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按摩常识一点通

1.疏通人体经络

传统中医学特别强调经络穴位的重要性。经络是人体气血的流行通道,它内连于脏腑,外达于四肢,是内在脏腑与外在四肢穴位的联系通道。人体不适多由经络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引起。按摩时,刺激外在的穴位,可激发经络的经气,并通过经气运行将这种信息传达到内脏,从而对内脏产生调整作用。按摩穴位时的酸、麻、胀、痛感觉可沿着经络传导到病变的部位,传统称为“得气”,现在称为“循经感传”。按摩时若出现循经感传,气血通畅,将会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当然没有循经感传并不意味着没有效果,这要看各人的体质情况。身体敏感程度不同,其“得气”的感觉是不同的。但只要刺激经络穴位,都会产生一定的调整作用。因此,按摩时找准经络穴位,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2.什么导致经络不通

造成经络(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的原因有多种,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所谓外因,是指寒冷、湿气、季节变换、天气变化等随时变化着的自然环境因素。所谓内因,是指人自身的感情、情绪变化,即所谓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些外因或内因,使人体经络气血发生滞留,导致内脏或体内其他组织异常,从而出现各种症状。变换、天气变化等随时变化着的自然环境因素。所谓内因,是指人自身的感情、情绪变化,即所谓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些外因或内因,使人体经络气血发生滞留,导致内脏或体内其他组织异常,从而出现各种症状。

3.五脏六腑与经络

中医学《内经》的藏象理论将人体的内脏器官总括为六脏六腑,脏为阴,腑为阳,分别配置一条经络,即十二正经,它们组合成人体完整的阴阳组合系统。十二正经的循行,起始于环绕肺的肺经,顺序经由各脏腑经络,最后到环绕肝脏的肝经又再度回到肺经,形成循环全身之流程。六脏含心、肝、脾、肺、肾以及心包;六腑含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其中“三焦”不是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肠、小肠、膀胱为下焦。而传统的五脏六腑,源自中国先秦至汉代时占主导地位的“天六地五”学说,当时人被认为是天地阴阳相合的产物,人的五脏应地之五行、六腑应天之六气,所以,尽管之后五脏中增加了心包一脏变为六脏,仍一直沿用“五脏六腑”的说法。

4.穴位——健康的密匙

当外邪侵袭人体或人体内部功能出现不协调时,就会在人体体表出现一些疼痛、酸困的点或线,这些线就是所谓的“经络”,而这些疾病的反应点就是“穴位”。经络与天地相合,经穴的数量也与一年365天相配,全身共有365个经穴。如果把各脏器和经络比为水龙头和水管,只要水管没有异常,从水龙头流出的水就可畅通无阻。穴位相当于水管上的一些点,通过按压这些点,可以调整水管里的水流。而通过按压这些点去体会是否有异常反应,也可知道水管的运行情况是否正常,或者说其连贯的脏腑是否健康。

5.穴位分类

中医中的穴位根据其位置和特点,分为以下几种:

1.经穴:指那些在经络上的穴位,有固定的标志性位置和公认的针对性功效。

2.经外奇穴:指那些没有列入经络的经验穴位,也有一些标志性的位置。

3.阿是穴:指那些没有名称和位置的压痛点,随不同个体、不同身体情况而定,没有固定位置,是需要通过触压而产生酸困、胀痛反应的随机点。单纯的阿是穴按摩也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6.怎样找准穴位

1.根据身体标志定位

身体标志分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

(1)固定标志:是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如阳陵泉在腓骨小头前下方1寸;三阴交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攒竹在眉头;天枢在脐中旁开2寸处。

(2)活动标志:是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在人活动时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处,是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微张口时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呈凹陷状处为听宫所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凹陷处即颊车。

2.“骨度”折量定位

是以身体的部位及线条作为简单的度量参考。

两乳头之间的距离约为8寸。

心窝到肚脐约为8寸。

肚脐到耻骨约为5寸。

3.利用手指度量定位

中医学对穴位位置的表述,通常都是以身体标志为参照基准,提供穴位与此标志的关系。如:阳陵泉在腓骨小头前下方1寸处。按摩时可以用手指作为度量尺寸工具来寻找穴位,这被称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7.穴位按摩原则

