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君子依乎中庸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本文主要指出了实行中庸之道思想观念的障碍,以及在基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面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达到理想的中庸。

首先是思想观念,提出了实行中庸之道要具备的人格品质。文章一开始就说子路问强,南方之强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是“君子居之”,而北方之强是“衽金革,死而不厌”,是“强者居之”。两相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北方的强是鲁莽者的勇,是身体上的征服,而南方的强是以宽容高尚的品德去感化人,态度温和而又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是精神上的征服,这样的强才是中庸所要追求的强,接着还连用了四个“强哉矫”来赞颂这种强所带来的美好结果。刚强与勇敢向来都是人们所崇尚的高尚品质,但是逞一时之勇而做出激烈行为的强却是中庸所反对的极端行为。可见,《中庸》观点认为的强是追求真理,维护道义,坚持信念,怀抱深沉的爱,以及大无畏的坚韧精神与品质。“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在作怪。人们经常是为了追求新奇,而不顾事与理之间的关系,从而违背了中庸之道,所以,无论是在精神或是自己入世的行为上,真正的中庸是追求“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就是要淡泊名利,克服浮躁心理,耐得住寂寞。

当然,《中庸》的真正用意并不是要将高深的道理和崇高的品质完全归划到意识的领域当中,它的真实要求是要与普通人的认识水平、道德觉悟和实践能力相联系。“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意思是说中庸之道是不应该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而是要以普通人的要求与愿望为标准,不违背普通人的性情。“执柯以伐柯”表面意思是说要比照手中的斧子长度去砍伐树木,实际上是在说要将心比心,要根据普通人的意愿去制定法律政令,要做到“以人治人”,要做到忠恕不违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也是中庸之道的人本主义的体现。

“素其位而行”是中庸之道的另一方面的理解,强调要从现实的状况出发,对外不应该抱不切实际的想法,无论身处何种情况之下,既要随遇而安,又要有保持自己的想法,不断提高自己融入环境的自觉性,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培养出自己自强不息的内在生命力,一切事都要“反求诸其身”。 YNYKLnAx14o4ZXlaTLSvXjqqFIcWkmheaksAE4xL8wYivOGAyf/bAdDPE177jXY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