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庸

《中庸》和《大学》一样,也是谈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全文33章,比《大学》长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论述了儒家的哲学人生观,可以说是儒家学说思想理论的基础,也是最早所作、最为精密的一篇哲学论文。因其以孔子为代表的讨论天道与生命的哲学思想在这里有个转折,最后直接导致了思孟学派的心性哲学的形成,所以历代学者对它都尤为重视。

成书背景

《中庸》的作者,相传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传,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根据《汉书·艺文志》中录有《中庸说》二篇,可以推断出,早在西汉时就有学者专门研究《中庸》学说了。到了南北朝时宋散骑常侍戴颙著有《礼记·中庸传》二卷,说明《中庸》一直被关注,南朝梁武帝时(502~548)有《中庸讲疏》一卷,《中庸》已另行单出。唐中叶时期的李翱著有《复性书》,根据《中庸》思想,意图再建立起一套新的儒家理论。经过了唐朝文艺开放的宋代更加崇尚儒学,北宋程颢、程颐将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并称为“四书”,并为它们专门作注。南宋大儒朱熹更是把它的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体系。宋以后被用为开科考试、选拔政府官员的重要教科书,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内容简介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总体思想

《中庸》一书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不要太过张扬,要恰到好处,所谓“中庸”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中庸》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同时还提出,要实行“中庸之道”,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性是善的,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教,就是后天的教化,教之到家,则修己以化人,使得道就自然而明了。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中庸》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性、道、教三者之间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认为中和是不易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通过这样的铺垫,《中庸》论述了中庸之道的难行。“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所以“民鲜能久矣”。当然也有很得中庸之道的人,书中就说舜帝是个“大知者”。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MgIe5F5FGqc1LrKxaHQwvGOQvv7rZLvjKz6i75Z8BWSIUUm5JPkmSuXd1UOtIh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