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一心想把男孩教育好,但是却没有很好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经常感情用事,忽冷忽热,情绪不是很稳定。心情不好时便对男孩没有好气,即使一点儿小事,也会暴跳如雷,甚至大动干戈;心情好的时候,就对男孩和颜悦色,溺爱无比,男孩有什么要求都充分满足,父母这样喜怒无常,总会弄得男孩无所适从。
如果是遇到爱吵架的夫妻,喜欢拿男孩出气,成了最常见的情况。当然,这是最不可取的。父母爱吵架,无疑给男孩造成心理阴影,这样父母再管教男孩时就会失去威信,男孩也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父母一旦在孩子面前没有了威信,再管孩子就会变得困难了。
男孩的父母要想教育好男孩,一定要有理智、讲方法。爱男孩要讲分寸,严厉也要有尺度。例如,当男孩已经认识到错误时,就不应再批评或是惩罚他。
有一个小男孩,平时很调皮。父母要打他时,他总是流泪讨饶,但是父母却照打不误。后来,无论父母怎样打他,他也不哭不喊,连眼泪也不流了,只是用怨恨的目光瞪着父母。要知道,男孩子天生就是淘气的,就是精力旺盛。如果他一淘气你就打他,那势必对男孩的身心造成影响。有些父母也知道这些道理,但是自己脾气不好,一旦情绪上来,想控制都控制不住。
不少父母,平时对男孩百依百顺,但是,一旦男孩违反了自己的意愿,或是不尽如人意的时候,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便气不打一处来。即使男孩有自己的特殊原因,父母也照样拳脚相加,没有半点儿宽容之意。当男孩明白,在父母面前解释、求饶是没有用的时,也就不再解释,不再流泪,父母要发怒的时候,就等着父母的打骂,但是却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
培根说:“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情感当家。”教育男孩是一门学问,要学会抓住教育时机去获得教育的最佳效果。教育男孩不应该感情用事,而应抓住教育时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男孩去成长。
一些父母因为性格喜怒无常,善感情用事,在对待男孩上也时而严格要求,时而放纵溺爱。一位美国学者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国父母在向孩子表达爱时,往往不在乎他们内心里想些什么,头脑里有什么困惑,是否觉得不安,而更多的是问孩子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也许中国的父母从来没有意识到心理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虽然为男孩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却从不关心孩子的心灵世界。他们可以节衣缩食给男孩买钢琴,也可以因为男孩钢琴练得不好而拳脚相加。
许多男孩在这种畸形的教育方式下,不但不能成“龙”,甚至成人也难。他们一方面厌倦父母的精神枷锁;另一方面,当他们脱离了父母的羽翼时,又感到无所适从。每个当父母的都应该反省一下,这种不理智、不智慧的教育让男孩怎么健康成长!简单地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是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
有位年轻的母亲脾气很不好,喜欢感情用事,乱发脾气。一次,她的儿子饭后帮助大人扫地,哪知偏遇上这位母亲跟自己的婆婆怄气,见儿子拿着扫把在厅中舞弄,不分青红皂白上去就是一巴掌,打得男孩哇哇哭,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以前自己帮着扫地的时候,妈妈总是夸奖的。
可怜男孩莫名其妙地挨了揍,他以后还肯拿扫把吗?男孩不拿扫把还不要紧,可怕的是男孩将来不懂得分清是非,遇事同样感情用事,那就麻烦了。另外,如此管教男孩,等男孩渐渐长大懂得些道理了,便会感到委屈而且不服气,天长日久,对父母的尊敬也会一落千丈,那时自食其果的还是父母。
所以,男孩的父母不要感情用事地对待男孩,更不要拿男孩出气。男孩的确比女孩更淘气,当他犯了严重错误,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是必要的,至少可以使他深刻地记住下一次不可重犯。但是现实生活中却经常是这样,不少男孩挨揍并不跟他犯的错误大小有关,而是和父母的情绪好坏有很大关系。有的父母心情舒畅时,无论男孩犯了多大的错误,都能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地不了了之。可是一旦心情不好时,哪怕男孩犯一丁点儿错误,就开始大发雷霆。
感情用事对待男孩,反映出了父母自身的素质问题。因此,要改变感情用事的毛病,做父母的就应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当父母的水平。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懂得感情用事会给男孩带来不良的影响。加强自身修养,善于克制自己的感情,少一点儿感情用事,多一点儿冷静思考,增强自己的育儿责任感,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教育男孩的效果。
记住,男孩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做父母的应充分尊重他,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男孩。感情用事对待男孩,是对男孩人格的不尊重,其危害是比较大的。不尊重男孩的人格,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试想,如果父母对男孩经常是感情用事,一开始,男孩可能会慑于父母的地位和权威服从父母。时间一长,男孩会由无所适从变为不理不睬,以致到最后男孩也会对父母反抗,与父母犟嘴,对父母不尊重。此时,父母再怎么管教,男孩都不会听话。
所以,父母不要再以自己的心情好坏去决定怎么对待男孩,要考虑男孩的特性,考虑男孩的内心感受,做一个理智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