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会惜福,俭朴的生活也自有其乐

弘一法师语录: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弘一法师有一篇著名修行讲录《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其中有这样一段,足见他对俭朴生活的态度:

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地说:

“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呀!我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民国九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若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民国初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受用着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或是初出家的时候制的。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他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他老人家—印光法师,性情刚直,平常对人只问理之当不当,情面是不顾的。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饭,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师见他碗里剩落了一两粒米饭,于是就很不客气地大声呵斥道:“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你得把它吃光!”

诸位!以上所说的话,句句都要牢记!要晓得: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法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阐释了俭朴生活中要惜福的道理,生活虽然清贫,但是他能够自在其中,自得其乐。俭朴的生活使人们远离物质追求中的困扰,精神自在而轻松。

总有一些人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金钱、精力和时间换取一种有目共睹的优越生活,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劳累。事实上,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让人真正地容光焕发,当你只为内在的自己而活,并不在乎外:在的虚荣时,幸福就会悄然而至。

我们欲求的越少,得到的自由就越多,快乐的体会就会浮云,越加强烈。正如梭罗所说:“大多数豪华的生活以及许多所谓人的舒适的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生方碍,对比豪华和舒适,有识之士更愿过单纯和粗陋的生活。”最才俭朴、单纯的生活有利于清除物质与生命之间的隔阂,为了活快认清生命的本质,我们必须从清除嘈杂声和琐事开始,认清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过分奢侈的,哪些是必须丢弃的。

生命是有限的,通常欲求的太多,焦虑也会随之增加,快乐就会慢慢减少;虚名太多,虚荣心也会随之膨胀,生命的真实就会慢慢流失。外在生活的俭朴能够带来内心世界的丰富。生活俭朴又何妨,只要自得其乐就是好的;粗茶淡饭又何妨,只要身心健康就是好的;粗衣陋室又何妨,只要能与亲人相依相偎就是幸福的;平平淡淡又何妨,只要拥有“惜福”的态度,学会珍惜,就能拥有意想不到的快乐。

即使物质上的匮乏,可以在精神世界弥补过来。但物质的丰富,却不能让精神世界充实。记住只要拥有自在的快乐,你就是富有的! Gm+6ceFXPquUjEjM2p24oifZQI29eEqC186wCYF+RujWb9z1zyy5oNJPMvx87X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