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政府干预: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曼昆的第七条经济学原理是“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乌托邦国处于一片混乱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完全瘫痪的境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政府决定兴建公共工程,雇佣200人挖了很大的坑。雇200人挖坑时,需要发200个铁锹;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开始工作了;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行业也发展起来了。通过挖坑,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大坑终于挖好了,政府再雇200人把这个大坑填好,这样又需要200把铁锹……这样,萧条的市场终于一点点复苏了。经济恢复后,政府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如常了。

这则著名的经济学寓言“挖坑”,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本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通过这则寓言引申出了政府干预理论。

众所周知,在凯恩斯之前的西方经济学界,人们普遍接受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的观点,即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只扮演一个极其简单的被动的角色——“守夜人”。凡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依靠市场能够达到更高效率的事,都不应该让政府来做。国家机构仅仅执行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如保护私人财产不被侵犯,但从不直接插手经济运行。

然而,日益庞大的经济体系难免会出现一些运转不正常的现象,当这种不正常现象被扩大化,就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这时,政府将会站在大众的利益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高度出面协调。经济学家曼昆将之总结为:政府在一定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事实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财富不均,从而造成经济周期性巨大震荡,社会矛盾尖锐。1929~1933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就是自由经济主义弊端爆发的结果。因此,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主义者浮出水面。他们提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政府不再仅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是要充当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必须平衡以及调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就是政府干预理论。

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调控的主要手段有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

从经济学角度讲,宏观调控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在一定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人们说,市场本身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为什么经济还需要政府的调控呢?因为市场这只手再伟大,也始终不能离开政府的保护。有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保障,市场才能有效运行。从其他方面讲,市场虽然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但是也会出现一些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经济学家将其称为“市场失灵”。当然,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是说它总是能够调控市场。那什么时候能够调控,什么时候不能呢?这就需要人们利用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来判断什么样的政府政策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形成有效公正的经济体系,而什么时候宏观调控又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FoG0JoPW/nixvBC8bFL6A80AtP6c/USoebGriJXJ7yccgObXwWjHy/U/rvVpVGP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