穴位的定位是相对的。按摩取穴与针灸取穴的要求不同,针灸取穴是点,而按摩取穴是区,只要把握住穴位的大体位置,用力时会产生酸、麻、胀、痛等得气感,即可算作有效,如果有沿一定方向传导的感觉则效果更好。所以,对于按摩来说,不必过分拘泥于穴位的精确性,以常用取穴方法找到位置后,沿经络循行线路上下寻找触摸敏感点,有得气感产生就可以了。当然,如果能准确地找到穴位,效果会更好。

8.按摩的适应症

1.伤筋疾病: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颈、肩、腰、腿痛。由于急性扭伤、慢性劳损及年老退变导致运动系统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关节软骨等损伤,从而出现颈、肩、腰、腿等处的疼痛,是按摩最为见效的疾病。

2.内科疾病:头痛、失眠、便秘、腹泻、肠胃不适、咳嗽、抑郁等可以通过按摩取得有效的治疗。

3.妇科疾病:痛经、闭经、生殖系统炎症、子宫肌瘤等,可以通过按摩得以调理缓解。

另外,神经精神、内分泌、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通过按摩也可以达到比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除了作为疾病的辅助治疗方法之外,按摩还可以作为日常放松身心、完善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9.不宜按摩的情况

按摩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疾病或身体状况,某些疾病或某种身体状况下,按摩会适得其反。

1.局部有皮肤破损、出血、感染,或局部损伤肿胀严重,或有骨折、脱位、结核、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肿瘤、严重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患者,不宜按摩。

2.身体过度疲劳、饥饿、醉酒的人,不宜按摩。

3.有传染病或身体极度虚弱的人,不宜按摩。

4.患有严重心、肺、脑、肝、肾等内脏疾病,或有血液病容易出血不止的人,不宜按摩。

5.孕妇或经期妇女的腰骶部和小腹部,不可按摩。

6.疾病本身比较严重,如疼痛严重,有严重的脊髓、神经干、血管压迫或损伤者,亦不可按摩。

10.按摩前要准备什么

1.环境准备

按摩是人人可操作的放松及保健方法,在任何环境下都可进行,但一个幽雅、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必然有利于人的心理及生理上的放松。按摩时可播放喜爱的轻音乐,喷洒少量的香水或空气清洁剂,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减少按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打扰,如关闭电话等。

2.物品准备

(1)按摩床

普通的家庭单人床或地毯对于按摩来说都是很适宜的。床不能太高或太低,但低一点的床更有利于施术者在按摩过程中利用自己的体重。

(2)软枕

仰卧位时在颈下或俯卧位时在胸前、小腿前垫放软枕,可减少固定体位时间过长引起的局部不适。

(3)纯棉的毛巾被或布单

按摩巾可用纯棉的毛巾被或布单,这不仅能让患者感觉舒适、温暖,而且可避免化纤或粗糙布料对施术者手部皮肤的损伤。

(4)润滑油

可以用按摩油、精油。或者,用普通的乳液、滑石粉也行,目的是有利于推法、擦法的操作。

3.精神准备

施术者和受术者身心的放松对按摩的效果尤其重要。施术者全身的放松能保证手法舒适、自然、柔和、涤透,而受术者的放松可使手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施术者如果心情紧张,该放松的肌肉不放松,就会手法不到位,在按摩过程中满头大汗。心情放松,手法放缓,是对施术者的基本要求。受术者应该找一个舒适的体位,以保证身体各部位可充分放松。

11.按摩有先后顺序吗

通常的按摩理序是讲究先后顺序的,一般都先取俯卧位按摩腰背及下肢后侧,后取仰卧位按摩头面部、胸腹部、下肢前侧,最后取坐位按摩颈、肩、上肢。

单一部位的手法操作程序,遵守“放松→治疗→放松”即“面→线→点→面”的原则。

12.阴阳经脉的含意

1.阳经的含意

(1)太阳经

指阳气旺盛,因为其位于人体的最表层,感受外邪后,是最先发病的经脉。

(2)少阳经

有阳气减弱的含意,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于太阳与阳明之间,故为太阳与阳明两经之间的枢纽。

