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多奢求,身心自在

弘一法师语录:

金钱、声色、名利这些世人追求的东西,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满足。它们是使人们堕入地狱苦海的工具,我们要厌恶它们,抛弃它们,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这些东西的束缚,自己的身心才能自在。

弘一法师经常对弟子说“对于声色这些东西,我们要把它们看做地狱、苦海、火宅,金银财宝看做受苦的工具,饮食衣服看做脓血、铁皮。”其意是:欲望太多就会堕入苦海的泥沼不能自拔,只有摆脱了物欲的束缚,才能修炼一颗淡然平静的心,才能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弘一法师不仅这样要求弟子们,同时也严于律己。他的衣食住行极其简单,从不过多的奢求,因而他不被外界所束缚,身心很自由。

有一次,李叔同到宁波,住在七塔寺,夏丏尊居士听说了,前去探望他。

七塔寺云水堂里住了不少的云游僧人,有四五十个。住的地方很简陋,床铺分上下两层,他住在下层。

他对夏居士说,到宁波已经三天了,前两天住在一个小旅馆里。夏居士问:“那家旅馆条件很简陋吧?”

“很好!臭虫也不多,只有两三只。主人待我很客气呢!”

夏居士邀他前往上虞白马湖小住几日。大师的行李太简陋了,铺盖是用破旧的草席包的。到了白马湖,打开铺盖,把破草席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子,用衣服当做枕头,然后拿出一条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边洗脸。

夏居士说:“这毛巾太破了,帮你换一条新的好吗?”

“哪里!还能够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说着,他就把那条毛巾打开来给夏居士看。

这或许就是大师的本色吧,对于吃穿的要求很少,也很容易知足,所以他出家之后的生活,也过得很自在。

古往今来,有很多不看重名利、不追求富贵的人,因为他们对名利、富贵毫不在意,甘于清贫,所以,他们的生活始终悠闲安逸。

严子陵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好朋友,刘秀称帝后,严子陵知道定会封他做官,可他生来厌恶官场,不愿意享受朝廷俸禄。于是,他隐姓理名,在齐县境内富春山中过起了隐士的生活。一天到晚,垂钓于溪水之中,怡然自得。刘秀取得天下后,便派人到处寻找他,希望能得到他的辅助。刘秀派人画了他的画像,派各级官吏四处寻访。

有一天,一个农夫上山砍柴,发现了正在富春江边垂钓的严子陵,觉得他就是画像上的人,便上报官府。刘秀立即命官吏备好车马,装上金银财宝,想把严子陵请出富春山,然而宫车去了又回,均无多大收获。

这天,官吏又一次来到富春山,严子陵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只是普通打鱼人。”使者不管他怎么解释,硬是把他推进了宫车,快马加鞭,送他到了京城。严子陵住进了刘秀特意为他安排的房子,每日饭菜相当可口,数十名仆人为他效劳,然而对于这些他不屑一顾。

侯霸与严子陵也是旧时好友。此时的侯霸已今非昔比,他接替伏湛做了汉朝的大司徒。侯霸听说严子陵已到京城,就让手下侯子道给严子陵送去一封书信,表示对严子陵的问候。

一见严子陵,侯子道恭恭敬敬地把信递了过去。此刻,严子陵正斜倚在床上,听到是大司徒侯霸派人送信,仍然面无喜色。接过信,大概一看,便放在了桌子上。侯子道以为严子陵因为侯霸没有亲自看望而不愉快,忙又说:“大司徒本想亲自迎接您,因为公事繁忙,一刻也脱不开身,晚上,他一定抽空登门拜访,请严先生写个回信儿,也好让我有个交代。”严子陵想了片刻,命仆人拿出笔墨,他说,让侯子道写。信中写道:“君房先生,你做了汉朝大司徒,这很好。如果你帮助君王为人民做了好事,大家都高兴,如果你只知道奉承君王,而不顾人民死活,那可千万要不得。”他说到这儿停了下来,侯子道请他再说些什么,严子陵没有吭气儿。侯子道只好拿着信回去了。

侯霸听完侯子道的话面有怒色,觉得严子陵不把他这个大司徒放在眼里。于是把严子陵的一番话报告了刘秀,谁知刘秀却说:“我了解他,就这倔脾气。”

当天,刘秀去看望严子陵。皇帝亲自登门,这可是件大事儿,得远迎才对。可严子陵根本不理,躺在床上养神。刘秀进来后,看到他这副情景,并不恼火,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严子陵的肚子,亲切地说:“老朋友,你难道不念旧情,帮我一把吗?”严子陵说:“人各有志,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做官呢?”刘秀听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失望地走了。刘秀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不肯上任,仍旧回到富春山中过他的隐士生活,种种地,钓钓鱼,无拘无束,悠闲自在。

建武十七年,刘秀又召严子陵入宫,严子陵又拒绝了。严子陵无意仕途,寄情于山水间,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事实上,他的无意仕途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像严子陵这样的贤士,必定对名利场上的险恶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其为名利争来斗去,倒不如做山野村夫反而悠然自得,这才是真正悟透生活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觉得自己过得很不如意,整天生活在压抑之中。这些人应该自己反思一下:是自己真的拥有得太少,还是自己对奢华东西的要求太多?

财富、名利、地位这些不仅仅是身外之物,更是精神的枷锁,若是心中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何谈自由,何谈自在的生活。借用清代陈伯崖的一幅对联共勉:“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uZW7Gw3d2TTQf8m8XUK/QVchZpsET/Gbq35k8++ILlDf+gTos0gHILDtcQqavtg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