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艾灸的用量与施灸顺序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器之间互有联系,某一器官发生疾病,往往会影响其他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以在施灸时,应注意方法、顺序,以便使身体保持最佳的协调状态。

灸量灵活掌握的方法

施灸方法:艾炷直接灸时,可用小炷、中炷;间接灸则用中炷、大炷。

体质和年龄:青壮年、男性,初病、体实者,宜大炷、多壮;妇女、儿童、老人,久病、体虚者,宜小炷、少壮。

施灸部位:头面、胸背,艾炷不宜大而多;腰背腹部,肌肉丰厚处,可用大炷、多壮。四肢末端,皮肉浅薄而多筋骨处宜少灸。

病情:风寒湿痹,上实下虚者,欲温通经络,祛散外邪,或引导气血下行时,不过3~7壮,小中炷即可。否则易使热邪内郁产生不良后果。沉寒痼冷、元气将脱者,需扶助阳气、温寒解凝,必须用大炷、多壮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使身体恢复健康。

施灸的顺序

一般宜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阳后阴,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先上后下,则循序渐进次序不乱;先少后多,使艾火由弱而强,便于患者接受。如需艾炷灸多壮者,必须由少逐次渐多,或分次灸之(即所谓报灸)。需大炷者,可用小艾炷灸起,每壮递增之,或用小炷多壮法代替。

艾灸的补泻

补法:艾炷点燃置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指按一会施灸穴位,以使真气聚而不散。

泻法:艾炷置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驱散邪气作用。 PrBZFzHsU1lPzs+/EfStsPD8ORd1yk5JfStW4QCzwPy2A/KJpsP6T5M44tPJjsc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