(3)阳明经

是阳气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有“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意思,其位置在太阳与少阳的里面,因此阳明其实是太阳和少阳两阳合名的简称。

2.阴经的含意

(1)太阴经

指阴气旺盛,因为其位于三阴经的最表层,故有太阴为开之称。

(2)少阴经有阴气减弱的含意,其位置在太阴与厥阴的中间,故有少阴为枢之称,也就是说,本经在两阴经之间起着枢纽作用。

(3)厥阴经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即,在太阴和少阴两经阴气交尽之际,其位置在太阴与少阴的里面,故有厥阴为合之称。

13.阴阳经脉的配对

在中医学上,五脏属阴属里,故为内,六腑属阳属表,故为外,五脏六腑有相互表里配偶的关系。故阴经属阴,属内;阳经属阳、属外,两者相对。阴经和阳经同脏腑表里关系一样,相互配对:

1.手太阴肺经(里)→手阳明大肠经(表)。

2.足阳明胃经(表)→足太阴脾经(里)。

3.手少阴心经(里)→手太阳小肠经(表)。

4.足太阳膀胱经(表)→足少阴肾经(里)。

5.手厥阴心包经(里)→手少阳三焦经(表)。

6.足少阳胆经(表)→足厥阴肝经(里)。

14.脊椎推拿治百病

脊柱功能紊乱是造成颈、肩、腰、腿痛及其他各类疾病的重要原因,脊柱按摩可有效改善相应内脏的功能。中医认为,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任脉是阴脉之海,主管一身之阴血。督脉与任脉皆起始于小腹部,沿背部之脊柱上行,和肾相连。人们常说肾为本,其实与督脉、任脉为阴阳之本的意思相同。肾虚,在按摩、针灸上主要意味着督脉、任脉的气血不流畅。督脉在人体内的分布除背部正中的脊柱棘突(注:棘突,即背部可以摸到的骨突,督脉穴位都位于棘突之间)外,还包括紧贴棘突两旁的夹脊穴(注:夹脊穴在每个胸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分布有背俞穴(注:背俞穴是内脏气血在背部的反应点)的膀胱经。在按摩治疗疾病时,把握住督脉这一中心点,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5.夹脊穴的针对病症

夹脊穴属腧穴中的经外奇穴,位于背腰部,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即棘突)旁开0.5寸,每侧17个穴位。

通常来说,胸1~5的夹脊穴主治心、肺、胸部及上肢疾病;胸6~12的夹脊穴主治胃、肠、脾、肝、胆疾病;腰1~5的夹脊穴主治腰、骶、小腹部及下肢疾病。

目前,也把颈椎棘突下两侧旁开0.5寸处称为颈夹脊,可治疗头面五官、颈部及上肢疾病。

16.脊椎数序的窍门

几乎所有脊椎部穴位的寻找定位,都是按脊椎棘突为参照的。不要对着第10胸椎、第3腰椎这样好像很专业的名词发呆,其实这些穴位非常好找。人的脊椎主要由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1个骶骨、1个尾骨组成。当然,数这些椎骨棘突的时候,不用总是都从最上面颈椎的棘突开始数起。可利用下列方法,找出作为基准的棘突。

头往前低下时,脖子后面所突出的一块骨突,就是第7颈椎棘突。而第7颈椎骨下面的一个背骨突出处,即是第1胸椎棘突。

若以线连接左右两边肩胛骨的下端,正好是第7胸椎棘突和第8胸椎棘突之间。

腰的左右两边有极突出的“髂骨”(为髋骨最上部),连接其左右侧上端之线,则为第4腰椎棘突之突起处,也就是通常我们系腰带的位置。

17.按摩常用手法

在临床治疗时,应结合具体治疗部位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法。一般是遵循放松、治疗、结束的顺序。先选择接触面积大的放松类手法,如滚、揉、拿等进行放松,再选择接触面积小的手法,如点、拨等,或关节运动类手法进行治疗,最后再选用叩击类手法结束。

1.揉法

【操作手法】

揉法是用手指、手掌、前臂或肘等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揉法常与按法相结合,在按压的基础上做环旋运动,增强了手法的深透性与作用层次。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揉法、前臂揉法、掌根揉法肘揉法。

