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庞统相貌丑陋,但很有才能。他去拜见孙权,想要效力于东吴。孙权本来是个爱才的领袖,但是一看到庞统相貌丑陋,就不太喜欢他。又看他性格傲慢不羁,更加没有好感。最后,他竟把与诸葛亮齐名的旷世奇才庞统拒之门外,鲁肃苦劝也无济于事。
孙权以貌取人,显然是种偏见。连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尚且有此偏见,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就更不罕见了。
人们总爱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是不明智的做法。但是,这个道理认识到容易,真正做到却不容易。就是说,大多数人,无论理智上怎样认为,但是在对别人的判断上多少会受对方外貌的影响。
其实,相貌对人心理的影响是很突出的。就连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对漂亮的要更加喜欢一些,对长相丑的孩子,就不太喜欢,有的甚至有所嫌恶。
成人世界里也是如此。相貌漂亮的人,尤其是年轻的女子,会在人际交往、婚姻等事情上更容易博得他人的青睐,激起他人的热心,获得更多的帮助,在生活的各方面也更加顺利一些。而相貌丑的人则容易碰壁,心灰意冷,自卑心严重。
国外有过一项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根据统计,得出这样的结论:长相好看的人比相貌平平的人挣钱更多,拥有的工作更让人羡慕,而相貌平平的人比相貌丑陋的人又会好—些。
虽然长相不是一切,但的确可以构成一项资本。比如,一个单位雇佣一个秘书,如果两个候选人其他条件相同,而一个更漂亮些,那么一定会有更大的优势,尤其是经理是男性的情况下。毕竟人们更喜欢天天看到漂亮的脸蛋,用通俗的话来说——“养眼”。这就是为什么电视、电影里的明星,大多长相俊美,很简单,因为可以让人赏心悦目。
实际上,如果我们理性一些就会认识到,以貌取人的确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人的长相和心灵是两回事。即使是看相的,也注重“眼相”,也就是更注重一个人的内在神韵,现在也许可以叫“气质”。其实,气质美要比容貌美更高一筹。内在的美才更耐看,也更能成为判断一个人的依据。
实际上,以貌取人更容易发生在认识的初期,就是不太熟悉的时候。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群陌生人一连四天聚在一起,每次聚一个小时。
第一天,研究人员认为接受实验者对于美的评判有32%来自外貌,20%仍来自对内在的了解。
第二天,情况改变了,评判中的23%来自客观的印象,而33%来自评价者的主观意识。
第三天,这一比率为26/34。
第四天,也就是最后一天,则是23/48。
这个实验说明,人们对容貌的重视,会随着彼此的熟悉而减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熟悉的喜欢的人,会觉得越来越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