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吧:到一个新地方、新街道,找一个目标,会觉得很远,花费的时间很长;可是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却觉得比去的路程要近,走的时间似乎也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作“陌生时长定律”。它的内涵是:人在陌生、新奇的地方,会产生时间长、时光慢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心理学家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们在去陌生地方的时候,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陌生事物或产生的新的困难,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因此能留意到许多信息,印象也比较深刻。这样使人感觉好像经历了很多事,因此有时间长的错觉。而在回去的路上,因为这个路已经走过了、熟悉了,不用再提高注意力了,精神就放松下来,不再去留意很多事物,于是就感到经历简单,时间短。
第二个原因是,去的路上,你始终不知道目的地还有多远,即使不走弯路,因为它对你是未知的,你也就会觉得远;而回来的时候,目的地是已知的,是可见的,不给人渺茫的感觉,让人觉得比较容易到达,因此显得近。
人到外地出差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出差才几天,感觉上似乎已出来了几个月。
从人的一生来讲,也符合陌生时长定律。同样活80岁,如果在与世隔绝的山村,每日生活单调、信息量小,80年的时光会给人一种匆匆而过的感觉。而对于四海为家、四处游动的人来说,要经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情和风俗,80年的光阴会显得格外绚丽,丰富多彩,也就觉得生命挺长的。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为了战胜“生命苦短”的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生命丰富起来,因为丰富的生命会显得长一些。怎样才能显得丰富呢,那就要尽量多接触新的事物。新的事物,就像陌生的旅程,会让人感到时间很长。而旧的事物就像熟悉的回程,当然给人短和快的感觉了。
你看有些人,有一定经济条件后,便去发展许多的业余爱好,从来没有感觉无聊的时候。他们或旅游,或摄影,或听音乐,或学习新知识,或探险,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样的人到了晚年回首一生时,会觉得生命过得很“值”,因为他们没有浪费一分一秒,而是把生命过到最丰富的程度。但有的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一样”,会觉得一生如白驹过隙,太短暂了。
想一想,我们更愿意选择哪一种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