(1)适用部位

揉法轻柔缓和,刺激量中等,可用于全身各部位。指揉法主要用于穴位等接触面较小处;掌揉法主要用于腰背、腹部等大面积平坦部位;鱼际揉法多用于头面部;掌根揉法、前臂揉法、肘揉法主要用于肩背腰骶部。

(2)作用及适应症

揉法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是常用的保健手法。此法也可以缓解损伤部位的疼痛,用于腹部有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按揉穴位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功能。

2.滚法

【操作手法】

手部呈圆锥样滚动,使产生的力通过小鱼际及手背尺侧,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依吸附及施力部位的不同,手法有滚法、掌指关节滚法、拳滚法等变化。

(1)适用部位

滚法的接触面积大,压力大。主要用于颈、肩、腰、背及四肢肌肉较丰厚处。

(2)作用及适应症

滚法所产生的力应作用于肌肉层,在关节附近操作时,常配合关节的活动。滚法具有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运动及神经系统疾病。

3.拿法

【操作手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捏并提起治疗部位,继而放松,一紧一松连贯地作用于治疗部位。捏拿的方向要与肌腹垂直。捏力可轻可重,形成“轻快”与“慢重”两种方式。

(1)适用部位

拿法适用于颈项、肩背及四肢等肌肉丰厚处。

(2)作用及适应症

轻拿法可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痉挛,提高肌肉的兴奋度,消除疲劳,是保健时常用的手法。重拿法,特别是在颈肩等人体上部,可祛风散寒,开窍明目,治疗颈项强痛、风寒痹痛、肌肉酸痛、伤风感冒等。拿肩井属重拿法之一,可作为总结束势,通调周身气血,使人精神一振。

4.摩法

【操作手法】

摩法是以掌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置于治疗部位,做节律性的环形运动。用力宜轻不宜重,动作要缓和协调。依着力部位的不同,分为掌摩法、指摩法。摩法运用时可根据治疗目的配合适当介质,以加强其功效。

(1)适用部位

摩法用于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掌摩法多用于胸腹部、背部;指摩法多用于面部、人体肿胀疼痛之处。

(2)作用及适应症

摩法刺激轻柔和缓,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美容、保健的常用手法。掌掌按法摩法用于胸部可宽胸理气,宣肺止咳。用于腹部能和中理气,调理胃肠功能,若顺时针作用于腹部时,有通腹作用;若逆时针作用于腹部有涩肠作用。作用于小腹部还可温肾壮阳,暖宫调经。指法主要用于颜面、眼周及穴位,可用于治疗眼部疾病,也可用于美容、保健。指摩法作用于穴位时,根据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如摩膻中,可宽胸理气,治疗胸闷、气喘、心悸等症;如摩腰骶部及肿胀处可行气活血,散淤消肿。

按摩手法的基本要求:

持久:是指按手法要求作用一段时间。

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力度,达到一定层次。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

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

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均能得到充分放松。

5.按法

【操作手法】

按法是以指、掌、前臂等垂直于体表缓慢向下按压并持续一定的时间,即“按而留之”。力量常来自于施术者的体重,通过上肢传至着力部位。本法常与其他手法配合应用,如按揉、按摩。

依着力部位的不同,按法可分为指按法、掌按法、前臂按法、肘按法等。拇指按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中指按法以中指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

(1)适用部位

按法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指按法多用于穴位或压痛点;肘按法多用于肌肉丰厚处;掌按法、前臂按法可用于面积较大的治疗部位,如腰背、臀部、下肢后侧。

(2)作用及适应症

掌按法接触面大,重点在于放松肌肉,舒筋通络,按压动脉可起到行气活血、温经通络、开通闭塞的作用,主治风寒痹痛、脘腹下肢冷痛等;指按法接触面较小,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除治疗局部疼痛外,可用于缓解各种内科痛症,如胃脘痛、胆石症等。

6.点法

【操作手法】

点法是以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背侧着力,持续地垂直于体表向下用力。在点穴时也可瞬间用力点按人体的穴位。依着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拇指点法、中指点法、屈拇指点法、屈食指点法等。本法着力面小,故刺激量大,作用层次深,患者局部应有酸、麻、胀、重等感觉。点后多配合揉法以减缓局部不适。

