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本章内容分两个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②斯:则,就。③相:互相。④形:此处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⑤倾:充实、补充、依存。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⑦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⑧作:兴起、发生、创造。⑨弗恃:不自恃有恩于万物。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评析

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这些积极进取的因素存在。

道可道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而又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分析,其目的在于探索一种适应社会生活的合理政治制度模式。他提出的一系列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无一例外地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

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W+euW/FiKBcWGk//trp8l5dmeovCSL5DhW4P4LTdwbREfHv4zzDrm3XPP7qnWQd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