有气度的人会生气,会乱发脾气,从而搅乱了自己的计划。气度,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一个有气度的人才会有所成就,否则他未来的成就势必会受到局限。在谨记“知识就是力量”的同时,不妨提醒自己——“气度决定了高度”,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我们追求知识、升学、才艺……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所谓的“内在”,除了充实知识、才艺外,还包括了充实修养、品格。

气量是一种修养

我们说,气量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

唐代娄师德气量超人,当遇到无知的人指名辱骂时,就装着没有听到。有人转告他,他却说:“恐怕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他明明喊你的名字骂!”他说:“天下难道没有同姓同名的人吗?有人还是不平,仍替他说话。”他说:“他们骂我而你叙述,等于重骂我,我真不想劳动你来告诉我。”有一天入朝时,因身体肥胖行动缓慢,同行的人说他:“好似老农田舍翁!”娄师德笑着说:“我不当田舍翁,谁当呢?”

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廷玉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淡薄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化解;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然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熔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人有一分气量,便有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必多一分事业。虽说气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在后天学习、培养。我们阅读历史,多少的名人圣贤,有时不赞其功业,而赞其气量。所以气量对人生的功名事业,至关重要!

你的气量不顾别人,只顾自己,那只能养自己;假如你的肚量能涵容全家,你就能做一家之长;你的肚量能包容一县,就能做县长;能包容一省,就能做省长;能包容一国,就能做国主。历史上成功的人物,并非他有三头六臂,而是他的肚量比人大啊!肚量小的人不能容人,人又怎么会容你呢?所以布袋和尚为人歌颂“大肚能容,容却人间多少事;笑口常开,笑尽人间古今愁”。

有一打油诗云:“占便宜处失便宜,吃得亏时天自知;但把此心存正直,不愁一世被人欺。”有量的人,必定是不会吃亏的啊!

难得糊涂

人人都知道郑板桥曾经说过“难得糊涂”四个字,但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又有几人呢?

当初郑板桥为官之时,将官场、世事看得太清楚、太明白、太透彻而又无以为释之时,又因其性情刚直,不谄媚、不圆滑,而不平不公之事太多,凭一己之力却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只好在“糊涂”之中寻求遁世之术。

如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越聪明越好,越聪明越显示自己为人处世的高明。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聪明过头,并非是件好事。王熙凤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吗?看来一个人还是别过于精明,知道的太多,事事计较,反而会让人伤神。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假糊涂之别。

北宋人吕端,官至丞相,是三朝元老,他平时不拘小节,不计小过,仿佛很糊涂,但处理起朝政来,却机敏过人,毫不含糊。宋太宗称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一种人恰恰相反,只要是便宜就想占,只要是好处就想贪。为了一点小利,不顾前程;为了一点小过,争个你死我活。这种人看似聪明,其实再糊涂不过。

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当你事事比别人聪明时,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终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导致自己受到无谓的伤害,甚至牺牲。真正聪明、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琐碎小事上锱铢必较,此时“糊涂”一下又何妨?只要能在大事上、原则上保持清醒头脑就行了。为人处世,千万不要在小事上纠缠不休,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心绪不宁,而到了大事面前,却又真的糊涂了。这样的生活,太得不偿失了。

小事糊涂者,轻权势、少功利、无烦恼,则终成正果;大事糊涂者,则朽木不可雕也。

俗话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句话的本意不也就是难得糊涂的内涵吗?聪明的人表面愚拙。糊涂,实则内心清楚明白,这不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事艺术吗?

“糊涂”常可使我们心境平静,无欲无贪,正如“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一样。没学“糊涂”学之人终于在凡尘俗世中不得安宁矣。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事情非要寻出个究竟,有时也是不现实的,倒不如多一点“糊涂”少一点执拗,何尝不是另一番开朗、超脱的生活风光呢?