(1)适用部位

点法可用于全身各部位,多用于穴位、痛点等较小部位。

(2)作用及适应症

点法结合适当穴位及痛点,可通经止痛,治疗各种痛症,且可通经活络、通调脏腑、调理气机,多用于止痛、急救、调理脏腑等。

7.拨法

【操作手法】

拨法是以拇指罗纹面或指端、尺骨鹰嘴(即屈臂时肘下的突出骨节)按于肌腱、肌腹、腱鞘、神经干的一侧,做垂直、横向的越过肌腱、肌腹、腱鞘、神经干的滑动,指下有弹动感。应先按后拨。依着力部位的不同,有拇指拨法、肘拨法、掌指拨法等。

(1)适用部位

拨法常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神经干、痛点及条索处。肘拨法多用于臀部环跳穴或脊柱两侧骶棘肌。

(2)作用及适应症

拨法刺激量较大,具有疏筋通络、分筋理筋、解痉止痛、分解黏连的作用,主要用于伤科疾病的治疗,如放松肌肉,并广泛应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的筋结、条索及压痛点。在保健中应适当减小按压和拨动的力量。本法作用于神经干处,通过拨动神经干,可以治疗肢体的麻木或疼痛,如拨缺盆穴(即臂丛),可治疗上肢麻木、疼痛。

8.捏脊法

【操作手法】

捏脊法是双手捏提脊柱两侧皮肤,并交替向前捻推。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在捏最后一遍时,常常捏3下,向上提1次,称为“捏三提一”,目的在于加大刺激量。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依捏提手指的不同分为拇指前位捏脊法、拇指后位捏脊法。

(1)适用部位

捏脊法主要作用于脊柱(背部督脉和两侧膀胱经)。

(2)作用及适应症

捏脊法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对调理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和失眠有一定的效果。本法不仅可用于儿童,而且也可用于成人。

9.拔伸法

【操作手法】

拔伸法靠患者自身体重或助手固定关节的近端,施术者托握关节远端向远处牵引。依用力方式有持续用力与瞬间短促用力,故本法分为持续拔伸法与瞬间拔伸法。各个部位的拔伸应根据其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向、角度、力量及持续时间。

施术前应排除外关节的骨质病变。依拔伸的部位,本法包括颈部拔伸法、腰部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肘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掌指关节拔伸法、指间关节拔伸法、髋关节拔伸法、膝关节拔伸法、踝关节拔伸法、趾间关节拔伸法等。

(1)适用部位

拔伸法适用于颈腰部及四肢关节。

(2)作用及适应症

颈腰部的拔伸法可增大颈腰椎的椎间隙,减小椎间盘内的压力,还可以调整椎间关节,放松椎旁肌肉,多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退行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部扭伤或落枕时出现的椎间关节紊乱等。四肢关节的拔伸法皆可舒筋通络,分解粘连,整复关节错位,治疗关节的急慢性伤筋及关节囊粘连。

10.摇法

【操作手法】

摇法是固定关节近端,施力于关节远端,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即屈、展、伸、收的连续动作。环转应缓慢、均匀、协调,幅度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在人体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也可在拔伸的基础上摇动。依施治关节的不同,摇法包括颈部摇法、腰部摇法、肩关节摇法、前臂摇法、腕关节摇法、髋关节摇法、膝关节摇法、踝关节摇法等。

(1)适用部位

摇法常用于颈部、腰部及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

(2)作用及适应症

摇法可放松肌肉,滑利关节,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此法用于关节局部保健、关节局部的软组织损伤及关节退变性疾病的治疗。

颈部摇法可增加颈部活动范围,主要用于治疗颈椎病、落枕。

腰部摇法可增加腰部活动范围,治疗腰部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腰功能受限,如急性腰肌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

肩部摇法可恢复肩关节正常运动范围,治疗肩周炎及创伤后因固定导致的肩关节黏连。

前臂摇法可恢复前臂旋转运动功能,用于治疗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如前臂骨折引起的前臂旋转功能受限、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还可用于前臂部的保健。

