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攀比定律:普通人大多喜欢模仿和攀比别人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曾塑造了一个文学形象——茹尔丹先生。这个茹尔丹先生是个模仿迷。他得知别人家在举办家庭音乐欣赏会,“那么我家也应该有”,于是赶忙去请音乐教师到家里来。服饰穿戴,茹尔丹也处处向上等人看齐,却又模仿得很不得体。大白天,他要穿一件据说是上等人才有的睡衣;裁缝给他裁错了衣服,编瞎话哄他,他居然也信以为真了。结果,尽管衣服上的“花朵都是头朝下”的,但他只要听说是模仿而致,“那么行啦,就这样干”。

这个形象或许有点夸张,但他之所以成为文学上的经典形象,正是因为它来源于现实生活,非常有代表性。让我们看看周围的“茹尔丹先生”吧。

有的人看到邻居为女儿买了架钢琴,也想为自己的孩子买一架。听说表弟买了一辆新摩托车,觉得自己也应该买一辆。他们觉得:自己凭什么要比别人差呢?别人有的自己也应该有。

就连小孩子都学会了攀比。孩子想买个游戏机的时候,他会说:“妈妈,我想买个游戏机,我们班好多同学都买了。”或者,“我们班×××浑身上下都是名牌!”这么一说,父母也不忍心让孩子明显比别的孩子差,就忍痛给孩子买东西。

说到底,我们今天的许多消费,倒没有多少一定是出于物质上必需的,很大程度上倒是出于心理上的攀比。手机一定要那么高级的吗?其实许多功能你都很少用,问题是要买个新潮的、高级的,不能比同事的那个差。手上戴着个几千元的戒指,有什么实际用途呢,不过是为了给人看,显示自己的“身价”。

看到别人结婚的排场,自己也不甘落后,根本不考虑量入为出,即使勒紧裤腰带,甚至举债,也要办得大张旗鼓。

有的女孩子,在择偶方面眼光过高,看到同事或同学的老公“身家”多少多少,自己觉得也不能差了。看到几十万的,觉得还有几百万的,要是幸运,找个几千万的才最理想!就这样等下去,结果一晃就错过了适婚年龄。

完全避免攀比也许办不到,但攀比也应该适度。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当你真正过上了别人的生活,可能也会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所以不要盲目地去模仿、攀比别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什么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幸福。 7VDqxkPuDGxpk98fZLe/Jo/+X4VtwrSXXsCqBIfYMNxz6eLyFb+Peet68dcQeNh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