吃亏是福

吃亏的人往往会生气,其实,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吃亏是福”一说。这是中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旷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宁静。

唐代的两位智者寒山与拾得(他们二人实际上是一种开启人的智慧的象征)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我们很有启发:

一日,寒山问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过几年,你再看他。”

那个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的结局可想而知,而我们也一定可以想像得出拾得的胜利的微笑——尽管这可能是一种超脱圆滑者的微笑。不过,它的确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好处。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福祸常常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福尽则祸亦至,而祸退则福亦来”的道理,那么,我们就真的应该采取“愚”、“让”、“怯”、“谦”这样的态度来避祸趋福。所以“吃亏是福”不失为人生一种特殊的处世哲学。“吃亏是福”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吃亏”大多是指物质上的损失,倘使一个人能用外在的吃亏换来心灵的平和与宁静,那无疑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记不清哪位哲人曾写下下面这段令人怦然叫绝的文字,的确是对“吃亏是福”的最好的诠释。在此引用,与大家共赏:

人,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平衡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你的回报时,你一定取得了某种心理优势;反之,当你的获得超过了你付出的劳动,甚至不劳而获时,便会陷入某种心理劣势。很多人拾金不昧,决不是因为跟钱有仇,而是因为不愿意被一时的贪欲搞坏了长久的心情。一言以蔽之: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有时,你是用物质上的不合算换取精神上的超额快乐。也有时,看似占了金钱便宜,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精神的快乐。所以先哲强调:吃亏是福,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以低调的姿态做着各种各样的好事,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当然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

吃亏是福,生命中吃点亏算什么?吃亏了能换来非常难得的和平与安全,能换来身心的健康与快乐,吃亏又有什么不值得的呢?况且,在吃亏后和平与安全的时期之内,我们可以重新调整我们的生命,并使它再度放射出绚丽的光芒。

坚韧中守住阳光

对一个人来说,要想在自己的事业上获得成功,也许肉体上的折磨算不了什么,只有精神上的折磨才可能是最致命的。如果你有心开创自己的事业,就一定要先在心里问一问自己,面对从肉体到精神上的折磨,你有没有那样一种宠辱不惊的“定力”与“精神力”。如果没有,那么一定要小心。

许多人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往往会对自己选择的工作不满意,常常抱怨公司或单位的条件太差,埋没了自己的才华,整日感叹那里没有一个伯乐来赏识自己这匹“千里马”。因此,在做事上就形成了拖拖拉拉的习惯,工作上保持三分钟的热度,站在这个山头上总是看见那个山头高,总是在暗地里盘算着要去别的地方走一遭,换个新环境,舒畅舒畅。

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作出选择的那一刹那,就把自己的心踏实下来,就打算坚持下去,那他一定会在脚下的这块土地上掘出生命之水来,而不是挖一个坑换一个地方,到最后有被渴死的可能。有些时候,缺乏坚持的恒心,缺乏忍耐的精神,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训练出这样的品质,没有这样的机会培养出这样的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在一群小学生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些软糖留到我办完事情回来,我会再奖励给你们两块软糖。然后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块诱人的软糖等啊等,终于有人熬不住了,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他履行诺言,奖励没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两块糖。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而日后创出一番业绩的全都是当年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

坚强的忍耐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磨炼。忍耐力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一项,有些人可能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或者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的副作用,在学校、在家庭,养成了任性、冲动、无耐性的坏习惯,他们无克制力、意志薄弱,做事往往虎头蛇尾。这种习惯无论是对他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不利的,都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态势。

无论你现在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还是一个不甘于继续当下环境的工作者,如果你想真正改变自己,真正让自己在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现,那你就必须学会暂时的忍耐,忍耐环境对你的磨炼,对你的考验。既然选择了,就不要轻易放弃,否则你将永远一事无成。 UZMKhWU/9Reot22FAx6wULn2Fubt3P1pG7vT7PXevBrjyQZZNAVz7o47m+hCi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