腕部摇法可恢复腕关节旋转功能,用于腕部伤筋和前臂下段、腕部骨折致腕部运动功能受限的治疗。

髋部摇法可增加髋关节活动范围,治疗髋关节功能受限,还可用于治疗小儿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

膝部摇法可加大膝关节屈伸、旋转运动的幅度。

踝部摇法可加大踝关节屈伸、旋转运动的幅度。

11.扳法

【操作手法】

依据生物力学原理,通过推扳旋转或提拉脊柱以调整或松动椎间关节。动作要领强调准、稳、巧、快,即局部推扳的定位要准;瞬间发力前的准备动作要稳,先使需扳动的脊柱节段达到最大运动限度;推扳瞬间要顺势利导使用巧劲;推扳之力为有控制的、瞬间的、幅度稍大的短促之力。施术前应排除外脊柱结核、肿瘤、骨折及脊髓、神经根、动脉严重受压病变。应防止粗暴用力而损伤椎间关节的关节囊及周围组织。根据扳动的部位,扳法可分为颈椎扳法、胸椎扳法及腰椎扳法等。

(1)适用部位

扳法主要用于颈、胸、腰段脊柱。

(2)作用及适应症

扳法的主要作用为纠正椎间关节错位,解除椎间关节滑膜嵌顿,还可松解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解除椎旁肌的痉挛,同时本法也是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主要手法。

颈椎扳法可调整颈椎椎间关节的紊乱,治疗颈椎病、落枕、寰枢椎半脱位及颈部扭伤所致的椎间关节紊乱症。

胸椎扳法可调整胸椎椎间关节和肋椎关节的紊乱,治疗胸肋屏伤,并且对因胸椎椎间关节紊乱导致的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腰椎扳法可纠正腰椎椎间关节紊乱。其中腰部侧扳法、腰部后伸扳腿法、腰部后伸扳肩法又称为“腰部三扳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法。凡各种急、慢性损伤导致腰椎椎间关节紊乱者,本类手法均有效。

12推法

【操作手法】

推法是用指、掌、拳或肘紧贴于一定部位,以适当的压力进行单方向的直线运动。着力部位与治疗部位间应涂滑石粉、按摩乳等介质或平整的按摩巾。一般先按后推,压力宜平稳适中,推进的速度应缓慢均匀,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应参考经络走行方向、血液运行方向及肌纤维方向推动。分单手的拇指推法、剑指(食、中两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肘推法;双手的分推法等。

(1)适用部位拇指直推法、分推法常用于头面部(开天门、推坎宫、推胆经)、颈项部(推桥弓),也用于手足肌腱、腱鞘部位。掌推法多用于腰背部、上下肢。鱼际分推法可用于胸腹部,称“分胸腹阴阳”。拳推法、肘推法用于脊柱两侧、下肢。

(2)作用及适应症

推法可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拳推法、肘推法多用于治疗痹证之重者。推法用于头部可清利头目,镇静安神,平肝潜阳;用于肌腱可舒筋通络,松解黏连;用于胸腹部可宽胸理气,消胀除满。推法主治头痛、失眠、眩晕、颈肩腰腿痛、筋脉拘急、胸闷胁痛、脘腹痞胀等。从肢体远端向近端推,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治疗肢体肿痛、麻木。

13.梳法

【操作手法】

梳法是用屈曲的五指的指端、指腹或爪甲面贴附于头皮,做从前向后的单方向滑动。

(1)适用部位

梳法适用于头顶、头侧有头发处。

(2)作用及适应症

梳法可镇静安神,清利头目,多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失眠或保健。

14.振法

【操作手法】

振法以掌或中指指端置于治疗部位,带动治疗部位做连续、快速的上下振动。施用振法时,着力部位应紧贴皮肤。振动应连贯持续,每分钟施振500~600次,持续5分钟以上。施术者自然呼吸,不可屏气。依着力部位的不同,分为掌振法与指振法。

(1)适用部位

振法主要用于腹部、腰部和穴位。掌振法作用于腹部称为振腹;作用于腰部称为颤腰。指振法多用于穴位。

(2)作用及适应症

振腹有健脾助运、理气和中、温中散寒、消食导滞、通行腹气、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肠动力降低、脘腹疼痛、下元虚冷、痛经等症。颤腰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指振法作用于穴位时,有调理气机的作用,如作用于膻中,可宽胸理气,调整上焦之气机。除膻中外,指振法还常用于以下穴位:百会、中脘、梁门、天枢、气海等。

