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第六个经济学原理为“看不见的手”。
据圣经《伯理以书》记载: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宫中设盛宴,正饮期间,忽然显出一只手,在宫墙上写下三个神秘的词:“弥尼”、“提克勒”、“毗勒斯”。众人不解其意。先知但以理说:“你冒渎天神,为此,神放出一只手,写下这些字。意思是:‘弥尼’——你的国位已告结束,‘提克勒’——你在天平里的分量无足轻重,‘毗勒斯’——你的国度即将分裂。”
受此启发,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这一命题的含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力图追求个人满足,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但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更大。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人们自觉地按照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并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1787年,亚当·斯密到伦敦与他的忠实信徒、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首相皮特见面。斯密是最后一个到达会面地点,当他一进屋时,所有人都起立欢迎他。斯密说:“诸位请坐。”皮特回答说:“不,你坐下,我们再坐,我们都是您的学生。”皮特对斯密如此恭敬,原因在于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为当时各界名流奉为经典。即使到现在,斯密的观点仍然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
对于每个人而言,市场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当一个人进入超市买东西,可以说,他进入了一个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学就是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市场,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我们该如何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如食物、衣服、日常生活用品等。有人可能会问:“我天天去市场,包括菜市场、服装市场等,但我不大明白为什么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什么类似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市场它到底好在哪里?”
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得人们相互进行交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价格和利益的激励引导着它们各自的选择,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就好比一只无形的手,而价格就是无形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例如,市场上的白菜卖2元1斤,而萝卜只卖5角1斤,那么农民们就会纷纷决定要种更多的白菜,原来用来种萝卜的地也改来种白菜了。3个月后大量的白菜流入了市场,而萝卜却无人供应了。过量的白菜供给导致其价格一下狂跌到了两角钱一斤,而萝卜却因为供给不足大幅涨价。这下子农民便会想,再种白菜不但已经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而种萝卜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于是农民们开始拔了白菜改种萝卜,当大量的萝卜涌入市场的时候,他们也会遇到像种白菜一样的市场结果。如此反复,市场上会出现供需趋于平衡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上面的故事只是农民在萝卜与白菜中的选择,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市场调节。亚当·斯密在书中写道:“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限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用这只“无形的手”介绍市场经济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分散的、无数的个人的决策在市场上进行相互交易,这样就能够促进社会的利益。市场经济的核心优势便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的压力驱使人人都会更加努力,从而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也就创造更多的财富。
当然,尽管市场调节对于经济活动十分重要,但是市场也绝非万能,“市场失灵”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市场调节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曼昆在书中问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企业污染环境吗?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接下来要讲讲曼昆的第七条经济学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