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激励: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承认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所以人们在做出选择时,会考虑边际量所处的成本和收益。一旦成本和收益中有任何一方发生变动,或是两方都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成本和收益的变动改变了人们的激励,而同时人们会对激励做出选择——这就是曼昆经济学原理之四。

一条猎狗追逐一只兔子,追了好久也没有追到。

牧羊看到了,讥笑猎狗。猎狗回答说:“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它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想:“猎狗说得对啊,那我若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

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这个办法果然奏效,猎狗们纷纷去追兔子,因为谁都想捕到更多猎物。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难捉,小兔子好捉,而得到的骨头都差不多,猎狗们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捉小兔子。猎人对猎狗说:“最近你们捉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说:“反正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兔子呢?”

猎人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挂钩,而是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的方法,按照重量来决定其在一段时间内的待遇。这样,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

猎人很开心。但这以后,新问题又出现了,猎狗抓的兔子又少了很多,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兔子的数量下降得就越厉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们。

猎狗们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但是我们会变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猎人经过一番思考后,分析与汇总了所有猎狗捉到兔子的数量与重量,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做,以完成猎人规定的数量。一段时间过后,终于有一些猎狗做到了。这时,其中有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捉兔子呢?”于是,有些猎狗离开了猎人,自己捉兔子去了。猎人意识到猎狗正在流失,于是猎人又进行了改革,使得每条猎狗除基本骨头外,可获得其所猎兔肉总量的n%,而且随着服务时间加长,贡献变大,该比例还可递增,并有权分享猎人总兔肉的m%。这样,出走的猎狗们纷纷强烈要求重归猎狗队伍。

从上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好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满足个人利益需求,激发团队组织成员的无限工作动力。猎人对猎狗的有效管理就在于猎人对激励效应的有效运用上。

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激励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其工作成绩的大小。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是有效提高激励水平的一大法宝。激励机制是否产生了影响,取决于激励方法是否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主要的激励包括如下几种:

一是物质激励。通过满足个人利益的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只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赏,如果见者有份,既助长了落后者的懒惰,又伤害了优秀者的努力动机,从而失去了激励意义。

二是精神激励。通过满足个人的自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较高层次上调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精神激励主要有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感情激励、信任激励、尊重激励。

三是任务激励。让个人肩负起与其才能相适应的重任,由社会提供个人获得成就和发展的机会,满足其事业心与成就感。

四是数据激励。明显的数据对人产生明显的印象,激发强烈的干劲。数据激励,就是把各人的行为结果用数字对比的形式反映出来,以激励上进,鞭策后进。

五是强化激励。对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即正强化,使之能继续保持;对不良行为给予否定与惩罚,即负强化,使之能记住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一个组织中,引入激励机制都是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团队业绩,达到“双赢”的目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控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行为出现,可以使得团队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更有生机和效率。有句名言说得好:“人们只有在被追赶和被督促中才能进步”,也正是说的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H9DAE5Hhw46H/qxx6Tb9ixF5Jof7k1BccPe1z59F6pnkFaHuIhfU2/dRUwHMdkFD



比较优势:贸易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的前面四个都是涉及个人或个体的选择,它们说明了个人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决策的。接下来的五六七3个原理讲述的是人们如何进行贸易。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这是曼昆第五个经济学原理。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贸易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小到个体,大到国家,贸易往来随处可见。而且,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也日益兴起,人们的贸易活动也更加快捷、频繁。可以说,在今天这个地球村里,几乎所有人都和贸易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通过与其他人的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无论是在耕种、做衣服或盖房子方面,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活动。

我们来看看讲述分工和贸易的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有关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绒和葡萄酒的例子。

在分工之前,英国和葡萄牙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说都有200个人来进行生产,但是两个国家的生产技术不同。请注意,表1-1说的不是英国可以同时生产200单位的毛绒和180单位的葡萄酒,而是说英国200个劳动力可以生产200单位的毛绒,或者180单位的葡萄酒,只能选择一个,而不能同时选择两个。如果一个国家同时选择生产两种产品,如英国同时生产毛绒和葡萄酒,由于劳动力资源是有限的,在这里只有200个人的劳动力,所以就不可能同时生产出200单位的毛绒和180单位的葡萄酒。葡萄牙的情况也是类似的,葡萄牙200个人的劳动力可以生产160单位的毛绒,或者200单位的葡萄酒。

表1-1

从表1-1中可以看出,英国生产毛绒具有绝对优势,因而英国应该选择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毛绒;而葡萄牙由于在生产葡萄酒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它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葡萄酒。这样,假设世界上就只有这两个国家,这可是简单的算术题,我们可以计算出世界上两种产品的产量,毛绒200单位,葡萄酒200单位。这是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来的绝对成本优势的贸易情况。

再来看看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贸易情况。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完全生产并且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那些它拥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很好理解的,来看下面新的生产与贸易情况(见表1-2)。

表1-2

表1-2同表1-1反映的情况稍有差别。现在葡萄牙在200个劳动力的情况下可以生产240单位的毛绒,而原来则是160单位。这样,葡萄牙不仅在生产葡萄酒上有绝对优势,而且在生产毛绒上也具有绝对优势,英国在生产两种商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如果按照斯密的观点,它们之间还会发生贸易吗?不会。但是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它们会发生贸易。因为英国在专业化生产葡萄酒上拥有比较优势,而葡萄牙在专业化生产毛绒上同样拥有比较优势,这样双方发生贸易后各自的状况仍然会改善。这就是比较优势的“两劣相比取其轻”,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它只要选择专业化生产那些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并通过出口贸易,就能够改善本国的福利状况。

上面说的是传统的国际贸易,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水平水涨船高,成功的国际贸易可以使得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好。比如,东南亚的某个农业国盛产大米,而远在欧洲的某个工业国则有着发达的精密机床工业。两个国家坐在一起商谈,最后,前者向后者出口大米,并进口后者的精密机床,其结果是双方的国家都能享用大米和机床带来的好处——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好处所在。 H9DAE5Hhw46H/qxx6Tb9ixF5Jof7k1BccPe1z59F6pnkFaHuIhfU2/dRUwHMdk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