15.搓法

【操作手法】

搓法是以双手掌面夹住胸胁、肢体等治疗部位,并相对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转、搓揉或搓摩,同时上下往返移动。搓动时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1)适用部位

搓法主要用于四肢、胸胁,以上肢为主。

(2)作用及适应症

搓法可舒理肌筋,调和气血,又称“散法”。多用作治疗结束手法。胸胁部搓法可疏肝理气,调和气血,可用于治疗肝气不舒引起的胸胁胀满、腹泻等。

16.捻法

【操作手法】

捻法是用拇指罗纹面与食指侧缘或罗纹面夹住治疗部位,靠拇、食指指关节的相对运动,做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或搓转。本法用于手指部和耳部。捻动要快,移动要慢。捻动时以食指运动为主,拇指运动为辅。动作要有连贯性。

(1)适用部位

捻法主要用于手指和耳部。

(2)作用及适应症

捻法用于手指两侧时,有疏通皮肤的作用,用于治疗手指的麻木、肿胀;用于耳部时,有调养神志之功,可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也常用于保健。

17.抖法

【操作手法】

在患肢放松的情况下,握住患肢远端,让患肢做快速、连续、小幅度的上下颤动。一般是在适度拔伸患肢的基础上做。在抖动过程中,可以瞬间加大抖动幅度3~5次。抖动时,施术者要自然呼吸,不可屏气。

(1)适用部位

抖法多用于四肢。

(2)作用及适应症

抖法可放松肢体的肌肉、关节,有舒筋通络、通利关节、调和气血、松解粘连的作用;常与搓法结合,作为上下肢治疗、保健的结束手法;也常用于治疗肩周炎,解除肩关节囊的粘连。

18.擦法

【操作手法】

擦法是用掌、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治疗部位,做快速的直线往返擦动。治疗部位应充分暴露,涂适量润滑剂,如按摩乳、松节油等。动作要连续,速度要均匀且快,往返距离尽量拉长。使产生的热能透达深层组织。在施用本法时施术者要自然呼吸,不可屏气。本法多用在治疗的最后,除可加湿热敷或用拍法外,不可再用其他手法,以防止损伤皮肤。依着力部位不同,可分为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一般来说,压力大,接触面积小,速度快,则产热高。

(1)适用部位

擦法主要用于腰骶、四肢。掌擦法主要用于腰背部;大鱼际擦法主要用于四肢;小鱼际擦法多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

(2)作用及适应症

擦法可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用于治疗内脏虚损性病症、风寒湿痹症及慢性软组织损伤。

19.击法

【操作手法】

击法是以肘关节的屈伸,带动拳背、掌根、小鱼际、指尖等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治疗部位。依着力部位的不同,分为拳背击法、掌根击法、侧击法(小鱼际击法)、指尖击法、桑枝棒(辅助器械)击法等。

(1)适用部位

拳背击法用于腰背部;小鱼际击法用于颈肩及下肢后侧;指尖击法用于头部;桑枝棒击法用于腰背部及下肢的后侧。

(2)作用及适应症

掌根击法和侧击法可通过振动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指尖击法可开窍醒脑,改善头皮血液循环。击法多在治疗结束时应用。

20.拍法

【操作手法】

拍法是五指并拢微屈呈虚掌,靠肘关节、肩关节的屈伸带动腕关节、手掌,虚掌拍打治疗部位。拍打时腕关节应放松,拍打瞬间力量垂直向下,整个掌指周边同时接触体表。

(1)适用部位

拍法适用于背及腰骶部。

(2)作用及适应症

拍法可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常用作肩背、腰臀、下肢部的保健及结束手法,同时可深入脏腑,调经活血,振奋脏腑阳气。此法用于背部可祛痰止咳;用于腰骶部时可治疗腰痛、痛经等病症。 PJQYnXJf929RF62nkVuR9FSBHfZznMQxFVXA3c8kvyy1dPTt7UCOw6AiPLAy64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