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凯恩斯主义

一、萨伊定律

萨伊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定律产生于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战争时期。当时物价急剧上升,货币贬值,公众不愿意保留货币,一有钱就赶快购买商品。

萨伊定律的内容是供给创造需求。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过剩,至多只是暂时的积压,市场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不会存在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萨伊不否认个别商品可能出现供不应求或生产过剩。但供不应求将导致商品价格上升,生产过剩就导致商品价格下跌,而商品价格的变化又会影响到供给和需求,从而在新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

二、凯恩斯革命

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这首诗所宣扬的“浪费有功”在当时受到指责。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委员们就曾宣判它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但在200多年之后,这部当时声名狼藉的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发动了一场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和总需求决定理论。

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停滞和30年代全世界普遍的生产过剩与严重失业打破了萨伊定律的神话。凯恩斯展开了对萨伊定律的批判,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中心第一次由资源配置转向资源利用,由个体转向整体。这是经济学理论的一次革命。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后人的进一步拓展,随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这些拓展主要体现在希克斯和汉森同时创建的“IS-LM模型”、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说”、托宾对投资理论的发展、索罗等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以及克莱因等人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

三、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在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提取出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总需求决定了短期内国民收入的水平。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引起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正是总需求不足,或者用凯恩斯的话来说是有效需求不足。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都是由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当总需求不足时就出现失业与衰退。当总需求过大时就出现通货膨胀与扩张。

当总需求不足时,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各种支出和减税)与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过大时,凯恩斯主张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各种支出和增税)与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来抑制总需求。这样就可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

凯恩斯重视消费的增加。1933年当英国经济处于萧条时,凯恩斯曾在英国BBC电台号召家庭主妇多购物,称她们此举是在“拯救英国”。他甚至还开玩笑地建议,如果实在没有支出的方法,可以把钱埋入废弃的矿井中,然后让人去挖出来。已故的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陈岱孙曾说过,凯恩斯只是用幽默的方式鼓励人们多消费,并非真的让你这样做。但增加需求支出以刺激经济则是凯恩斯本人和凯恩斯主义者的一贯思想。

凯恩斯主义肯定了政府干预在稳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战后”各国政府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总体上还是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战后”经济周期性波动程度比“战前”小,而且没有出现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GobEWEFPaN+VhtPkQxG4J258osx+qIajz8b9mkdVEDVA/IbgJBO0ulQduvGMJZx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