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但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却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原文】
道可道 ① ,非常道 ② ;名可名 ③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④ 。故常无 ⑤ ,欲以观其妙 ⑥ ;常有,欲以观其徼 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⑧ 。玄之又玄 ⑨ ,众妙之门 ⑩ 。
注释
①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②常:一般的,普通的。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④母:母体,根源。⑤常:经常。⑥妙:微妙的意思。⑦徼(jiào):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的意思。⑧谓:称谓。此为“指称”。⑨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⑩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译文
“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白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道”。道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第一个为《老子》作注的是韩非子,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关于什么是道,在《韩非子·解老》中,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司马迁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论衡》一书中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到魏晋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玄学家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随后佛教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道可道
“道”这个哲学概念,最先由老子提出。
这个颇具东方神秘主义的概念,在《老子》一书中频繁出现,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完全可以体味到老子对“道”的那种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推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体认,这完全区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同时老子的“道”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解悟和深刻的体察,这根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带有楚地风味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关注,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