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艾灸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保健良方,是一种神奇的治病保健手段。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利用艾灸治病和保健。《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扁鹊心书》中说:“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无事每日施灸,会令身体越来越好,更可以远离疾病。

艾灸养生祛病法的作用原理

灸法的特点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的产生与居住在北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着密切关系。《黄帝内经》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陷下则灸之……”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灵枢·官能》也说:“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自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由此可见,灸法的范围很广,有些疾病用针刺或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使用艾灸,从而取得较好疗效。唐代孙思邈言:“圣人以风是百病之长,深为可忧,故避风如避矢。是以防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并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所以,灸法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灸疗的作用机制

灸法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而对其机制的认识,仍是一个未解的谜。目前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局部刺激作用:灸疗是一种在人体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的消散和吸收;还可以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调节作用: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综合作用: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1.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它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孤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

2.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灸疗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艾火刺激配合药物,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3.人体反应性与治疗作用是综合的。治疗手段(灸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体反应性)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相同的灸疗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传不一样,疗效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体的反应性各有差异。以上诸因素,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证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方能发挥灸疗最大的效能。

认识艾叶、艾绒和艾条

艾灸是以艾绒为原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灸体表特定部位的中医疗法。《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艾叶

艾草,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用它除邪,甚至食用。至今在民间仍有端午节把艾条枝插在门上,作驱邪驱蚊之用的传统。在岭南等地,人们会吃用糯米掺艾草制成的“艾”等应节食品。

为什么人们对艾叶厚爱有加?这是因为,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适用于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疾病,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享受到了艾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平时,可以用艾叶煎蛋或煮蛋吃,对于长期头痛、神经痛、腰酸背痛、崩漏下血等症状,都有非常好的食疗效果。同时,艾叶还可以制成温补药膳食品,可以醒胃,是虚冷者的长效性补品。不仅如此,人们用采摘的艾叶加工制作成的艾绒、艾条更是施灸的必备物品。

艾绒

艾绒是把艾叶晒干捣碎制成的,是施灸必用的物品。一般来说,用新艾施灸,火烈且有灼痛感;而用陈艾施灸,灸火温和,灸感明显,疗效好。《本草纲目》记载:“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所以,在选用艾绒时,应该用陈艾而不用新艾。

◆金艾绒

◆陈艾绒

◆青艾绒

艾绒分为青艾绒、陈艾绒和金艾绒三种,老中医会根据病因选用青艾绒或陈艾绒。金艾绒为艾绒中的极品,用途广泛,但价格昂贵。在家庭使用艾绒时,最好选用陈艾绒,因为其艾火温和,不会造成灼伤。

如何选择、识别艾绒呢?

一捏:好的艾绒中没有枝梗或其他杂质,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起一撮,能成形。

二观:陈年艾绒的颜色应该是土黄或金黄,如果艾绒中杂有绿色的,则说明是当年艾。

三闻:陈年艾绒闻起来有芳香,而当年艾闻起来有青草味。

四看:好的艾绒燃出的艾烟淡白,不浓烈,气味香,不刺鼻,用其制成的艾条在点燃后,燃出的艾烟向上。

艾绒易于吸水受潮,平时应密闭于干燥的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曝晒几次,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而影响燃烧。

艾条

艾绒制成的艾条点燃后,熏灸身体相应的穴位,能治病防病,且方法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病证无论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均可用艾条施灸。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与保健中。

区分艾条好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看形:好的艾条外形整齐,比较结实而不松散。

二闻味:好的艾条其味芳香,没有当年艾的青草味。

三看火:好的艾条火力柔和不刚烈,弹掉艾灰,看上去是红彤彤的,用其施灸时,有热气的熏烤感而不是火烧感。

四观烟:好的艾条,其艾烟淡白,不浓烈,不刺鼻,气味香。

◆清艾条

◆药艾条

艾粒

将艾条剪切成长短不同的段,称之为艾粒或艾壮,可以用于不同的艾灸。一般成年人施灸时,可以用较大的艾粒,而儿童则适合用小艾粒。

◆大艾粒

◆小艾粒

艾炷

艾炷,是由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供施灸使用,其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同米粒,可以用于直接灸;大的犹如蚕豆,可以用于间接灸。一般来说,每燃烧完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扁鹊心书》说:“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这是对艾炷大小与使用对象之间关系的规定,在施灸时,应切记这一点。

艾灸的制作方法

艾炷的制作方法

艾绒施灸时所燃烧的圆锥体艾绒团,称艾炷。常用于艾炷灸,每燃尽1个艾炷,则称1壮。

●艾炷规格

1.小炷:如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直接灸用。

2.中炷:如半截枣核大,相当于大炷的一半,常作间接灸用。

3.大炷:如半截橄榄大,炷高1厘米,炷底直径约1厘米,可燃烧3~5分钟,常作间接灸用。

艾炷无论大小,直径与高度大致相等。

◆中艾炷

◆大艾炷

●艾炷制作方法

有手工制作与艾炷器制作两种方法。

1.手工制作法:小炷可先将艾绒搓成大小适合的艾团,夹在左手拇、食指指腹之间,食指要在上,拇指要在下,再用右手拇、食指将艾团向内向左挤压,即可将圆形艾团压缩成上尖下平之三棱形艾炷,随做随用,十分简便。

中、大炷则需要将艾绒放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并将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体。

要求搓捏紧实,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被施灸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艾炷大小可随治疗需要而定。

◆艾炷器制作的艾炷

2.艾炷器制作法:艾炷器中铸有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空洞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成圆锥体,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

艾条的制作方法

艾条又名艾卷,系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一般长20厘米、直径1.5厘米,常用于悬起灸、实按灸等。根据艾条中是否含有其他药物,可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两种。

清艾条的制法:取制好的陈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艾条,越紧越好,用胶水或糨糊封口。

药艾条的制法又分为:

常用药艾条: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将药末混入艾绒中,每根艾条加药末6克。制法同清艾条的制法。

太乙针灸:配方历代各异。近代处方:人参125克,参三七、穿山甲(土泡)各250克,山羊血62.5克,千年健、钻地风、肉桂、川椒、乳香、没药、小茴香、苍术各500克,蕲艾、防风各2000克,甘草1000克,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取棉皮纸一层,高方纸两层(41厘米×40厘米),内置药末约25克,卷紧成爆竹状,外用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待用。

雷火针灸:用艾绒94克,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研为细末,过筛后,加入麝香少许。取棉皮纸两方,一方平置桌上,一方双折重复于上。铺洁净艾绒于上,用木尺轻轻叩打艾绒,使之均匀成一正方形,然后将药料匀铺于艾绒上,卷成爆竹状,以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勿令泄气以备用。

◆艾条的制作过程 rGV/5nD4h+xn2lvN/nkQyaZK9xsOPyb8kOTOQW56RuUY6BOOOq4iYUbvG0FM9Pw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